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差異

男女非吸煙者肺癌罹患率相同
2006.05.17
男女非吸煙者肺癌罹患率相同
一直以來,許多研究都認為不抽煙的女性罹患肺癌的機率比不抽煙的男性高,但刊登在5月17日美國國家癌症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一項報告卻推翻這個說法。 這項研究是由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Dr. Michael Thun所主導,收集了940,000名從未吸煙成年人的資料,並檢視他們肺癌的死亡率。發現,其實男女的肺癌死亡率都差不多,男性是10萬分之17.1,女性是10萬分之14.7。 針對醫師較常見到不吸煙女性得肺癌的說法,Thun表示,可能是因為不吸煙女性的人數原本就比男性多,例如在美國,60歲以上不吸煙的女性人口約為1600萬人,男性卻只有650萬人,因此較常見到不吸煙女性罹患肺癌的機會自然較高。 其實在美國,在診斷出罹患肺癌的人當中,有5分之1的人從來不曾抽煙,但由於肺癌常與抽煙聯想在一起,而大眾對於罹患癌症者的態度都認為他們是咎由自取,加上通常診斷到肺癌時已經都是末期,存活率低且短,因此並不似乳癌等有支持團體,因此這5分之1非吸煙者的權益在某種程度上是被忽略了。一些專家認為,國家應該在更多相關研究方面要多予以補助,甚至應該要發展一套肺癌篩檢的機制,才能確保國人權益。
+ read more
阿斯匹靈的功效男女大不同
2006.01.20
阿斯匹靈的功效男女大不同
一份刊登於美國醫療協會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研究顯示阿斯匹靈療法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但是此療效對男性和女性影響不同:阿斯匹靈能讓男性預防心肌梗塞,卻不能預防中風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對女性的影響則剛好相反! 國內外的醫療體系一向為男性主導,早期醫藥研發的臨床實驗,女性更因為特殊的生育生理狀況,一直被排除在人體實驗之外,例如1988年所發表的阿斯匹靈預防心臟病的研究中,女性就因為特殊的生理狀況被排除在22,000個志願試驗者之外,卻忽略正因男女身體的不同,更不應該以男性為標準來診斷女性。 2005年初曾有一份研究顯示,低劑量的阿斯匹靈有預防中風的作用,特別是對65歲以上的女性;但60歲以下的健康女性則應盡量避免使用阿斯匹靈;然而此研究團隊表示只要是能接受阿斯匹靈的女性應該都可以藉此降低罹病的風險。研究者進一步表示對男性和女性而言,阿斯匹靈的使用都會增加70%出血的機率,尤其是消化道的出血。 為了要確定阿斯匹靈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是否有性別差異,美國長島的心臟病專家針對六篇於1966至2000年間發表的研究做了綜合分析。分析的範圍總共包括沒有心血管病史的女性51342位和男性44114位。分析結果顯示:對女性而言,阿斯匹靈的使用降低了12%的心血管疾病罹患率和17%中風的機率,尤其對缺血性中風有顯著的預防效果,但是對心肌梗塞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則沒有太大的影響;平均6.4年的阿斯匹靈使用期可以達到最好的預防效果,每一千位婦女可以減少三個案例。 過去有關於用阿斯匹靈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都只以男性作為研究對象,因此醫師大多不願意開阿斯匹靈的處方簽給女性,因為相關研究實在是太少了;不過最近許多實驗已將女性納入,且結果顯示女性也能從服用阿斯匹靈的過程中獲益;但是在開始服用阿斯匹靈前,醫師和病人都應該要考慮到其正面和負面的影響。  雖然這份研究分析了近十萬個案例,且也發現阿斯匹靈的使用有顯著的性別差異,但是仍然有少數的男性中風和女性得心臟病,此外,阿斯匹靈的劑量、使用期和持續追蹤期的長短都是研究的可能變因,因此,對於研究結果要小心地解讀。
+ read more
女性較缺乏積極的心臟病治療
2005.11.14
女性較缺乏積極的心臟病治療
一項加拿大的大型實驗發現,同樣因心臟病住院治療時,女性卻比男性缺乏積極的治療。 這項研究由安大略的麥克麥斯大學醫學院Dr. Sonia Anand教授於美國醫學會年會中發表,她透過之前所進行的一項大型臨床研究資料(CURE)進行分析。其中受訪者分別來自28個國家,女性4,836名、男性7,726名,均曾於1998年12月至2000年9月,由醫師診斷患有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包含不穩定型心絞痛及心肌梗塞)並住院接受治療。研究人員分別於患者出院後第一個月及之後每三個月持續追蹤,平均一個個案追蹤時間約九個月。研究團隊修正了年齡、吸菸習慣、糖尿病史、及心血管病史等變因後,依據個案的風險程度分類,分別檢驗與性別、治療處置及治療結果間的關係。 研究結果顯示,從心臟病症狀出現到尋求醫療協助的平均時間男女是相同的,同時,在服用阿司匹林、降膽固醇藥物或降血壓阻滯劑等降低心臟病風險的藥物比率亦同,但在進一步的診斷治療方面,女性的比率則比男性低。 