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研究:動物與細胞培養研究也與藥廠有利益關係
2013.11.29
研究:動物與細胞培養研究也與藥廠有利益關係
一直以來陸續有研究指出醫師與藥廠之間的利益衝突關係未被完全揭露,而這些受贊助的醫師們也有部分被發現他們所做的臨床試驗結果都是有利於藥廠的藥品,因此備受質疑。多年來國際間不斷透過政策立法與對話希望將這樣的關係透明化,在今年美國也開始實施第一項要求資訊透明公開的全國法律《醫師酬勞陽光法案》,目前各藥廠與設備公司正積極採取多項步驟確保資訊正確性。 但除了人體臨床試驗之外,最近一項新研究更進一步發現連基礎科學中的動物與細胞培養研究也有接受藥廠贊助的現象,這將使這個領域的研究資料可能同樣遭到扭曲,出現偏頗問題。 在2007年已有調查指出每十個基礎科學家中有4位被發現與藥廠有關係,另一篇考科藍合作組織系統性回顧顯示,有接受藥廠贊助的研究者比未接受贊助者較可能發表有利於贊助藥廠藥物的研究結果,研究因而呼籲基礎科學家應開啟對話,以瞭解利益衝突如何影響基礎科學。 研究指出,一般以正面(positive)、對治療有利的研究結果比負面(negative)的比較可能會被投稿至同儕審查的期刊,而動物研究可能會決定藥物治療的潛在益處或風險,因此假若負面研究一直被隱沒未公開,這樣呈現出來的藥物效益將遠超過實際狀況,同時也使原來可能不應通過動物研究的藥物被用到人體身上。研究還提到,研究者可能因為怕自己研究的負面資料與現有其他研究相衝突,或認為不會被刊登,而選擇不發表他們的研究,但事實上具公信力的知名期刊都是以研究品質為主要考量,所以提醒這些研究者即便研究結果是負面的,只要研究品質佳也還是會被刊登。 最後研究表示,科學家應堅守研究倫理,無論是接受哪些單位的贊助支持,都應誠實正確呈現所有正面與負面的研究結果。   資料來源:PLOS生物學期刊(PLOS Biology)  
+ read more
女性活得久不見得比較健康
2013.11.19
女性活得久不見得比較健康
一般認為女性活得比較長壽且比男性健康,但近日一項在美國過敏、氣喘與免疫學院年會上發表的研究卻對女性是否比男性健康提出疑問,表示雖然女性活得比較久但卻相對得付出一些健康代價,研究發現,女性的免疫系統疾病、過敏及氣喘的風險都比男性來得高。   研究指出,女性的免疫系統比男性健全,好處是對感染有抵抗力,但壞處則是好發自體免疫疾病。在美國西部,自體免疫疾病約佔所有疾病負擔的5%,但女性佔多數此類疾病患者的80%以上。   研究舉例,「自體免疫性低甲狀腺功能症」(Hashimoto's disease)患者90%為女性,該疾病為一種慢性炎症反應,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患者從年輕時就會有輕微甲狀腺腫的問題,但甲狀腺功能的檢查都是正常的,多半在停經後較容易明顯發病。「白斑」(vitiligo)則是另一自體免疫機轉、先天黑色素細胞缺陷所產生的疾病,病徵為皮膚出現境界鮮明、形狀不規則的雪白的斑塊,女性患者比例稍超過半數。其餘女性患者比例界於之間的還包括葛瑞夫茲症(甲狀腺亢進症最常見的一種)、多發性硬化症、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   而氣喘與過敏性疾病雖然在前青春期男性患者比女性多,但進入成年階段後女性患者的比例慢慢會高於男性,這類疾病包括鼻炎、氣喘及食物過敏,研究推測可能是荷爾蒙狀態或脂肪細胞的改變所造成的影響。   研究最後認為,過敏及免疫系統專家與醫師應重視生理性別(sex)在這類疾病差異性表現的重要性,同時也應了解社會性別(gender)也會影響到男女取得健康照護資源的機會與管道。         資料來源:美國過敏、氣喘與免疫學學院年會(annual meeting of the ACAAI)    
+ read more
女性慢性疼痛比男性嚴重且複雜
2013.10.31
女性慢性疼痛比男性嚴重且複雜
  最近一項來自澳洲阿得雷德大學的新研究發現,女性身上的慢性疼痛相較於男性較為複雜且不易治療,該研究認為男女疼痛問題應針對其不同的性別有不一樣的用藥方式與醫療處置。 這項研究主要為瞭解嚴重疼痛問題如何轉變為連續三個月以上的慢性疼痛、以及為何女性出現慢性疼痛的情形比起男性較為普遍。   這項研究結果發現,由於腦內的神經膠質細胞影響,使得男女會對疼痛有不一樣的經驗與反應。儘管疼痛發生的原因可能類似,但腦內機制作用證實,女性發生慢性疼痛的情況比男性更為複雜,且不好醫治。不過這並不代表女性發生疼痛的比率比男性要高,因為男女疼痛系統有許多地方都不同。   研究以發炎性腸道疾病為例表示,有些藥物對女性有效,但在男性身上則無效,因此這部分就需要有針對不同性別量身訂做的治療方式。研究希望未來研究能發展出針對特定性別更有效的疼痛舒緩藥物。       資料來源:澳紐麻醉醫學院疼痛醫學分部春季會議(ANZCA the Faculty of Pain Medicine)      
+ read more
女性較常發生泌尿道感染問題 但住院治療以男性居多
2013.10.23
女性較常發生泌尿道感染問題 但住院治療以男性居多
