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生產

孕婦得流感怎麼辦?關鍵48小時有助加快復原
2016.02.19
孕婦得流感怎麼辦?關鍵48小時有助加快復原
得到流感的產婦有比較高的風險會出現嚴重病情,也容易發生併發症。最近美國疾病管制局(CDC)據研究結果指出,即早使用抗病毒治療產婦會縮短其住院天數。   過去已有研究建議,克流感對於懷孕婦女是安全且有效益的。最近一份研究分析了2010-2014年美國國家流感研究網絡資料,範圍涵蓋14州、超過240家醫院,總計865位懷孕婦女;在校正年齡、已有疾病及施打疫苗等干擾因素後,結果顯示,罹患嚴重流感的孕婦如果在症狀發生的兩天內就開始治療,將會減少住院天數大約5天,但治療時間的早晚對於是否會發展至嚴重程度則沒有很顯著的差異。   雖然有學者質疑此份研究無法確定是否已經排除所有干擾因子;資料中對於肺炎的診斷以及產婦的生產方式也沒有詳細的資料。美國疾管局仍建議得到流感的產婦應在症狀發生兩天內使用抗病毒藥物—即克流感-治療,無須等到確診。   此外,之前已有研究證實流感疫苗對於產婦以及新生兒都有其幫助,美國疾病管制局及專家也建議產婦應注射流感疫苗。   資料來源: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 read more
孩子生得越多,女人老得越慢?!
2016.01.14
孩子生得越多,女人老得越慢?!
生為人母是人生珍貴的體驗之一,但是多數母親很少認為伴隨著養育孩子的無眠夜晚及情緒起伏有助於減緩老化。然而,最近一項研究指出,母親若有越多小孩,她老化的速度越慢。 人體基因的末端有個保護基因染色體的構造,稱為「端粒」。每次細胞在分裂時,端粒就會變短,久而久之就會變得短到無法再保護基因染色體,進一步導致細胞老化及停止運作。這項研究即是根據端粒變短會導致細胞老化的假設進行,研究人員調查了75名住在瓜地馬拉高原的喀克其奎女性於2000年至2013年間所生下的子女數,並分別在2000年及2013年從其口腔唾液與頰黏膜細胞測量端粒的長度。 研究發現,在過去13年間擁有越多後代的女性,她們的端粒長度比後代數較少的女性來得長,並且每多一位後代就會多出0.059單位的端粒長度。這項研究發現即使在考量其他影響因素依然成立,包括:年齡、母親產第一胎時的年齡、在2013年的年齡、生活習慣及家庭收入。研究員說明,他們的分析顯示,在13年間所增加的子女數減緩了染色體變短的速度,代表研究對象有多個子女數可能就會減慢細胞老化的速度。 研究主持人Pablo Nepomnaschy博士強調,研究結果可能與懷孕期間上升的雌激素有關,因為雌激素有抗氧化的功能,能避免細胞受到端粒變短帶來的損傷。此外,Nepomnaschy博士也認為社會環境也扮演重要腳色,因為在研究對象所屬的族群中,越多子女數的女性擁有越多來自親屬及朋友的社會支持,讓女性有更多新陳代謝的能量來維護身體器官的運作,進而減緩了老化的過程。 最後,研究認為未來應有更多研究去比較不同族群及社會背景,他們在生產頻繁程度與女性生理老化的關聯上的差異性。台灣女人連線補充,此研究結果是建立在端粒變短會導致細胞老化的假設之上,但是有學者認為,端粒變短是一種死亡率上升的表徵而非原因,因此目前科學界對此尚無定論。 資料來源:PLOS One  
+ read more
世界首例!保障婦女生產風險,台灣做到了!
2015.12.11
世界首例!保障婦女生產風險,台灣做到了!
