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記者會] 標靶藥物健保給付,賠了夫人又折兵?
[記者會] 標靶藥物健保給付,賠了夫人又折兵?
   標靶藥物健保給付,賠了夫人又折兵?   由於癌症標靶治療藥物極度昂貴的特性,日前媒體報導病患搶著成為癌症標靶藥物臨床試驗的受試者,民眾似乎將標靶藥物當作治療癌症的萬靈丹,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黃淑英立委辦公室日前接獲陳情:某種癌症標靶治療藥物使用,竟然有加速病人死亡的疑慮,特別是女性!知名腫瘤科醫師指出,標靶藥物必須使用在適合的病患身上才能發揮最大的藥效;在使用錯誤的情形下,反而有可能會造成病人的傷害,甚至加速死亡。而這也凸顯了長期以來,衛生署及健保局對病人用藥安全疏於把關、藥物給付標準有瑕疵,讓政府與民眾都成冤大頭。   標靶藥物並非每人適用     一般民眾認為標靶藥物適用於所有的癌症病患,然而,許多研究報告已發現藥物若使用在不適用的人身上,反而會產生負面的效果。知名腫瘤科蔡俊明醫師即曾撰文表示:某肺癌標靶藥物的研究指出,標靶藥物對腫瘤基因突變的病人能達到較高的有效性(約71%)、疾病無惡化期也較長(10個月);然而,若沒有基因突變的病人使用了此藥物,有效率僅1%,治療4個月後,惡化率近9成。   標靶藥物檢測方法未更新,健保給付,賠了夫人又折兵     由上述例子可見標靶藥物若用錯對象,對病人反而是一種傷害。因此,如何做檢測、找到適合使用藥之病人是重要的關鍵。但是,我國除了衛生署在藥證核發之後,欠缺藥物監視及使用之追蹤機制外,連健保局的健保藥物給付規定亦未跟上藥物最新的發展,顯然對民眾用藥安全疏於把關。   以目前某類大腸結腸癌標靶藥物為例:     健保給付規定──病患必須「具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表現型的轉移性直腸結腸癌」;亦即病患的檢體必須以EGFR抗體染色檢測,有1%的細胞呈現陽性反應方得給付。然近2年來有許多研究指出,陽性反應者如有KRAS 基因突變則沒有效益(40%)。而美國最權威的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早已強烈建議捨棄以EGFR抗體染色為用藥標準,而改以KRAS基因突變測定為基準,亦即如有KRAS基因突變,則不適合用藥。但是我國相關單位卻未能即時改變檢測基準。     標靶藥物在癌症治療上屬於新興的藥物,對於癌症治療雖有莫大貢獻,然所累積的醫學研究與文獻未臻完善,且目前仍有許多專家學者不斷地針對標靶藥物作研究與試驗,關於此類藥物的資訊日新月異,因此,我們要求我國衛生主管機關:   一、積極接觸國際上有關標靶藥物之醫學研究與資訊,並建立上市藥物監視系統。   二、建立「更新標靶藥物用藥準則、檢驗和健保給付規定」的機制。     否則,浪費健保資源是小事,沒有真正幫助到病人,甚至使病人與政府花大錢,卻提早買到死亡的門票,才是最大的問題。            
+ read more
[記者會] 2007/02/06 誰是2006婦女健康新殺手?(新聞稿)
[記者會] 2007/02/06 誰是2006婦女健康新殺手?(新聞...
