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當真「坐以待斃」!久坐傷身,運動嘛嘸效?!
2015.01.22
當真「坐以待斃」!久坐傷身,運動嘛嘸效?!
  近日有許多研究都在探討久坐對於身體健康的影響,日前已有研究證實坐時長短與女性肥胖有關,近日又有新的研究結果指出:久坐會影響心臟病、糖尿病與癌症的發病率,甚至提高死亡的風險,而且,即便是平日有規律運動習慣者也難逃此影響。   來自多倫多康復研究院的資深研究員Alter博士分析了41篇研究中的相關資料,找出久坐對於人體健康造成的影響。分析結果發現,相較於沒有久坐習慣者,久坐者的死亡率高出24%、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高出14%、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機率高出近18%、癌症(包括乳癌、大腸癌與卵巢癌等多種癌症)發生率高出13%、癌症致死率高出17%,最後,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高出了91%。   研究者指出,考慮到運動習慣可能造成的影響,在分析過程中已進行過調整。這代表,就算有規律的運動習慣,只要日常生活中存在久坐的行為,對身體健康的負面影響就是存在著的。不過,運動程度較低者的健康風險可能更高些。   「考慮到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坐著-不論是上班時使用電腦工作或是下班回家看電視放鬆,現有的健康指引建議一天30分鐘的運動量根本不足以保證健康。」Alter博士解釋。   「要維持身體健康,減少久坐與規律運動缺一不可。」他建議除了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之外,也應減少坐著的時間。「站著時人體消耗的熱量是坐時的兩倍,透過站著看電視、站著使用電腦或工作中適時起身走動等方式,每天減少2~3小時的坐時,將能夠減少久坐對身體帶來的負面影響。」 最後,Alter博士表示,目前的研究尚未能解釋久坐如何增加疾病與死亡發生的風險。但是他強調久坐的生活型態是需要被重視的議題。避免長時間坐著和健康飲食、戒菸以及規律運動一樣重要。     資料來源: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
不要懷疑!「熟能生巧」是真的!
2015.01.21
不要懷疑!「熟能生巧」是真的!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你其實已經做得很好,但你的網球/棒球教練或小提琴老師還是會挑剔你在擊球或拉弓後的餘勢動作沒做好,而要你一而再地重複練習呢?到底為什麼這個動作實際上並不會影響整體表現卻又如此重要呢?   最近一項英國研究找到了答案,原因就在於這個看似不必要的動作會幫助刺激特定的運動記憶(motor memory),多練習能讓你學習得更好、更快!   研究指出,有些球類運動或者樂器彼此好像相同只有些微差異,照理說要同時將兩種相似的運動或樂器都學得好應該不困難,但實際上一般人卻不是那麼容易做到。因此研究想瞭解為何有這樣的阻礙存在,以及到底當我們在學習時,腦中的運動記憶是學到兩種分開不同的記憶,抑或是同一種記憶。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團隊要參與者使用機器人手臂學習完成兩種不同卻相似的動作任務,觀察參與者學習狀況,並瞭解影響參與者記憶的因素。最後研究發現,若參與者在進行動作時沒有連續性的完成餘勢動作,將會同時刺激腦內兩種動作的運動記憶,而非其中一個,這會造成混淆,因此在學習兩種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動作時,將餘勢動作接續著完成是重要的。   最後,研究主要作者David Franklin教授表示:中風病患在患病後由於腦部許多與學習相關的區塊受損,常須花費很長一段可能是數月或數年的時間再次學習進行一些動作或困難的任務,不過在目前我們正在進行中的研究發現,即使是很難的任務按照這樣的方式不斷練習,也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學會。     資料來源:當代生物學期刊(Current Biology)      
+ read more
嘸路用!維他命飲料無助營養補充!
2015.01.15
嘸路用!維他命飲料無助營養補充!
  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與懷雅遜大學合作研究了維他命水、能量飲料與果汁水等飲品,近日發表研究成果,指出市面上這些看似有神奇功效、能提供每日人體所需養分的飲品事實上並不如我們想像的美好。   根據研究,市售的相關飲品標示含豐富營養成分,包裝上會特別強調其成分能幫助提升免疫力、抗氧化,或是含有特定營養素。亦常將所謂的營養成分與良好表現、健康等正面訊息結合在一起,甚至誇大營養素所能帶來的實際功效;有些產品則宣稱其中所添加的營養素能為食用者帶來特定的好處。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飲品中的微量營養素含量往往大幅超過人體的實際需求量。最常見的營養素為維他命B、B3、B12以及C。但是,以最可能飲用這類產品的青年人為例,其日常飲食所攝取的養分可能就已足夠。   來自多倫多大學的研究員Naomi Dachner表示,研究結果證實,事實上這些添加微量營養素的飲品對於營養的攝取助益非常小,甚至沒有幫助。   當這些飲品被視為日常生活中的飲食選擇,而非保健食品時,其標示改而遵循食物的標示規範,但是,這些規範往往與微量營養素的標示沒有太大的關係。Dachner說明,大多數產品中所添加的微量營養素是被允許的,問題在於添加的量並不合宜。消費者因而被誤導或暴露在過多不必要的營養素之下,不但沒有獲得益處,反而可能造成負擔。   資料來源:Physiolog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 read more
你有一個容易感冒的鼻子嗎?