平均來說,女性接受冠狀動脈顯影檢查的比率比男性低15%,若以同樣是心臟病高危險群的個案來看,女性接受顯影檢查的比率比男性低20%。也因為女性較少接受這類檢查,以致接受手術治療的比率更低,女性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或血管擴張術(angioplasty)的比率比男性低35%。女性雖然在心肌梗塞、中風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微低於男性,但女性在治療後發生局部缺血或因胸痛再次住院的比率高於男性,這個現象在同是高危險群的個案中更為明顯。 Dr. Anand表示,醫療處置的性別差異,有部分是因為女性與男性的胸痛症狀有所差異,可能會被醫師認為並不是典型需要侵入性治療的症狀,或由於醫師通常假設女性較不容易有心臟病發的傾向,誤以為是其他因素如腸胃病等導致症狀的發生。  Dr. Anand認為,這個研究結果告訴醫師們,應該基於患者的風險程度判斷治療方式,而不是因為患者的性別。同時,婦女也應該詢問醫師自己是否需要檢查,至少與醫師討論到這個部分。對於可能患有心臟病的婦女,醫師應勤於觀察女性不同於男性的「非典型」症狀,包括呼吸急促、疲勞、或血壓降低等,而不是只注意胸口的症狀。
+ read more
女性肺癌存活率高於男性
2005.11.01
女性肺癌存活率高於男性
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院的Dr. Juan P. Wisnievsky 及其團隊分析了18,967名1991-1999年間罹患初期肺癌的病患資料,發現不管用何種治療方式、甚至在不治療的情況下,女性的存活率都高於男性。 Dr. Wisnievsky將病患分成放射線治療、手術治療、化療、及不作任何治療四組,發現五年肺癌的存活率男性約40%,女性約53%。存活率的高低與基因、新陳代謝、及荷爾蒙有關。但最讓研究小組驚訝的,是在完全不受治療的情況下,五年內女性死亡率也比男性低約25%,這顯示了肺癌的活動方式會因男女不同的生理結構而有所不同,因此在肺癌的治療、症狀的分類及往後的實驗及相關研究等,都要顧及到性別差異才行。
+ read more
女性心臟病治療不被重視
2005.09.04
女性心臟病治療不被重視
在歐洲,心臟病佔女性死因的55%,佔男性死因的43%。日前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所舉行的心臟病學會議上,公布了一項為期一年、橫跨歐洲32個國家、並有3,779人參與的追蹤調查結果,報告顯示與男性比起來,女性心臟病的治療比較不被重視,治療的方式也不如男性的精密。 壓力測試(stress test)是診斷有無心臟病及選擇治療方式的第一步,而調查顯示,當女性跟醫師表示胸口疼痛後,被要求作壓力測試的機率比男性少20%。在壓力測試呈陽性反應後,被要求檢查血管造影法以判斷是否為冠狀血管阻塞的女性也比男性少40%。而在診斷之後,女性被實施壽命延長治療的比例也比男性低。 專家表示,一直以來女性最擔心的是乳癌,也都有迷思認為心臟病是男性才有的疾病。其實女性也會罹患心臟病,只是時間比男性晚,而一旦女性得心臟病之後的存活率比男性低。根據歐洲心臟病醫學會的說法,即便男女都心絞痛且症狀相同時,女性得心臟病或死亡的機率甚至是男性的兩倍。 美國之前也有類似的報導,刊登在2005年2月1日的Circulation期刊中,有一項研究是由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Lori Mosca及其同僚,在要求500名美國各地的醫師來評估男女病患的病例,並建議治療方式時發現,當一名女性的心臟病風險和男性相等時,有40%的醫師並不認為這名女性屬高危險群,結果就是該名婦女連最基本的治療都得不到。此外,只有少於5分之1的醫師知道在美國每年死於心臟病的女性多於男性。 男女身體本身就會因為性別而有所差異,而此次歐洲的研究則再次提醒醫師,對於疾病在性別上的迷思及盲點是需要特別警覺的。
+ read more
臀部太小容易有心臟病
2005.06.06
臀部太小容易有心臟病
丹麥科學家在肥胖調查(Obesity Research)期刊上發表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女性臀部寬大(大於40吋)對於心臟有保護功能,因為臀部的脂肪含有一種天然抗發炎的脂聯素(adiponectin, ADP),可預防動脈擴張及阻塞。 這項研究是在1987-1988年間針對3,000名年齡35-65歲男女測量其身高體重及BMI值,並觀察在1998年有多少人罹患心血管疾病,以及2001時有多少人已死亡。調查發現,與臀部最小的婦女相比,臀部最大的婦女其死亡率降低了87%;冠狀心臟病風險降低了86%;心血管疾病風險則降低了46%。而這個結論在男性身上並不適用。 過去有研究指出「蘋果體型」的人比「梨子體型」的人容易得心臟病及糖尿病,因為脂肪集中在腹部容易影響及損害胰島素系統,而這項研究則加強了「梨子體型」心臟病風險低的證明。領導此研究的Berit Heitmann表示,此結果不應該解讀為臀部大的好處,而是臀部小的人缺少應有的肌肉脂肪或骨骼。然而專家們也強調,體重與體型是同樣重要的,而控制飲食與多活動是控制體重與體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不二法門。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