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爾蒙療法不可用於預防停經後的慢性病
2022.11.11
荷爾蒙療法不可用於預防停經後的慢性病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 (USPSTF) 在更新其 2017 年的指南中做了建議:沒有症狀的停經者不要將更年期荷爾蒙療法 (MHT)作為慢性病的一級預防;子宮切除術後的停經患者不要使用雌激素作為慢性病的一級預防(D級建議─中等強度)。   更新後的指南與其他幾個醫學會的指南基本一致,包括美國婦產科學學會、美國家庭醫師學會和北美更年期協會。   USPSTF表示他們參考了之前關於如何預防成年期心血管疾病和其他慢性病的其他建議代替荷爾蒙療法 (口服或經皮輸藥)。該小組建議,定期篩檢是一種常見的預防策略,包括篩檢乳癌、結直腸癌、骨質疏鬆症、高血壓,以及前驅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   不建議用於預防,不是不建議用於治療 更新後的建議僅適用於考慮以荷爾蒙療法預防慢性病的無症狀停經者。   但新的建議並不適用於因為原發性卵巢功能不全而過早停經、手術後停經或想要控制更年期相關症狀的女性。   這是一個重要的區別。也就是說,荷爾蒙療法還是可以用在必要的治療上,如:卵巢功能不全荷爾蒙缺乏、減緩潮熱。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的Alison J. Huang博士等人在隨附的社論中寫道;「儘管 USPSTF 努力明確區分用於預防和症狀處理的更年期荷爾蒙療法,但許多患者和臨床醫生將這兩種不同的適應症混為一談。」   「MHT 的淨危害大於益處的概念,是最初為了解釋 MHT 在常規預防中的局限性,但是,現在已被廣泛用作放棄 MHT 進行對症治療的理由。」   Huang等認為,與其再次確認荷爾蒙療法不應用於預防慢性病,USPSTF 應將重點轉向制定指導方針,確定哪些更年期患者將從這種療法中受益以預防症狀。   Huang等表示,「患者不應再使用荷爾蒙來避免自然停經或衰老的多樣後果,但他們也不應該害怕考慮使用 MHT 治療中年出現令人痛苦的症狀,或者反射性地敦促使用其他藥物療法,實際上,這些療法也可能具有長期的權衡取捨。」   研究結果顯示用於預防弊大於利 該項更新建議是基於對 21 項隨機臨床試驗和 3 項世代研究的系統回顧。根據使用雌激素加黃體素的個體與安慰劑相比的研究,5.6 年以上的結腸直腸癌、5.6 年以上的糖尿病和 5 年以上的骨折風險顯著降低。然而,這被其他疾病的風險顯著增加所抵消,例如浸潤性乳癌、膽囊疾病、中風、靜脈血栓栓塞 (VTE)、可能的失智和尿失禁。   遵循類似的模式,那些單獨使用雌激素的人在 7 年的隨訪中也發現患糖尿病和骨折的風險顯著降低。但是僅使用雌激素治療的危害也超過了益處,因為患膽囊疾病、中風、靜脈血栓栓塞和尿失禁的風險顯著增加。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 (2022.11.01)、JAMA (2022.11.01)    
+ read more
更年期如何影響口腔健康
2022.11.08
更年期如何影響口腔健康
談到更年期,人們擔心潮紅、失眠、心血管疾病、肥胖等問題。但你知道荷爾蒙的變化也會增加你患牙齒和牙齦疾病的風險嗎?   更年期和停經期會導致你的口腔發生一系列變化。這是因為雌激素水平下降會減少口腔中的唾液量。唾液具有保護作用。它可以清潔牙齒並沖洗掉引起蛀牙的細菌,並可以幫助中和口腔中的酸度,因此唾液減少會導致口乾,從而增加蛀牙的風險。更重要的是,較低的雌激素會使您面臨更高的骨質流失風險,而下頜骨質流失可能導致牙齦萎縮,這可能會使您的牙齒暴露在外並增加蛀牙的風險。   除了生理症狀外,更年期還會對情緒、信心和焦慮產生不利的心理影響,這可能會改變飲食習慣和牙科出勤模式,進而對口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壓力可能會導致潛在的磨牙,稱為磨牙症。這可能會在您醒著或睡著時發生,導致多種問題,包括磨損牙齒邊緣、失去琺瑯質和導致敏感。   所以,多喝水是短期內緩解口乾的可靠方法,而咀嚼無糖口香糖可以讓你的嘴產生更多的唾液。並確保在睡覺前刷牙。睡前清潔要特別勤奮,因為唾液水平在晚上自然會下降。為了幫助您保持骨骼強壯,請確保您獲得足量的鈣和維生素 D。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 Labs (2022.09.30)      
