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生產

孕婦生產時別在旁邊叫用力!
2006.01.02
孕婦生產時別在旁邊叫用力!
我們常在電視上或現實生活中,看到孕婦生產時陪產人及醫護人員都會在旁邊鼓勵孕婦「用力生」,然而一項刊登在美國婦產科醫學期刊上的報告卻表示,產婦在分娩的過程中,一旁陪伴的人指導她用力的動作其實對於產婦並沒有任何好處,有時還會帶來健康傷害。   這項研究是由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Dr. Steve Bloom主導。研究把320名第一次生產、低風險的孕婦隨機分成兩組,且由助產師照護。其中163名產婦在分娩的過程中被要求用力,另外157名則是任意自然分娩。觀察發現,被要求用力的產婦分娩時間短了13分鐘,但在分娩後膀胱會變得較弱,骨盆腔的問題也會比較多。   然而,Dr. Bloom也隨即表示,目前為止並沒有其它相關研究來支持或反對此一論點,更無法確定對長期而言是好是壞。此外,報告中也強調,膀胱功能會隨著時間恢復,因此婦女也不用過度擔心。
+ read more
自然產與尿失禁沒有關聯
2005.12.01
自然產與尿失禁沒有關聯
自然產與尿失禁沒有關聯   根據婦產醫學雜誌12月報導,自然產與尿失禁並沒有關聯,反而是家族遺傳的因素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 尿失禁與生產有無關聯,長久以來一直因為研究方法的不同而有所爭議。紐約羅切斯特醫學中心的布希包醫師(Dr. Buchsbaum)以問卷的方式全面的評估143對姊妹骨盆底的問題。每對姊妹其中有一人為有自然產的經驗,另一人則未曾生育。結果顯示,生育婦女尿失禁的比率為50%,而未生育婦女為48%,在統計上沒有顯著的差異,且失禁的種類及嚴重性也沒有顯著的不同。然而,如其中一位姊妹有某一種尿失禁情況,也會發生在另一姊妹身上,顯示家族遺傳的可能。 國內的部分,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同時也是台北市立婦幼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謝卿宏,今年初在世界婦產醫學雜誌發表台灣婦女尿失禁的現況時也提出同樣的看法。因此,懷孕婦女其實大可放心,自然產是不會導致尿失禁的!
+ read more
懷孕時期的併發症與心臟疾病的關連
2005.11.19
懷孕時期的併發症與心臟疾病的關連
 一項加拿大的大型研究證實,女性若在懷孕期間曾發生「母體胎盤症候群」(maternal placental syndromes),在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相當高的風險。 這項由加拿大多倫多St. Michael醫院的Joel Ray醫師主導、發表於2005年11月19日的刺胳針(Lancet)醫學期刊的研究,是利用臨床評估科學研究所的資料庫進行分析,對超過一百萬名的婦女進行回顧研究。這些婦女均在1990年4月至2004年3月間懷第一胎,平均年齡28歲,在懷孕之前及妊娠期間均無心血管疾病史。研究團隊將「母體胎盤症候群」的定義限制在:子癇前症、懷孕期高血壓、胎盤剝離與胎盤梗塞這四種疾病。其中,有超過75,000名(7%)的婦女曾在懷孕期間被診斷有「母體胎盤症候群」,研究團隊回溯了這些婦女在安大略省醫療保險中的紀錄,結果發現,其中有305名婦女在九年內曾心臟病發、或罹患不穩定型心絞痛、中風、周邊動脈症等疾病,甚至需要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或血管擴張術的治療。 研究結果顯示,懷孕期間曾患母體胎盤症候群的婦女,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比率比為未罹患母體胎盤症候群的婦女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比率要高:500/100萬[人-年](person-years) vs.200/100萬[人-年],整體危險比[hazard ratio, HR]=2.0;95%信賴區間=1.7-2.2。若婦女於懷孕期間曾患母體胎盤症候群且發生胎兒生長不全或子宮內胎兒死亡的情形時,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比率更高。(胎兒生長不全:HR=3.1, 95%信賴區間=2.2-4.5;子宮內胎兒死亡:HR=4.4, 95%信賴區間=2.4-7.9)  Ray表示,這個研究結果並不代表是母體胎盤症候群造成這些女性在懷孕之後罹患心臟疾病或中風,而是表示這些女性的體質使她容易在懷孕期間發生母體胎盤症候群,同時在未來亦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這些女性懷第一胎的平均年齡是28歲、第一次發生嚴重心血管疾病平均年齡是38歲(懷孕期間未罹患母體胎盤症候群的女性第一次發生嚴重心血管疾病的平均年齡是60歲),顯示曾有母體胎盤症候群的女性,若後續有心血管疾病發生,都屬於年輕時即發作的心血管疾病。 研究團隊建議,母體胎盤症候群應列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醫師應於產婦生產六個月後,測量這些女性的體重、腰圍、血壓、血漿中的葡萄糖及脂質,特別對於那些有年輕時即心血管疾病發作的家族病史者,更應提醒他們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
