動物實驗也有性別不平等?!

美國國衛院(NIH)自2016年起要求接受補助的研究計畫須將性別(sex)放入實驗設計與資料分析中。但美國神經科學家Shansky指出,現今還是有很多科學家認為雌性荷爾蒙以及動情週期會使得研究變混亂複雜,所以依舊還是使用他們自己的方法在進行實驗。除非研究是針對特定性別,否則大多數基礎研究都只使用雄性動物,而這些實驗結果進一步會成為更多人體臨床試驗的基礎,最終研究出來的藥物都給男女服用。

 

以安眠藥Ambien為例,它在1992年通過上市,隔年美國FDA才解除女性參與臨床試驗的禁令。後來陸續出現危險副作用案例,包括女性服藥後發生車禍,FDA因此在2013年要求藥廠對女性的建議用量減半,因為女性對藥物的代謝較慢。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如免疫研究發現男女在對疫苗的反應、心臟病症狀上的不同等。因此,動物實驗納入性別分析對於往後的人體研究及臨床應用是很重要的。

 

不是只有母鼠,公鼠體內荷爾蒙也會有起伏!

Shansky提出反證表示,那些認為只有母鼠因為動情週期而影響實驗的概念可能根本都不是根據事實而來的,而是研究者先入為主的想法。2014年一項包括300隻老鼠的分析研究就發現,公鼠與母鼠儘管有動情週期,牠們在心理、行為及其他生物測量都沒有太大變化,2016年另一項分析也得出相似的結果。國衛院女性健康研究辦公室(Office of Research on Women’s Health)代表Hunter也呼應相同論點,並表示將雌性哺乳類動物排除研究之外已遭到一些同儕審查的期刊所反對。

 

事實上,至少有一項研究發現,雄性動物主導掌控的特性會引起生理變化,導致睪固酮濃度發生較大的起伏,但這一般都未被研究納入考量。即便所謂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產生改變,也沒有人會一天內在白天和晚上分別做兩次實驗去瞭解藥物在雄性動物身上的效果。

 

美國國衛院要求強度仍不夠:解釋性別(sex)≠使用母鼠

Shansky表示,國衛院2016年要求動物實驗進行性別分析的命令並未明確要求科學家應該如何納入公鼠和母鼠,這是不足夠的。這會讓科學家常常還是先進行雄性動物的實驗,之後再試著把結果複製到雌性動物身上,而非直接使用雌性動物。

 

對此現象她認為,特別是在神經科學方面,研究者要使用相同數量的雄性與雌性動物,同時進行實驗時不帶有性別差異的預設立場。如果實驗出現性別差異,代表著性別(sex)可以是一個變項,之後科學家再深入追蹤,進行檢視性別差異的更大型研究。

 

哈佛大學神經生理學家Dulac也認同Shansky的建議作法,並表示國衛院的命令因為沒有要求實驗必須使用雌性動物,研究者只要能夠解釋性別即可,而這是不夠的。問題出在研究者會花30秒思考,然後解釋為什麼他們沒有使用雌性動物。這個情形愈來愈讓人難以接受,甚至讓人覺得他們對此該有一點點的罪惡感。

 

教育訓練改變下一代科學家的思維

Dulac因此認為另一個做法可能是把重點轉移到教育訓練下一代的科學家!美國西北大學婦女健康研究機構助理執行長Woitowich認同Dulac的看法,她認為目前的科學家可能都對這樣的政策有反彈抵抗的情緒,而訓練會是改變對研究融入性別(sex、gender)態度的最佳希望。

 

 

編譯來源:STAT(2019.05.30)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看完這則文章你覺得?
實用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