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生產

「晨吐」需要正名!任何時間都可能害喜
2020.07.24
「晨吐」需要正名!任何時間都可能害喜
電影中常見,剛懷孕的女人早上起床後感到一陣噁心,衝到廁所抱著馬桶狂吐。懷孕嘔吐似乎就發生在早晨,因此還有「晨吐(morning sickness)」一詞,但真是如此嗎?   懷孕期間出現噁心嘔吐為主的妊娠反應稱為妊娠期間噁心嘔吐,簡稱孕吐(Nausea and Vomiting of Pregnancy,NVP),也叫晨吐或害喜,通常發生在懷孕的頭三個月。   來自英國的最新研究指出,孕吐可能發生在一天中的任何時間,不只在早晨,「晨吐」兩字有誤導性。   任何時間都有可能害喜 這項研究使用了256名孕婦的每日症狀日記進行分析,在這些日記中,婦女記錄了從發現懷孕的那一天到懷孕60天間每天每小時的噁心和嘔吐情況。研究人員使用這些數據分析一天中每個小時發生噁心和嘔吐的可能性,並根據孕前最後一次排卵後每週的情況進行比較。   結果發現,雖然嘔吐最常發生在早上7點至下午1點間,但在整個白天中,都很有可能出現噁心,甚至有許多婦女到晚上仍有嘔吐症狀。換言之,雖然孕吐症狀最有可能出現的時間是在早晨,但仍有很多懷孕女性在一天中的任何時間出現症狀。   最常發生噁心和嘔吐的時間是在上午9點至10點間,82%的人在段時間內感到噁心,而29%的人有嘔吐症狀。   而透過比較孕前最後一次排卵至懷孕前7週出現的症狀,發現懷孕第1週的晚期,出現症狀的可能性較高;懷孕第5、6、7週出現噁心的可能性最高,而在第7週發生嘔吐的可能性最高。由於該研究僅分析了懷孕的前7週,因此7週後的狀況無從得知。   「晨吐」是一種誤導 懷孕中的噁心和嘔吐會嚴重影響孕婦的生活,可能讓她無法照顧家庭也無法工作,有時導致憂鬱或沮喪。嚴重的孕吐症狀稱為「妊娠劇吐(hyperemesis gravidarm)」是懷孕早期子宮出血的常見原因。   研究作者Roger Gadsby教授表示,「晨吐」已被公眾、媒體甚至醫療專業人員廣泛地使用,但並沒有對症狀進行精準的描述。   這項研究指出,「晨吐」是錯誤的假設,症狀(尤其是噁心)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繼續使用「晨吐」一詞可能意味著患者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不會出現症狀,症狀在下午和晚上很少出現。   「如果孕婦在下午出現噁心或嘔吐症狀,她可能會覺得這是不正常且不對勁。或者如果她沒有嘔吐但整天都感到噁心,她可能會認為自己不是『孕吐』。」Roger Gadsby教授說。   因此,以「孕吐」來取代會比較合情!   編譯來源:Eurek Alert (2020.06.30)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讓女人生產無後顧之憂》一書見證女人完成不可能任務
2020.07.21
《讓女人生產無後顧之憂》一書見證女人完成不可能任務
〈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已經施行4年,社會上知道這個法案的人多為醫療體系的成員,且多認為是用來處理醫療糾紛的。事實上,這個推動了13年的法案之意涵是超越「醫療糾紛」,有多重的意義。為了讓國人認識這個應引以為傲的法案,瞭解其立意的高度,以及一睹13年推動立法的歷程,見證女人堅持的韌性,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及前秘書長蔡宛芬完成了《讓女人生產無後顧之憂—生產事故救濟條例推動始末》一書。   今(21)日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立法委員林淑芬及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現身說法,分享13年的推動過程中如何在不同的政黨、社會團體、醫學會等間各方遊說,以及最後如何把握政治機會驚險地臨門一腳讓法案三讀通過。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她寫書的目的是要釐清政府及醫界將〈生產事故救濟條例〉矮化、窄化成解決醫療糾紛的問題,因為這項法案的立意更深,那就是保障婦女生產風險,這也是為什麼這部法案是獨步全球的原因。   立法委員林淑芬表示,法案2015年在立法院審查時,正是選舉選得如火如荼之際,充滿了不可預期的狀況。而〈生產事故救濟條例〉上路後,不僅解決了醫界五大皆空的問題,也使醫療糾紛下降,但這都不是法案的核心,其核心價值是因為婦女的生產是國家重大利益所在,以女性生產權益保障為主體。