  近日一項美國亨利福特醫院(Henry Ford Hospital)的研究發現,女性雖然比較容易發生泌尿道細菌感染問題,但相較之下,男性病患比較願意入院接受治療。   根據過去研究顯示,泌尿道感染病患一旦須入院治療,則醫療照顧的費用支出將增加十倍。為了要知道如何才能降低照護支出,研究團隊必須先瞭解病患住院情形,於是從美國國家急診部門資料庫中選取超過1 千萬名泌尿道感染病患資料進行分析,在這些資料中有16.7%病患有進一步入院接受治療。   研究比較1997年與2006-2009年間,因泌尿道感染前往醫院急診部看診病患與住院治療病患,發現兩段時間點的資料雖然看診病患增加2倍以上,但住院治療者增加更多,後者為前者的4.5倍。平均來說,美國健康照顧系統每年花在泌尿道感染病患身上的費用約1,600萬美元。   研究資料中的性別分析顯示,因泌尿道感染前往急診就醫的病患之比例以年長者居多,但此部分女性患者的高峰出現在15-25歲,與性活動開始的年紀相符。不過必須住院接受治療的部分,以年長的男性與嚴重腎臟感染者居多。   研究表示,泌尿道感染住院治療比率持續上升的原因,一部分有可能是美國人口不斷老化,不過這些病患日益遽增的糖尿病與其他疾病問題也會對此造成影響。研究認為,醫師在處理門診病患中的高風險族群應更為積極一些,將能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治療並降低照護支出。       資料來源:世界泌尿學期刊(World Journal of Urology)      
+ read more
質子治療更貴 但沒更好
2013.09.04
質子治療更貴 但沒更好
  ◎ 黃達夫   三月二十二日報載,五年前總統馬英九參加護理師公會聯合會成立二十周年慶祝大會,公開承諾改善護病比,結果至今衛生署還在討論階段。工會理事長盧孳艷痛批,已有很多研究證實,護理負荷和病人死亡率息息相關,衛生署簡直罔顧病人安全。   的確,醫事人力的研究一而再地證實,護士照顧的住院病人數越多,死亡率越高。因此,確保病人安全、維護醫療品質的第一要務是投資於充足的醫護人力。研究更發現護理人力不足不但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死亡,而且會引起護理人員工作倦怠(burnout),離職率也跟著上升,形成惡性循環。   隔天,媒體報導「質子放射治療明年上路」稱不久國內將有四、五座質子治療儀器。這訊息令我想起楊志良前署長對於血汗醫院的評論,「這些醫院一再精簡人力…,而將結餘用於擴建醫院、併購及軍備競賽…。醫院協會竟然要求降低醫院評鑑人力設置標準,個人多次嚴詞批評,認為匪夷所思」。顯然,楊前署長的「匪夷所思」還在變本加厲。   那麼,投資五十億於質子治療儀器是否會提高癌症的治癒率,減少癌症的死亡率?答案是個大問號!   第一、大多數癌症病人都不適合使用質子治療。   第二、雖然,根據質子治療的原理,質子打入人體內在一定深度才把能量釋出,理論上,應該會比光子治療精準,這也是質子治療所宣稱的優勢。但事實上,「因為病人每天治療時,腸胃空氣多一點,膀胱的尿量少一點,肌肉緊張一點…,腫瘤在人體內的深度就發生變化,質子光束就不能每次都命中目標,而無法避免把放射線能量釋放在正常組織」(鄭鴻鈞)。   過去十年的多個療效研究,都無法證實質子治療比光子治療更安全。甚至到去年十二月,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雜誌發表最新的研究報告,再次顯示,質子治療並沒有比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優越後,該報告的作者說:「現在球已經在對方的場域了!」接著,今年初,美國放射腫瘤學會(ASTRO)也發表了官方聲明,強烈建議,質子治療在臨床試驗下進行。目前,只能說質子治療更貴,但沒更好。   在一個施行全民健保的國家,政府有責任妥善支配醫療資源,也有義務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以利病人來決定他們要安全的就醫環境還是高貴而不實的醫療。(作者現任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本文轉載自2013/04/02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 read more
美國醫師薪資仍有性別落差
2013.09.04
美國醫師薪資仍有性別落差
  2012年7月曾有研究指出,美國男女醫師的薪資呈現性別差異,女醫師的平均時薪比男醫師低,且女醫師的工作時數低於男性同事。近日又有另一個研究再度呼應這樣的論點,指出雖然在過去25年間,女性在專業領域已有非常大的躍進,但美國男女醫師平均薪資的落差仍然存在。   這項研究分析1987-2010年間6,258位醫師及31,857位健康照護工作人員的薪資資料,比較男女之間的差異,結果發現在1987-1990年間,男醫師的薪資比女醫師高出20%;1996-2000年間,高出比例稍微下降至16.3%;但2006-2010年間則又攀升至25.3%,比第一階段的差距更大,約為5萬6千美元左右。   研究提出的可能解釋包括,女性通常比男性同業工作的時數較短、女醫師可能將心力花在每個病患的時間比男醫師長、女性會選擇較低薪的專業工作,不過研究也提到近期相關研究已指出,即便前述因素已被調整,男女之間的薪資仍不平等。 這項研究雖未對專科、執業類型等變項進行控制,但研究主要作者Seth Seabury助理教授特別表示,雖然要瞭解薪資的性別差異,說明男女的專科選擇與執業類型是重要的,但去看整體未經調整的薪資之性別差異也是同等重要,因為專科及執業的選擇並非單單僅是出自於女醫師的偏好,也可能是由於給予兩性不平等的選擇機會所造成。   舊金山南加州大學Molly Cooke博士評論此篇研究,認為要消弭這樣的性別不平等,應盡力促進薪資分配的透明度,協助女性去爭取她們所應得的部分,並加強投入推動職場的性別平等。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