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男人比女人自戀
2015.03.18
男人比女人自戀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所進行的一份有關「自戀」的研究顯示,不論在哪個世代或哪個年紀,男性都比女性自戀。   這份研究進行了超過三十年,檢視超過355篇的期刊、論文、專業手冊等文獻,總共涵蓋超過47萬5千名的參與者;研究人員從三個與自戀有關的面向來分析其中的性別差異,這三個面向包括:領導能力、自我表現和權利意識。   分析結果發現性別差異最大的面向出現在權利意識,研究顯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剝削他人,而且更容易自認為應擁有某些特權;在領導能力的部分,男性對權力的慾望較高;而在自我表現的部分則沒有太大的性別差異,也就是女性和男性一樣自負。   研究負責人Emily Grijalva教授指出,自戀傾向和許多人際關係障礙有關,包括無法維持健康且長期穩定的情感關係、出現不道德行為、有攻擊性;但自戀同時也可以增強自信心、穩定情緒、較有意願成為領袖人物。   像自戀這樣的人格特質很可能是從根深蒂固的性別刻板印象或社會期待所演變而來,現今社會上缺乏女性領導人的現象,很可能就是因為刻板印象認為女性不適任領導者的角色。每個人成長過程中會從旁觀察並學習性別角色,當發展出不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時就會受到批評,特別是對女性來說,當女性表現的積極進取、有野心、有威信的時候,通常都會得到負面的評價,這也因此對女性造成壓力,壓抑女性顯現自信的行為。       資料來源:Psychological Bulletin      
+ read more
魔鬼藏在細節裡,性別歧視是其一
2015.03.16
魔鬼藏在細節裡,性別歧視是其一
  雖然近代女權運動的興起與性別平等觀念的提倡在過去半個世紀確實減少了對於女性的歧視,但日常生活中仍不難找到案例。性別歧視仍然存在而且仍在發生,根據美國學者Jin Goh與Judith Hall的研究,它們巧妙、狡猾的藏匿在微笑、話語這些人際互動的過程當中。   學者相信,性別歧視可以區分為敵意與帶有善意兩種類型。帶有敵意的性別歧視者厭惡女性,且會透過支配、貶低他人的行為來維持自己的權力。另一方面,善意的性別歧視表面上較無如此負面,實際上是溫和的專制主義,可說是騎士精神的反射,以及一種對於女性的主觀想像;在這類人的眼裡,女性是溫暖、純潔因此必須被幫助、無法獨立自主、需要男性保護的。   Goh和Hall想了解男性所使用的話語、展現的態度與微笑的方式如何表現出他具備哪一種類型的性別歧視。研究團隊找來27對大學男女,錄製並觀察他們進行問答遊戲與對談的過程,同時也使用語言分析軟體幫助進行分析。   結果發現,帶有敵意的性別歧視者在互動過程中較不易親近、較不友善且較少露出笑容;另一方面,善意的性別歧視者則較易親近、溫暖友善並較常展露笑容,同時,較常使用帶有正面情緒的字彙,在等待女性回答問題時也較有耐心。   這是第一個同時觀察言語與肢體語言在不同類型性別歧視的影響下有何差異的研究。研究者表示,人們往往對於透過言語表達的性別歧視非常敏感,但是,卻不會將溫暖友善的舉止與性別偏見連結在一起。   Hall表示,善意的性別歧視是披著羊皮的狼,它以看似歡迎、無害的舉止,誘騙女性安於性別不平等的社會現狀。人們必須理解性別偏見所具有的多個面向,否則,將難以打造真正性別平等的社會。   資料來源:Sex Roles      
+ read more
興趣或「性」趣?傻傻分不清
2015.02.12
興趣或「性」趣?傻傻分不清
