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差異

Omega-3脂肪酸恐增加女性心血管病患的癌症死亡率
2012.02.15
Omega-3脂肪酸恐增加女性心血管病患的癌症死亡率
過去有關心血管病患或高風險族群服用營養補充品是否能治療或預防癌症的研究結論不一,2010年SU.FOL.OM3研究曾出版其結果,指出補充品對心血管疾病並沒有次級預防的效果,這次法國研究團隊對SU.FOL.OM3試驗研究進行第二次的分析。近日分析結果出爐,發現有心血管疾病史的病患使用魚油或維他命補充品,對癌症的罹患風險並沒有幫助,甚至可能會增加女性的癌症發病率及死亡率。   這個試驗研究包括 2,501位(514位女性、1,987位男性)45-80歲的心血管病患,隨機分配成四組,分別接受維他命B6與B12、Omega-3脂肪酸、維他命B與Omega-3脂肪酸、或安慰劑等治療長達五年。   最後男性中7.3%在研究追蹤期間得到癌症、女性則有5.6%;男性癌症死亡率為2.4%、女性為2.1%。男性發生癌症的種類,人數由高至低依序為攝護腺癌、肺癌、膀胱癌及大腸直腸癌;女性為乳癌、肺癌及大腸直腸癌。   而依治療種類區別的分析結果發現,維他命B與Omega-3脂肪酸都未顯著影響整體的癌症狀況,然與安慰劑組對照下,女性服用Omega-3癌症發生率的危險比為3.02,癌症死亡率的危險比為5.49。這項研究顯然並不支持服用維他命B或Omega-3脂肪酸作為癌症預防的方式,而對女性的負面影響部份仍須進一步研究以確立結論。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檔案(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植入式心臟整流去顫器使用的性別差異
2012.02.14
植入式心臟整流去顫器使用的性別差異
有關植入式心臟整流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 簡稱ICD)發生併發症的機率存在可能的性別差異,以及該儀器對女性可能沒有益處,一直以來都有許多討論與質疑聲音。近日一項加拿大的前瞻性研究指出,女性使用ICD而發生早期或晚期併發症的風險,都比男性來得高。   研究團隊針對加拿大18個植入中心內,在2007-2010年間被指示進行植入的6,021位病患(4,733位男性、1,288位女性)做分析研究,最後共有5,450位病患使用ICD,男女的比例相近。   但在經過調整後的分析顯示,男女最常見的初期主要併發症分別為,男性是導線復位、女性是導線置換,晚期併發症男女都包括發生植入區感染及電風暴(electrical storm)。但女性在裝置ICD後的45天或100天內,發生併發症的風險比男性高(OR 1.78, 95% CI 1.24 to 2.58, P=0.002 and HR 1.91, 95% CI 1.48 to 2.47, P<0.001, respectively),研究認為這可能由於女性一般體型較小、症狀表現延遲、對疾病反應與男性不同等所致,因素相當複雜。而男女在死亡率上則沒有明顯差異。   此外,女性得到適當電擊刺激、或經由抗快速心跳激博(antitachycardiapacing)的治療機率較低(HR 0.69, 95% CI 0.51 to 0.93, P=0.015 and HR 0.73, 95% CI 0.59 to 0.90, P=0.003, respectively),研究並未細查其中原因,但作者推測女性可能比較少有左心室收縮性心臟衰竭、或者其他心臟電生理學上的差異,才造成治療上的不同。   這項研究證實過去研究所提及使用ICD的性別差異,並認為醫師與病患在考慮裝置ICD時,應將女性接受較低比例的適當治療,以及較高的併發症發生率之情況納入考量。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糖尿病引起腎臟病變風險的性別差異
2011.11.11
糖尿病引起腎臟病變風險的性別差異
腎臟衰竭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合併症之一,近日一項於美國腎臟學學會會議中發表的美國研究表示,第二型糖尿病患進一步發展慢性腎臟病的風險,女性病患比男性病患高,且通常罹患腎病之後的狀況都不甚樂觀。 研究主要作者Margaret Yu表示,過去都認為女性不是慢性腎臟病的危險群,這樣的結論主要來自於那些非糖尿病所引起的腎臟病相關文獻,這些文獻中指出男性腎臟病的惡化速度比較快,然而在糖尿病腎臟病變(diabetic kidney disease)病患中卻未見相同情形,因此該研究團隊決定針對這項議題進行研究。 這項研究檢視西雅圖健康維護組織(Seattle HMO)中4,839位第二型糖尿病患的資料,其中49%為女性,在參加研究之初已有三之一的病患有慢性腎臟病,目前研究結果為追蹤五年的資料分析,該研究也將儘速完成追蹤十年時間的資料分析,提供更深入資訊。 研究結果發現經過多項變異調整後,女性比男性得到慢性腎臟病的風險較高(OR 1.31, 95% CI 1.08 to 1.58)、壞膽固醇指數高(OR 1.69, 95% CI 1.39 to 2.04)、及多過重(OR 2.20, 95% CI 1.85 to 2.62)。這項發現放在所有年齡層都相符,不過以65歲以上女性的關連性最強。 研究另外表示,證據顯示女性並未得到與男性相同的照顧品質,像是她們比較少接受膽固醇測量、或服用降膽固醇statin類藥物,因此建議醫師應加強警覺女性糖尿病患的醫療照顧。     資料來源:美國腎臟學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 read more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後死亡的性別差異