+ read more
降低血壓可以預防失智
2022.10.28
降低血壓可以預防失智
一項全球性的研究顯示,在晚年降低血壓可以降低患失智症的風險。這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有力的證據。   The George Institute的「全球腦健康倡議」計畫失智症項目負責人 Ruth Peters 博士說,在失智症治療缺乏重大突破的情況下,降低患這種疾病的風險將是向前邁出的可喜一步。   她說:「鑑於人口老齡化和照顧失智症患者的巨大成本,即使是減少的很小也可能產生相當大的全球影響。」   「我們的研究顯示,使用現成的治療方法來降低血壓是目前我們應對這種潛在疾病的『最佳選擇』之一。」   失智症正迅速成為一種全球流行病,目前影響全球約 5000 萬人。預計到 2050 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兩倍 —主要是由於人口老齡化。目前估計每人每年需要花費的費用為 20 至 40,000 美元。   Peters 博士解釋說,雖然許多試驗都著眼於降低血壓對健康的益處,但涵蓋失智癥結的試驗並不多,安慰劑對照的試驗更少 。因此,此研究被認為提供了最好的證據。   「由於血壓降低對心血管的顯著影響,大多數失智症的試驗都提前終止,因為心血管疾病往往比失智症的跡象更早發生。」她說。   研究如何做 這項試驗共納入來自 20 個國家的 28,008 名平均年齡為 69 歲且有高血壓病史的人。在這些研究中,追蹤時間約超過四年。   為了更密切地檢查血壓與失智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分析了五項雙盲安慰劑對照隨機試驗,這些試驗使用了不同的降血壓治療方法,並追踪患者直至患上失智症。   Peters 博士說,「我們發現在這個老年族群中,降低失智機率的治療與血壓持續降低有顯著關聯。」「我們的結果顯示,無論使用哪種治療方法,血壓降低與失智風險降低之間存在廣泛的線性關係。」   研究人員希望這些結果將有助於設計公共衛生措施,以減緩失智症的進展,並為治療提供訊息。   Peters 博士表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最高級別的現有證據,顯示多年來的降血壓治療可以降低患失智症的風險,我們沒有看到任何有害的證據。」   她補充說:「然而我們仍然不知道,對於已經控制良好或在已經開始治療的人來說,進一步降低血壓是否會降低患失智症的長期風險。」    The George Institute全球腦健康項目主任 Craig Anderson 教授認為,這項工作是臨床試驗的重要基礎,可以可靠地估計預防性處理的益處和風險,以及如何最好地將它們應用於不同人群。   該研究刊登於《歐洲心臟雜誌》       編譯來源:EurekAlert! (2022.10.25)      
+ read more
失智症風險與每日步數有關
2022.09.20
失智症風險與每日步數有關
英國生物銀行的縱向數據顯示,每天總共走 3,800 到 9,800 步可降低失智風險。   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的 Borja del Pozo Cruz 博士表示,每日走 9,826 步可降低失智最多風險─50%。每天最少走3,826 步,可以減少 25% 失智風險。   步伐速度很重要。一天中最高 30 分鐘的最佳速度為每分鐘 112 步。   發表期刊的社論指出,此研究點出了「每日步數與失智症之間很重要,但還沒有人研究的關聯」。   走的速度是重要關鍵 社論也指出一個關鍵發現,那就是較高的速度—在 30 分鐘的時間裡「僅僅」112步/分 —就能對降低此研究中的失智症發病率產生最大的影響。