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階段

失智症風險與每日步數有關
2022.09.20
失智症風險與每日步數有關
英國生物銀行的縱向數據顯示,每天總共走 3,800 到 9,800 步可降低失智風險。   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的 Borja del Pozo Cruz 博士表示,每日走 9,826 步可降低失智最多風險─50%。每天最少走3,826 步,可以減少 25% 失智風險。   步伐速度很重要。一天中最高 30 分鐘的最佳速度為每分鐘 112 步。   發表期刊的社論指出,此研究點出了「每日步數與失智症之間很重要,但還沒有人研究的關聯」。   走的速度是重要關鍵 社論也指出一個關鍵發現,那就是較高的速度—在 30 分鐘的時間裡「僅僅」112步/分 —就能對降低此研究中的失智症發病率產生最大的影響。也就是說,每天 9,800 步中有30分鐘是112步/分,風險降低可達 62%。   「雖然每分鐘 112 步是一個快的節奏,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112」是一個比「10,000」步更容易達到、且不那麼令人生畏的數字,特別是對那些身體不活動或活動不足的人而言。   研究如何進行 該研究評估了 2013 年 2 月至 2015 年 12 月期間英國生物銀行 78,430 名 40 至 79 歲的人,其手腕佩戴加速度計的每日步數。研究人員評估了每日步數,是否是偶然的步數 (每分鍾少於 40 步) 或有目的的 (每分鐘 40 步或更多步),以及 30 分鐘的最高節奏 (一天中最高 30 分鐘的平均步數/分鐘,不一定是連續的)。   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 61 歲;大約 55% 是女性,97% 是白人。在平均 6.9 年的追蹤中,866 人罹患失智症。對於偶然步數,最佳步數為 3,677 步。對於有目的的,最佳步數為 6,315 步。   Pozo Cruz 說,這項研究對以步數預防失智的建議提供了重要貢獻。 因為基於步數的建議具有易於溝通、解釋、衡量和執行的優勢。   研究人員承認:「參與者的年齡範圍可能導致失智症病例有限,這意味著我們的結果可能無法推廣到更老年的人群。」   研究發表在 JAMA 神經病學雜誌上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22.09.06)      
+ read more
透過終生學習、社交及活動,避免失智症是有可能的
2022.09.10
透過終生學習、社交及活動,避免失智症是有可能的
根據一項為期 60 年的研究結果,即使對那些失智風險較高的人來說,也有可能避免失智症。   這項發表在《神經病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人們在一生中透過教育、社交互動和積極活動建立認知儲備 (cognitive reserve),可以降低患失智症的風險,即使是具有遺傳因子的人也一樣。   此外,建立自己的認知儲備,可以抵消對那些兒童時期認知能力低下的負面影響,並在未來生活中提供更強的心理韌性。   這項由阿茲海默氏症協會資助的長期研究再度驗證了一個流行的理論,即是「你越經常挑戰你的大腦,你在晚年遇到記憶和思維的問題就越小」。   考慮到我們很難成功治療失智症,這項研究承諾我們可以而且應該在為時已晚之前,在整個生命中建立我們的心理韌性。   研究作者-蘇塞克斯醫學院的Dorina Cadar博士說:「這些結果令人興奮,因為這表示認知能力在我們的一生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參與智力、社交和身體活動的生活方式可能有助於防止認知能力下降和失智」。   研究如何進行   這項研究包含了近 1200 名1946 年出生於英國的參與者。他們在 8 歲時進行了認知測試,在 69 歲時再次進行了認知測試。根據參與者的教育程度、參與休閒活動和職業,為每個人計算了一個「認知儲備指數」;並且測試了閱讀技能,以評估學習能力。   兒童時期較高的認知技能、較高的認知儲備指數和較高的閱讀能力的人,到了 69 歲時,其認知測試得分較高。例如,擁有學士學位或高等教育學歷的人,比沒有受正規教育擁有學士學位的人得分高 1.2 分。同樣地,成年後參加多項休閒活動的人,比不參加休閒活動的人得分高 1.5 分。最後,從事專業工作的人,比從事非技術性工作的人得分超過 1.5 分。   奇特的是,無論他們在 8 歲時的分數如何,認知儲備指數較高的人,其認知技能下降速度比指數較低的人慢。   阿茲海默氏症協會研究傳播經理 Katherine Gray 說:「從童年到成年,無論是在教育、職業還是從事複雜的愛好方面,保持大腦活躍的參與者在 69 歲時都有更好的思維能力。雖然有許多與患失智症相關的風險因素,但希望知道參與精神刺激活動並找到定期挑戰大腦的方法,可以幫助減少記憶力和未來思維發展的問題。」       編譯來源:European Scientist (2022.08.04)、Neurology (2022.08.03)      
