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生產
人性化生產
          所謂”人性化生產”,就是深刻了解,並且尊重一個即將分娩的產婦,將其視為一個具有尊嚴以及能力的個體;而不是一個沒有感覺的生產機器,更不是一個承載嬰兒的容器。人性化的生產,也是意指著將待產的婦女以及其家人置於整個議題的中心,讓他們暸解並且對將發生的事件作決策。           如果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因著貶抑女性的價值,而判定女體是不足的、不完美的,因而剝奪其參與生產的自主性,並且藉由醫療系統的介入,來削弱婦女發揮與生俱來的自然生產能力,對這個社會及女性而言都是悲劇。為確保婦女能夠有滿意的生產經驗,醫護人員應尊重婦女存在的重要性,並且尊重其價值,包括對懷孕婦女及其伴侶做充分的告知,讓她們參與生產計劃的討論,提供優質的生產教育課程,做好充分的準備。在生產過程中,不斷的給產婦及其家庭信心以及能量,提供支持與陪伴,這不僅僅能夠促使婦女更堅強有自信,更是強健社會家庭連結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目前在台灣,生產是醫療化的。2010年行政院衛生署最新資料顯示,台灣剖腹產率高達35.97%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應低於15%)。在生產的過程中,躺在床上不得任意走動、常規性點滴注射、灌腸、剃毛、會陰切開、不得進食、用藥催生或引產、連續性電子胎兒監測……在台灣的醫療院所都被視為生產的常規作業流程。然而,世界衛生組織對於正常自然產孕婦的建議及許多其他研究都指出,在醫院中廣為使用甚至有些視為常規的醫療行為,不但帶有相當程度的危險性,而且對低風險的產婦沒有任何的益處,反倒會增加她們的不舒適。          懷孕以及生產並非疾病,而是正常的生理變化過程,同時也是生命過程中一件充滿喜悅與祝福快樂的事。在分娩的過程中,對母親和嬰兒來說,由於當今醫療衛生的進步,安全的結果已不是問題,進一步要追求的應是如何避免生產中產婦所不想要以及沒有正當理由的醫療干預,並增加婦女及其伴侶的參與。如此一來,方能把生產的主控權及能量還給女人,創造出讓產婦安心、舒適又保有隱私及尊嚴的人性化生產環境。     延伸閱讀 剖腹產    
+ read more
如果我懷孕了,怎麼辦?
如果我懷孕了,怎麼辦?
當妳知道自己懷孕後,想必心裡十分的慌張,想要趕快解決問題。不要急!首先,先深吸呼幾口,想想有誰是你可以信賴與討論的對象: 1.男朋友:我想他應該會是第一個知道的人吧!雖然兩個臭皮匠比一個好,不過!找一個可以信賴的長輩會讓事情比較容易有圓滿的結局! 2.找你的父母討論:雖然他們可能會責罵妳,當然也會追問「那個男人」是誰,不過做錯事了也沒辦法!如果不敢告訴父母親怎麼辦? 3.妳可以想想有沒有讓妳信任的長輩(像是阿姨、姑母、老姐)可以跟你一起告訴你的父母 4.或者妳也可以找社福團體跟你一起討論,有時候有第三者在旁邊,可以減少你跟你的父母的衝突。 想好了可以討論的人之後,接下來就要開始討論最實際的問題囉!到底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生或不生?一般來說,妳可以有四種選擇: 一、結婚,把小孩生下來       前提是孩子的爸也要跟你結婚,而且雙方的父母都同意。       如果妳決定與孩子的爸共組一個家庭,進入婚姻後,妳可能無法繼續學業,並且除了原本的妳之外,還會同時成為一個媳婦、妻子與母親,以前是別人照顧你,現在換成妳是要照顧別人。要調適這樣的角色變化,會有點困難,妳的先生也許因為繼續就學,而無法分擔你的辛勞或因為太過年輕、愛玩,不懂得怎樣與妳一起努力,所以妳可能會有沮喪、害怕甚至不滿的情緒,這時妳會需要家人與朋友的支持,以幫助你度過。       