2015.01.08
你有一個容易感冒的鼻子嗎?
  美國耶魯大學的免疫生物學教授Iwasaki近日發表了她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鼻子受寒更容易感冒。 人類的鼻腔由於常接觸外界空氣,鼻腔內的溫度會較人體核心體溫的37度稍低,剛好是造成一般感冒的鼻病毒(rhinovirus)最適宜生存的溫度,因此,大約有1/5的人的鼻腔內平時就帶有鼻病毒。 Iwasaki教授表示,過去的研究都將焦點放在體溫如何影響病毒,現在她和她的研究團隊決定轉而關注體溫對於人體免疫系統的影響。 研究人員採集了老鼠的呼吸道細胞,觀察並比較其在核心體溫(37度)下與在較冷的33度下,免疫系統對於鼻病毒的反應有何不同。結果發現,較低的溫度會降低免疫系統的反應能力,使得鼻病毒較易繁殖。 Iwasaki教授的研究雖然還不足以對這整個過程提出完整的解釋,而且使用的是動物實驗的數據,但是她認為相關的研究證據已足作為後續人體免疫系統研究的線索。同時希望未來能夠進一步的將此次研究發現運用到預防、治療孩童氣喘病症之上。 雖然尚在起步階段,但這項研究確實提供了冬季保暖的好建議:為預防感冒,天冷的時候記得保護好自己的鼻子啊! 資料來源: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read more
睡不著?睡不好? 3C產品惹的禍!
2014.12.31
睡不著?睡不好? 3C產品惹的禍!
  一份新的睡眠研究報告指出:晚上使用手機、平板等科技產品會對睡眠品質造成負面的影響。計畫主持人Anne-Marie Chang助理教授解釋:由於科技產品所散發出來的光比自然光含有更多的藍光,因此對睡眠與生理時鐘有很大的影響。 這項研究找來12名自願者,總共歷時兩個星期,在全程受研究者控制的狀況下於美國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的睡眠研究中心進行。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每晚睡前進行4小時的閱讀,並填寫Karolinska睡意量表且接受多重睡眠監測,以利研究人員取得其睡眠期間的腦波、心律、呼吸與眼動情形。 睡前的閱讀內容與方式是本研究重點。研究人員讓受試者自行選擇想要閱讀的刊物,但必須有實質的「內容」,且可被歸類為閒暇閱讀的題材,並且排除圖像與數獨、字謎一類的益智遊戲。閱讀方式分別為iPad與紙本,以5天為一個週期,例如:若前5天的閱讀方式是透過iPad,則接下來的5天就必須改為以紙本閱讀。至於受試者閱讀iPad或紙本的先後順序,則是隨機決定的。 研究結果發現,不論是在哪一輪的實驗過程中使用電子閱讀器,所有的受試者都出現較難入睡的情況,比睡前閱讀紙本的那幾晚多花了將近10分鐘的時間才睡著。同時,睡前使用電子閱讀器會抑制人體退黑激素的分泌、打亂(延遲)身體的晝夜節奏、減少快速動眼睡眠(最深層的睡眠階段)的時間長度或延後其發生;而最讓研究者驚訝且擔心的發現是,受試者都較易疲累且在隔日早晨發生警覺度下降的狀況,換言之,較不易清醒、反應較慢。 Chang助理教授強調:我們現在身處一個睡眠受限的社會,再加上科技產品的影響,長期累積下來將會對人體健康將造成很大的損傷。因此,她提醒民眾注意自身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也呼籲學界重視這個問題,進行更多相關的研究。   資料來源: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read more
醫學領域仍存在性別不平等
2014.12.03
醫學領域仍存在性別不平等
  近日一篇由2013年獲得美國醫學會基金會鼓勵女性成就人物的基金得主Juliet Lee醫學博士與其同事所共同撰寫的文章指出,即使現今已是2014年了,但醫學領域仍有性別歧視的問題,雖然與過去相較,這些問題不是那麼外顯,但它們都還是存在,影響著女性的薪資待遇、職涯發展等。 這篇文章內容是作者對外科、急診與內科女住院總醫師的調查發現。文中指出,在醫學領域裡,雖然現在女性加入學術殿堂的比男性多,但女性的學術發展有成就的比率卻比較低。 調查分析這些曾為住院總醫師的女性得出以下四項結論:(1)基於教育與教學因素,她們選擇現在這個位置;(2)離開學術醫學是基於專業因素的考量,而非個人原因;(3)她們缺乏足夠的導師,與前輩交談溝通時會感覺不舒服,且不確定如何才能達到可獲得升遷的標準;(4)在此領域仍充滿挑戰,如:遭受反彈、面對不明確的政策、缺乏學習的榜樣。 文章認為在醫學領域有許多性別議題仍需繼續努力以獲得改善,包括薪資的平等、保障進行學術活動的時間、及提供多元升遷管道等。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