+ read more
人工協助生殖 可能增加兒童罹癌風險
2022.09.06
人工協助生殖 可能增加兒童罹癌風險
全世界越來越多的小孩是經過人工協助生殖 (試管嬰兒) 後出生,儘管尚不清楚該治療是否會影響兒童罹患癌症的風險。   人工協助生殖的程序中,植入胚胎可以是新鮮的胚胎,或冷凍後再解凍的胚胎。因為一些原因,如:方便、可以進行植入前基因檢測等,冷凍胚胎移植變得越來越普遍。   日前瑞典研究報告指出,植入冷凍胚胎出生的孩子,罹患癌症的風險可能較高。但,總體而言,經人工協助生殖出生的小孩中沒有發現癌症增加。   該研究中最常見的癌症是白血病和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個人風險很低,但在整體人口上,由於人工協助生殖使用冷凍胚胎大幅增加,它可能會產生影響」University of Gothenburg婦產科的 Ulla-Britt Wennerholm 說。   研究怎麼說? 過去的研究顯示,冷凍胚胎移植後出生的孩子短期健康風險可能較高,但長期風險尚不清楚。   2019年丹麥研究顯示,在丹麥出生的兒童中,與自然出生的孩子相比,使用冷凍胚胎移植的兒童癌症風險有小幅度,但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增加。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丹麥、芬蘭、挪威和瑞典超過 790 萬兒童的醫療數據。其中,約有 172,000 人是經過人工協助生殖技術出生的,其中 22,630 人是移植冷凍胚胎後出生的。   研究人員發現,冷凍胚胎移植後出生的兒童患癌症的風險,高於新鮮胚胎移植後出生或未接受人工協助生殖出生的兒童。但通過人工協助生殖懷孕的兒童總體癌症風險並不高。   研究人員表示,應該謹慎看待結果,因為患癌症的兒童人數很少 —總共 48 例。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認癌症和冷凍胚胎值入之間可能存在的聯繫以及其潛在的生理機制。   新發現於 9 月 1 日發表在線上_PLOS Medicine_。       編譯來源:Health Day (2022.09.01)、JAMA Network (2019.12.10)      
+ read more
U型幸福曲線是錯誤的:很多人越老越不幸福
2022.09.05
U型幸福曲線是錯誤的:很多人越老越不幸福
根據多項研究,人在老化的過程,幸福感是呈U型曲線。也就是說,隨著人們接近中年,幸福感會下降,在 40 多歲時觸底,但進入退休年齡時,幸福感會回升。這種所謂的U 型幸福曲線令人放心,但不幸的是,這可能不是真的。   澳洲University of Leicester的David Bartram教授對歐洲社會調查資料的分析顯示,對於許多人來說,隨著人們面臨著與年齡相關的困難,例如健康狀況下降和喪失親友之痛,幸福感實際上會在年老時下降。在他調查的 30 個國家中,幾乎一半的 U 形模式並不明顯。   那麼為什麼會有差異呢? David Bartram教授的研究修正了以往研究中研究方法的錯誤。U 型的想法來自一些研究分析。這些研究為了驗證年齡和幸福的相關性,調整了其他的影響因子,比較了財富和健康狀況相似的中、老年人的幸福感。   但鑑於人們在年老時往往變得更窮、更不健康,這種調整可能會產生誤導。當研究不做調整時,與年齡相關的幸福感下降在許多國家變得明顯。   沒有一式的幸福模式 在福利國家效率較低的國家,這種下降幅度更大。土耳其的情況尤其如此,那裡的幸福感 (以從零到十的等級衡量) 平均從退休年齡的 6.4 下降到老年人的不到 5.0。   對於愛沙尼亞、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國來說,幸福感從 30 歲出頭開始穩步下降。   相比之下,荷蘭人的幸福感從 30 歲開始增加,甚至在老年時也保持穩定。