當然妳也可以找婦女團體或社會福利機構幫妳的忙。   二、生下來,自己撫養       如果妳想要自己生養,除了可能無法繼續就學外,(除非妳的家人願意幫妳承擔照顧責任),妳還要考慮經濟上的問題(妳能夠自己養活小孩跟你自己嗎?)、有人可以幫妳一起照顧小孩嗎?以及社會上許多人對妳以及妳的小孩的異樣眼光。如果考慮這些問題之後,還是決定要自己生養,不要怕,勇敢的小媽咪!目前台灣有許多社福團體提供協助哦!   三、出養,幫孩子另外找個家       如果妳選擇將孩子生下,並想為他尋找另一個家,目前台灣有社福團體(兒福聯盟)提供領養的相關諮詢與服務,妳可以透過他們,幫妳的寶寶找到一個合適的家庭,如果妳需要找個待產的地方,目前也有些縣市可以提供地方(未婚媽媽之家)讓妳安心待產哦!在這過程中,妳會有不捨與思念,甚至可能會有愧疚感。這都是很自然的反應,記住!妳是努力在為妳與妳的小孩尋找對兩人最好的方式。   四、決定不把小孩生下來       當然妳也可能經過慎重的考慮後,決定不將小孩生下來,這大概是最多與妳相同處境的少女選擇的方式。妳可能會覺得愧疚,也可能會覺得如釋重負。 流產的相關資料在本網站中可以找得到,或者妳也可以打電話來諮詢。但要記得,不能將人工流產當作避孕的方式!       要不要生下來是一個很重要的決定,不要忘了將妳的未來考慮進去,而不要只想盡快解決問題。不管妳選擇什麼方式,都會面臨到與家人、男朋友關係的改變,給自己一點時間思考,並且學習確實做好安全性行為,希望你下次的懷孕是被祝福與期待的。      
+ read more
剖腹產
剖腹產
       生產對女性來說,是自然的生理過程,一般情況下胎兒會經過陰道娩出,但在產婦發生難產、胎位不正、有緊急情況時,則需要藉由剖腹產以順利生產。根據2010年行政院衛生署最新資料顯示,台灣剖腹產率高達35.97%,相較於WHO建議剖腹產率應在10~15%,台灣這樣高的剖腹產率,原因在哪裡?   都是女人自己找的!?事實真是如此嗎 ?         根據台灣婦產科醫學會2004年所做的「非必要剖腹產的件數及其成本的分析與研究~台灣剖腹產現況之初探」研究報告指出,產婦及其家屬對是否施行與何時施行剖腹產有相當的影響力。其中除了部份確實因為醫療因素而採用剖腹產以外,其餘產婦則受到非醫療因素影響,按其重要性百分比排序為:1 選擇良辰吉時、2 比較容易安排生產時間、3 怕生產疼痛,自己提出要求、4 害怕生產過程沒有丈夫親友陪伴、5 擔心自然產後會導致陰道裂傷鬆弛影響性生活、6 親友丈夫建議、7 利用假期安排剖腹產、8 保險有給付。          由上述資料不難發現此份報告認為,台灣的高剖腹產率主要來自產婦的個人因素。然根據2010年行政院衛生署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在總剖腹產率35.97%中,自行要求剖腹產的比率僅佔2.1%。由此可見,台灣的高剖腹產率應源自於過度醫療化的醫療結構,而不是婦女自我選擇造成的結果。   醫療體系,無辜的第三者?!        國內剖腹產率居高不下,除了少數因孕婦自身的原因之外,其實協助生產的第三者 ─ 醫療體系的政策、醫生的態度或偏好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因為剖腹產讓醫生較方便掌握自己的時間、生產的狀況,在2005年之前,剖腹產的健保給付也比自然產高,所以醫師較喜歡剖腹產,而2005年在婦女團體的爭取下,健保局把自然產的給付標準提高到和剖腹產拉齊,藉此鼓勵自然產,但為了避免醫療糾紛,醫師仍偏好採取自我掌控性較高的醫療方式 ─ 剖腹產;剖腹產速度快(手術平均時間約30-40分鐘),而自然產時間長(加上待產時間平均約為8-12小時),所以醫師偏好剖腹產。