林淑芬說,2019年台女連也在聯合過婦女地位委員會的平行會議上向國際分享這項獨步全球的法案,這本書紀錄了台女連一路走來的堅持,很高興能看到這本書的誕生。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表示,曾多次在國際會議上分享這項法案,許多國家都很讚嘆。因為其他國家大多都是走保險制度,不像台灣是由國家建立制度保障婦女生產風險。2015年12月法案通過至今已經救濟了957個家庭,這對發生事故的家庭受益很大,也讓女人更有勇氣去承擔風險。除了救濟,這個法案也要求醫院在事故發生2天內及時給予家屬關懷、30天內做出審查結果,根據2018年報告8成民眾表示醫病關係有改善。醫院在事故發生還需要除錯,檢視過程中是否有系統性問題,並會歸納問題原因編入教材,進一步提升醫療品質。   這本書不僅說明法案精神,也記錄一個進步的想法,在多數人不看好的情況下,堅持了13年的經過。黃淑英表理事長感性地說出她寫書的另一個目的,就是要將女人寫進歷史,由女人去詮釋推動法案過程。過去女人都不太記錄成就,不活在歷史裡,當女人在歷史中被看到時才不會被忽視甚至被歧視。這個法案推動過程,歷經了8位署長/部長,還經過政府的組織改造,甚至一度胎死腹中,最後要不是黃閔照理事長一通「白目」的電話,這項法案可能至今仍未實現。這本書便是要體現,女人的堅持與毅力可以成就她的夢想。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新冠病毒媽媽會在子宮內傳染胎兒
2020.07.16
新冠病毒媽媽會在子宮內傳染胎兒
許多COVID-19新生兒的出生,讓醫生懷疑嬰兒在子宮內就感染了病毒。但是到目前為止,他們還不能排除在分娩過程或分娩後不久被感染的可能性。   無法證明這一點的原因在檢驗需要大量檢體,如:母體血液、新生兒血液、臍帶血、胎盤、羊水等。但在疫情大流行的當下,取得這些檢體非常困難。因此,雖然有一些可疑病例,但沒有機會檢查所有檢體及胎盤的病理,無法確認子宮內感染的情形。   最近出現了兩個案例,證明母嬰的垂直感染的確會發生!   德州女嬰─首次有記錄的子宮內傳播COVID-19 女嬰的媽媽是COVID-19確診患者,同時患有第二型糖尿病。她在懷孕34週時分娩出生,女嬰是早產兒。   該嬰兒最初看起來健康,呼吸和其他生命跡象都正常。在出生的第二天,她發燒並出現了相對輕度的呼吸問題。研究人員認為:「在嬰兒身上觀察到的呼吸窘迫不太可能是由於早產,因為是在出生的第二天才開始。」。   嬰兒在出生後24和48小時的檢測,SARS-CoV-2感染都呈陽性。她接受了補充氧氣治療數天,但不需要呼吸器。COVID-19測試在長達14天的時間內仍保持陽性。21天後,母親和嬰兒狀況良好。   研究人員檢查了胎盤,胎盤顯示出組織發炎的跡象。此外,特別的檢測發現胎盤的胎兒細胞中有冠狀病毒顆粒以及其具有特異性的蛋白(SARS-CoV-2核衣殼蛋白)。總之,這些發現證實了感染是在子宮內發生的,而不是在出生時或出生後。   儘管有關COVID-19的數據仍然非常有限,研究的結論指出:「SARS-CoV-2在子宮內傳播看來是會發生的罕見事件。」。   因此,一些急迫事項需優先進一步研究,包括子宮內SARS-CoV-2的傳播機制和危險因素,以及嬰兒先天性感染COVID-19的結果。   研究作者之一Dr. Evans說:「我們想非常謹慎地解釋這些數據,但現在對於孕婦來說,保護自己免受COVID-19的侵害更為重要。」。   兒科傳染病雜誌(PIDJ)中,有另外2個案例報告描述了在不同情況下發生的SARS-Co-V2從母親傳到嬰兒的「垂直」感染。根據美國國際開發署副局長George K. Siberry博士的評論,這3個案例共同突顯了懷孕與病毒傳播的重要性,以及區別是感染在分娩之前、之間或之後發生的困難。   法國男嬰─再次驗證垂直感染的可能 在巴黎,剛出生的COVID-19確診男嬰,在出生後幾天內大腦出現發炎症狀,這是在病毒透過胎盤在出生前感染引起的。不過,他已恢復健康。   男嬰的母親現年23歲,她在妊娠晚期感染新冠病毒,COVID-19檢測呈陽性。   該名婦女入院3天後,監測發現胎兒有不適的跡象,在全身麻醉下進行了緊急剖腹產。   從嬰兒肺部抽出的血及液體進行測試,顯示感染了COVID-19。更進一步的測試發現,該病毒已經從母親的血液傳播到胎盤中,引起發炎,並傳染給胎兒。   在胎盤中發現了大量的病毒,這些病毒與入侵人類肺部細胞的病毒是相同的。雖然嬰兒一開始看起來很健康,但在第三天開始出現症狀。