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差異

自慰影響免疫系統嗎?
2021.08.02
自慰影響免疫系統嗎?
自慰是一個正常健康的行為,然而還是有許多相關的迷思。部分原因是即使今天,許多社會仍對自慰有高度的污名化。   研究認為自慰的快感可以帶來各種健康的好處,包括解放壓力、改善心情、解除疼痛/經痛等。   除此之外,也一直有傳聞指出自慰會影響免疫力,但有沒有科學證據呢?   男性自慰可以促進免疫力? 檢視自慰對免疫系統潛在影響的研究並不多,再加上性別資料的差距,有關女性身體所受到的影響,幾乎沒有任何資料。   2004年《神經免疫調節》期刊發表的研究,研究對象為11個男性志願者自慰至高潮。參與者在五個時間點讓研究人員在他們身上抽血:沒有性行為、自慰高潮前、及高潮後的5分鐘和45分鐘。研究人員測量血液中免疫系統活動的各種指標:白血球、淋巴細胞、白細胞介素IL-6及腫瘤壞死因子等。   研究發現,自慰暫時增加了免疫系統中某些成分的活動,也就是白血球,特別是自然殺手細胞,它能殺死癌細胞和被病毒感染的白血球。   近年來,許多媒體引用這個研究,支持自慰可以改善免疫反應,然而健康專家們警告,對這些發現不應過度相信。   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Jaqdish Khubchandani説:「首先,只有11個人的樣本,並不足以證實自慰對免疫功能有益。第二,並未對這些人重覆實驗。第三,他們都是健康的志願者,會有偏頗,缺乏普遍性,例如不同年齡層、有疾病史的人。第四,無法確定免疫細胞的增加是因為自慰,或是因為壓力減輕之故。」   最後他強調:「更重要的是,免疫指標暫時的增加,並不能保證免疫長期的加強,或能預防疾病。」   雖然最初研究的作者們進行了一個「後續」研究,研究目的在確認射精頻率和攝護腺癌風險的相關,但並未包括原來的參與者,也未聚焦在自慰。這項後續研究2016年發表在《歐洲泌尿學》期刊,包括了31,925位男性參與者在問卷上回答18年內射精頻率的資料。   結果確實發現射精頻率多時,攝護腺癌風險較低。然而研究作者認為他們的研究仍有限制,包括自我宣稱的資料可能不正確不完整,而且和其他相關性的文獻並不一致。   女性自慰的影響呢? 研究自慰對男性身體免疫力的影響是非常有限且不一致,研究自慰對女性身體可能造成的影響就更加缺少了。   2014年發表在《性醫學期刊》的一項研究,檢視了性行為,包括自慰,是否影響到女性的免疫反應、以及如何影響。   這個研究分析了兩組資料,參與者包括男女,特別聚焦在憂鬱症和性行為的關聯,以及兩者的互動如何影響了免疫力。   研究結論提出,有中/重度憂鬱症及性行為有伴侶的女性參與者,其免疫力的指標較低。然而,自慰頻率和免疫指標無相關。   很多問題仍然沒有解答,包括憂鬱症、各種形式的性行為與女性免疫力之間潛在的關係。   為何自慰可能影響免疫力? 根據男性自慰研究所提供的資料,自慰可能影響免疫力的原因比較是自我愉悦的行為加強免疫細胞的活動。男性健康醫療專家Jerry Balley博士解釋:「高潮亢奮的狀態和荷爾蒙的釋放,增強了免疫細胞和荷爾蒙。」他宣稱:「這樣的影響在高潮後可長達24小時之久,而高潮後的60分鐘則是顛峰。」   但是健康專家們強調,即使是這樣,自慰對免疫系統的影響並不足以抵抗病菌。   Khubchandani教授強調:「自慰並不會長期或持續的影響免疫力,但可以帶來一些其他的好處,如幫助睡眠、解除壓力、提升心情。」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21.07.28)      
+ read more
主動脈剝離對女性更致命
2021.06.09
主動脈剝離對女性更致命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女性發生急性主動脈剝離的症狀可能不同於男性,並且比男性更容易死亡。   什麼是主動脈剝離 人的血管由內膜、中層及外膜三層組織構成,如果或結締組織缺陷,或是在過高血壓下反覆被撐開就會發生血管撕裂。   主動脈血管的內層發生破損,血液跑錯位置進入內膜及中層之間,導致血管內膜和中層撕開,即所謂主動脈剝離。主動脈剝離的最明顯症狀是強烈、撕裂性胸痛或背痛。   主動脈剝離的盛行率大約每年每10萬人在3至5人間,但死亡率非常高,48小時內約有50%的病人會有生命危險。   忽視性別差異可能導致女性延誤就醫 根據研究結果,多達40%的患者會因主動脈剝離立即死亡,而診斷和手術每延遲一小時,死亡風險就會增加約1%。   此外,女性有不同於男性的症狀,例如低血壓和更多的重要器官嚴重缺血。相較於男性,女性更常出現休克(22.2% vs 31.3%)或昏迷/意識改變(1.5% vs 7.5%),她們也更有可能死亡。   症狀的性別差異可能導致女性正確地被診斷及照護的時間延遲(通常歸因於中風),造成休克或精神狀態改變的比例更高。   美國紐約Maimonides醫療中心的B. Youdelman博士未參與這項研究,他表示:「人們很早就知道主動脈剝離後的結果取決於治療時間,越早治療越好。」   性別差異的研究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1995年至2018年間接受主動脈剝離治療的2,800多名患者的資料,其中約34%為女性。與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年齡較大,女性平均約65.4歲,男性為58.6歲。   研究作者T. Gleason博士說:「過去幾十年的數據顯示,患有急性主動脈剝離的男性和女性的症狀和結果都存在著差異,女性死亡率更高。」   這項研究強調了對這些性別差異進行進一步調查的必要性,這可能有助於激發具性別導向的治療,以維護女性的健康。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1.06.02)、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2021.06.01)        
