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使同志暴露在體重極端的風險下
2019.04.03
壓力使同志暴露在體重極端的風險下
根據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and UCL 近期的研究,揭露性少數群體在體重上易往極端發展,例如比起異性戀女性,同志、雙性戀女性超重與肥胖的風險正在增加,相反的是同志男性比起異性戀男性卻更容易有過輕風險。   這份發佈在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的研究,是第一份使用英國人口數據探討性取向與BMI(body mass index)關聯性的調查,該研究整合了12份英國國家健康調查之數據並涵蓋93,429人。   來自UEA's Norwich Medical School 的首席研究員Joanna Semlyen 博士透過研究證實了性取向應被視為影響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其指出:『這是項值得擔憂與關注的現象,有鑒於肥胖被視為易導致與冠狀心臟疾病、中風、癌症與早逝,此外,同志男性易於過輕也可能間接造成額外死亡。』   博士認為兩性在BMI 顯著的差異,可能都是因為性少數群體易暴露在社會壓力之下,壓力源包含恐同與異性戀霸權等,皆可能造成同性與雙性戀族群避不開各種負面經驗,進而在其心理健康上造成影響,使其更容易吸煙與酗酒,並產生飲食與身體活動上的風險。   直到 2008年之前,健康調查中都沒有涵蓋性取向對個體之影響,也代表到現在為止專家們都無法確定影響性少數群體的確切有害健康因素,Semlyen 博士認為持續進行研究並搜集更多訊息,能夠幫助社會更進一步衡量其健康狀況,他也呼籲當局者與臨床醫生未來能多方參考各項新數據,在往後診療性少數群體時能提供更客觀、精確且吻合病患情況的診斷。     資料來源:Eurekalert!(2019.02.20)          
+ read more
肥胖是疾病嗎?
2019.01.11
肥胖是疾病嗎?
肥胖是健康風險因子還是疾病一直沒有定論,最近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表示因為引起肥胖的因素主要是遺傳、健康資源不平等和社會文化,而非懶惰和貪吃,所以肥胖應被視為一種疾病。   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將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30)定義為疾病,此後美國醫學會(AMA)及世界肥胖聯盟(WOF)也分別於2013及2017年表態肥胖是疾病。最近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也加入了陣營。   肥胖是疾病的論點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認為,將肥胖視為疾病能減少肥胖者的羞恥感,這種羞恥源於人們普遍認為肥胖只是過度飲食或運動量過少的結果。但其實肥胖更多是受到遺傳、健康資源分配及社會文化因素影響,減少肥胖者的羞恥感有助於讓肥胖者獲得需要的專業照護。   強調肥胖不是由個人暴飲暴食或懶惰所致,能讓社會瞭解一個人其實無法完全掌控自己的體重,從而意識到我們身處的環境其實對體重有相當大的影響。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Goddard教授認為,對飲食有真正有影響的是政府而非個人,因為政府可以透過規範、課稅來控制人們是否負擔得起或是否容易取得某些食品或食物,政府也可以透過確保社區有完善的設施和透過立法和公共衛生政策來促進身體活動。   部分醫師認為肥胖符合某些疾病的醫學標準,例如損害身體功能,過量的脂肪會使人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   肥胖是健康風險因子的論點 反對肥胖是疾病的專家或團體表示,肥胖沒有相關的特定症狀,並且肥胖其實更像是增加疾病風險的因子而非疾病本身。   宣稱肥胖是疾病是一種「醫療化」,可能導致人們更多地依賴昂貴的藥物和手術,而不是改變生活方式。有些人可能會被過度治療,只因為他們的BMI超標,即使他們是健康的。   由於臨床上使用BMI值來評估一個人是否肥胖有其侷限性,目前仍不清楚將肥胖視為疾病而非某種狀態或失能可以改善一個人的健康狀況。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支持肥胖是一種疾病是希望讓人們對肥胖原因有更完整的認識,從而降低肥胖者尋求協助的心理壓力,以期有效降低肥胖盛行率。然而,把肥胖視為疾病亦是一種污名化,反而增加心理壓力。到底將肥胖視為疾病的策略能否降低肥胖盛行率及如何拿捏以避免過度醫療化,還需要時間來嘗試及反省。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01.03)、New York Times(2013.06.18)    
+ read more
老年肌肉無力且肥胖 跌倒風險增加
2018.11.09