醫生原本考慮使用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但是由於嬰兒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逐漸康復,因此未給予任何特殊藥物。   Antoine Béclère hospital 的De Luca醫師說:「這種情況下的子宮內傳染是毫無疑問的,臨床醫生必須意識到這可能會發生。這應該是不常見的,但是可能會發生,必須在臨床上加以考慮。」。   De Luca醫師補充表示:「孕婦應該放心,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對嬰兒造成傷害。我們可以做很多處置,但是我們不能閉上眼睛說這永遠不會發生。」。   King's College的產科Andrew Shennan教授說,母親很少將COVID-19傳給嬰兒。在英國,244個感染母親的活產嬰兒中,有95%沒有這種病毒的跡象,其結局與未感染嬰兒相似。「婦女可以放心,懷孕對她們或患COVID-19的嬰兒而言不是重要的危險因素。」。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7.10)、The Guardian(2020.07.14)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向試管嬰兒的輔助手術─子宮內膜刮術說再見!
2020.07.13
向試管嬰兒的輔助手術─子宮內膜刮術說再見!
在施行試管嬰兒(IVF)時,許多醫師會做一種輔助手術─子宮內膜刮術,將子宮內膜輕度刮傷,以利受精卵或胚囊著床。   洛杉磯南加州大學生育中心主任R. Paulson表示,儘管子宮內膜刮術具有「某些生物學上的合理性」,但這種做法仍存在許多問題。   日前,一項隨機、非雙盲試驗顯示,子宮內膜刮術不能提高試管嬰兒的成功率。   根據醫學博士M.Metwally的報告,接受子宮內膜刮術的患者的活產率與沒有接受的患者相當(分別為38.6%和37.1%),而臨床懷孕率也與對照組相似(分別為42.6%和40.6%)。   現在該停止這種做法了 儘管以前曾有人質疑子宮內膜刮術的效用,但是這個方法仍然普遍地被使用。根據2016年發布的一項調查,在紐西蘭、澳大利亞和英國,超過83%的醫生建議進行子宮內膜刮術。   這次研究是首次接受IVF治療的女性中規模最大、結論最明確的研究。   Paulson對《_今日_醫學》說:「這恰好是我們在不孕領域中看到的許多有問題的附加治療之一,這些附加治療最近已被納入常規。…雖然美國許多醫療服務提供者都不再用這種療法,但這項試驗的結果可能會對其他國家產生更廣泛的影響。」   Paulson說:「我認為這項研究將為子宮內膜刮術治療劃下句點。」   台灣生育醫學會理事長李新揚醫師表示,目前台灣多數醫師對於試管嬰兒失敗多次的女性才會採取此種輔助手術。   試驗的內容及限制 本試驗旨在評估子宮內膜刮術是否能提高首次試管嬰兒活產的機會。從2016年到2019年,該研究團隊在英國的16個生育中心招募了1,050女性,平均年齡為33歲。   該試驗的主要結果是活產率,但也涵蓋了評估懷孕率、著床率、異位妊娠率、流產率、早產率和死產率。   結果顯示:子宮內膜刮術組和對照組之間的活產和臨床懷孕率差異不顯著。兩組之間的所有其他次要結果和不良結果也相似。   該研究的瑕疵是,它並非是一個雙盲的研究,亦即對照組並沒有接受假手術。但該小組解釋說,非雙盲設計不會影響試驗結果。此外,該研究可能無法推廣到具有不同於英國的社會人口統計學特徵的人群。   編譯來源:Eureklaert(2020.07.08)、Medpage Today(2020.07.08)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孕期有高血壓的婦女更容易患心臟病
2020.07.12
孕期有高血壓的婦女更容易患心臟病
女性在懷孕時有1-10 %的人會發生高血壓,稱為「妊娠高血壓」,通常在產後恢復正常。它與子癲前症不同之處在於孕婦尿液中沒有發現蛋白質。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患有妊娠高血壓的婦女在以後的生活中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   最近一項研究指出,懷孕期間有高血壓的婦女未來更有可能患心臟病和心臟衰竭。為這關連進一步增添了證據   不過,當科學家欲了解妊娠高血壓可能增加哪種心血管疾病風險時(例如心臟病心臟衰竭等),得到的結果卻不一致。為了進一步檢視妊娠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一組國際性的研究團隊對21項研究進行了系統的文獻回顧,這些研究共有360萬名婦女,其中128,000名過去患有妊娠高血壓。   