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重要健康議題

女用睪丸酮素缺乏長期觀察 
2005.09.16
女用睪丸酮素缺乏長期觀察 
一般人都相信睪丸酮素(男性荷爾蒙)是影響女性性慾的關鍵。女性的卵巢會製造少量的睪丸酮素,但在更年期之後會逐漸減少。而切除卵巢等於少了50%的睪丸酮素。在2000年時,刊登在新英格蘭醫藥期刊上一篇由Shifren所指導的小型研究成果表顯示,卵巢被切除的女人,如果每日使用含300microgram的睪丸酮素貼片,可提高性慾、改善生活品質。之後也陸續有大型的研究出現,並有類似的結果。 美國寶僑公司(Proctor & Gamble)出產的Intrinsa就是一種女用的睪丸酮素補充貼片,去年在美國遭到食品衛生管制局(FDA)阻攔,原因是因為缺少長期的研究調查,尤其在心血管疾病方面是否會有潛在的風險,目前並無任何研究可以回答。 雖然FDA不通過這種治療方式,但其實醫師並沒有因此停止以非適應症的方式開立睪丸酮素補充療法的處方籤。北美更年期協會因擔心女性使用睪丸酮素補充的方式來提高性慾有其風險,特別擬出一些指導方針來建議民眾及醫師:        1. 要開睪丸酮素給停經婦女時,必須先確定婦女性慾低落並非因為以下之原  因:沮喪、悲傷、感情出問題、生病、或是因為服用其他藥物的反應。        2. 不可為了增加身體瘦肌肉組織(lean body mass)、增加骨質密度、或治療更年期熱潮紅等原因使用睪丸酮素,因為並無任何證據顯示有效。        3. 盡量用塗抹的方式補充睪丸酮素,不要內服;此外也要同時補充雌激素。        4. 最重要的,是不管雌激素或是睪丸酮素,都盡量使用最低劑量,且越短期越好,因為目前並無長期的追蹤調查能證明長期使用是否會有副作用。
+ read more
疲勞的醫師表現跟喝醉酒的差不多 
2005.09.08
疲勞的醫師表現跟喝醉酒的差不多 
之前曾有針對實習醫師的研究,認為實習醫師行程太多太滿的話,犯錯的機率會提高50%,而發生重大醫療錯誤的機率也會高達22%。美國在2003年時更制訂一條法律,規定實習醫師每週工作時數不得超過80小時。 刊登在美國醫藥協會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一項研究調查更呼應了之前的這個說法。這項新的調查發現,每週工作時數超過90小時的醫師,在模擬駕駛的測驗上,表現比每週工作44小時但有一點酒醉的醫師還糟。長時間工作的醫師因經年累月的疲勞,他們開車時的反應比稍微酒醉的醫師反應還慢,而且疲勞醫師發生車禍的可能性更是多出3倍。 這項研究的作者Todd Arnedt認為,醫師的精神狀況非常重要,因為直接影響到病患可能面對的潛在風險。他建議,在安排醫師看診時可考慮彈性工時,或者安排午睡的時間。
+ read more
[記者會]「處女迷思千年戳不破?!」(新聞稿)
2005.09.04
[記者會]「處女迷思千年戳不破?!」(新聞稿)