歷經10幾年,台灣女人連線及婦女健康網絡推動的「生產事故救濟條例」,今日立法院終於三讀通過。這個法案是全球第一個由國家立法保障婦女生產風險的法案。   1999年國泰醫院爆發兩名婦產科醫師陸續發生七件醫療糾紛事件,讓社運界開始關注女性生產安全及訴訟的困擾。其實,生產不但是個人的事,更是社會、國家的事,它和國家的人力、國民的健康與國家未來的發展息息相關。然而女性於生產過程中有一定的風險,包括來自個人的問題、醫療端的失誤及政府政策的不當等。因此,當女人背負「永續生存」的使命而冒風險及付出時,台灣女人連線認為國家應該要承擔這個風險;另一方面,生產面臨的是兩個生命,因此比起其它科別,產科更容易發生醫療事故及糾紛。產科醫生因此不願意接生或採取防禦性醫療,造成產科醫師老化、不足以及生產過度醫療化的現象。   為了改善台灣女性的生產環境,建立產/醫的伙伴關係,台灣女人連線在2000年首次提出「國家應建立生產風險的承擔機制」之概念;2004年更要求政府應積極研議並立法,以減少產婦與醫師/助產師之間的對立及傷害。   而甫通過之生產事故救濟制度則是由國家編列預算,設置基金承擔婦女生產風險的制度。這是一個以女性為主體,非以解決醫療糾紛為目的的法案(只要女性生產發生死亡或重大傷害及時給予補償);而當生產事故於醫療院所內發生時,以「有責任不責難」為原則,醫療院所有配套「建立除錯機制」的責任,由醫療院所進行「根本性原因分析」以釐清責任並制定改善方案,修正可能是醫事人員的疏失或機構系統性的錯誤,避免事故再度發生。   此制度一方面即時給予婦女救濟,以舒緩傷痛,避免婦女及其家人承受糾紛或訴訟之二度傷害;同時也降低與醫師的對立,建立產/醫的伙伴關係,並提升產科照護品質。在少子化已成為國家安全的問題時,這樣的立法對於有意願生小孩的女性及其家庭應有鼓勵及安心的意義。   -------------------------   生產事故救濟制度介紹   在婦女團體十幾年的努力下,2015年12月11日立法院通過「生產事故救濟條例」,法案中要求政府編列預算,設置「生產事故救濟基金」作為補償因生產導致死亡或重大傷害之產婦或新生兒;如果事故發生在醫療院所內,要求醫療院所建立「除錯」機制,從生產事故中找到原因並修正錯誤,避免類似事件再度發生,同時為提升產科照護品質。   為什麼要有生產事故救濟制度? 一、生育是國家的大事 產婦生產時遇到的風險,包括她個人的體質(如:高血壓)、政府的不當政策(如偏遠地區沒有產科醫師),或是醫療端的問題,如:來自於醫院管理之系統問題、醫師的疏失或是醫療的不確定性。然而,生育是個人、家庭的事,更是國家的大事,當女性頂著生育風險,為了生出社會的人力資源、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時而發生事故,國家應給予相對的照顧。因此,我們認為國家應該設立基金承擔女性的生產風險。   二、生產易發生醫療糾紛,對婦女、家屬與社會造成不利  生產關係到母、胎兩個生命的安危及健康,使得產科面臨多重的風險,此外,因為生產不是疾病,一般人較沒有風險的意識,因此,比起其它科別,產科比較容易造成醫療糾紛。醫療糾紛發生時,婦女與家庭或無奈地屈服於醫療體系的強勢及專業詮釋權,或飽受曠日費時的訴訟之苦,遭受二度傷害;而產科醫師也常面臨非理性的抗爭與報復,不但會醫師採取防衛性醫療,也降低了他們及醫科學生從事產科的意願,嚴重影響產科之醫療品質。因此,由政府設立基金,補償事故婦女或其家庭,可減少醫生及產方之間因對立而造成的訴訟,亦可減少防禦性醫療,促成生產回歸自然的過程。   近幾年來,嬰兒出生率不斷下滑,日前政府公布的數字已降至1.1,遠低於歐美國家。政府在制訂各種促進生育措施的同時,應正視女性生育相關的風險,並予以保障。   三、甚麼是生育事故救濟制度 * 國家設置基金採「無關過失」原則承擔婦女生產風險 由於生產是國家的大事,而婦女生產有其不確定之風險,國家應承擔產婦之生產風險,給予照顧。