也就是說,每天 9,800 步中有30分鐘是112步/分,風險降低可達 62%。   「雖然每分鐘 112 步是一個快的節奏,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112」是一個比「10,000」步更容易達到、且不那麼令人生畏的數字,特別是對那些身體不活動或活動不足的人而言。   研究如何進行 該研究評估了 2013 年 2 月至 2015 年 12 月期間英國生物銀行 78,430 名 40 至 79 歲的人,其手腕佩戴加速度計的每日步數。研究人員評估了每日步數,是否是偶然的步數 (每分鍾少於 40 步) 或有目的的 (每分鐘 40 步或更多步),以及 30 分鐘的最高節奏 (一天中最高 30 分鐘的平均步數/分鐘,不一定是連續的)。   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 61 歲;大約 55% 是女性,97% 是白人。在平均 6.9 年的追蹤中,866 人罹患失智症。對於偶然步數,最佳步數為 3,677 步。對於有目的的,最佳步數為 6,315 步。   Pozo Cruz 說,這項研究對以步數預防失智的建議提供了重要貢獻。 因為基於步數的建議具有易於溝通、解釋、衡量和執行的優勢。   研究人員承認:「參與者的年齡範圍可能導致失智症病例有限,這意味著我們的結果可能無法推廣到更老年的人群。」   研究發表在 JAMA 神經病學雜誌上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22.09.06)      
+ read more
透過終生學習、社交及活動,避免失智症是有可能的
2022.09.10
透過終生學習、社交及活動,避免失智症是有可能的
根據一項為期 60 年的研究結果,即使對那些失智風險較高的人來說,也有可能避免失智症。   這項發表在《神經病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人們在一生中透過教育、社交互動和積極活動建立認知儲備 (cognitive reserve),可以降低患失智症的風險,即使是具有遺傳因子的人也一樣。   此外,建立自己的認知儲備,可以抵消對那些兒童時期認知能力低下的負面影響,並在未來生活中提供更強的心理韌性。   這項由阿茲海默氏症協會資助的長期研究再度驗證了一個流行的理論,即是「你越經常挑戰你的大腦,你在晚年遇到記憶和思維的問題就越小」。   考慮到我們很難成功治療失智症,這項研究承諾我們可以而且應該在為時已晚之前,在整個生命中建立我們的心理韌性。   研究作者-蘇塞克斯醫學院的Dorina Cadar博士說:「這些結果令人興奮,因為這表示認知能力在我們的一生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參與智力、社交和身體活動的生活方式可能有助於防止認知能力下降和失智」。   研究如何進行   這項研究包含了近 1200 名1946 年出生於英國的參與者。他們在 8 歲時進行了認知測試,在 69 歲時再次進行了認知測試。根據參與者的教育程度、參與休閒活動和職業,為每個人計算了一個「認知儲備指數」;並且測試了閱讀技能,以評估學習能力。   兒童時期較高的認知技能、較高的認知儲備指數和較高的閱讀能力的人,到了 69 歲時,其認知測試得分較高。例如,擁有學士學位或高等教育學歷的人,比沒有受正規教育擁有學士學位的人得分高 1.2 分。同樣地,成年後參加多項休閒活動的人,比不參加休閒活動的人得分高 1.5 分。最後,從事專業工作的人,比從事非技術性工作的人得分超過 1.5 分。   奇特的是,無論他們在 8 歲時的分數如何,認知儲備指數較高的人,其認知技能下降速度比指數較低的人慢。   阿茲海默氏症協會研究傳播經理 Katherine Gray 說:「從童年到成年,無論是在教育、職業還是從事複雜的愛好方面,保持大腦活躍的參與者在 69 歲時都有更好的思維能力。雖然有許多與患失智症相關的風險因素,但希望知道參與精神刺激活動並找到定期挑戰大腦的方法,可以幫助減少記憶力和未來思維發展的問題。」       編譯來源:European Scientist (2022.08.04)、Neurology (2022.08.03)      