  「誰是2006婦女健康新殺手?」   台灣女人連線自2004年10月成立「台灣女人健康網」(www.twh.org.tw)以來,除了每日翻譯國外新聞、藉由網路提供具有性別觀點、從女性生命經驗出發的婦女健康相關資訊之外,也到全國各地舉辦座談會,更與其他20個婦女及病友團體成立婦女健康行動網絡,一同落實「男女大不同」的健康新概念。   繼台灣女人健康網在2005年年度記者會提出被忽視的婦女健康死角為HIV/AIDS後,我們發現2006年最被大眾所忽略的婦女健康新殺手應為「瘦身美容」。除了因為浮濫且常誇大不實的瘦身美容產品廣告充斥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讓女性暴露於不友善的環境之外,在整型美容手術規範的缺乏、瘦身美容機構及器材亦無管理的情形之下,所隱藏對女性的健康風險更是不可忽視。   瘦身、整型等美容手術毫無規範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林綠紅指出,美容整型手術的人數每年不斷攀升,已經成為醫療中炙手可熱的行業,但依照目前現行法規解釋,只要取得醫師執照,則無論其專科為何,都可以任意的進行各種醫療行為。也就是說,只要是有醫師執照的醫師,即便原專科是骨科或復健科等,皆可施行整形用植入劑、脈衝光、雷射去斑、施打肉毒桿菌、甚至開刀整形等美容手術。如此寬鬆的美容醫療環境對於女性健康無疑是一潛在危機。   瘦身美容機構及器材亦無管理   2006年1~2月消保會曾抽樣全國159家瘦身美容機構,抽檢公安(建管、消防)、定型化契約、衛生、商業登記等五個項目,結果顯示所有項目完全合格的僅有3家,其餘業者68%未使用定型化契約、70%公安(建管、消防)不符規定,甚至民眾耳熟能詳的知名業者連最基本的公安問題都未達標準。除此之外,這些機構所使用的瘦身美容器材,目前並無任何管理規範,本次抽檢行動不僅凸顯出瘦身美容機構暗藏危機,就連瘦身美容器材本身是否安全,都有問題。   由於衛生署認為瘦身美容器材不會造成人體健康之虞,所以不納入「醫療器材」管理範疇中,因此這些宣稱具有瘦身、美容效果器材被歸類為電視機、冷氣機…等電器用品類別,然而負責檢驗這些電器的主管機關—經濟部標準檢驗局並未檢驗這些商品是否安全無虞,例如:是否會漏電?可以直接接觸人體嗎?適合每個人使用嗎?這些器材除了沒有合格檢驗證明,更無法證明瘦身、美容效果,顯見消費者除了可能花大錢卻毫無效果外,這些都可能是造成健康風險的重要因素。   英國的借鏡   台灣女人健康網顧問同時也是立法委員黃淑英表示,反觀國外,英國每年有將近100,000人使用肉毒桿菌美容,更有開業醫師曾表示,光是矯正先前失敗手術的民眾,平均每週就會有10人左右。為保障人民安全,英國已在2005年1月公佈指導手冊,針對肉毒桿菌及所有美容手術,誰有權施行以及手術的地點等嚴格管制。英國健康醫療委員會(the Healthcare Commission)也開始推動立法,防止沒有註冊的手術提供。此外,英國整形美容外科學會(BAAPS)更將「從心理觀點看整形美容手術」訂為2006年主題,於會中討論制訂心理狀態檢核單,增進醫師對於病人的瞭解,如部分病人可能不適合進行整形美容手術等,進行深入的探討。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鏡的地方。   我們的呼籲           台灣女人健康網一向致力於從性別角度重新省思女性健康問題,清除因為性別盲所造成的女性健康死角。然而「美麗」一直是社會難以破除的迷思,美的形象也不斷地經由媒體的生產、再製造而被扭曲。從2006年下半年起,國際上禁止過瘦(BMI<18)的模特兒走秀的風潮,延燒到今年。繼西班牙、義大利之後,美國時尚界、政界亦開始討論是否應訂定相關的規範,以減少過度瘦身導致的厭食症等飲食失調問題。由此趨勢可見,多年來主流文化所認定的「瘦=美」的單一標準已逐漸被鬆動。其實回歸到最根本的概念,美麗不是只有一種形象,也不應該只有一套標準。我們除了要求政府為民眾的健康把關、確保消費者權益以外,同時也要呼籲女性朋友特別注意,在不實美容廣告充斥之下,追求美麗的同時,也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健康與生命安全,才不會得不償失!  