老年肌肉無力且肥胖 跌倒風險增加
跌倒是老年人致命的健康風險。一直以來,跌倒的關注多在骨質疏鬆的議題上。最近一項針對老年女性的研究顯示,停經婦女有肥胖和肌少症(肌力衰弱),其跌倒的風險會增加。   隨著社會高齡化,專家預測,跌倒及隨之而來的併發症也會增加。據健保署統計,2010-2014年發生因髖部骨折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從7121人增加為8384人,有9成多為65歲以上老人,其中女性比男性高出1.75倍。   體重增加的老年人可能會增加肌肉無力和跌倒的風險。在台灣,2016年65歲以上人口有將近一半的人過重及肥胖[1]。同時有肥胖和肌少症的人,肢體活動功能可能降低,並且骨折風險可能增加。研究人員表示,辨識有與肥胖和肌肉無力相關的跌倒風險的人是很重要的,這樣醫療提供者就可以提供適當的跌倒預防方案。   研究是如何進行的? 為了解更多關於肌少症和肥胖對老年女性跌倒風險的影響,研究團隊使用婦女健康倡議(WHI)的資料進行研究,這包括追蹤了15年160,000多名50至79歲的女性的體重、肌肉量和跌倒經歷。研究人員分析其中11,020名停經後婦女的資料。   結果發現,50-79歲肥胖且有肌少症的停經婦女其跌倒的風險較高,且50-64歲的風險最甚。   研究人員表示,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老年人跌倒的風險增高,因為肥胖和肌肉無力也會增加。了解更多關於更年期後女性身體如何變化,將有助於醫療保健專業人士設計潛在的解決方案。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8.11.05) * Association Between Sarcopenic Obesity and Falls in a Multiethnic Cohort of Postmenopausal Women(2018) Shawna Follis MS et 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1] 105年健康促進統計年報
+ read more
超重和肥胖與女性尿失禁有關
2018.09.26
超重和肥胖與女性尿失禁有關
最近一份研究在分析所有相關研究後,發現年輕至中年的女性若超重或肥胖,罹患尿失禁的風險可能增加。   當與正常的身體質量指數(BMI)相比,女性若超重,尿失禁風險增加三分之一,若肥胖則風險多一倍。對肥胖或有肥胖風險的年輕女性的臨床建議,不應僅限於代謝健康,還應強調超重對骨盆底肌減弱和隨後尿失禁風險的影響。   主要作者Tayla Lamerton表示,我們知道,尿失禁可能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特別是對年輕女性。了解超重和肥胖是導致尿失禁的決定因子,可能在提供建議給受病情影響的人時很重要,並且研究結果也為進一步探索預防和控制尿失禁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基礎。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9.19)、Obesity Reviews(2018.09.19)        
+ read more
為什麼肥胖會致病?
2018.07.26
為什麼肥胖會致病?
為什麼肥胖會導致有害的發炎,進而導致糖尿病、動脈阻塞和其他健康問題?瞭解其機制,我們可以對抗慢性疾病和其他由發炎引起的疾病。   肥胖的影響 研究人員第一次能夠解釋,為什麼脂肪組織中被認為有益的免疫細胞在人肥胖時變得有害,導致不必要和不健康的發炎。   研究發現,我們體內產生的破壞性「自由基(free radicals)」與脂肪組織(fat tissue)內的脂質(lipid)發生反應,叫做「脂質氧化(lipid oxidation)」。自由基對脂質的攻擊促使脂質引起發炎,這過程是一種天然的免疫反應。   一開始科學家們認為氧化脂質會被證明是有害的,但事實並非那麼簡單。有部分氧化脂質會引起破壞性的發炎反應,不過也有其他氧化脂質存在健康的組織中。具體而言,短的氧化脂質具保護性,而較長的則容易引起發炎。   當研究比較健康和肥胖組織時,發現不同的是長的和短的氧化脂質的比例。長的氧化脂質會促使免疫細胞內有發炎反應,他們認為這種氧化脂質會在人肥胖時引發及延續在肥胖組織中的疾病過程。   對抗肥胖的藥物 現在,科學家知道哪些氧化脂質是問題來源及如何阻止它們產生發炎反應,如開發出能夠減少有害的長的氧化脂質數量的藥物。   研究作者Norbert Leitinger 表示,有害的氧化脂質從血液循環中消除可能會對慢性病產生非常有益的影響,或者醫生可能希望促進有益的、短的氧化脂質的數量。由於發炎發應是人體重要防衛,因此你不想完全消除它,這是一個找到適當平衡的問題。   通過恢復這種平衡,醫生可能在對抗困擾數百萬人的慢性病上取得重大進展。研究展示了免疫細胞中的新陳代謝是可利用的目標。它一直是癌症等疾病的目標,但現在對於肥胖和動脈粥樣硬化症而言,它越來越受到關注。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7.23)          
+ read more
再次證實沒有所謂「健康胖」!