在芬蘭,幸福在整個生命過程中保持不變,在零到十的範圍內高於八。   簡而言之,沒有普遍的幸福模式。相反,不同國家/地區存在多種模式。不同的社會條件會導致不同的結果,這不足為奇。   幸福來自內心? U 型的想法之所以吸引人,部分原因在於它違反直覺:當然,晚年生活會變得更艱難,但即便如此,人們也會變得更快樂。為什麼?據說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會獲得智慧和接受。我們培養了欣賞我們所擁有東西的能力,而不是沉思我們所缺乏的東西。年老鈍化了我們銳利的雄心壯志,也減少了隨之而來的挫敗感。   心理學的流行智慧告訴我們,「幸福來自內心」。所以,也許人到了晚年,終於能理清自己的「內在」,感受到幸福。   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但對於許多社會來說,這種顯然的結果只是假設老年人沒有任何問題的結果:只要人們不生病、不經歷喪親之痛或開始失去朋友,幸福就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但是,事實上,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人確實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到時候,如果他們不感到幸福也就不足為奇了。   David Bartram教授並不認為人們不會隨著時間的流轉而整理自己的內心。「幸福來自內心」的智慧值得接受,因為它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但他的分析顯示,要以這種方式彌補老齡化遇到的挑戰,我們的能力可能有限。   幸福是上升還是下降取決於這些老化的各種大挑戰及精神適應的平衡,沒有人能保證積極的結果。   為了釐清這些幸福的模式,David Bartram教授進行反應人們變老時實際狀況的分析。當他以這種方式進行分析時,許多國家的 U 型消失了 —主要是因為事實上,許多人並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更快樂。       編譯來源:The Conversation (2022.08.31)、Cambridge (2022.04.11)      
+ read more
您對老齡化的看法可能會影響健康
2022.08.31
您對老齡化的看法可能會影響健康
也許不是數字,而是我們如何變老。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隨著歲月的流逝,一個人的心態 —他們對變老的感覺如何— 可以預測他們活得多久和活得多好。   過去 20 年的幾項研究指出,對老齡化持積極態度的人比對老齡化持負面看法的人活得更長、更健康。最近,一項針對近 14,000 名 50 歲以上成年人的大型全國性研究,更深入地探討了一個人對於老齡化的積極思考如何影響他的身體健康、健康行為和心理健康。   經過四年的追蹤,該研究發現:與滿意度最低的人相比,對老齡化滿意度最高的人死於任何原因的風險降低了 43%。滿意度較高的人患糖尿病、中風、癌症和心臟病等慢性病的風險也降低,認知功能也更好。與較不滿意的同齡人相比,對老齡化持更積極態度的人也更可能進行頻繁的體育活動,睡眠困難的可能性也較小。他們也更不孤獨,更不容易抑鬱,更樂觀,更有目標感。   「心態和健康行為之間存在聯繫,」該研究的高級研究員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心理學助理教授 Eric Kim 說。「一個導引另一個」例如,雖然老年人使用預防性保健服務的頻率往往低於年輕人或中年人,但 Kim先前的一項研究指出,50 歲以上的人對自己的老齡化過程越滿意,他們更有可能接受膽固醇測試或乳腺癌、子宮頸癌或前列腺癌等的篩檢。   如何建立積極的心態 ─ 保持目標感 有些人不知道退休後自己該怎麼辦。Kim建議尋找符合個人價值觀的項目。 他說,人們的目的可能完全不同。如果家庭是重中之重,那就找一些對家庭有貢獻的事情,比如幫助照顧孫輩。如果環境保存具有很強的價值,那就尋找有助於維護環境的項目,當志工是一個好方法。   ─ 識別關於老齡化的負面信息 - 並拒絕它們 研究顯示,關於老齡化的負面刻板印象會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內化。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會損害身體和認知的健康。 