因此,國家應編列預算,設置基金,如果產婦生產時,發生死亡或重大傷害,無論是發生在醫療院所內、就醫途中或是家中,國家都即時給予補償。   * 醫療機構落實「不責難有責任」的除錯機制 若事故發生在醫療院所,當產婦/家屬申請救濟金,則不得再提起民、刑事訴訟,不追究醫療行為是否有錯誤/疏失,但要他們負起「除錯」的責任,亦即需對生產事故進行「根本性原因分析」,並制定改善方案,修正可能是醫事人員的疏失或機構系統性的錯誤,避免憾事再度發生,以提升產科照護品質,建立產/醫夥伴關係。   而為確保醫療院所落實除錯機制,「生產事故救濟條例」亦明定政府應檢視醫療院所是否有執行改善方案,對於生產事故亦可進行原因分析並要求醫療院所改善,善盡監督角色之責。   四、婦女團體對於生產事故救濟制度的看法 * 法案精神應為「補償」而非「救濟」 如果是救濟,相當於是一個社會福利的概念,所以政府則無立場限制人民的訴訟權利,如: 「藥害救濟法」沒有阻卻領取救濟金之民眾對藥商的訴訟。但是,如果是補償,國家同時已經承擔了政府、產婦以及醫療端的責任,因此,政府有立場限制民刑事訴訟。 然「生產事故救濟條例」規定領取補償金的民眾,不得提起民刑事訴訟,希望藉由醫院內部除錯機制代替外部懲罰,其精神應為「補償」而非「救濟」,故法案名稱應為「生產事故補償條例」較為適宜。 * 生產事故救濟懷孕週數不宜明定 目前條例中因重大先天畸形、基因缺陷或未滿三十四週早產所致胎兒死亡(含胎死腹中)或新生兒之不良結果不給付,然以目前立法院的運作狀況,立法與修法都曠日廢時,若於條例中明訂生產事故補償範圍,未來不論是要擴大或縮減給付的範圍,勢必都要修法,造成無端困擾。因此,一般對於給付範圍都會授權行政機關訂定辦法,而辦法通常由以醫師多數組成的委員會來決定,所以在母法中不宜訂定懷孕週數。        
+ read more
預知產後糖尿病?德專家有好對策
2015.10.28
預知產後糖尿病?德專家有好對策
  妊娠糖尿病指的是僅在女性懷孕期間發生的糖尿病,約有2~7%的孕產婦會患病。雖然原則上此病症在生產結束後便會消失,但是曾經得到妊娠糖尿病的女性在往後的日子裡發展出產後糖尿病的風險卻會增加。為了更有效的控制與預防女性產後糖尿病的發生,德國赫蒙霍玆慕尼黑衛生與環境研究中心(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近日發展出了預測妊娠糖尿病患者產後糖尿病發展機率的方法。   研究人員蒐集了257位在1989~1999年間曾患妊娠糖尿病女性的資料進行分析,其中包含這些女性生產後長達20年的追蹤數據。研究發現其中有110位女性在追蹤期間發展出產後糖尿病。為了能夠了解發展出產後糖尿病患者的特質,研究主持人Anette-Gabriele Ziegler加入了數個學界熟知與此病症相關的變項進行分析。   研究者Meike Köhler說明,根據分析結果,要計算個人發展出產後糖尿病的風險其實並不難。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個體的基因傾向、哺餵母乳的狀況與妊娠期的糖尿病是否有使用胰島素治療等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而根據研究者所設計的這套以記點方式評估產後糖尿病發展風險的系統,得分落在低風險區間的女性,在產後5年內發展出糖尿病的機率為11%;中度風險區間為29~64%;分數為高風險者的機率則為80%以上。   Ziegler表示它們所設計出來的評估系統非常易於使用,相信未來能作為各醫院用以預測產後糖尿病的工具。這代表不論是醫生或病人都能因此更清楚相關的風險,也能使病人能夠獲得更符合自身需求的醫療照護。     資料來源:Acta Diabetologica        
+ read more
研究指出:低風險孕產婦可彈性選擇接生者
2015.09.04
研究指出:低風險孕產婦可彈性選擇接生者