2011.11.03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後死亡的性別差異
近日一項美國回顧性研究指出,女性因某些合併症與風險因子影響,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後30天至3年間的死亡率比男性高1%,且通常進行這項手術的女性年齡多比男性大。 研究表示,過去已指出PCI術後會出現性別差異現象的原因,包括男女身型及動脈直徑大小不同、荷爾蒙差異、非典型症狀呈現。這項研究則分析2003-2009間曾做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13,752位病患資料,進一步找出造成女性出現術後預後不佳的相關合併症與特性。 結果發現,女性比男性較年長(69.0歲: 64.8歲);女性常表現不穩定冠狀動脈症候羣(39.6%: 34.4%);女性高血壓發生率高(91.7%: 85.9%);女性多有糖尿病(47.5%: 38.5%)、腎臟病(5.9%: 5.1%)及多周邊血管疾病(10.1%: 9.1%)等等。另外,女性較可能須要左前降枝介入治療;較常使用傳統支架,而非第一、第二代塗藥支架;在術後30天、1年及3年的死亡比率也比男性稍高。 研究團隊最後認為他們的結果具概括性,因為該研究囊括了多元人種,不過由於這僅是一項回顧分析的研究,因此研究本身對於其它會混淆研究結果的變項因素可能無法提出完整的說明解釋,這是研究的限制。     資料來源:導管及心臟血管介入期刊 (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 read more
胃食道逆流的性別差異
2011.10.25
胃食道逆流的性別差異
一項來自澳洲的研究發現,男性與女性在經歷胃灼熱與胃酸逆流時的症狀是不同的。 這項研究調查將近三千位社區成年人,以及超過兩千位曾經做過胃食道逆流 (GERD)手術治療的男女。結果發現曾經歷手術的女性比男性較常抱怨胃潰瘍,且發生胃灼熱、吞嚥固體食物困難的情況更嚴重,吃藥治療胃潰瘍也較普遍,而男性雖然出現嚴重症狀,但會抱怨或前往求醫的頻率卻不高。 事實上男性出現胃灼熱及胃食道逆流的徵兆及身體症狀表現比較多,例如,胃與食道之間的瓣膜比較弱,或者因長期胃酸過多造成食管炎,嚴重導致潰瘍,某些可能發展成食道癌。女性則比較可能出現橫隔膜疝氣的問題,與胃潰瘍有關連,且因胃食道逆流經歷手術的女性比男性肥胖的比例也較高。 研究最後表示,胃食道逆流出現性別差異的表現有可能是因為男性通常不會在第一時間就求醫,因為拖延導致比較嚴重的結果,由此可解釋為何男性死於食道癌的人數會是女性的四倍;又或者是男女在生理構造上的差異,才使得兩性在發生胃酸逆流的機轉會不一樣。後續還須要有更多研究來確定證實這些差異到底是男女生理構造的不同、或者是不同性別對疾病有不一樣的反應處置所致。     資料來源:外科學誌(Archives of Surgery)    
+ read more
大腸鏡檢查的性別差異
2011.10.03
大腸鏡檢查的性別差異
日前一項奧地利研究指出,男女在過了50歲以後腺瘤的盛行率不一樣,所以過去認為男女都應該在50歲開始做大腸鏡檢查的這項建議,可能須要再重新考慮評估。 這項研究分析參與2007-2010年間奧地利國家大腸鏡篩檢計畫的民眾資料,其中包括22,598位女性、21,752位男性,年齡中位數分別為60.7歲及60.6歲。研究結果發現,腺瘤的整體盛行率女性為14.8%、男性為24.9%,且其中男性的進行性腺瘤(advanced adenomas)、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在50-59歲之間的盛行率(5%、1.3%),幾乎接近是同年齡層女性的兩倍。女性要到60-69歲間,前述兩項的盛行率(5.1%、1.2%)才會達到與男性在50-59歲間的數值相當,也就是說,男性比女性發生腺瘤、大腸直腸癌的年紀較年輕。因此,研究認為應重新針對不同性別訂定不同的篩檢年齡建議。 然而,並非所有專家都同意這項研究的結論建議,有專家認為其他相關的風險因子也會提高大腸直腸癌及腺瘤的罹患風險,如非裔美國人的族群、肥胖、重度吸菸者、及糖尿病等,不應只依據單一變項就改變篩檢年齡的建議。 研究作者最後表示,這項研究確實無法解釋如肥胖及家族病史這些潛在的干擾因子對結果的影響。同時也提醒,雖然女性的風險相對較低,卻非完全沒有風險,所以如果大腸鏡檢查的結果正常,民眾還是須每隔10年進行一次檢查。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