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天生就有道德觀念嗎?
2020.02.25
嬰兒天生就有道德觀念嗎?
早期的心理學家主要認為嬰兒出生時沒有任何道德感,道德感是隨著年齡增長習得的。如今儘管我們已知德觀念直到青春期或更晚道才會完全成熟,但事實上嬰兒早有分辨基本道德的跡象了。   耶魯大學在2010年進行了一項研究,該研究對象為三個月大的嬰兒,研究人員請這些嬰兒觀看現場表演:不同形狀的積木在山坡上的互動。不同形狀的積木對應著不同的角色:會幫助或阻礙想要上山的積木的角色。研究人員發現,嬰兒更喜歡看那些幫助其他積木的角色,這顯示人類早期就比較偏愛利他的社會行為。   對五個月大的嬰兒進行的類似研究顯示,這些嬰兒有一種「應得的報應」的意識,也就是,他們喜歡的角色是去阻礙而不是去幫助那些先前妨礙他人者。   公平的意識也在早期就已出現。去年華盛頓大學一項研究中,13個月大的嬰兒看著一位研究人員公平地或不公平地分配餅乾給另外兩位成年人。當嬰兒與研究人員互動時,他們比較喜歡跟公平的研究人員互動,這顯示他們偏愛公平。   最後,一項研究探討嬰兒是否會回應他人的需求,結果顯示,到一歲時,嬰兒就會安慰受傷的人,或者嘗試幫助某人取得拿不到的物品。   這些行為的自發性使科學家相信,對與錯的感覺並不是完全透過學習而來的,人類本身就有往道德善良發展的傾向。   編譯來源:Science Focus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分娩方式影響新生兒腸道細菌群?
2019.10.19
分娩方式影響新生兒腸道細菌群?
過去,人們認為新生兒腸道的微生物群可能來自在產道中吞嚥的細菌。但一項最新研究指出,新生兒腸道的細菌組成可能與分娩方式有關。陰道分娩的新生兒腸道微生物不是來自陰道細菌,而是來自母親陣痛時的糞便,可能是出生時吸收的。   研究怎麼說? 這項研究歷時七年,從約600名嬰兒和175名母親採集了1,679個糞便樣本,進行分析比對。   分析結果發現,陰道產新生兒腸道中的細菌,大部分是從母親身上來的。而剖腹產嬰兒則有更多與醫院環境有關的病菌,包括表現出抗藥性的菌株,有些高達30%。這個發現可能解釋了剖腹產新生兒發生哮喘、過敏和其他免疫狀況機率較高的原因。   然而,當嬰兒成長至6到9個月時,陰道產與剖腹產嬰兒腸道細菌的幾乎沒有差異。   研究小組希望擴大研究範圍,包括在家中出生的嬰兒。他們還希望更仔細地研究具有抗藥性的醫院病菌於剖腹產新生兒腸道中存在的時間有多長,以及這是否會對新生兒造成任何風險。   媽媽們不需要驚慌 研究作者Trevor Lawley表示,這是迄今為止對新生兒腸道微生物最大的基因組研究,目前還不清楚這些腸道細菌的差異對健康是否有長期的影響,選擇剖腹產的媽媽們不需緊張,這項發現也不應成為阻止產婦進行剖腹產的理由。   另一位作者Nigel Field強調隨著嬰兒的成長、進食和對環境中細菌的吸收,腸道微生物變得越來越相似。   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Alison Wright副院長表示,這項研究結果具有開創性,但不應阻止婦女進行剖腹產。在許多情況下,剖腹產是挽救生命的過程,對婦女和新生兒可能是正確的選擇。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19.09.18)、BBC NEWS(2019.09.18)、The Guardian(2019.09.18)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翻轉割包皮文化!
2019.08.02
翻轉割包皮文化!