+ read more
懷孕時期的併發症與心臟疾病的關連
2005.11.19
懷孕時期的併發症與心臟疾病的關連
一項加拿大的大型研究證實,女性若在懷孕期間曾發生「母體胎盤症候群」(maternal placental syndromes),在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相當高的風險。 這項由加拿大多倫多St. Michael醫院的Joel Ray醫師主導、發表於2005年11月19日的刺胳針(Lancet)醫學期刊的研究,是利用臨床評估科學研究所的資料庫進行分析,對超過一百萬名的婦女進行回顧研究。這些婦女均在1990年4月至2004年3月間懷第一胎,平均年齡28歲,在懷孕之前及妊娠期間均無心血管疾病史。研究團隊將「母體胎盤症候群」的定義限制在:子癇前症、懷孕期高血壓、胎盤剝離與胎盤梗塞這四種疾病。其中,有超過75,000名(7%)的婦女曾在懷孕期間被診斷有「母體胎盤症候群」,研究團隊回溯了這些婦女在安大略省醫療保險中的紀錄,結果發現,其中有305名婦女在九年內曾心臟病發、或罹患不穩定型心絞痛、中風、周邊動脈症等疾病,甚至需要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或血管擴張術的治療。 研究結果顯示,懷孕期間曾患母體胎盤症候群的婦女,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比率比為未罹患母體胎盤症候群的婦女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比率要高:500/100萬[人-年](person-years) vs.200/100萬[人-年],整體危險比[hazard ratio, HR]=2.0;95%信賴區間=1.7-2.2。若婦女於懷孕期間曾患母體胎盤症候群且發生胎兒生長不全或子宮內胎兒死亡的情形時,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比率更高。(胎兒生長不全:HR=3.1, 95%信賴區間=2.2-4.5;子宮內胎兒死亡:HR=4.4, 95%信賴區間=2.4-7.9)  Ray表示,這個研究結果並不代表是母體胎盤症候群造成這些女性在懷孕之後罹患心臟疾病或中風,而是表示這些女性的體質使她容易在懷孕期間發生母體胎盤症候群,同時在未來亦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這些女性懷第一胎的平均年齡是28歲、第一次發生嚴重心血管疾病平均年齡是38歲(懷孕期間未罹患母體胎盤症候群的女性第一次發生嚴重心血管疾病的平均年齡是60歲),顯示曾有母體胎盤症候群的女性,若後續有心血管疾病發生,都屬於年輕時即發作的心血管疾病。 研究團隊建議,母體胎盤症候群應列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醫師應於產婦生產六個月後,測量這些女性的體重、腰圍、血壓、血漿中的葡萄糖及脂質,特別對於那些有年輕時即心血管疾病發作的家族病史者,更應提醒他們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
+ read more
懷孕婦女應打流感疫苗
2005.10.20
懷孕婦女應打流感疫苗
美國曾有研究顯示,在流感期間,每10,000名懷孕初期的婦女,就有25名會因為流行性感冒所引發的併發症而住院。雖然美國免疫諮詢委員會(ACIP)建議懷孕及哺育母乳的婦女要打流感疫苗,但只有3分之1的婦產科診所有提供這項服務,許多民眾也不知道美國免疫諮詢委員會有這樣的建議。 根據調查,美國在2003年時只有13%的懷孕婦女有打流感疫苗,美國婦產科醫學會也在2004年5月為此而針對1,000名婦產科醫師作過問卷調查。美國疾管局的Dr. Kathleen G. Raleigh及其團隊在分析413份回覆的問卷後,認為懷孕婦女接受流感疫苗比例如此低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醫師認為補助不足、缺乏能提供給孕婦的疫苗資訊及擔心出問題要負責任。 雖然美國免疫諮詢委員會極力建議孕婦接種流感疫苗,仍有部分醫師及懷孕婦女擔心疫苗會對孕婦身體造成影響而拒絕施打。與一般人比起來,懷孕婦女一旦感染流行性感冒,對於心肺功能的影響會更嚴重。 因此美國免疫諮詢委員會除了呼籲醫師應主動提供疫苗訊息之外,懷孕婦女也應正視流行性感冒的問題,瞭解接受流感疫苗的重要性。
+ read more
剖腹產的小孩容易蛀牙  
2005.08.26
剖腹產的小孩容易蛀牙  
    刊登在美國牙齒研究期刊(the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的一項研究報告表示,與自然產的小孩比起來,剖腹產所生的小孩較容易蛀牙,因為他們缺少接觸母親陰道中細菌的機會,因此本身的免疫力較低,也比較容易發展出口腔中轉糖鏈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的繁殖。 這項研究是由紐約大學的Dr. Yihong Li所主導,在分析出生於1995-1999年間美國Birmingham地區的156名孩童後發現,剖腹產所生的小孩會比自然產的小孩早將近1年的時間開始長蛀牙。排除母親的社經地位及本身的健康情形後,Dr. Li認為蛀牙原因還是跟母親是否剖腹產有關,但仍須作更進一步的調查。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