+ read more
U型幸福曲線是錯誤的:很多人越老越不幸福
2022.09.05
U型幸福曲線是錯誤的:很多人越老越不幸福
根據多項研究,人在老化的過程,幸福感是呈U型曲線。也就是說,隨著人們接近中年,幸福感會下降,在 40 多歲時觸底,但進入退休年齡時,幸福感會回升。這種所謂的U 型幸福曲線令人放心,但不幸的是,這可能不是真的。   澳洲University of Leicester的David Bartram教授對歐洲社會調查資料的分析顯示,對於許多人來說,隨著人們面臨著與年齡相關的困難,例如健康狀況下降和喪失親友之痛,幸福感實際上會在年老時下降。在他調查的 30 個國家中,幾乎一半的 U 形模式並不明顯。   那麼為什麼會有差異呢? David Bartram教授的研究修正了以往研究中研究方法的錯誤。U 型的想法來自一些研究分析。這些研究為了驗證年齡和幸福的相關性,調整了其他的影響因子,比較了財富和健康狀況相似的中、老年人的幸福感。   但鑑於人們在年老時往往變得更窮、更不健康,這種調整可能會產生誤導。當研究不做調整時,與年齡相關的幸福感下降在許多國家變得明顯。   沒有一式的幸福模式 在福利國家效率較低的國家,這種下降幅度更大。土耳其的情況尤其如此,那裡的幸福感 (以從零到十的等級衡量) 平均從退休年齡的 6.4 下降到老年人的不到 5.0。   對於愛沙尼亞、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國來說,幸福感從 30 歲出頭開始穩步下降。   相比之下,荷蘭人的幸福感從 30 歲開始增加,甚至在老年時也保持穩定。在芬蘭,幸福在整個生命過程中保持不變,在零到十的範圍內高於八。   簡而言之,沒有普遍的幸福模式。相反,不同國家/地區存在多種模式。不同的社會條件會導致不同的結果,這不足為奇。   幸福來自內心? U 型的想法之所以吸引人,部分原因在於它違反直覺:當然,晚年生活會變得更艱難,但即便如此,人們也會變得更快樂。為什麼?據說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會獲得智慧和接受。我們培養了欣賞我們所擁有東西的能力,而不是沉思我們所缺乏的東西。年老鈍化了我們銳利的雄心壯志,也減少了隨之而來的挫敗感。   心理學的流行智慧告訴我們,「幸福來自內心」。所以,也許人到了晚年,終於能理清自己的「內在」,感受到幸福。   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但對於許多社會來說,這種顯然的結果只是假設老年人沒有任何問題的結果:只要人們不生病、不經歷喪親之痛或開始失去朋友,幸福就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但是,事實上,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人確實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到時候,如果他們不感到幸福也就不足為奇了。   David Bartram教授並不認為人們不會隨著時間的流轉而整理自己的內心。「幸福來自內心」的智慧值得接受,因為它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但他的分析顯示,要以這種方式彌補老齡化遇到的挑戰,我們的能力可能有限。   幸福是上升還是下降取決於這些老化的各種大挑戰及精神適應的平衡,沒有人能保證積極的結果。   為了釐清這些幸福的模式,David Bartram教授進行反應人們變老時實際狀況的分析。當他以這種方式進行分析時,許多國家的 U 型消失了 —主要是因為事實上,許多人並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更快樂。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 (2022.08.31)、Cambridge (2022.04.11)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