研究人員發現,與沒有妊娠高血壓的婦女相比,第一次懷孕中有高血壓的婦女以後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出45%,患冠心病的風險也高出46%;曾發生一次以上妊娠高血壓的婦女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出81%、患冠心病的風險高出83%、患心臟衰竭的風險高出77%。   研究作者C. Oliver-Williams博士指出,當檢視所有現有研究時,答案是明確的:懷孕期間出現高血壓的婦女,即使沒有發展成子癲前症,也更有可能患上幾種不同的心血管疾病。   研究人員說:「目前尚不清楚為什麼妊娠高血壓與以後的心臟病有關。不過懷孕期間的高血壓可能會導致持久性損害,從而導致心血管疾病。另外,也有可能是因為有妊娠高血壓的女性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只是懷孕時對身體的巨大需求誘發了未來的心血管疾病。」。   Oliver-Williams博士補充:「重要的是,女性要了解懷孕期間出現高血壓並不是她們的錯,而且也不必然會發展成心臟病。雖然患有妊娠高血壓的女性因為運氣不好而處於不好的狀況,但仍有機會改善,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可行範圍內進行改善。積極的小改變確實有幫助,例如:多吃些水果和蔬菜、規律地做些短時間的運動、找時間放鬆等,如果有孩子的話也讓他們參與吧!」。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20.07.01)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XX」不是粗俗的名詞!—為女性充權先從為XX正名開始
2020.07.11
「XX」不是粗俗的名詞!—為女性充權先從為XX正名開始
圖:波蘭藝術家Iwona Demko率領一群婦女在2016年波蘭反人工流產遊行中高高掀起裙子   20年前,Catherine Blackledge撰寫的《陰道史》(The Story of V)一書,打開對女性生殖器官討論的界線。再次發行時,她特別談到以「外露女性生殖器官」作為倡議手段及「為什麼我們在關於陰蒂的事情上要撒謊」。   為什麼要寫《陰道史》 20年前,Blackledge想著要寫一本讚揚陰道美麗和力量的書,她當時是歐洲新聞中心的科學記者(她擁有化學博士學位)。她和朋友一起去看《陰道獨白》,發現該劇非常動人。她讀到陰蒂比過去想像的大幾十倍的發現。她想閱讀更多,但是當她開始搜尋時,她能找到的都是關於陰道疾病的書。   她說:「這已經說明了一切,關於陰道唯一值得一提的是陰道疾病。您可以找到有關陰莖的各種歷史、節日,這些都在慶祝男性的陽剛氣質。相比之下,關於女性卻完全沒有類似的內容,這種落差令人感到挫折,因此我決定要出版一本書。」。   她也提到,事實上她寫這本書還有出自個人的原因:在她21歲生日的前幾天,她被告知她很可能不孕。她表示她當時只是把訊息拋開,但她認為寫書的動機確實來自那個黑暗的地方。那就是,如果她的生殖器無法正常工作,她忍不住會認為自己變得不那麼女人。她認為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在探索女人意味著什麼,因為她知道自己在某種程度上受到損害或是個不完美的女人。   是V的故事 但不可以是VAGINA的故事 Blackledge毫不猶豫地認為她的第一本書,一部跨越兩千年的陰道文化史,應該叫做:「陰道」。但是,在20年前,這個想法進展的並不順利。   Blackledge 說:「我一直很喜歡陰道這個詞。我認為這聽起來很崇高且典雅,但出版商卻完全不這麼認為。他們被這個想法嚇壞了,有些人在會議中甚至連這個詞都說不出來。」。   她和出版商在討論書名上時彼此都有妥協,最終將其命名為「V的故事」。該書於2003年出版,從科學和歷史的角度探討陰道,其內容包含了從外露女性生殖器官的傳統(展示女性生殖器以抵禦邪惡的百年傳統)到陰道在生殖中扮演的角色。   這本書成為暢銷書,在將近20年後重新發行。這期間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在2020年要如何重新命名這本書才能與其他關於陰道的書有所區隔?如:Natalie Angier撰寫的《女人:親密的地理》、Naomi Wolf撰寫之《陰道:一個新的傳記》、Emma LE Rees的《陰道》和Jennifer Gunter的《陰道聖經》。   