+ read more
[記者會] 健保開源節流處方二:合理給付學名藥 『藥』給民眾好品質
[記者會] 健保開源節流處方二:合理給付學名藥 『藥』...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督保盟)繼上週針對健保提出開源處方後,今日再度召開記者會提出節流措施,亦即合理給付學名藥與確保學名藥品質,以善用健保資源,並且提高民眾用藥品質。       「藥價黑洞」的問題一直是民眾質疑健保資源浪費的主要項目之一,而健保局今年也透過調降藥價來回應民眾的質疑。然而,督保盟表示:根據2003年的健保藥品資料分析,當年藥品支出約計945億元,其中逾專利期學名藥給付約佔當年度之36%,總計約花費335.76億元,然我國在給付逾專利期學名藥品價格遠高於先進國家,使得不合理藥價差的情形更加惡化。舉例而言,同一藥品,以紐、澳、加、日或歐盟等國給付給學名藥均在原開發廠價格之4成左右,美國甚至在多元保險人的制度下,部分僅給付到1至2成,而台灣給付之價格竟高達9成,使得成本與售價之間利差過大,惡化藥價差。督保盟建議應當至少降低學名藥之給付至原廠給付之4-6成之間,以2003年為例,至少可為健保一年省下84億至167.88億之支出,若以2006年藥費1120億元計算,則至少省下99.5億至199億元之支出。       另督保盟同時提出,現行除了學名藥給付較其他國家高之外,另有品質的疑慮。以美國而言,學名藥之品質一律需符合BA/BE之要求,以確定藥效與原廠百分之百相同,且提出申請給付或上市均需附上相關資料及樣品供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審查,並且同時建立查廠及抽驗制度,以避免廠商在送檢與上市時有品質上的差異。然台灣兩者皆無,直接衝擊台灣民眾的用藥安全,造成民眾『藥吃得飽吃不好』,或是吃藥天數拉長,甚而吃上五、六種藥品之情形,除了加重民眾身體代謝負荷,更嚴重危害民眾身體健康。因此,督保盟呼籲衛生署應配合提高逾專利期藥品之品質,建立抽查驗制度,要求學名藥需符合BA/BE之要求,健保局始得給付;將來對於新藥之給付價格,應比照澳洲或韓國同時考量藥物經濟學,以提高藥品支付效益,及民眾用藥品質。       督保盟認為,當給付價格趨於合理,價差惡化現象會趨緩,而學名藥之品質提升之後,不僅民眾用藥安全受到保障,醫師使用學名藥之信心增加,佔率亦隨即提升,對民眾、保險財務及國內廠商之發展均有正面效益。督保盟在此呼籲:政府應儘速調整學名藥的給付方式,以確保民眾的健康及健保永續發展的目標。      
+ read more
[記者會]「處女迷思千年戳不破?!」(新聞稿)
[記者會]「處女迷思千年戳不破?!」(新聞稿)
「處女迷思千年戳不破?!」 拋開處女魔 作自己身體的主人 日前王姓女子因婦產科內診導致處女膜破裂,因身心受劇烈創傷而向院方索取500萬元的賠償。其實類似的醫療糾紛在2003年年底也曾發生過:北市一婦產科黃姓女醫師,因業務過失破壞了患者的處女膜,被判刑6個月。更早在1999年時,一些沒有性經驗的女性因為資訊不足,作子宮頸抹片檢查時造成處女膜破裂,更引起媒體一陣騷動,並出現「6分鐘誤一生」的報導。這些事件除了顯示出醫病關係連最根本的溝通及尊重都出現問題之外,更凸顯了當女性健康碰上「處女膜」時的尷尬處境。但是在我們對這些事件的受害者深表同情時,卻忽略了躲在事件背後真正壓迫女性的的元凶——根深蒂固的「處女情結」迷思。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林綠紅表示:基本上,處女膜的存在並沒有任何實質上的作用,對於女性身體的健康沒有任何意義,然而這層薄膜卻能夠在女性的心理造成如此巨大的約束及傷害,主要原因在於社會賦予它「神聖」的意義,讓處女膜凌駕女性本身的主體性,而成為女性最珍貴的東西,並藉此壓抑女性的情慾自主發展。 台北市女權會副秘書長張明怡也表示:聽起來似乎不可思議,但時至21世紀,從外籍配偶仲介公司的「處女品質保證」廣告;人造處女膜手術的出現,以及網路上一片一千元的處女膜,在在表現出這種壓迫女性的父權價值依然根深蒂固。追根究底,許多男人至今仍然視女人為自己所擁有的財產,而處女膜的「原封包裝」證實這個女人不是別人「用」過的「二手貨」。 立委黃淑英則認為「處女膜」對於男性與女性沒有實質的意義,但對於女性的身體卻會造成傷害與不便。