因為上述的理由,醫師容易對自然產及剖腹產的利弊做選擇性、誘導性的告知,誤導孕產婦接受剖腹產。      剖腹產對母親及胎兒健康的影響         目前已有許多研究指出,剖腹產對母親及胎兒的健康可能會有不利的影響,牛津大學透過研究2005年國際衛生組織(WHO)一份問卷分析顯示,剖腹產的婦女罹患因生產所引發的嚴重疾病、併發症甚至或是死亡(包含母親及胎兒)的風險約為自然產婦女的兩倍;而剖腹產之婦女在生產過程中,因為受到感染而需要接受抗生素治療的風險,較自然產之婦女高出五倍。          在胎兒方面的分析數據顯示,以正常體位(頭下腳上)的胎兒來說,於生產過程中進行緊急剖腹產的胎兒,被送入新生兒加護病房的機率約比自然產高出45%;全程以剖腹生產的胎兒在這方面則比自然產的高出兩倍。不過該研究亦指出,若是對非正常體位(頭上腳下)的胎兒來說,剖腹生產可有效的降低胎兒的死亡率,緊急剖腹和全程剖腹生產約可分別降低45%與31%的風險。2008年也有研究發現剖腹產會增加新生兒過敏和氣喘的風險。   降低剖腹產率的友善的醫療政策配套        對於台灣一直居高不下的剖腹產率,2005年政府曾在婦女團體的努力和各方的壓力下,將自然產和剖腹產給予等值的健保給付,一方面肯定醫師在自然產付出的努力,一方面也希望能控制剖腹產的比率。近年來台灣剖腹產率一直維持在35%上下,比起英國從1994年的15.5%上升到2008年的24.6%,以及美國從1994年的21.2%上升到2007年的31.8%,台灣的剖腹產率並沒有明顯升高,顯示將自然產及剖腹產的健保幾付拉齊是有其效果的。          然而,我們仍認為國家對於台灣居高不下的剖腹產率,應該要有更積極的作為及更完整的配套政策。婦女團體提出「生育風險補償基金」的設立,營造一個不以論斷醫師、醫院是否有疏失,讓婦女及其家屬迅速獲得補償的友善環境,減少產婦與醫師之間的對立及傷害,有助於醫師願意施行自然產,降低他們為避免醫療糾紛而採取剖腹生產的防衛性醫療行為。   延伸閱讀 人性化生產 剖腹產提高過敏風險的原因      
+ read more
什麼是拉梅茲方法
什麼是拉梅茲方法
          提起拉梅茲方法(lamaze),很多人的腦海一定會浮現一個孕婦和他的配偶在練習呼吸法的畫面。在多數人的認知中,拉梅茲就是一種生產的呼吸法。事實上,此方法最初是由法國產科醫師Dr. Fernand Lamaze所提出的生產心理預防準備方法,在1960年拉梅茲組織剛建立時,以正確的呼吸法幫助產婦減輕分娩疼痛的確是它們主要的任務。然而到了今日,拉梅茲已經演變成一個推行自然產(normal birth)理念的組織,透過教育與宣導的方式,讓女性能夠認識自然分娩的方式,並減少生產過渡醫療化的現象。   拉梅茲的六項生產理念         提起分娩的過程,有生育經驗的女性在回憶起當時的過程,幾乎都覺得分娩的疼痛是痛徹心扉;而對於沒有經驗的人來說,腦海中大概都是電視戲劇中產婦在分娩過程中那聲嘶力竭的模樣。為了降低生產的負面經驗,拉梅茲提倡自然分娩的六項理念,就是希望能讓每一個產婦都能夠自信地選擇自然產,主要內容如下:  1. 產程應是自行開始的(LABOR BEGINS ON ITS OWN)        當胎兒已經發育成熟並且能夠脫離母體時,他會釋放出一種微量的激素,這種激素向母體發出訊號,母體在接到訊號後,就會分泌產程激素(maternal hormone),開始分娩的過程。相較於人體自行開始分娩的機制,一般的產科,醫護人員為了提高分娩效率,以利提前規劃工作時間表,許多的產程都是以引產的方式開始。引產就是透過靜脈點滴注射催產素,或是使用催熟藥物,讓子宮頸變軟,幫助產程提早開始。        一般來說,只有下列四種狀況產生時才有引產的必要: (1) 當羊水已經破了,而分娩卻還未開始時。 (2) 當母親妊娠已經超過42週時。 (3) 當母親高血壓時。 (4) 當母親有其他的健康問題,例如:糖尿病與肺部疾病。   2. 