+ read more
油包心發生心臟衰竭風險 女人比男人高
2021.05.29
油包心發生心臟衰竭風險 女人比男人高
心臟周圍過多的脂肪會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特別如果是女人。   研究人員調查了美國近7,000名45至84歲的人(3,584名女性與3,201名男性),這些人在最初的電腦斷層掃描中均未發現心臟病的跡象。經過17年以上的追蹤,近400例發生了心臟衰竭。   根據研究結果,心臟周圍的大量脂肪(也就是一般俗稱的「油包心」),使女性罹患心臟衰竭的風險加倍,男性的風險增加50%。   「近20年來,我們已經知道,根據身高和體重的簡單測量,肥胖會使人患心衰竭的風險加倍。但是,現在我們更進一步透過成像技術證明心臟周圍的脂肪過多,這可能是由於肥胖造成的,增加了心臟衰竭的風險。」紐約市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的副教授Dr. S. Kenchaiah表示。   研究團隊排除了已知心臟衰竭的其他風險因素,例如年齡、吸煙和飲酒、缺乏活動、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和心臟病發作等,仍得到一樣的結論。   但是,無論是瘦弱、超重還是肥胖,心臟周圍多餘的脂肪都會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在所有種族和族裔群體中,包心脂肪與心臟衰竭之間的聯繫是相似的。   Kenchaiah說,這些發現是將患者分為高風險和低風險族群的重要工具,可能發展更好的預防和治療心臟病的方法。   「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我們的發現......未來研究還應集中在飲食方法上,例如有益於心臟飲食,以及保持身體活躍、達到和保持最佳體重,並減少和避免心臟周圍的脂肪沉積。」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1.05.25)、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21.05.24)      
+ read more
某些Covid-19疫苗的效力男性大於女性 為什麼?
2021.05.27
某些Covid-19疫苗的效力男性大於女性 為什麼?
Moderna和Pfizer-BioNTech開發的疫苗對男人的效力似乎比對女人要好一些:Moderna疫苗男性有效率為95.4%、女性為93.1%。輝瑞-BioNTech疫苗,男性為96.4%,女性為93.7%。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以提高人們對奈米疫苗效力性別差異的認識。   奈米疫苗效力的性別差異 兩種疫苗都使用奈米油顆粒作為載體,將其活性成分傳遞到人體免疫系統的細胞中。   多年以來,Dr. Mahmoudi一直在研究奈米藥物(使用奈米顆粒為載體的療法)如何以及為何因為患者的性別而產生不同的影響,他相信性別可能是影響疫苗效力的其中一個因素。   Mahmoudi與羅馬Sapienza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設計了一個實驗,測試作為載體的奈米油顆粒是否可能是男女疫苗功效差異背後的原因。   研究小組對18名患者(8名男性和10名女性)進行研究,在採集的血液樣本中添加了類似疫苗使用的奈米油顆粒,觀察血液中免疫細胞吸收這些納米顆粒的狀況。研究小組發現,在一種負責尋找並殺死其他被感染的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類型上,男女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女性的天然殺手細胞比男性的天然殺手細胞吸收更少的奈米顆,因此,基於該模型系統,男人和女人的免疫系統對疫苗的反應可能不同。   奈米藥物應做性別研究 Dr. Mahmoudi共發表了三篇經過同行評審的論文,呼籲人們關注性別在奈米醫學研究中的作用,無論是一般性研究還是涉及冠狀病毒疫苗的研究。   Mahmoudi說:「我們需要監測這些性別差異,並將其報告給科學界和公眾......在製定未來戰略以及為應對未來威脅做準備時,這可能會很有幫助。」   在武漢肺炎大流行之前,奈米醫學的大部分研究興趣和資金都集中在用於治療癌症的用途上。但是,奈米醫學在這一領域的表現一直不佳。Mahmoudi說,進入臨床試驗的奈米藥物中只有不到15%進入了最後階段,沒有一種藥物被證明比標準照護更好。   在奈米藥物研究中有針對女性進行深入分析者,通常是研究的是主要影響女性的疾病(例如乳腺癌和卵巢癌)中的療法。在Mahmoudi對治療性奈米藥物產品的41項完整臨床試驗研究進行的分析顯示,21項研究按性別進行了分析,因為它們關注的是主要存在於女性的病理學。其餘涉及851名男性和430名女性的20項研究中,沒有一項提按性別分析的結果或適應症。   儘管在癌症治療中存在缺陷,但是奈米顆粒在提供對於新冠病毒的保護方面非常有效。然而仍有證據顯示,這種疫苗對男人和女人的作用不同。   這說明了如果疫苗的效能因患者的性別而異,醫生和研究人員應該能夠對此有所作為。但是,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數據,才能充分了解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和補救措施,Mahmoudi表示。值得慶幸的是,社區可用的數據每天都在增長。       編譯來源:Eurek Alert(2021.05.20)    