許多女性因為怕破壞處女膜而不敢做內診、子宮頸抹片,直接影響到女性的健康。再者,處女膜情結還會造成女性在行動上的諸多不便,以衛生棉條為例,在國外,由於衛生棉條讓女性在經期時,擁有更多的行動自由,廣受女性的歡迎,而台灣女性卻因為「處女」情結而怯於使用衛生棉條。 衛生署病人安全委員會蔡宛芬委員認為:醫病關係簡單來說應該是一種伙伴關係,是互相信任與溝通的關係,病人有知的權利,而醫生有告知的義務。而這個事件從醫病關係的角度上,醫師並沒有盡到妥善告知及溝通;此外,當病人表示不舒服時醫師就應該停止當下的行為,而非只是一味要求病患不要亂動。但社會的「處女情結」觀念,的確也可能使男醫師面臨一個困境:到底要怎麼解釋才能讓婦女充分瞭解卻不會造成女性醫用者有性騷擾或歧視的感覺?由護理人員告知或內診書面說明書的方式來處理應該可避免此種難處。 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謝卿宏醫師認為,這次事件其實也是醫療品質的問題。醫師也是人,如果在門診量大、看診時間太短的情況下,有些醫師態度不佳甚至出錯多少是難免的,但醫師自己本身還是要先學會道歉。針對此次事件,醫生應該顧及病人的感受,當病患感受不舒服時要尊重病患的感受,畢竟病人是有感覺的人,而非機器。此外,謝卿宏醫師也提到了醫師法第11條:醫師非親自診察,不得施行治療、開給方劑或交付診斷書。身為一位婦產科醫師,謝卿宏表示如果不做內診檢查就做治療行為並不完整、且如同是亂槍打鳥,如果病患拒絕內診,以對醫療品質的要求,他會拒絕繼續該醫療行為、並建議病患退診。 此次事件再一次凸顯女性仍受傳統貞操觀念的箝制,因而造成其心理極大的傷害。事件中王女士長期生長在這種道德觀的社會結構之下,會因為自己的處女膜無故破損而心理受創,我們非常能夠理解,也深表同情。然而我們認為,事件背後真正的元凶其實是父權體制下千年戳不破的「處女情結」迷思。我們呼籲女性作自己身體的主人,更應以集體力量打破將女體商品化與壓抑女性情慾的枷鎖--「處女情結」。為了要戳破千年妖怪處女魔,我們發起台灣女性使用衛生棉條運動!鼓勵女性多使用衛生棉條,用具體行動拋開處女膜迷思 、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並取回女性的身體自主權!  
+ read more
女同志健康
女同志健康
  被忽略的一群        妳知道嗎,在過去的20年間全美所有被刊登的文章中,只有0.1%的文章與同志健康有關;而同志的健康問題在1990年以前對於研究調查者而言甚至是不存在的!由於許多人在面對同志健康問題時的觀念仍然停留在社會壓力對其心理影響的層面,生理方面往往因此被忽略。在美國早已有專家學者呼籲醫界要注意醫藥使用者性別、年齡、家族史及文化上的差異,近年來也陸續有大型研究專門針對女性健康而進行;例如集結了專家學者組成的全國性組織—GLMA(_Gay and Lesbian Medical Association)_,也正努力爭取對於同志、雙性、變性者(_LGBT__,__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_)應有的健康權益。          反觀台灣,醫學/療體系長期由男性思維所主導,婦運團體面對根深柢固的父權文化,連為女性爭取具性別觀點的就醫權益,都相當吃力,更遑論女性中的弱勢—女同志的健康了。由於國內資料缺乏,我們只能依靠國外目前所存在的研究及數據當參考。          台灣女人健康網把同志的健康問題獨立出來討論,不外乎是希望我們拉子朋友們能注意自己的健康問題,並喚醒醫界對於不同性別、性向、生命經驗、社會階層、種族及文化差異的重視及尊重。   女同志的健康問題        由於一般人對同志的陌生及不了解、加上部份宗教和傳統教育的直接排斥或歧視、以及媒體因無知而造成的抹黑污名,均使得同志在這個社會體制下所承擔的壓力要比異性戀多。也因為壓力的關係,女同志接觸菸酒的比例相對的也比異性戀女性高,由此所產生的過重及心血管疾病問題更不可忽視。加上異性戀醫生對於同志文化的不了解,導致許多女同志與醫生之間溝通互動不佳、累積遭受不友善對待的就醫經驗;此外,候診時其他求診者對於特別男性化的女同志的眼光或直接的不友善態度,都會讓有些女同志非到不行,否則絕不就醫。在醫界回應女同志健康需求之前,拉子們只好先自己注意自己的健康。