  常常可以聽到女性表示她們為建立、維持友誼而示好的舉止常常被男性誤解為性挑逗;反之,男性也認為自己發出的性邀約信息往往被女性解讀為友誼友好的表現。就竟是不是真有其事?又是哪一方比較容易誤解一性的舉止呢?對此,挪威科技大學心理學系近日發表了它們的研究成果。   這份研究總共有308位異性戀者參與,平均年齡為18~30歲,59%為女性;其中有一半的女性與4成的男性並非單身。研究人員以面談、提問等方式蒐集資料;其所使用的問題與美國2003年所進行的類似研究相仿,如:   你是否遇到過對異性表達友善卻被誤解為對對方有「性趣」的狀況?你是否曾對異性表示「性趣」卻被誤以為在表示友善?若有,這種情形有多常發生?   研究人員分析參與者的回答後發現,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將異性表達友善的舉止誤解為對自己有「性趣」;不過,若女性表現出「性趣」,男性解讀錯誤的機率則非常稀少,而且是否單身並不影響他們察覺女性傳遞「性訊息」的敏感度。   研究者Mons Bendixen指出:讓人驚訝的是,即便挪威被視為是世界上性別平等、性自由度發展、落實最好的國家之一,但是,我們研究結果竟然仍與美國於2003年的研究發現不謀而合。而美國的平等落實表現在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的排序為第20名。   Mons Bendixen表示,若從演化心理學的觀點來分析此次的研究,這樣的結果其實並不讓人意外。演化心理學關注人類的心智如何隨著時間發展、適應,其中一項該領域學者關注的議題就是不同性別在社會、文化影響下的心理發展。 根據演化心理學的假設:一個男性的後代數量多寡代表著他的生殖健康。而這取決於他能夠讓多少女人懷孕。因此,男性是否能抓住每一個可能發生性關係的機會對於其生殖能力的展現就變得極為重要。   但是對女性而言,能夠同時與不同對象享受性愛的機會相較之下是具週期性且時間短的;伴隨著性愛而來的代價是懷孕、生產及養育後代,這個過程中也喪失了與其他對象繁殖的機會。因此,在面對性事時,女性心理狀態的演化傾向設定較高的擇偶標準、在考慮到發生性行為之前會比男性更須要看到清楚明確的信息。   最後,Mons Bendixen說明:這樣的研究發現支持演化心理學的假設,且驗證其能夠超越不同文化中的社會性別角色。不過,我們仍可以做出更多努力,教導人們了解、尊重性別之間的差異。同時,這將有助於降低性騷擾事件發生。研究團隊現正針對更年輕的男女、造成性騷擾發生的可能性等,展開下一階段的研究。   資料來源:Evolutionary Psychology        
+ read more
親職壓力大不同  繼父憂鬱更嚴重
2015.02.11
親職壓力大不同 繼父憂鬱更嚴重
  隨著時代的演進,家庭型態已愈發多元,包括核心家庭、隔代教養家庭、單親家庭、新移民家庭等等,不同型態的家庭同時也會產生不一樣的親子關係。日前,美國楊百翰大學(BYU)學者所進行的研究發現,當男女同時擔任的親職角色愈多,可能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將愈高,其中尤以身為繼父又擔任多重親職者感受壓力的程度最高。   研究作者之一BYU社工教授Kevin Shafer表示,過去當我們談到親職與憂鬱症,第一念頭都會想到新手媽媽的產後憂鬱,但事實上繼親家庭的父母所面臨的親職角色也會帶給他們沈重壓力。   研究團隊分析全美超過6,000位病患的資料,發現繼親家庭的雙親通常有三種親職角色,包括面對兩人各自原有的兩個家庭、及兩人後來結合又生小孩的混合家庭。同時需扮演這三種角色的家長比起其他僅擔任一種親職角色者,罹患憂鬱症的風險高出57%。這項風險的上升尤其在那些未與原來家庭的親生子女同住的父親身上更為顯著,研究推測部分原因可能是這些父親由於與新家庭中的孩子相處時間比較多,因而對過去家庭的小孩感到罪惡、虧欠。   Shafer教授表示,在我們的社會中有親職的文化規範,但針對繼親卻完全沒有。這項研究發現並強調兩個重點:男人在需要協助時比較不傾向尋求專業諮商服務;這種混和型態的家庭正愈來愈普遍常見,因此有愈來愈多的雙親須面臨多重親職角色的重擔與壓力。   研究者希望此研究結果能鼓勵更多有此壓力的家長出面尋求幫助;而心理健康領域的專家及醫師也應瞭解到憂鬱症的形式有非常多種,已當家長的病患憂鬱症症狀表現會與非家長者不同。     資料來源:社會工作期刊(Social Work)      
+ read more
誰罪無可赦?身體出軌或心靈出軌?
2015.01.16
誰罪無可赦?身體出軌或心靈出軌?