2018.06.11
再次證實沒有所謂「健康胖」!
一直以來有一種「健康胖」的理論,認為體重過重或肥胖但沒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人,多餘的體重並不會造成傷害。2017年荷蘭的研究指出,只要每天保持身體活躍4小時以上就能排除肥胖帶來的健康風險。   但是最新的研究顯示,不論運動達到什麼程度,體重過高就有害健康。   研究人員Matthias Schulze教授表示,研究結果證實了代謝功能正常的肥胖並不是無害的,即使這樣的人維持多年代謝功能正常仍然面對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在追蹤20多年後,其心血管疾病風險仍較體重及代謝皆正常的女性高57%。此外,不論BMI值是多少,多數健康的女性隨著時間推移也容易罹患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使他們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研究是這樣做的 為了檢視肥胖及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研究團隊分析了1980-2010年參與「護士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的90,257名30-55歲的美國女性。在1980-2010年間,參與研究的人每兩年就會收到一份問卷以更新他們的BMI值及代謝功能狀況,還會記錄他們的生活習慣、健康行對及醫療紀錄。研究人員根據她們的BMI值、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與代謝功能狀況分組。   在追蹤24年後,有6,306例新的心血管疾病,其中有3,304是心臟疾病,有3,080是中風。研究發現在追蹤20多年後,即使肥胖女性保持代謝功能健康,其心血管疾病風險仍較體重及代謝皆正常的女性高57%。這個發現即使在考量了年齡、飲食方式、吸菸習慣、身體活動、酒精攝取、種族、教育程度、停經狀況、阿斯匹靈的使用情形及糖尿病或心臟疾病家族史後仍然不變。   研究指出,不論女性的BMI值,所有代謝功能不健康的人其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高。相較於體重正常且代謝功能健康的女性,代謝功能異常且體重正常的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高2.5倍、代謝功能異常又過重的女性風險高2.61倍、代謝功能異常又肥胖的女性風險高3.15倍。那些代謝功能正常但過重或肥胖女性整體來看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比體重正常且代謝功能健康的女性高1.39倍。   此外,有84%肥胖且代謝功能健康的女性在過程中變得代謝功能異常,而68%正常體重且代謝功能正常的女性也是如此。   研究人員Matthias Schulze教授表示,維持代謝健康對過重或肥胖的人來說是一項挑戰,對正常體重的女性也是。研究結果強調了預防代謝性疾病發展的重要性,並建議即使是具有良好代謝的個人也可以從改善他們的飲食和增加身體活動受益,以防止進展到不良代謝狀況。   研究結果的社會回應 美國新奧爾良昆士蘭大學醫學院的Carl Lavie教授表示,研究結果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體重變化及代謝狀況如何影響心血管疾病風險,不過研究在解釋上仍有一些限制,這是因為「護士健康研究」的資料並沒有身體活動、心肺功能或心臟衰竭的精確資料,而心臟衰竭是肥胖最容易有的心臟疾病。   Carl Lavie博士等也認為,肥胖者活躍身體很重要。他表示,那些代謝健康的肥胖者和心肺功能正常的人,心血管疾病預後狀況和存活率都較佳。不過最先要做的是投入大量精力預防肥胖,尤其是要避免肥胖惡化成嚴重的代謝症候群。公共健康政策鼓勵人們透過身體活動來增加心肺功能,這將有助於改善人們的健康。   2017年一份涵蓋350萬名英國人的大型研究已指出,「健康胖」的人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比體重正常且健康的人高。此研究則以針對女性的探討,再次支持了沒有所謂「健康胖」的事實,並建議不論代謝是否異常,過重或肥胖者仍應減重。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18.05.30)、Daily Mail(2018.05.30)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