掀起裙子 因此,Blackledge選擇以「掀起裙子:被埋沒的陰道力量」(Raising the Skirt: The Unsung Power of the Vagina)作為書名。她說,這尤其重要,因為自從她寫了有關外露女性生殖器傳統的文章以來,掀裙子已被廣泛用作表達政治意圖的姿態。例如:波蘭藝術家Iwona Demko率領一群婦女在2016年波蘭反人工流產遊行中高高掀起裙子;藝術家Amanda Sage的畫作「Ana Suroma」一名女性掀起裙子並尖叫,該幅畫出現在2017年洛杉磯女性大遊行(Women’s March)中;同年在義大利,外露女性生殖器官的示威遊行抗議性別歧視和男性加諸於女性的暴力。   波蘭藝術家Demko稱Blackledge的書是她的「聖經」。自2014年以來,Demko已發起了11次以外露女性生殖器官示威抗議的活動,她告訴Blackledge她和其他抗議者這樣做是為了「讓女性停止對其陰道感到羞恥」。抗議活動是要找回關於女人和女性氣質已失去的含義、恢復女性因為擁有生出新生命的能力而產生的價值。為了強調女人的重要性……這個完美的姿態給予了女人勇氣。   Blackledge說:「我感到非常自豪的一件事情是,即使在20年前沒人知道掀起裙子的意涵,現在,有女性在示威抗議中使用它,藉由掀起裙子來展現女性力量。」。   1672年已知陰蒂的真實結構 至今仍在向女孩隱瞞 Blackledge說:「我認為有一個時刻是每位天生有陰道的人都會都曾體驗過的,那就是當妳意識到自己與有陰莖的人受到不同的待遇時,或是當妳意識到妳並未受到相同程度的尊重時。我確實認為女性都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傷害。我們對生殖器感到負面,因為這似乎是為什麼我們受到不同待遇的原因。」   Blackledge對兒童性教育書籍缺乏變化感到憤怒。最近,她和女兒一起讀著這種書,她驚恐地看到陰蒂被形容為「小小的豌豆形器官」。她表示:「事實當然不是這樣,這是過時的訊息。我們經常降格女性力量,無論是在性、創造或保護方面的力量。所有這些教科書都應用『叉骨形結構』來描述陰蒂,它的結構包括妳可以摸得到、冠狀的一塊肉、骨幹和兩個深深根植在陰道兩側的分支。1672年就已經知道了陰蒂的叉骨形結構,但我們仍在向女孩隱瞞這些信息。」。   Blackledge寫了父母如何因為拒絕使用正確的語言,使的陰道的汙名無法去除。她寫道:「在英國,大多數父母選擇使用委婉語來指稱陰道,例如:花朵、花冠、仙女或前面的屁股。『陰道』和『外陰』不是錯誤、粗魯或太解剖學的詞,它們很單純地是正確的詞,然而,成人自己的焦慮使『陰道』和『外陰』帶有顏色。」。   她還認為女孩應該了解有關女性生殖器力量的古老故事。她說:「想像一個世界,女性在少女時期被告知了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關於女神掀起裙子使世界再次變得肥沃的神話,或者掀起裙子擊敗軍隊等。我們都知道希臘英雄人物『Bellerophon』和他的飛天馬翼馬『Pegasus』的故事,但我們不知道那些向英雄和飛天馬掀起裙子並戰勝他們的女人。我告訴女兒所有這些事情,因為我覺得這會帶來改變。」。   父權根植於控制女性的生育 如今,出版商可能樂於在書封上印上「陰道」,女性也可能會掀起裙子以示抗議,但生育權受到的挑戰在全世界正在增加,Blackledge認為這個現象根植於那些對於女權進步感到緊張的男性。有許多男性樂見男女的權利基礎變的平等,但也有不少男性對於權力縮減備感威脅。她認為這是造成問題的源頭。父權真的是根植於控制女性的生育。   Blackledge承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她也認為改變總要從某處開始。如果不使用正確的詞來指稱陰道和外陰,如果不告訴女人和女孩關於女性生殖器的故事,她們絕對不會對擁有陰道感到自在。如果我們用不一樣的心態進行討論,將會對女性的心理帶來很大的改變。   Blackledge以卵子這個比精子大8萬倍的細胞為例。許多人有著精子面對驚險的旅程仍英勇地朝卵子前進的觀念,但如今已經知道是卵子在掌控全局。卵子控制著精子的行為,她將精子拉向她再吞沒他。   Blackledge表示:「我們在很多事物上所用的語言都跟男性主動、女性被動有關。當這個現象改變了,我認為將會是個巨大的轉變。目前我們仍困在舊的語言中。」。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20.02.20) ------------------------- > 台灣女人連線.台灣女人健康網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