我們要學習識別這些信息,了解他們如何影響我們。 例如,一個人可能認為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不佳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嘗試保持活躍是沒有用的。但根據美國國家老齡化研究所的說法,運動可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和 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並且可以改善睡眠及降低跌倒的風險。   ─ 保持社交活躍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可能會失去所愛的人,例如配偶、家人或朋友。如果去世的配偶是負責維持社交網絡的人,那麼剩下的配偶可能會變得更孤獨、更孤立。 社會孤立和孤獨是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危險因素,並導致生活滿意度低、抑鬱、自尊心低和日常生活活動困難。 研究顯示,保持社會聯繫對健康有正面的影響。因此,要建立新的聯繫來取代你失去的那些。例如加入俱樂部或參加社區組織,更多地接觸人們。   ─ 新的嘗試,永遠不會太晚 有時,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會失去行動能力,可能無法參與年輕時給他們帶來快樂的活動。我們要嘗試「以新的方式重新部署這種能量」,例如教授技能或手藝而不是練習。 或者學習一些對體力要求不高的新嘗試。研究顯示,老年人學習新技能可以提高記憶力、自尊心和整體生活品質。 不要認為嘗試新事物為時已晚,永遠不會太晚。探索新興趣永遠不會太晚!   此研究發表在 JAMA Network Open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22.08.19)      
+ read more
沒有所謂的「成長痛」!兩百年來的孩童狀況可能是用詞不當
2022.07.25
沒有所謂的「成長痛」!兩百年來的孩童狀況可能是用詞...
家中成長的小孩有時埋怨手腳疼痛,醫生常說那是小孩成長時,骨骼或肌肉拉長而疼痛,叫做「成長痛」(growth pains),不用擔心。我們也都這樣相信著。   但是現在的一項研究告訴我們,並沒有這樣的事情!   雖然孩子的不適可能是真實的,但這個有著兩百年歷史的名詞似乎只是用詞不當。   文獻未顯示有所謂的「成長痛」   在分析的147  篇相關的論文中,有 95% 在定義疾病時沒有提及成長,只有七個提到與成長有關的痛苦。   對於疼痛發生的位置 (下肢、膝蓋)、時間 (晚上、傍晚) 或年紀,缺乏細節,也沒有廣泛的共識。   研究小組表示,這「令人擔憂」的發現意味著醫生應該暫時停止將兒童診斷為有「成長痛」,直到更了解這種情況。   他們說,兒童肌肉和骨骼疼痛可能有一系列其他原因。 在極少數情況下,疼痛實際上是由包括癌症在內的嚴重疾病引起的。   所謂的「成長痛」不是「成長」引起的   根據研究指出,「成長痛」是在 1823 年的一本醫學書中首次提到:「大約三分之一的兒童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經歷過成長痛」。   在英國健康服務局 (NHS) 的定義,生長痛在兒童中很常見,主要發生在腿部。他們通常在 12 歲左右停止,也可能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疼痛通常是:雙腿疼痛或抽痛、在肌肉,而不是關節。多發生在晚上或夜間。目前尚不清楚是什麼導致了生長痛。他們可能是家族性的。   但,它們不是由成長引起的。   主要作者、肌肉骨骼健康專家 Mary O'Keeffe 博士說:「成千上萬的孩子被他們的醫療保健專業人員診斷出患有因成長痛,但我們很好奇 —這種診斷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共同作者、脊柱疼痛專家Steven Kamper教授說:「我們的發現有點令人擔憂。關於『成長痛』的含義,文獻中沒有一致性。這些定義真的是多變的、模糊的,而且常常是相互矛盾的。」   研究人員表示,文獻中發現的一系列定義顯示:「成長的痛」實際上可能是一種醫學誤稱。    這篇發表在醫學雜誌《兒科學》上。       編譯來源:Daily Mail (2022.07.22)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