在產程中可以自由活動(FREEDOM OF MOVEMENT THROUGHOUT LABOR)        在產程中適度的自由活動,有助於產婦轉移注意力,鬆弛緊張的肌肉。根據2003年美國護理研究期刊(Nurse Research)指出,生產時採取仰臥式(supine position)的婦女都會有嚴重的背痛。在目前的生產過程中,產婦無法自由移動的主要原因,就是必須與”一大堆醫療儀器”綁在一起。   3. 持續的產程支持(CONTINUOUS LABOR SUPPORT)        在分娩過程中,雖然產婦的周遭可能都有醫生、護士、助產士在一旁協助,但是由於這些醫護人員有其他的任務在身,因此可能很難給予產婦持續性的情緒支持,這時候親友或專業陪產員(doula)的陪伴與協助,都能適度減低產婦的緊張感。專業陪產員的陪伴與親友陪伴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她們經驗豐富,不會被一些分娩過程中的狀況驚嚇到,因此,可以持續地為產婦與其家屬提供有效的支持。          美國相關研究單位(Cochrane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Group)進行的實証研究中指出,在產程中有持續性支持的產婦比起沒有持續性支持的產婦,發生下列狀況的比率較低,包括:剖腹產、使用吸盤與產鉗、局部失去痛覺、對生產經驗不滿意或有負面評價。在這個研究中也發現,當持續性支持是由醫療體系以外的人所提供時,效果會更好。   4. 適當地限制醫療介入(NO ROUTINE INTERVENTIONS)        在分娩時常見的醫療介入包括了,(1)禁止飲食與飲水、(2)常規的靜脈注射、 (3)持續的胎心音監測、 (4)加速產程---人工破膜與催產、(5)硬脊膜麻醉..等。但是支持自然生產觀點者認為,除非是高風險產婦,否則應該儘量在產程中避免常規性的醫療介入。    5. 仰臥姿勢以外的其他姿勢(NON-SUPINE POSITIONS FOR BIRTH)        在我們的文化中,想到生產時,第一個聯想到的畫面多半是產婦仰臥躺在產檯上完成整個過程。美國相關研究單位(Cochrane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Group)進行的實証研究中卻指出,在產程中產婦採取直立式與側臥式的姿勢比採取傳統的仰臥式有更多優點,包括:縮短第二產程的時間、稍微減少輔助性醫療行為的介入、降低不正常的胎心率、避免子宮的重量壓在主要的血管上,以防止產婦有較低的血壓以及輸送給胎兒的血液減少的現象..等。   不過,採直立式與側臥式也比仰臥式有較高的機率產生下列狀況,包括:採直立式時會略微增加會陰的二度撕裂傷、預計的失血量可能會較多。   6. 提高產後母親、嬰兒不分離及不限制母乳哺育的機會(NO SEPARATION OF MOTHER AND BABY AFTER BIRTH WITH UNLIMITED OPPORTUNITY FOR BREASTFEEDING)        產婦在分娩過程中自然產生的催產素不僅幫助子宮收縮,也幫助產後提升乳房的溫度並增加母親平靜的感覺。與新生兒的接觸也會促使母親分泌更多幫助身體鎮定的激素---腦內啡(endorphins)。此外,新生兒透過與母親的肌膚接觸,可以暴露在有正常菌落的環境中,可以降低新生兒生病的機率。    
+ read more
16歲女兒懷孕了……
16歲女兒懷孕了……
