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理健康

世衛公報:男性健康落差需被重視
2014.08.08
世衛公報:男性健康落差需被重視
近日一個由國際研究專家與健康慈善工作者組成的團隊在《世界衛生組織公報》發表一篇觀點文章指出,在全球男性的平均餘命比女性要短、各項健康指標男性表現也比女性差,可是國際間健康政策卻鮮少關注男性健康落差(men’s health gap),因此呼籲各國政府及衛生組織應注意這個問題。   文章作者之一Gavin Yamey博士表示,當男性健康受威脅,婦女及兒童也會遭受影響,此情形在許多研究中已得到證實。例如:男性酗酒與孩子出現情緒與行為問題相關連;男性生病、受傷或死亡將可能影響家庭的經濟穩定與女性伴侶的心理健康等。   該文章提及,多數婦女仰賴男性是主要養家者,也在男性生病時擔任照顧者,但國際間的健康社群卻對「改善男性健康也會對婦女及兒童有利」的觀念意識發展得很慢。   最主要造成性別健康差異的原因乃由於性別規範要求男性展現陽剛特質,使男性健康受害。例如:非洲男性不願接受HIV感染篩檢或治療;男性比女性更常出現過度飲酒等高風險行為;美國男性比女性較常從事高風險的工作,如農業、礦業及漁業,因此容易暴露於充滿物理或化學污染的環境。   至今只有澳洲、巴西與愛爾蘭政府從政策制定面致力於推動男性健康的改善,不過一些小規模的研究也都有相當不錯的成果,該團隊因此提出3項可行的策略供全球健康照護相關單位參考:   (1)幫助男性進行健康生活型態的改變,如:戒菸、戒酒或減重。   (2)讓男性與女性伴侶可以一起討論健康議題,如:避孕、性健康以及孩子接種疫苗的問題。   (3)挑戰傳統的性別角色,讓男性重新思考陽剛特質對他們健康的傷害,藉此也可以促進男女情感關係的平等。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公報(the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read more
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就醫的性別差異
2014.07.09
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就醫的性別差異
  慢性病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過去曾有研究發現憂鬱症會影響女性心臟病患接受及遵循醫囑的程度,日前一項加拿大研究則指出,慢性病的病患因心理健康問題而求醫的情形也有性別差異,女性比男性在這方面就醫的比例較高與時間也比較早。   由於慢性病可能會引起憂鬱等心理健康疾病,所以研究團隊想要瞭解哪些慢性病患是會尋求心理健康服務的幫助,以便給予他們最佳的照顧服務。研究使用加拿大社區健康調查(CCHS)與臨床評估科學機構(IICES)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中所定義的慢性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氣喘與慢性肺栓塞疾病,心理疾病則有憂鬱、焦慮、菸癮與婚姻問題。   資料分析的結果發現,在有至少一項慢性病的病患中,女性使用心理健康服務的比例比男性高出10%。若以每三年為一個單位,女性慢性病患因心理疾病問題就醫治療的時間,也比男性病患提早六個月。不過研究提到,他們只是發現這個性別差異的現象存在,並非直接表示女性就是需要被重點注意的目標。   研究目前從這個結果推測認為,與男性相比,對女性來說因心理疾病求醫可能不是有那麼大的心理障礙,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女性的症狀比較嚴重需要儘早治療,或者是男性延遲了就醫治療時間。這些問題都是後續需要繼續追蹤探究的研究方向。       資料來源:流行病學與社區健康期刊(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Community Health)      