+ read more
35歲是女人生育門檻?男人呢?(Ⅱ)
2021.05.14
35歲是女人生育門檻?男人呢?(Ⅱ)
男人沒有生育率下降的問題嗎?   你知道什麼人過了35歲,也不會被視為過了生育高峰期嗎?男人們!   人們仍然普遍認為男人沒有生育的生理時鐘,在任何年齡都可以成為父親。但是,精子的年齡恐怕並不像美酒那樣越陳越醇。隨著男性年齡的增長,精子品質會下降。研究顯示,年長父親所生的嬰兒出現健康問題、精神病和認知障礙的可能性增加。另有一項研究顯示,不孕症完全來自男性因素的有20%-30%,而所有不孕病例中包括男性因素的有50%。但是,跟女人面臨的社會壓力比起來,很少有人對30多歲的男人強調冷凍精子來保持精子品質,對吧!   據Dr. Nargund說,在她經手的案例中,有一半的生育問題與男人的年齡有關,而不是女人的年齡。研究表明,儘管有些男人到了70歲還會生,但40歲以上的男人比20多歲的男人要多花五倍的時間才能懷孕。   去年(2020),Rutgers University的美國科學家回顧了40年的生育力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超過45歲的父親與早產、死產、低出生體重、新生兒癲癇發作和先天性心臟病等先天缺陷的風險增加相關-和母親的年齡無關。   精子細胞的品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急劇下降,不僅活動力較差,至關重要的是,容易發生所謂的形態學突變-形狀和結構,正是這種原因導致了後代的遺傳異常。   2013年一項對5,000多名年齡在72歲以下的男性進行的研究發現,正常精子的比例在34歲開始下降,到了40歲以後下降了更多。   有時候,醫師告訴夫妻生育問題是「無法解釋的」,純粹是因為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女人可能出了什麼問題上,沒有人想調查男人。   當然,這並不表示男人應該為「太晚」生小孩而感到羞恥,而是我們應該停止羞辱女性。如果像ASRM這樣的組織希望女人早點生孩子,那麼重點應該放在如何使父母負擔得起的這樣的事情上,而不是在製造恐嚇婦女的廣告。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生育計畫 每個女人都有自己的健康狀況,這意味著我們在研究中看到的結論並不是對每個人都適用。年齡界限主要是對醫生有用的指標,他們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做進一步的遺傳條件檢測,我們知道隨著女性年齡的增長,這種情況更可能發生。   由上述看來,35歲作為生育門檻的迷思已經過時、不科學,而且也無濟於事。這種大一統的思維會產生壓力和污名。 女人應根據自己的身心狀況、社會角色及生活的需求等層面,去計畫最適合自己的生育年齡及子女數,而不是被群體的生理時鐘追趕得無法喘息。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21.04.10)、Daily Mail(2021.05.02)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4名為其男同事贏得了諾貝爾獎的女性 (系列四)
2021.04.26
4名為其男同事贏得了諾貝爾獎的女性 (系列四)
微生物學家埃絲特.萊德伯格(ESTHER LEDERBERG, 1922-2006)   #你知道那些男性諾貝爾獎得主身後被隱藏的女性嗎? 在紐約州布朗克斯的高中畢業後,埃絲特.萊德伯格進入了史丹佛大學,在那裡她獲得了遺傳學碩士學位。   1950年,她發現了λ噬菌體,一種可感染大腸桿菌的病毒。這一發現為了解病毒開闢了一條新途徑,這是迄今為止病毒模型的基礎。   她後來在遺傳學和免疫學的貢獻是與她的丈夫·萊德伯格(Joshua Lederberg) 的合作。   他們共同合作發現了細菌可以交換DNA並產生新菌株。儘管他們的工作相輔相成,但她的丈夫因這一突破而獲得了諾貝爾獎。   根據《時代》雜誌的一篇文章,她的丈夫在諾貝爾獎獲獎感言中含糊地承認了埃絲特的貢獻。他說,「他感到高興有這許多同事的陪伴,特別是我的妻子」。   同一篇文章指出,根據微生物學家和史丹佛大學教授福爾科(Stanford Falkow)對埃絲特手寫的紀念文:「她在約書亞實驗室[...]獨立、開創性的貢獻,在一定程度上讓他(萊德伯格)得了諾貝爾獎。」。   儘管這些婦女都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並離開了這個世界,但科學界不會忘記她們的貢獻。他們在普遍性別不平等的情況下生活和工作,克服了傳統上以男性為主導的學科,並為未來女性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發展開闢了道路。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21.03.19)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