在參考了GLMA於2002年7月17日發表了十項女同志需特別注意的健康問題及其他相關研究調查,以下是幾點我們歸納出來的重點摘要:   一、因社會壓力導致的健康危機 1. 煙、酒、藥物  美國研究指出,由於社會的歧視與壓力影響,使用非法藥物和沾染上煙酒癮的女同志比例比異性戀女性高。而這些物    品也容易導致心臟病及癌症的發生。因此,學習舒解壓力的技巧是必要的。 另外,美國有調查指出,同性戀女性的身體BMI值普遍比異性戀女性高,也就是過重/胖問題比較普遍。而肥胖是導致心臟病、癌症、及許多疾病的主因。因此要呼籲同志們多注意健康的生活習慣。  2. 心臟病  台灣每一年女性死於中風或心臟病的人數是婦癌(乳癌及/或子宮頸癌)的4-5倍。而導致心臟病的主因中,過重、使用煙酒與非法藥物方面,女同志比女異性戀要來得多,因此建議有這些習慣的女同志不可忽視心臟病的威脅!  3. 憂鬱/躁鬱 因為社會污名化的問題,使得同志常因為需要隱藏身份而無法獲得家人或朋友在情感上的支持,因此同志憂鬱、躁鬱症、甚至自殺問題都該獲得更多關注。   二、環境的不友善使得就醫意願低落        有些每年定期的婦科檢查,如子宮頸抹片,可以早期發現問題、早期治療並提高存活率;但由於女同志缺乏上婦產科的意願,可能延遲處理骨盆腔發炎等問題,因此女同志的婦癌發生率會比異性戀女性高。    三、身體認同減低乳房檢查意願        有些女同志會因為身體認同的因素,非常排斥各種乳房檢查。由於不願定期的進行乳癌篩檢,便無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死亡風險也因此增加。   四、家庭暴力        在美國,女同志家庭發生家暴的通報數約11%,異性戀家庭則約20%。問題在於,異性戀的家暴受害者有警政、社福等正式系統可以求助,而女同志受害者往往因為救助系統中人員的性別盲,無法、甚至排斥去理解女同志的狀況。   延伸閱讀 女同志健康問題 Q & A      
+ read more
女同志健康問題Q&A
女同志健康問題Q&A
  同性戀是病嗎?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嗎?        許多研究和報導都試圖從生理學的角度探討「同性戀的病因」,例如將同性戀歸因於腦部構造、荷爾蒙、染色體等;諷刺的是,研究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過去同性戀被視為一種精神疾病,但是從1969年石牆事件後,在同志平權運動的推波助瀾下,精神科醫師的「聖經」-美國精神科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所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早已於1973年的第三版起,將同性戀自疾病名單中刪除,並說明同性戀只是性取向不同於異性戀而已。        問問看診的精神科醫師就知道,上門求助的女同志很多都不是自願的,過去精神醫學錯誤的把同性戀當作疾病,儘管同性戀已經從精神疾病的名單中刪除,不可否認的,現在仍有為數眾多的醫師會在父母面前感嘆,如果早一點在青春期時先把孩子帶來就診,或許就不會「變成」同性戀,就有機會「挽救」一個孩子的前途;此外,許多父母也誤以為精神科有什麼量表或測驗,可以鑑定孩子是不是「真的同性戀」。許多同志開玩笑的嚷著,應該列出一份全國友善精神醫師的名單,以免萬一哪一天出櫃後,父母要求至精神科相驗之需,不過,同性戀既然不是疾病,自然也就沒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說法。值得欣慰的是,有部分醫師其實已經開始將是類求診患者的問題,轉移至家長身上,協助家長了解同志,認識自己的兒女,這才是促進女同志心理健康最根本的解決之道。   暫時性、情境式、過渡期的青少女同志?        過去學校裡的訓育及輔導體系習慣以「暫時性」、「情境式」、「過渡期」等論點,來協助「澄清」青少女同志的自我認同,既否定同性戀存在的事實,也不承認未成年人的自主能力。老師、教官認為成年人是經過深思熟慮才選擇當同志的,而未成年人則是因為心性不定、易受影響或眼界未開、不知世事,尤其在女校裡,因為欠缺異性,就算青少女同志行同性戀之實,也難以得到同性戀之名,這樣的環境造就論調屢見不鮮,好似女人只能藉由依附男人才得以定義。          