  美國查普曼大學日前發表了一篇關於「出軌」的大型研究成果,證實男性/女性、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者面對不同出軌型態時所感受到的忌妒情緒是不一樣的。   這份研究總共有63,894位18-65歲(平均年齡為30歲左右)的受試者參加,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想像自己的父母與外人發生性關係(但沒有愛上對方)以及愛上別人(但沒有發生性關係)兩種情境,並且自我判斷並陳述哪一種狀況對他們而言較難以接受。   研究發現,異性戀男性較異性戀女性更容易因為伴侶生理上的不忠貞而感到煩惱、憂慮(54%男性與35%女性);而異性戀女性則較容易因為對方情感上的不忠而情緒不佳(46%男性與65%女性)。而在同性戀與雙性戀的群體中,男女性對於伴侶出軌的情緒反應則皆未有顯著差異。   研究主持人Frederick博士認為,從演化論的觀點來看,由於後代「血緣的不確性」是每一個男性註定會面對的問題,因此,會對於伴侶生理上的不忠展現強烈的反應。反之,女性就不會有「孩子究竟是不是我的?」這樣的疑慮。   而從社會文化面來看,一直以來男性多被教育要具備「陽剛特質」,其中包含性能力的展現。因此伴侶的身體出軌往往被視為是對其性能力的質疑與挑戰。反觀女性多半自小即被教導重視人際關係與情感,成為他人情感上的支持者與心靈力量的提供者,因此,當伴侶將情感寄託於他人時,往往會讓女性感到被否定。   過去相關研究的參與人數較少或對象鎖定在大學族群,因此皆未發現此種性別上的差異。Frederick博士也說明,每個人面對各種形式出軌時的反應受到環境與其他個人因素的影響,不過,此份研究所發現的性別差異是超越年齡、經濟階層、過去被背叛/背叛的經驗、關係類型與長度,以及,有無小孩等因素的。不過,年紀較輕的參與者確實有較易因伴侶身體出軌而憂鬱的傾向。   最後,研究者強調,任何形式的不忠都會對男性與女性造成傷害,包括心碎、關係結束得突然且痛苦(包含被拋棄)、暴力行為,以及,注意力與情感支持轉移至第三者等。Frederick博士表示,伴侶不忠激起的強烈妒意會使人無所不用其極地挽回,或做出對自己及伴侶具有傷害性的暴力行為,因此了解激起伴侶妒意最具影響力的因素是重要的。   資料來源: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 read more
主管壓力,男女大不同
2014.12.11
主管壓力,男女大不同
  根據美國德州大學社會科學院最新的研究指出:擁有人事職權的女性主管比起職場上的其他女性更容易表現出憂鬱症的病癥;男性的表現卻完全相反,擁有人事職權的男性主管比起職場上的其他男性更少出現憂鬱症的病癥。   自威斯康辛州高中畢業的1,300位中年男性與1,500位中年女性參與了這項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參與者在職場上未有人事職權的情況下,女性出現憂鬱症病癥的情況些微高出男性;但在擁有人事職權的情況下,女性表現出憂鬱症病癥的情形卻大幅超出男性。   來自美國德州大學社會學院的學者Pudrovska博士指出:相較職場上其他女性,這些擁有人事職權的女主管其實都具備較易發展出正向心理特質的條件,例如較高學歷、較高收入、從事社會聲望高的工作(或職位)、較高的工作滿足感,以及擁有較多的自治權,但是,她們的心理健康狀態卻比職級低的女性來得差。   歷年來社會科學的研究結果都顯示當女性在具有職權的位置上時,往往會因為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偏見、刻板印象而須面對緊張的人際關係,受到來自部屬、同事與上級的孤立、抵抗。具備職權的位置常被視為需要高度的魄力與自信,而當女性主管表現出這樣的特質時,往往會被批評為沒有女人味。   反觀男性,由於男性掌權是符合社會期待的表現,男性擔任領導人被視為是基本且合乎情理的安排,因此,男性主管並不需要面對女性主管的困境。這更強化了男性主管在職場上的影響力,並且減少人際上的衝突。Pudrovska博士認為上述狀況正足以說明此次研究發現。 Pudrovska博士強調要改善職業婦女的心理健康狀況,職場上對於女性的性別歧視與敵視就必須被消滅。台灣女人連線在此也特別提醒,不同性別承受壓力後的表現方式不一定相同,現存對於憂鬱症的診斷標準多半是針對女性才會出現的症狀,並不適合套用到男性身上,而事實上性別刻板印象對兩性都會造成傷害,不論如何都應避免。   資料來源:_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_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