+ read more
女性小心!憂鬱讓心臟病容易找上門
2014.06.26
女性小心!憂鬱讓心臟病容易找上門
  憂鬱症與心臟病都是關係女性健康重大的疾病,根據2011年美國心臟協會(AHA)更新發佈的女性心血管保健指引,憂鬱症篩檢可作為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的一部份,憂鬱症治療雖不會直接改善心血管健康,但憂鬱症卻可能會影響女性是否接受並遵照醫生的建議,顯示女性憂鬱還是間接會影響其心血管健康。   最近出現一項新研究再發現,55歲以下的女性若有中度或重度憂鬱症,發生心臟病的機率是其他一般女性的兩倍!美國艾默里大學的研究者邀請3,235位心臟病或疑似有心臟病的參與者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並評估這些參與者的憂鬱症症狀,之後三年進行一次追蹤。這些參與者中女性佔34%,且整體的平均年齡為62.5歲。   研究結果發現,55歲以下女性的憂鬱症症狀分數每增加1分,罹患心臟病情形就提高7%。有中重度憂鬱症使女性發生心臟病、施行動脈開張術、及死於心臟病的機率是其他一般女性的2.17倍、全死因死亡是2.45倍。   研究表示,這個年齡區塊的女性是憂鬱症的高風險族群,這個研究結果將女性憂鬱症與心臟病拉起連結,有助於解釋為何美國女性的心臟病死亡率會高於男性,並提醒年輕女性應認真看待憂鬱症問題,儘早尋求協助。       資料來源:美國心臟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
不孕女性的苦無人知  渴求更多周邊親友關愛
2014.05.14
不孕女性的苦無人知 渴求更多周邊親友關愛
  不孕是現代人常見的問題之一,在台灣每12對夫妻就有1對受不孕所苦,雖然男女皆有可能不孕,不孕並非只是女性的問題,但台灣傳統的社會價值認為生育是女人的天職,因此當夫妻出現不孕的情形時,多會傾向於視為女性的責任而責怪女性。   同時,在接受人工協助生殖的施術過程,女性經常承受隨之而來的生理痛苦與等待結果的煎熬,這時身邊親友能給予女性充足的支持與鼓勵很重要,但最近一項美國愛荷華大學的研究卻指出,不孕女性還是覺得她們得到的支持仍然不夠。   這項研究針對美國超過300位正接受人工協助生殖技術的女性進行調查,發現不孕女性將丈夫視為情感支持的重要來源,在許多層面都希望得到丈夫更多的支持,包括分擔家務工作、提供建議、以及希望聽到先生說我愛你等的情感安慰。當缺乏這些協助與支持時,會使得她們容易出現憂鬱或無法有效進行壓力管理。   另一方面,這些不孕女性也經常碰到周遭女性親友們給予過多資訊與建議的困擾,雖然這些人可能都是出於善意,卻常導致不孕女性更易陷入窘境。因此,研究認為周遭親友應盡量簡化自己的建議意見,並以其他方式給予不孕女性情感上的協助。   研究最後建議丈夫在妻子接受施術的過程中應更主動的陪伴,例如:一起赴門診、幫助妻子尋求其他可能懷孕的方式等,這都將使兩人間的情感更加緊密、婚姻基礎更加穩固。至於一般認為只是提供資訊而非情感支持的醫生及護士,研究則建議他們可以透過多花一些時間在不孕女性病患身上、提供符合個別需求的資源等,讓不孕女性能感覺到是被關懷與支持的。       資料來源:傳播專刊(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 read more
體重過輕的男孩較容易情緒低落
2014.02.10
體重過輕的男孩較容易情緒低落
