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方式影響尿失禁、子宮脫垂風險

骨盆底失常(pelvic floor disorder)是中、老年婦女最難纏的厄夢。它包括尿失禁、膀胱過動症、肛門失禁及骨盆器官脫垂等。

 

骨盆底失常的生理因素並不確定。儘管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它可能與生產有關,但是目前對於生產方式如何影響骨盆底失常所知有限。

 

最近一項研究探討了生產方式與骨盆底失常的關係,並發現相較於自然陰道生產婦女,剖腹產婦女的尿失禁、膀胱過動症 (頻尿或急尿) 和骨盆腔器官脫垂的風險較低;而器械輔助陰道生產(用真空吸引或產鉗輔助生產)的婦女肛門失禁和骨盆腔器官脫垂的風險較高。

 

研究怎麼做的

該研究是「母親產後結果研究(MOAD)」計畫,一項針對產後婦女的縱貫研究,他們是從社區醫院招募首次生產後5至10年的婦女,並且連續進行追蹤長達9年。

 

研究檢視了1,528名婦女的數據,其中51%為剖腹產,37%為陰道生產,12%為輔助陰道生產。首次生產時的年齡中位數約為30歲,而參與研究時的年齡中位數約為38歲。28%的女性有一次生產,56%有兩次,16%有三次或更多生產。

 

他們每年對這群婦女做四項骨盆失常的檢查,包括:尿失禁、膀胱過動症、肛門失禁及骨盆器官脫垂。並針對四種生產方式:剖腹產、自然陰道生產及或器械輔助陰道生產作分析。

 

研究發現

追蹤5年後,9%的婦女有壓力性尿失禁,8%有膀胱過動症,11%有肛門失禁,10%有骨盆器官脫垂。

 

不過,隨著生產方式不同這些骨盆底失常的風險也有所差異。相較於自然陰道生產的婦女,剖腹產的壓力性尿失禁、骨盆器官脫垂的危害顯著較低;器械輔助陰道生產與較高的肛門失禁及骨盆器官脫垂風險顯著相關,而骨盆器官脫垂與生產模式的關聯最為明顯。

 

不論生產方式是什麼,生殖裂縫(genital hiatus)較大,其骨盆器官脫垂風險增加。

 

 

 

此外,研究還發現產後骨盆底失常的病程因不同的失常現象而異。產後發生骨盆器官脫垂的時間比發生尿失禁或肛門失禁還要晚。

 

研究表示,雖然這可能是目前關於骨盆底失常的最長的流行病學研究,但追蹤的持續時間不夠長,無法觀察對老年婦女的危害。

 

編譯來源:

  1. Medpage Today(2018.12.18)
  2. Science Direct
  3. Blomquist JL, et al "Association of delivery mode with pelvic floor disorders after childbirth" JAMA 2018; DOI:10.1001/jama.2018.18315.

 

 

 

 

看完這則文章你覺得?
實用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