在「身體正向運動」的鼓舞下,越來越多人正在翻轉一種普遍習俗—割包皮。   你不割很奇怪! 為什麼要割包皮?最常見的回應是:因為爸爸有做。許多人割包皮的原因是非宗教和非治療因素。如果你沒有割包皮,可能受到他人的嘲笑或排斥。   各國男性割包皮的比率不一,美國是西方國家男嬰割包皮比率最高的國家,高達54.5%,加拿大為31.9%,紐澳介於10-20%間,英國為8.5%。台灣男嬰割包皮比率低於1.4%,13歲時增加至8.7%。   割包皮可能造成創傷和痛苦 維多利亞時代有個迷思,即手淫是危險的,因為精液的流失會永久性使男孩衰弱,並威脅到道德秩序。有人認為割包皮能阻止手淫。不過1960年代的性革命打破了這個迷思。   反對男嬰常規割包皮的人表示,割包皮可能造成創傷、疼痛並帶來風險。它可能永久地改變孩子的身體、性功能及影響未來性行為中的感受。這是在浪費醫療資源。   此外,許多男性表示,對於有人未經自己的同意擅自切除身體的一部分感到莫名其妙。並且割包皮後剩下來的組織變得異常敏感。他們也點出,割包皮的手術並沒有統一,因此不同人所接受的程序可能不一樣。   一項5,552人參與的丹麥研究曾指出,割包皮與男性經常性高潮困難有關。   反對割包皮的兩大陣營 第一大陣營運用詞彙來說服人們。他們試圖將割包皮這個行為變成對「男性生殖器官的肉刑」。   第二大陣營透過慶祝的方式來重擁包皮。他們表示,「不需要對抗割包皮,就讓割包皮的支持者繼續擁護他們的價值及隨之而來的切除、流血、恐懼、痛苦和仇恨,我們則是慶祝包皮。」   雖然有越來越多人為重擁包皮和身體完整性發聲,但是多數人沒有。割過包皮的男性會告訴自己這對他們是好的,並認為否定割包皮涉及到承認自己幼時被最親近的人傷害。許多男性不想在心理層面上處理這個問題,因為這可能讓人難以承受。   來自宗教的反彈 冰島於2018年年初成為第一個禁止割包皮的歐洲國家,當時回教、猶太教便批評這違反了宗教自由。   自回教開始以來割包皮一直是宗教習俗,它象徵著上帝和猶太人之間的約定。他們也認為這可以保持陰莖清潔,因為尿液和其他物質不會被積塞在那裡。   加拿大猶太教與回教事務中心的執行長表示,反對割包皮更像是一種反宗教活動家的手段,而不是真的關心男性生殖器官。並且他認為,把割包皮與女性割禮相提並論是不合理的,因為它不是殘忍的虐待,也不構成重大健康風險。   醫界對是否應該割包皮意見不一 英國愛滋病信託基金會的人表示,割包皮可以降低HIV陰性男被HIV陽性女感染愛滋病毒的風險約50%,並且可以減少男同性戀者感染愛滋病毒。   英國國民健康服務(NHS)、澳大利亞皇家醫師學院和加拿大兒科部一致認為,關於割包皮減少性病感染的研究尚無定論,因為它們是在非洲國家如烏干達進行的,那裡性病傳播情形與西方國家是不能比較的。這些組織都沒有建議對男嬰常規割包皮。   澳大利亞皇家醫師學院認為,在衡量割包皮降低疾病風險的程度和割包皮引起的併發症後,結果並不足以支持男嬰割包皮成為常規。並且選擇性地讓男嬰割包皮已經被批評有道德和人權問題,因為包皮可能是有功能的,如包皮可能有許多神經末梢會影響性快感。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07.20)        
+ read more
打從娘胎起,男性就比較承受不住壓力!
2019.07.10
打從娘胎起,男性就比較承受不住壓力!
在自然狀況下,統計新生兒出生時的性別,男嬰會略高於女嬰。但是每年性別比高或低沒有固定,並受許多不同因素所影響。   近日英國醫師Sebastian Kraemer投書指出,英國新生兒性別比的三個高峰時間點都是社會政治環境較穩定的時期,當時出生的男寶寶都比較多。而與女性胎兒相比,在媽媽面對環境壓力時,肚子裡男性胎兒會比較不易存活。   美國社會學家Armstrong在其有關壓力對懷孕有害的研究中發現:「懷孕期間婦女的其他孩子或配偶死亡」與「發生懷孕生產負面事件」有相互關連性。   事實上,許多科學研究都已經顯示,懷孕婦女住在發生災難事件的地區,如:911事件、日本神戶大地震,會對其後代有重大的影響。在事件後數月內出生的新生兒,男孩與女孩的比例都會縮減。相較於他們的姊妹們,男性胎兒在母體遭遇嚴重壓力時會比較脆弱,甚至容易死亡。   相反地,當媽媽如果覺得安全以及保持樂觀,她們就會比平常較易生出男寶寶。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資料,新生兒出生的性別比呈現過三個高峰期,分別在1919、1945及1974年。這些都是社會充滿希望和凝聚力的時間點-前兩個是世界大戰結束後,而第三個則是英國與西方世界其他國家中社會不平等都處在最低水平的時刻。   在1945年後的30年間性別比都相對高,直到在1980年代中期後才慢慢穩定下來,維持在1930年代之後不曾出現過的狀況。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07.04)          
