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性行為

保險套的使用,你正確嗎?
2006.08.10
保險套的使用,你正確嗎?
 英國性病感染期刊(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上一篇研究報導顯示,許多青少年男女在發生性行為時沒有使用保險套,而既使有戴保險套,使用的方式也是不正確的--有些人太晚戴上去,有些則太早拿下來。   在調查來自英國各地的1,400名青少年男女後,研究員發現許多青少年雖然在發生性行為時有使用保險套,但約6%的人是在插入後才戴上,這樣其實並非正確的使用方式,因此也無法達到避免意外懷孕或感染性病的機率。研究中也發現,會持續正確使用保險套的男性,大部分是那些母親曾在他們更年輕時就討論過「性」的人。   此外,在保險套的使用調查中,青少年會戴保險套的原因是:       1. 避免感染性病       2. 避免女伴懷孕       3. 比較不會弄髒弄亂       4. 比較能持久   而不想戴保險套的主要原因為:        1. 感覺較親密        2. 性行為時感覺較好        3. 有使用其它避孕方式        4. 太興奮   專家呼籲,要減少性病的傳染,首要之務就是瞭解保險套的重要性。正確的保險套使用方式請參考http://www.twh.org.tw/04/01.html 想看文圖並茂的使用方式,也可以參考台北市女權會的「魔女恰恰」
+ read more
預防女性愛滋?注意性別平等為首要
2006.06.27
預防女性愛滋?注意性別平等為首要
近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愛滋病(AIDS)已經成為全球性的流行病,而最近女性的感染人數更是急遽增加,探討其原因,性別不平等是很重要的因素。   由於女性處於較弱勢的地位,社會常常剝奪了女性該有的權利,即使女性知道愛滋病的預防方法,許多外在的因素也常讓女性感到無力,而被迫妥協,例如,面對性侵害時,反抗常常是沒有用的;妻子的忠誠也不能保證先生不會有其他性伴侶;而且先生若不願意,妻子堅持使用保險套更是不可行,甚至是危險的,因為妻子有可能因為堅持使用保險套而遭受家庭暴力;因此,在感染HIV的人數統計裡,出現了一個駭人的現象:已婚女性感染HIV的人數竟多於性生活頻繁的單身女性。   預防愛滋病除了讓女性有「知」的權利之外,更重要的是社會價值觀的改變,唯有達到性別平等,才能真正解決女性的特殊處境,進而降低女性HIV的感染率。
+ read more
保險套預防子宮頸癌效果驚人
2006.06.22
保險套預防子宮頸癌效果驚人
正確使用保險套可避孕及避免感染愛滋病毒的效果已相當明確,一項新的研究顯示,使用保險套對於預防HPV(人類乳突病毒)的效果也是非常驚人。   一直以來,主張在校園推行守貞禁慾的保守派人士總是宣稱保險套無法避免HPV的傳染,認為既使男性使用保險套,在保險套以外的部分仍會傳染HPV,因此反對在學校性教育中教導保險套的使用。新英格蘭醫藥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一篇最新研究成果卻顯示,在一項為期三年的追蹤調查後發現,使用保險套對於HPV的預防效果非常良好。   這項由美國華盛頓大學所做的研究,是從2001年開始追蹤82名18-22歲從沒發生過性行為的大學女生,並持續每四個月檢查是否感染HPV。這82名女性共分成兩組,其中42名女性在研究期間內的每一次性行為都會要求男伴帶保險套,另外40名則不加以強制。相較起來,每一次都使用保險套的女性比起使用保險套機率5%以下者,感染HPV的機率降低了70%。   專家表示,目前已知保險套可避免懷孕、預防愛滋病毒、淋病、披衣菌、泡疹等性行為傳染病,此項研究成果明確指出保險套對於預防可導致子宮頸癌的HPV病毒有顯著的效果。至於每次均使用保險套卻被感染HPV的女性,專家認為有可能是使用方式錯誤的問題,例如並沒有從性行為一開始就全程戴上保險套。 子宮頸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的第五殺手,每年有6000多人罹患,約有900多人死亡。子宮頸癌是由HPV─人類乳突病毒─所引起。HPV是一種常見的性病病毒,它的感染通常對身體無害且不持久。一般而言,感染HPV沒有症狀,大多時候不用任何治療,自身的免疫系統就能復原,因此多數人從來就不知道他們曾經感染HPV。然而也有些低危險型的感染會在男、女的性器官周圍引起突疣,有時類似菜花。此外,如果是高危險型的感染沒有自行復原,則可能會在子宮、陰道、外陰部或陰莖等部位導致癌症。   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在2006年6月8日通過Merck & Co., Inc所研發的子宮頸癌疫苗--「Gardasil」,其預防效果約70%,與保險套相當,但疫苗所費不貲,完整接種一次需約12,000元,效果只能持續約3.5年,也需要每年做子宮頸癌篩檢。目前台灣尚未開放此種子宮頸癌疫苗,但此疫苗之成本效益仍有許多爭議。  
+ read more
美醫師建議青少女提早至婦產科就診
2006.05.16
美醫師建議青少女提早至婦產科就診