  因為醫療體制的不同,在國外,除了產科醫師之外,助產師、家庭醫師都是可能的接生人選。多數懷孕母親選擇讓產科醫師接生小孩,原因在於很多人假設產科醫師相較於家庭醫師更為專業,因此風險也相對較低。然而,最近一份研究發現,對低風險的產婦來說,給產科醫師接生的風險其實與家庭醫師接生差不多。 過去的研究證實,由產科醫師為高風險的產婦接生確實對母親及嬰兒來說較有益,但是對低風險的產婦來說則並未有如此明顯的證據證明產科醫師接生比家庭醫師接生來得好。並且那些發現產科醫師與家庭醫師的接生結果相似的研究,都屬較小型的且未納入其他可能影響產婦決定誰是接生者或生產結果的因素。 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的Kris Aubrey-Bassler博士與其同仁於是針對低風險產婦來研究,試圖了解產科醫師或家庭醫師接生對這些產婦的影響。他們分析2006年至2009年於360間醫院接生的799,823起接生案例,發現當中有3,600起妊娠20周以上新生兒死於醫院的案例,14,394起產婦死亡或有併發症如妊娠毒血症(eclampsia)、腹膜炎(peritonitis)、敗血症(sepsis)的案例。Aubrey-Bassler團隊還將其他可能影響研究發現的因素納入分析,如:產婦的糖尿病嚴重程度等。 結果發現,產科醫師與家庭醫師導致新生兒死亡、產婦死亡或懷孕併發症發生的風險相似,且由於研究使用的資料分析方法之故,他們的研究結果僅適用於產婦及嬰兒屬低風險的狀況,因此對低風險的產婦而言家庭醫師或產科醫師接生的差別並不大。研究團隊還強調,高風險的產婦仍應繼續給產科醫師接生。 台灣女人連線最後提醒所有準媽媽們,在台灣能為產婦接生的人只有產科醫師及助產師/士,且生產風險評估的標準及認定者目前也未達共識。因此若要自行選擇接生者,應盡可能地向相關醫療專業人員諮詢,不要依賴單方面的建議。並且不要以過去成功的生產經驗來判定這次的生產風險,兩者並不相關。   資料來源: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 read more
紅斑性狼瘡婦女懷孕比想像中安全
2015.07.15
紅斑性狼瘡婦女懷孕比想像中安全
  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種自我免疫系統的疾病,這個疾病會攻擊皮膚、關節、腎臟、腦部或其他器官的健康組織,過去的研究並不建議有紅斑性狼瘡的女性懷孕,因為對母親和胎兒可能有潛在的風險;不過最近一份研究指出有紅斑性狼瘡的女性,若其紅斑性狼瘡症狀較不活躍的話,通常都能順利懷孕生產,更重要的是這份研究也指出一些會影響懷孕生產的風險因子。   這份名為PROMISE的研究由紐約市特殊專科手術醫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的研究團隊所負責,研究為期超過十年且橫跨美國和加拿大八個醫療中心,總共有385位懷孕婦女參與研究,這些婦女在懷孕的前12週就加入研究,而且當時她們的紅斑性狼瘡都屬於輕度到中度的狀況且較穩定。   研究結果發現81%的婦女懷孕生產的過程中並沒有出現併發症,10%胎兒出現體重過輕,9%的早產發生,5%的流產發生。此外,研究也發現大部分併發症的發生和下列的風險因子有相關性:   * 血液中有抗磷脂抗體(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 有高血壓   * 低血小板記數(Platelet count)   * 整體功能評估量表(global assessment score)的分數高於1   研究人員指出,如果婦女懷孕時紅斑性狼瘡並不活躍的話,那麼大多可以預見一個好的懷孕結果;這份研究將會是醫師在分析懷孕風險時一個重要的參考依據。      資料來源: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