請先深呼吸三下         16歲的女兒懷孕了,怎麼辦?驚慌失措、悲憤交加的父母親們,請先深呼吸三下。          第一次深呼吸,感謝「不時脫線」的上帝,我的女兒沒有不孕症。還記得「代理孕母」之爭嗎?多少不孕的婦女在暗夜中哭泣。會懷孕畢竟是一件可喜的事。          第二次深呼吸,慶幸自己還好知道女兒懷孕的事。多少怕被打斷腿的女兒,懷了孕不敢告訴父母,而孤獨無助地走入暗巷,任由密醫擺佈。身心遭受極大的傷創,甚至有終身之憾。還好我們知道了可以幫助她、支持她。          第三次深呼吸,設法冷靜地自問:為什麼這麼生氣?是解決懷孕問題很棘手呢?還是解決面子問題很困擾?如果能想清楚前者比後者更重要、更急迫時,接下來的事情就比較容易處理了。    協助女兒做出負責任的決定        很多父母在盛怒之餘,便會數落著說:都是平日管教不嚴,才會造成今日的事件……,數落自己是正確的,但不是自責管教不嚴。「嚴」並不能減緩女兒的青春向榮,「嚴」只會讓洶湧的荷爾蒙決堤;該自責的是:管教不正確、不瞭解青春期孩子的成長的必然及可能,而一味迴避青少年有情慾的發展、不教導小孩如何與異性交往、還有親密關係及性行為的知識,導致未成年女兒懷孕。         所以做父母的在生什麼氣?深呼吸完畢,該採取行動了!我會先找一位專家或社工員幫助自己。一方面穩定自己的情緒;另一方面瞭解如何處理。其次,我會向女兒表示父母無條件的愛及關心,讓她平靜、有安全感。第三,幫助女兒做一個負責任的決定。未成年少女懷孕有三條路可以走:結婚生子、生子送人養或人工流產。仔細為她分析三種狀況對她目前的情境、未來發展的利弊,她能承受的責任與心理負擔以及父母親所能提供的協助。最重要的是讓她們瞭解做父母親的想法及希望,然後讓她做一個決定。         有極少的可能是孩子與父母親的希望是不一致的,此時就要有更多的對談及溝通(可能有第三者介入的必要),無論如何,最要不得的是父母「一語定江山」,而飽受驚嚇的女兒,在「畏於權威」之下,「不加思考地順從」父母的決定。我不希望我的女兒因為「害怕」(懷孕或父母)去墮胎或結婚,我希望我的女兒經過思考、理解後才做決定,並且為她的決定負責任。我更期待做父母親的解決問題時,是以小孩為主體,以小孩的最大利益為出發點,而不是以自己的面子、方便為前題考量。   邀請「肇事」男孩參與決定過程       第四,我會請「肇事」的男孩參與部分的決定過程。很多父母親覺得女兒是受害者、是被騙失身的,因而對男方恨之入骨,不願再看到對方或揚言給他好看。這不但忽視了女兒的感覺(或甚至侮辱女兒的感情),更便宜了男孩子。        男女生偷嘗禁果,不管是兩造疏忽或兩廂無知,結果都不該只由女孩一方來飽嘗生理及心理上的壓力。讓男孩子也感受及承擔這樣的壓力及苦惱,對他多少產生警示。特別是在一般的性關係裏,避孕與否端視男性的意願或主動而定。        我們必須讓男孩子在這參與中瞭解「運氣是會那麼壞的」、懷孕造成的家庭與個人困擾、避孕的重要性以及他在避孕過程中應有的態度。如果是我,連男方家長也一併請出來,一方面分擔精神負擔或可能的醫療費用(why not?!),更重要的是也讓對方家長對孩子的性教育認識有所提昇,以便將來好好教導家庭中的其它成員或當下的「現行犯」(犯沒有安全性行為之過)。 最後,恭喜自己成為祖父母囉        第五,幫助孩子瞭解親密關係及負責任的性行為,以免重蹈覆轍。不要以為女兒「得到了教訓」,以後就再也不敢了。多少婦女在醫院生產時大叫「以後不敢了」不也二胎、三胎地繼續生?!我們必須承認性是一件快樂的事,它會讓人做了還想再做,女兒在這懷孕的事件中,的確要得到教訓,得到「不避孕的僥倖心理是不好收拾」的教訓,而不是「不敢再有性行為」的教訓。        因此,給孩子一個合理的性教育,教她何時說「不」、何時說「好」、教她如何避孕、避病以及男女關係的建立及發展。        16歲的女兒懷孕了,怎麼辦?恭喜!我們快成為祖父母了。不想這麼早抱孫子?那麼就快擦乾眼淚、收拾怒氣,坐下來和孩子好好溝通吧!孩子得了教訓,我們也一樣。該勇敢地正視青春期孩子身心的成長及發展,不要一味防堵青少年情慾自然的趨向。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