  過去已有不少研究證實,孩童時期的肥胖是一個健康問題,可能影響未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氣喘與睡眠窒息症等疾病發生,同時也會因為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汙名而產生壓力,對心理健康造成影響;另一方面,探討關於青春期體重問題的焦點通常都圍繞在女孩身上。   不過這並不表示男孩就不會因為在意自己的身體意象而產生壓力。最近的兩個研究發現,青春期的男孩如果自認為自己過瘦,較容易感覺情緒沮喪、低落,程度甚至比那些自認為過胖的男孩更為嚴重。   因為身體狀態與維持健康息息相關,美國疾病管制局針對兒童與青少年制定了一套BMI指標以做為健康體重的判別標準。根據這項標準,美國疾病管制局估計約有3.5%年齡介於2到19歲之間的孩童與青少年有體重過輕的問題,同時指出這可能對未來的身體健康狀況造成影響。   主導一系列相關研究的Blashill博士發現:那些體重正常甚至稍微高出平均值的青春期男孩若自認為自己的體重不足,所表現出來的情緒沮喪症狀與同年齡的其他男孩相比是最嚴重的。同時,也發現這份對於體重過輕的恐懼很可能促使年輕男性開始使用類固醇。   另一份研究的結果也指出:將自己歸類為體重過輕的青春期男孩曾經遭受霸凌或常感到情緒沮喪的機率都較高,也更可能因此選擇使用類固醇。   Blashill博士表示:青春期的女孩傾向內化並努力使自己達到纖瘦美感;青春期的男孩則傾向強調更具有肌肉線條的體格。我們發現有些青少年因為認為自己沒有能力達到那個通常不可能達成的身體形象而倍感折磨,可能因此轉而採取較為激烈的手段。   不幸的是,關於青少年使用類固醇的有效療法目前並未有充足的相關研究,不過,Blachill博士同時也指出,認知行為療法已被證實能夠有效的幫助那些考慮或已經開始使用類固醇的年輕男性,協助他們面對身體意象認同所帶來的困擾。他呼籲所有幫助輔導青少年憂鬱的臨床醫護人員,特別是在照護那些因為他們的體重而遭受霸凌的男孩時,應當要注意他們可能使用類固醇的潛在風險。       資料來源:美國心理學會期刊Psychology of Men & Masculinity      
+ read more
汙名肥胖真的能達到警惕胖子的效果嗎?!
2014.01.21
汙名肥胖真的能達到警惕胖子的效果嗎?!
  如果在你看完一篇描述胖子在工作場所可能會遭到的歧視的文章後,有人為你準備了豐盛的點心,邀請你享用,你會怎麼做呢?是否會因為稍早獲得的資訊而有所警惕,因而選擇克制自己的食慾呢?   上述情節是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心理學教授Brenda Major所設計的一項實驗,結果發現,那些媒體不斷散播的關於肥胖的污名-諸如懶惰、意志力薄弱、自我放縱、影響健康等-不但無助於嚇阻人們進食,進而幫助維持身材,反而很有可能會造成反效果。事實上,相較於自認為體重正常的女性,自覺過重的女性在接收到這些關於體重污名的論述後,反而更沒有能力控制自己進食。   研究團隊原本預期:自認為有肥胖問題的受試者會因為文章所描述的內容而減少進食,沒想到,這些受試者依然吃得較多,而且,都表示自我控制能力變得較差。 這個研究說明,大眾媒體將肥胖描述成為一種當代疾病,並且暗指肥胖僅不過是一種自我控制的問題,這些都使得擁有過重問題的人感到更加無助,並且對於他們的進食行為感到更加失去控制。   過去的研究曾發現,有過重問題的人會因為擔心體重的污名,因此感到自我控制感低落,並且感到壓力。而亦已有研究證實自我控制感低落與壓力是造成暴食的兩大主因。Major和他的研究團隊認為這些研究結果足以解釋為何讓自認為過重的人至於肥胖污名的訊息中反而會使得他們吃的更多。   Major強調,從心理層面而言,這些伴隨著體重而來的汙名是非常不健康的。她建議往後在討論肥胖議題時,應該將焦點放在良好的健康與運動兩個層面,較能為遭遇肥胖問題的人帶來正面的影響,而不是一昧的強調體重與身體質量指數(BMI)。她同時也指出,雖然BMI值過高確實會對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但是,最近一項由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輕微過重的人反而能夠活得比體重正常或過輕的人來得久。只可惜這項訊息並未受到大眾媒體的注意與重視。   資料來源: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