+ read more
驚!尿布和衛生棉竟含有毒物質
2019.04.05
驚!尿布和衛生棉竟含有毒物質
女性衛生用品衛生棉、以及嬰兒或成人用的紙尿布都是合成塑料。市面上不斷推出強調吸收力強、添加人工香味的新產品。然而,2017年南韓曾有1萬5千名女性因使用某品牌衛生棉,出現皮膚紅疹、感染、經期混亂與經痛,因而對業者提起訴訟。   受到南韓事件啟發,一項研究對市面上11個品牌的衛生棉以及4個品牌的尿布進行檢驗,結果發現這些產品都含有有害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及鄰苯二甲酸酯類(Phthalates),將使數百萬嬰兒與成人使用者的生殖部位因長期與這些物質接觸而危害健康。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不論是對嬰兒或女性,這些產品都是長時間使用的必需品,根據這項研究的最新發現,可能造成使用者慢性中毒。因此,本會將要求政府對市售衛生棉及尿布進行抽驗調查,以確保消費者的健康。   研究過程與發現 研究團隊蒐集來自南韓、日本、芬蘭、法國、希臘及美國市面上11個品牌的衛生棉以及4個品牌的尿布進行檢驗。結果顯示,在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部分,所有衛生棉與尿布都含甲苯與二甲苯,有2個衛生棉品牌被驗出二氯甲烷。在鄰苯二甲酸酯類成分部分,所有的衛生棉及所有尿布品牌都含有其中的2種類型, 還有1個尿布品牌被驗出有另1種類型。不過這些成分的含量多寡在不同產品不一,且差異非常大,含最多與最少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產品間落差達6000倍,而鄰苯二甲酸酯類最多與最少之間則差130倍。   長期接觸對人體健康危害多 長期暴露在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下,會提高腦部受損、氣喘、糖尿病、癌症的風險,並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生殖系統及肝腎運作等。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則是常見於化妝品、玩具、醫療儀器與塑膠產品中,也已發現與發生氣喘、過動症、乳癌、肥胖、第二型糖尿病、低IQ、神經發展、生殖系統發展及肺功能問題有關。一些研究曾指出,使生殖器直接暴露於鄰苯二甲酸酯類物質,會抑制男性性荷爾蒙睪固酮,孕婦產前接觸該物質與男童生殖器官發展出現異常有關。   女性也要注意棉條 就女性衛生用品來看,棉條和衛生棉主要成分都是經由基因工程並浸泡於殺蟲劑後製成的棉花、或是木漿被漂白後的人造纖維。棉條過去曾被發現因被漂白而含有有毒的戴奧辛。   由於陰道壁具高滲透特性,吸收力比其他器官來得強。女性每月使用棉條或衛生棉一次為期數天至一周,時間將長達約40年之久,意味著當中的有毒物質會長期透過陰道壁被人體吸收。要避免長期暴露較安全的方法,可以改選擇市面上其他不含氯且非人造合成的產品。   相關評論表示,目前最主要的問題是業者對產品相關成分的揭露往往不清楚,甚至,業者做的產品研究都沒有將這些化學物質的揮發性特性納入考量,僅僅就衛生棉的最外層進行研究而已。女性衛生用品對健康的影響會缺乏研究討論,主要由於社會將談論陰道視為歷史與文化的禁忌所致。   這項研究引出一個問題—那到底什麼是我們該檢視但過去卻一直未做的?答案似乎很清楚,就是在產品不斷推陳出新的同時,我們必須更加關注那些被業者使用來讓產品吸收力增強和香味變濃的合成塑料。美國健康倡議組織因此呼籲民眾寫信向美國國會與食品藥物管理局與國會表達應禁止在女性衛生相關產品及尿布的成分中添加有毒化學物質的訴求,以保護女性與嬰兒的健康。     編譯來源:Environmental Health News(2019.01.28)、Health Impact News(2019.04.03)        
+ read more
停止抨擊選擇配方奶的媽媽!
2018.08.06
停止抨擊選擇配方奶的媽媽!
