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產

       生產對女性來說,是自然的生理過程,一般情況下胎兒會經過陰道娩出,但在產婦發生難產、胎位不正、有緊急情況時,則需要藉由剖腹產以順利生產。根據2010年行政院衛生署最新資料顯示,台灣剖腹產率高達35.97%,相較於WHO建議剖腹產率應在10~15%,台灣這樣高的剖腹產率,原因在哪裡?

 

都是女人自己找的!?事實真是如此嗎 ? 
       根據台灣婦產科醫學會2004年所做的「非必要剖腹產的件數及其成本的分析與研究~台灣剖腹產現況之初探」研究報告指出,產婦及其家屬對是否施行與何時施行剖腹產有相當的影響力。其中除了部份確實因為醫療因素而採用剖腹產以外,其餘產婦則受到非醫療因素影響,按其重要性百分比排序為:1 選擇良辰吉時、2 比較容易安排生產時間、3 怕生產疼痛,自己提出要求、4 害怕生產過程沒有丈夫親友陪伴、5 擔心自然產後會導致陰道裂傷鬆弛影響性生活、6 親友丈夫建議、7 利用假期安排剖腹產、8 保險有給付。

 

       由上述資料不難發現此份報告認為,台灣的高剖腹產率主要來自產婦的個人因素。然根據2010年行政院衛生署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在總剖腹產率35.97%中,自行要求剖腹產的比率僅佔2.1%。由此可見,台灣的高剖腹產率應源自於過度醫療化的醫療結構,而不是婦女自我選擇造成的結果。

 

醫療體系,無辜的第三者?!
       國內剖腹產率居高不下,除了少數因孕婦自身的原因之外,其實協助生產的第三者 ─ 醫療體系的政策、醫生的態度或偏好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因為剖腹產讓醫生較方便掌握自己的時間、生產的狀況,在2005年之前,剖腹產的健保給付也比自然產高,所以醫師較喜歡剖腹產,而2005年在婦女團體的爭取下,健保局把自然產的給付標準提高到和剖腹產拉齊,藉此鼓勵自然產,但為了避免醫療糾紛,醫師仍偏好採取自我掌控性較高的醫療方式 ─ 剖腹產;剖腹產速度快(手術平均時間約30-40分鐘),而自然產時間長(加上待產時間平均約為8-12小時),所以醫師偏好剖腹產。因為上述的理由,醫師容易對自然產及剖腹產的利弊做選擇性、誘導性的告知,誤導孕產婦接受剖腹產。   

 

剖腹產對母親及胎兒健康的影響
        目前已有許多研究指出,剖腹產對母親及胎兒的健康可能會有不利的影響,牛津大學透過研究2005年國際衛生組織(WHO)一份問卷分析顯示,剖腹產的婦女罹患因生產所引發的嚴重疾病、併發症甚至或是死亡(包含母親及胎兒)的風險約為自然產婦女的兩倍;而剖腹產之婦女在生產過程中,因為受到感染而需要接受抗生素治療的風險,較自然產之婦女高出五倍。

 

       在胎兒方面的分析數據顯示,以正常體位(頭下腳上)的胎兒來說,於生產過程中進行緊急剖腹產的胎兒,被送入新生兒加護病房的機率約比自然產高出45%;全程以剖腹生產的胎兒在這方面則比自然產的高出兩倍。不過該研究亦指出,若是對非正常體位(頭上腳下)的胎兒來說,剖腹生產可有效的降低胎兒的死亡率,緊急剖腹和全程剖腹生產約可分別降低45%與31%的風險。2008年也有研究發現剖腹產會增加新生兒過敏和氣喘的風險。

 

降低剖腹產率的友善的醫療政策配套
       對於台灣一直居高不下的剖腹產率,2005年政府曾在婦女團體的努力和各方的壓力下,將自然產和剖腹產給予等值的健保給付,一方面肯定醫師在自然產付出的努力,一方面也希望能控制剖腹產的比率。近年來台灣剖腹產率一直維持在35%上下,比起英國從1994年的15.5%上升到2008年的24.6%,以及美國從1994年的21.2%上升到2007年的31.8%,台灣的剖腹產率並沒有明顯升高,顯示將自然產及剖腹產的健保幾付拉齊是有其效果的。

 

       然而,我們仍認為國家對於台灣居高不下的剖腹產率,應該要有更積極的作為及更完整的配套政策。婦女團體提出「生育風險補償基金」的設立,營造一個不以論斷醫師、醫院是否有疏失,讓婦女及其家屬迅速獲得補償的友善環境,減少產婦與醫師之間的對立及傷害,有助於醫師願意施行自然產,降低他們為避免醫療糾紛而採取剖腹生產的防衛性醫療行為。

 

延伸閱讀

人性化生產

剖腹產提高過敏風險的原因

 

 

 

看完這則文章你覺得?
實用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