「處女迷思千年戳不破?!」 拋開處女魔 作自己身體的主人 日前王姓女子因婦產科內診導致處女膜破裂,因身心受劇烈創傷而向院方索取500萬元的賠償。其實類似的醫療糾紛在2003年年底也曾發生過:北市一婦產科黃姓女醫師,因業務過失破壞了患者的處女膜,被判刑6個月。更早在1999年時,一些沒有性經驗的女性因為資訊不足,作子宮頸抹片檢查時造成處女膜破裂,更引起媒體一陣騷動,並出現「6分鐘誤一生」的報導。這些事件除了顯示出醫病關係連最根本的溝通及尊重都出現問題之外,更凸顯了當女性健康碰上「處女膜」時的尷尬處境。但是在我們對這些事件的受害者深表同情時,卻忽略了躲在事件背後真正壓迫女性的的元凶——根深蒂固的「處女情結」迷思。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林綠紅表示:基本上,處女膜的存在並沒有任何實質上的作用,對於女性身體的健康沒有任何意義,然而這層薄膜卻能夠在女性的心理造成如此巨大的約束及傷害,主要原因在於社會賦予它「神聖」的意義,讓處女膜凌駕女性本身的主體性,而成為女性最珍貴的東西,並藉此壓抑女性的情慾自主發展。 台北市女權會副秘書長張明怡也表示:聽起來似乎不可思議,但時至21世紀,從外籍配偶仲介公司的「處女品質保證」廣告;人造處女膜手術的出現,以及網路上一片一千元的處女膜,在在表現出這種壓迫女性的父權價值依然根深蒂固。追根究底,許多男人至今仍然視女人為自己所擁有的財產,而處女膜的「原封包裝」證實這個女人不是別人「用」過的「二手貨」。 立委黃淑英則認為「處女膜」對於男性與女性沒有實質的意義,但對於女性的身體卻會造成傷害與不便。許多女性因為怕破壞處女膜而不敢做內診、子宮頸抹片,直接影響到女性的健康。再者,處女膜情結還會造成女性在行動上的諸多不便,以衛生棉條為例,在國外,由於衛生棉條讓女性在經期時,擁有更多的行動自由,廣受女性的歡迎,而台灣女性卻因為「處女」情結而怯於使用衛生棉條。 衛生署病人安全委員會蔡宛芬委員認為:醫病關係簡單來說應該是一種伙伴關係,是互相信任與溝通的關係,病人有知的權利,而醫生有告知的義務。而這個事件從醫病關係的角度上,醫師並沒有盡到妥善告知及溝通;此外,當病人表示不舒服時醫師就應該停止當下的行為,而非只是一味要求病患不要亂動。但社會的「處女情結」觀念,的確也可能使男醫師面臨一個困境:到底要怎麼解釋才能讓婦女充分瞭解卻不會造成女性醫用者有性騷擾或歧視的感覺?由護理人員告知或內診書面說明書的方式來處理應該可避免此種難處。 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謝卿宏醫師認為,這次事件其實也是醫療品質的問題。醫師也是人,如果在門診量大、看診時間太短的情況下,有些醫師態度不佳甚至出錯多少是難免的,但醫師自己本身還是要先學會道歉。針對此次事件,醫生應該顧及病人的感受,當病患感受不舒服時要尊重病患的感受,畢竟病人是有感覺的人,而非機器。此外,謝卿宏醫師也提到了醫師法第11條:醫師非親自診察,不得施行治療、開給方劑或交付診斷書。身為一位婦產科醫師,謝卿宏表示如果不做內診檢查就做治療行為並不完整、且如同是亂槍打鳥,如果病患拒絕內診,以對醫療品質的要求,他會拒絕繼續該醫療行為、並建議病患退診。 此次事件再一次凸顯女性仍受傳統貞操觀念的箝制,因而造成其心理極大的傷害。事件中王女士長期生長在這種道德觀的社會結構之下,會因為自己的處女膜無故破損而心理受創,我們非常能夠理解,也深表同情。然而我們認為,事件背後真正的元凶其實是父權體制下千年戳不破的「處女情結」迷思。我們呼籲女性作自己身體的主人,更應以集體力量打破將女體商品化與壓抑女性情慾的枷鎖--「處女情結」。為了要戳破千年妖怪處女魔,我們發起台灣女性使用衛生棉條運動!鼓勵女性多使用衛生棉條,用具體行動拋開處女膜迷思 、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並取回女性的身體自主權!  
