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試管嬰兒的輔助手術─子宮內膜刮術說再見!

在施行試管嬰兒(IVF)時,許多醫師會做一種輔助手術─子宮內膜刮術,將子宮內膜輕度刮傷,以利受精卵或胚囊著床。

 

洛杉磯南加州大學生育中心主任R. Paulson表示,儘管子宮內膜刮術具有「某些生物學上的合理性」,但這種做法仍存在許多問題。

 

日前,一項隨機、非雙盲試驗顯示,子宮內膜刮術不能提高試管嬰兒的成功率。

 

根據醫學博士M.Metwally的報告,接受子宮內膜刮術的患者的活產率與沒有接受的患者相當(分別為38.6%和37.1%),而臨床懷孕率也與對照組相似(分別為42.6%和40.6%)。

 

現在該停止這種做法了

儘管以前曾有人質疑子宮內膜刮術的效用,但是這個方法仍然普遍地被使用。根據2016年發布的一項調查,在紐西蘭、澳大利亞和英國,超過83%的醫生建議進行子宮內膜刮術

 

這次研究是首次接受IVF治療的女性中規模最大、結論最明確的研究。

 

Paulson對《今日醫學》說:「這恰好是我們在不孕領域中看到的許多有問題的附加治療之一,這些附加治療最近已被納入常規。雖然美國許多醫療服務提供者都不再用這種療法,但這項試驗的結果可能會對其他國家產生更廣泛的影響。」

 

Paulson說:「我認為這項研究將為子宮內膜刮術治療劃下句點。」

 

台灣生育醫學會理事長李新揚醫師表示,目前台灣多數醫師對於試管嬰兒失敗多次的女性才會採取此種輔助手術。

 

試驗的內容及限制

本試驗旨在評估子宮內膜刮術是否能提高首次試管嬰兒活產的機會。從2016年到2019年,該研究團隊在英國的16個生育中心招募了1,050女性,平均年齡為33歲。

 

該試驗的主要結果是活產率,但也涵蓋了評估懷孕率、著床率、異位妊娠率、流產率、早產率和死產率。

 

結果顯示:子宮內膜刮術組和對照組之間的活產和臨床懷孕率差異不顯著。兩組之間的所有其他次要結果和不良結果也相似。

 

該研究的瑕疵是,它並非是一個雙盲的研究,亦即對照組並沒有接受假手術。但該小組解釋說,非雙盲設計不會影響試驗結果。此外,該研究可能無法推廣到具有不同於英國的社會人口統計學特徵的人群。

 

編譯來源:Eureklaert(2020.07.08)Medpage Today(2020.07.08)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看完這則文章你覺得?
實用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