事實上,這種貼上「假性同性戀」標籤的處理手法正好反應出大多數人的「恐同」(homophobia)心態,一個女學生往同志之路邁進到底是哪裡讓人感到害怕呢?若按照金賽博士的說法,人的性傾向就如同光譜一般,光譜兩端分別是百分之百的異性戀和百分之百的同性戀,而落在光譜兩端的人其實是少數,大部分的人都落在中間地帶,也表示了每個人的性傾向都有無限的可能。          現在許多學校改以疼惜為名,承認現狀但也表達「憂慮」,擔心女同志未來的路不好走,但是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她們前途坎坷呢?就是同志被污名化,導致公民權被粗暴地剝奪,不能結婚、沒有眷屬保險、無法繼承伴侶遺產等,這些一般人視為理所當然的保障和權益,同志通通都沒份;因此,師長真正該做的,是加入同志平權運動的行列,與同志學生共同集力改變這個社會對同志的偏見與態度,而不是在一開始獲知學生的性傾向時就急於勸退。   女同志比較容易得憂鬱症?        對於女同志來說,生理上的病痛與異性戀相較其實無異,但是在國外的研究報告中,卻屢屢指出女同志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少,像是菸、酒、藥物使用率比異性戀女性高,罹患憂鬱症、躁鬱症或自殺的比例也比較高,不過,造成其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目前這個敵意仍重的環境,使其無法自在地做自己,正因為社會處處仍舊充滿不友善的氛圍,使得女同志在心理上必須承受諸多壓力。        對女同志而言,心理上所承受的壓力和適應不良,是指伴隨著這個性傾向而來的壓力;例如在學校、家庭、職場等,女同志必須常常壓抑自己的感受與掩藏自己的情緒,處在這樣不健康的環境裡,沒有管道可以排解鬱悶、沒有空間可以實現自我,長期累積下來,自然容易生病;再加上女同志就醫的意願和比例可能比一般女性低,使女同志的健康風險相較增加。   女同志就醫的問題在哪裡? 一、身體認同感低        女同志的文化裡,有不同的性別角色,一般稱較陽剛的女同志為「T」,較女性化的女同志為「婆」,而其他較中性或不願被分類的女同志則稱為「不分」。 大部分的女性看醫生,對於需要做身體接觸的檢查,尤其是內診,通常都感到不大舒服,更別說是女同志中的T。許多T對自己女性化的身體認同感很低,平時的穿著打扮便會盡量掩飾自己的第二性徵,若要讓醫生碰觸自己的身體、甚至私處,對許多T來說是無法忍受的;因此,部分女同志對自己身體的認同感,便成了健康發出警訊時,要不要就醫的第一道阻礙。   二、不友善的醫療環境        女同志就醫通常不會考慮出不出櫃的問題,少數例外的科別之一、也是最容易遇到問題的,就屬婦產科,尤其是醫護人員在詢問病人「有沒有性經驗」時,女同志時常不知如何回答,即使有女同志想藉機出櫃,也還是有許多顧忌和考量。        目前台灣並沒有針對女同志的健康和就醫經驗有所研究,根據許多國外的研究發現,現在的醫護人員仍有深化的恐同症,而且對女同志完全不了解,甚至有偏見也不足為奇,致使許多女同志在向醫護人員出櫃後,得到非常不友善的回應,而這些令女同志感到不愉快的就醫經驗,容易擴大且轉化為一股壓力施加在其他女同志身上,讓女同志在就醫時不願向醫護人員出櫃,或對於要不要隱藏自己的性傾向感到困擾不已,甚至因此而不願就醫,延誤病情。   為什麼醫護人員必須看見女同志?        女同志在不友善的醫療環境裡,有許多顧慮和壓力,如果台灣的醫療體系看不見女同志的存在,那麼我們的醫護人員所能提供的醫療服務,和女同志真正的健康需求是會有很大一段差距的;真正有性別意識的醫護人員應該試圖了解女同志的健康問題和生活經驗,且在與病人互動時,不應以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每個人都是異性戀;醫護人員唯有正視女同志存在的事實,並試圖了解女同志真正的健康需求,如此一來,才有可能提供其他族群他們真正需要的醫療服務。   延伸閱讀 女同志健康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