美國青少年健康委員會在今年的婦產科醫學會會議中提出一項建議:希望女性第一次去看婦產科的時間能提早到13至15歲間,因為青春期早期這段時間是提供教育的最好時機,醫師也能藉此提供有效的指導和預防性的健康照護服務;美國醫師學會也建議這樣的就診應該持續到青少女21歲。 從青少女的懷孕率便可以看出,許多青少女應該要知道的資訊其實並沒有被討論到,有數據顯示85%的女性在青少女時期就有強烈的性慾,而三分之一的女性在16、17歲前就已有過性行為,但是女性卻很難和別人討論性,而且許多關心青少女健康的醫師都不太願意和青少女的父母討論有關性的話題,因此讓青少女和婦科醫師直接接觸便變得格外重要。 這樣的就診經驗對年輕女性而言,除了是讓她們了解生育健康的好機會外,也能讓藉此女性和醫生建立起互相信賴的醫病關係;除了生育健康之外,醫師也能和女性談論許多其他的訊息,例如,青春期發育、月經、性慾、安全性行為、性病、例行性身體健康檢查、免疫系統、避孕方法、情緒變化、性虐待等,但是並不包括真正的身體或骨盆腔檢查,這段時間的就診主要重點在於提供青少女資訊,讓她們有能力注意和評估自身的狀況。
+ read more
強迫禁慾的教育遺漏了重要的健康資訊  
2006.01.11
強迫禁慾的教育遺漏了重要的健康資訊  
青少年健康期刊(the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一篇研究報告表示,從教育層面來強迫禁慾或許能帶來某些正面的影響,但同時也可能會剝奪了青少年獲取性知識的管道,讓青少年誤以為性病會經由口交或自慰傳染;同時,調查發現九成以上的父母希望學校提供性教育,但是強迫禁慾的方案卻不去討論如何避孕而是強調避孕的失敗率。 強迫禁慾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現在許多青少年很難維持禁慾的狀態。調查顯示美國女性第一次性經驗的平均年齡是17.4歲,第一次結婚為25.3歲;男性則分別是17.7歲和27.1歲;2000年的統計數據也顯示感染性病的案例中有一半發生在25歲以下的青年人,而感染愛滋病毒(HIV)的案例中,有一半的人年齡小於25歲,四分之一的人小於22歲,年齡普遍偏低。 此外,研究也指出,強迫禁慾的教育制度並不是解決青少年問題本身和婚前性行為的萬靈丹。而對於男同志、女同志、雙性戀、跨性別者和性認同未確定者而言,強迫禁慾無法達到這些族群的健康需求,因為強迫禁慾強調不能有婚前性行為而且完全摒除同志族群,這樣有可能使這些族群成為性病的高危險群。
+ read more
台灣女性最憂慮的五大健康威脅
2005.06.10
台灣女性最憂慮的五大健康威脅
您知道女性最憂慮的五大健康威脅是什麼嗎?根據台灣女人連線的2005年「婦女健康分區座談」的問卷調查,女性最大的健康殺手前五名為:婚姻暴力、性侵害、不安全的性行為、癌症及憂鬱症。 婚姻暴力 婚姻暴力是親密關係的破壞,受暴女性有身心方面的疾病,如罹患憂鬱、焦慮、身心症、飲食異常及性功能失調,以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經常反覆出現於記憶,影響人際功能,損害自我價值。對於受暴婦女,除醫療社工介入之及時救援與治療外,應給予完善長程的身心照護。 性侵害 歷年性侵害被害人主要年齡層分佈在12-17歲(超過五成),顯示中小學性侵害防治教育不足。暴力傷害的發生,使得青少女受害者更常發展為日後的不穩定人格、反覆自我傷害、以及其他身心不適症狀。  不安全的性行為 民國84年~89年青少女性經驗的比率上升5.5%,但每次性行為都有徹底避孕的比率卻只有上升0.2%。此外,台灣青少女生育率也位居亞洲已開發國家之冠[1]。因此,未預期懷孕成為青少女健康的隱憂。 根據民國91年與87年的統計,有偶婦女以保險套為主要避孕方式的比率有提升(民國87年為31.8%,民國91年為40.7%)[1],以此推估仍約有六成的有偶婦女在性行為時沒有避病。目前我國女性愛滋病感染者當中,異性戀為最大的傳染途徑(79.0%),在台北市對於HIV感染者的婚姻狀況統計中,女性HIV感染者中,以已婚者最多(64.8%),顯示婚姻內之性行為亦應注意避病的重要性。 憂鬱症 目前,台灣所有女性中約有20~26%的人會有憂鬱症,根據91年的調查,「職場關係」、「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為台灣女性憂鬱的主因。繼癌症、愛滋病之後,世界衛生組織將憂鬱症視為21世紀三大疾病及衛教預防重點工作。目前對於憂鬱症病因研究顯示,女性憂鬱症盛行率高於男性的原因非單一因素,而是社會、心理、生理多種條件互動下的結果。女性憂鬱症的發作期較長,較易慢性化、復發率較高,與女性社會角色的慢性壓力、心理調適難題有關。女性憂鬱症盛行率高,未必代表女性具有性別決定的不良體質或易病性,而是反映女性在社會環境中承受了較多的壓力。 癌症 乳癌是台灣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的第四位。好發年齡集中在40-49歲,除了比子宮頸癌的主要好發年齡稍晚(約5年)之外,比其他癌症要早。民國92年台灣女性乳癌死亡率較82年死亡率增加63.19%,各年齡層(40~79歲)的死亡率幾乎相當,其中以55-59歲、65-69歲稍高[1]。顯示出乳癌的死亡發生年齡比起其他癌症更年輕化。 子宮頸癌是台灣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五位,每年約有5000-6000人罹患,約有950-1000人死亡,死亡率為是已開發國家美、日、法的三倍。好發年齡依序為40-44歲、45-49歲、35-39歲。高死亡率的年齡層集中在75歲以上。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