+ read more
女性常吃止痛藥容易患高血壓
2005.08.15
女性常吃止痛藥容易患高血壓
美國一篇刊登在心臟病協會網路期刊Hypertension上的一篇報導表示,一些非處方籤、在藥房即可購買的不含阿司匹靈止痛藥(如:Tylenol、普拿疼)以及非類固醇消炎藥(如Advil等),女性如果每天服用且劑量很高的話,罹患高血壓的機率也會提高。 這項研究是針對5,123名年齡34-77歲之間參與護士健康研究的女性作調查,這些女性在研究一開始都沒有高血壓的問題,但是追蹤研究後發現,沒有用止痛藥的婦女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每年約1-3%,而每天用高劑量不含阿司匹靈止痛藥(含500毫克的acetaminophen)的婦女,三年內罹患高血壓的機率則是2倍。若是每日服用高劑量(含400毫克的ibuprofen)非類固醇消炎藥的女性,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比起不用藥的婦女更是有高達60-78%的風險。 研究團隊之一的哈佛研究員Dr. Gary C. Curhan表示,因為這些藥物是開架式的販賣,因此特別難管制。所以除了要求廠商將此訊息加到藥品的使用注意事項上之外,女性本身如果有這類的用藥習慣,特別是年齡大的婦女可能因為關節炎等病痛而頻繁服用ibuprofen,要自己特別注意,並在看病時要告訴醫師用藥情形,且要定期測量血壓。  
+ read more
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加強藥物警語 
2005.08.08
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加強藥物警語 
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 近期因一連串藥物安全爭議事件,遭受國會議員強烈抨擊,認為該局未盡到保護民眾用藥安全之責任,F.D.A因此提出改進辦法:包括加強藥物標示警語與拉長藥物從申請至批准上市之時間。 然而這些辦法,卻讓許多醫師與製藥廠商感到不舒服。醫師們認為這樣的做法是在批評醫師未盡獲取新知以避免用藥危險之責任;製藥廠商則認為過多的警示會嚇跑病人與降低銷售。 過去,F.D.A擔心發佈過多的藥物警告,會使民眾產生不必要之擔憂與導致病人停止接受治療,除非研究證實風險確實存在,否則不輕易公佈。然而去年發生的兩項藥物安全事件,讓管制局不得不謹慎看待,一個是關於抗憂鬱劑之自殺風險,另一個是止痛藥Vioxx導致心臟病之風險。所以F.D.A決定即使該項藥物之風險研究尚未證實,依舊公告或標示警語。 除此之外,F.D.A也希望加快訊息傳送,讓醫師盡快知道藥物的風險,並希望醫師與病人討論相關問題。然而部份醫師們卻認為F.D.A只是將責任推給他們,讓他們去向病人傳達這些難以解釋的資訊。也有醫師擔心不斷公告不明確地訊息會影響F.D.A之可信度,甚至也有專家擔心過多的警語,反而使警語失去意義。 「台灣女人連線」顧問黃淑英在回應這則新聞時表示,站在確保民眾用藥安全的立場上,F.D.A應該加強的是藥物安全審核制度,而不是將全部訊息(包含不明確、未經證實的訊息)都以警語標示於藥盒上,將責任推給醫師與病人。此外,台灣一向信任美國F.D.A審核藥物之信用,但如果F.D.A繼續維持這樣只有加強警語標示的作法,我們擔心在台灣的醫病關係與民眾用藥文化下,並不能保障民眾的用藥安全。最根本的作法,還是要建立起國內周延的藥品安全審核制度!
+ read more
女性服用心臟病藥物的風險不明
2005.08.04
女性服用心臟病藥物的風險不明
一項刊登在歐洲心臟期刊(the European Heart Journal)由德國科學家所做的研究報告表示,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心臟病藥對於女性的影響確實與男性不同。英國心臟基金會的Belinda Linden也表示,現有心臟病藥物在安全性及藥效方面,會因為性別而不一樣。但是由於研究中女性的比例實在太少,因此可用的資料也非常有限,所以目前為止對於現有藥物對女性心臟病的影響,依舊是未知數。 女性在心血管疾病藥物研究中的參與比例會如此低,是由於多年來心臟病都被歸類於「男性的疾病」,但其實這幾年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心臟病對於女性的威脅其實比乳癌大,但大部分的女人都忽略了這點事實。 德國柏林Humboldt大學附屬醫院Charite Hospital一研究團隊,在分析了已有的女性心臟病及藥物反應的資料後,發現在女性與男性在幾方面的不同: 1. 阿司匹靈已證實可幫助男性預防心臟病,但對於女性並無效果。       2. 女性服用毛地黃製劑(digitalis)的效果不如男性,死亡率也比男性高。       3. 此外,也有研究發現,女性在心律不整的問題上面臨比男性較高的致命風  險。 科學家在回顧過去的研究後,認為將來在心臟病相關的任何研究,都應該衡量男女荷爾蒙的不同、及已知不同的生物化學與生理反應,設計一套具性別意識的研究方法。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