長久以來,母乳哺育的爭辯不息。人們爭論的焦點不僅包含是否要母乳哺育或持續母乳哺育多久,還包括何時及何地母乳哺育較適當。近日,一位家醫科醫師Ellie Cannon呼籲,母乳並非總是最好的,我們應該停止抨擊選擇配方奶的母親。   Cannon醫師說,如果一個女人選擇了配方奶,理由很少是一個簡單的答案。選擇配方奶的媽媽常常伴隨道歉和內疚,並且帶著眼淚和防衛的態度。   女人應該要知道的是,如果孩子生病,不是因為她們選擇了配方奶。   以下是ELLIE CANNON醫師的觀點: 母乳不是奇蹟般的治療方法 母乳哺育的推動者常稱配方奶是一種「加工食品」,而母乳是一種「奇蹟靈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Baby Friendly Initiative的Sue Ashmore更宣稱母乳哺育率很低已是公共衛生危機,她還表示不哺餵母乳的女性乳癌發生率增加,並且非母乳哺育的小孩肥胖風險也比較高。(註:哺餵母乳的女性乳癌風險減少,並不等同於不哺餵母乳的女性乳癌風險增加)   研究者指出,母乳中含有數千種營養素,這些營養素可以促進嬰兒的免疫系統,保護嬰兒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但這是真的嗎?研究表明,5%的乳癌發病率可歸因於不母乳哺育。所以這確實有影響,但影響很小,不足以對不哺餵母乳的女性帶來威脅。   2013年一份17,000多名兒童的高品質研究結果顯示,母乳哺育的小孩在11歲時肥胖的比率並沒有降低,其他研究也發現母乳哺育對氣喘發病率沒有影響。   母乳確實最適合哺育嬰兒:它不需要花費、有合適的營養成分,而且含有抵抗感染的抗體。但是,事實上它的保護作用有多少?仔細地分析數據可以看出:相較於配方奶哺育的小孩,每六個純母乳哺育達六個月的兒童中,只有少一個耳朵感染的案例。這很好,但絕不會是奇蹟。   在英國,母乳哺育的母親往往受教育程度更高、收入更高、不太可能吸菸、有更好的飲食習慣和更頻繁的運動,這些因素會大大影響他們後代的健康。   配方奶那麼糟糕嗎?  配方奶是人工製造的,是加工產品—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是不健康的。加工僅僅意味著成分經歷了一個過程 (切碎番茄、湯加熱也都是過程)。事實上,配方奶不僅僅是一種健康的選擇,近來它也添加一些成分,如;必要脂肪酸和益生菌,以符合嬰兒和長期健康所必需的營養。   布魯塞爾大學兒科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當配方奶加入益生菌時,其對嬰兒的健康益處幾乎與人類母乳所提供的健康益處相同。   發表在「兒童科學雜誌」上的另一項研究顯示,對體重過輕嬰兒來說,添加配方奶的母乳比單純母乳更能有效增加體重;接受補充配方奶的嬰兒不太可能會再入醫院。   支持小組是母乳哺育率低的解答嗎? 母乳哺育推動者要求英國政府為投入更多資金在母乳哺育支持團體,以提高英國的母乳哺育率。但2015年英國醫學期刊(BMJ)評論指出,此類服務對改善英國母乳哺育率幾乎沒有作用。   在臨床經驗中,女性不母乳哺育的原因非常多:有些人覺得很難或很疼痛而不願堅持、有些人不能產出足夠的母乳、有些人對配方奶可以確保嬰兒吃的奶量足夠而感到安心等。此外,有些女性希望在懷孕及產後恢復身材,有些希望與伴侶共享育嬰假因此需要用方便交接的配方奶,有些女人不喜歡母乳哺育。這些都是正當的理由。   對於新手媽媽,有更大的問題需要解決—精神健康。但是投入產後精神健康的資金嚴重不足,危機正在加劇。2017年的調查顯示,醫療保健專業人員通常會錯過產後抑鬱症—儘管對嬰兒進行了強制性健康檢查,但母親的健康狀況可能會被忽視。詢問是否以母乳哺育嬰兒已是常規,但對母親是否快樂的關心則不是。   據慈善機構NCT,產後抑鬱症是影響一半英國母親的嚴重問題。自殺是2017年英國懷孕和新媽媽死亡的主要原因。至於嬰兒,11,000多名兒童的研究發現產婦抑鬱症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的危害大於貧困。母親患有產後抑鬱症的孩子患精神疾病的風險高出10%,並且更容易出現言語、學習和依戀問題。   讓女性對選擇配方奶感到內疚,會對心理健康產生巨大影響。原因在於過度誇大母乳哺育及否定配方奶。配方奶比母乳昂貴,也許也較不方便,但有確鑿的證據可以證明配方奶並沒有比較不健康。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07.28)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