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會] 健保給付不合理,婦女健康被排擠。二代健保應檢討!

                      健保給付不合理,婦女健康被排擠。二代健保應檢討!

  自健保開辦以來,因為給付標準的不公平,造成部分科別逐漸式微的現象,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婦產科。由於健保給付婦產科檢查與手術的點數和其他醫療服務相較之下是過低的,導致原本已受少子女化衝擊的婦產科更邊緣化,願意選擇進入婦產科的醫師人數逐年下滑,婦產科人力衰退的問題越來越明顯,未來將嚴重影響婦女的健康權益,不但婦科疾病無人照料,恐怕連要生產的孕婦都找不到醫師接生。

 

  台灣婦產科醫師的年齡層不但偏高,且人數已經出現負成長的現象。根據醫師公會和婦產科醫學會的統計,2009年執業醫師的平均年齡為44.5歲,婦產科醫師的平均年齡卻高達52.5歲。再者,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內、外、兒科醫師年齡超過40歲的醫師約佔六成,但婦產科卻佔了八成,年齡層明顯偏高。此外,近十年我國婦產科醫師人數呈現負成長(表一)。這樣的現象突顯出的最大問題在於年輕醫師不願意進入婦產科領域,導致婦產科醫師人數出現斷層,將來婦女對醫療服務的可近性將大打折扣,有些地區更可能出現無醫師可看的情形。

 

(表一)

 

科別

2000年

專科醫師人數

2009年

專科醫師人數

2009年

醫師增加人數

2009年

醫師增加人數比例

內科

6,726

8,392

1,666

24.8%

小兒科

2,414

2,978

564

23.4%

外科*

3,120

3,433

313

10.0%

婦產科

2,180

2,180

-27

-1.2%

*此處所指「外科」不包含骨科、神經外科、泌尿科、整形外科。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 製表:台灣女人連線

 

  深究年輕醫師選擇其他科別,不願至婦產科的重要原因之一即在於健保給付的不公平。目前健保給付標準與給付項目與婦產科所耗用的資源、時間,及醫療的相對風險完全不成比例,和其他醫療項目相較下,風險較大、困難度較高的婦產科檢查與手術,卻給付相對低的點數;例如(參考表二):

  1. 割盲腸比生小孩給付高:不論是剖腹產還是陰道產,醫師都必須考量母親與胎兒兩條生命,在每個手術環節做立即的判斷與處理。但以地區醫院給付標準為例,健保給付生產的點數(32,787點)卻比單純的闌尾切除手術(33,824點)還低。

  2. 照顧新生兒比照顧產婦及胎兒總給付高:目前健保給付新生兒腦部、四肢、腹部、心臟超音波的點數分別為7199401,4111,920點;但產科超音波必須隔著母親肚皮進行胎兒腦部、四肢、腹部、心臟的全身檢查,不但困難度高,也相當耗時,但產婦超音波檢查加上胎兒全身的健保給付總點數竟然只有350~550點,明顯過低。

  3. 照顧男人比照顧女人給付高:男性生殖器(如睪丸、陰莖)是外露的,女性生殖器(如子宮、卵巢、陰道)則在骨盆內;照理,男性生殖器的檢查、手術應較容易進行,但健保卻給付較高的點值:

    • 男性外生殖器超音波697點,婦科超音波450點。男性較女性高約五成。

    • 通常用來檢查男性攝護腺癌的經直腸超音波800點,用來檢查女性子宮內膜癌的經陰道超音波450點。男性較女性高約八成。(攝護腺近肛門,肛診即可觸及)

    • 男性睪丸雙側切片2,904點,女性卵巢切片術(需剖腹)2,840點。

    • 陰莖部份切除術4,685,陰道部份切除4,325;陰莖全部切除術7,148,陰道全部切除(陰道式)5,998點。

  4. 婦產科給付就是比別人低:

    • 骨盆腔膿瘍經腹部引流8,234點(外科),闌尾膿瘍之引流7,015點(外科);卵巢膿瘍切開引流術5,493點(婦產科)。外科較婦產科高約五成。

    • 同樣的骨盆腔膿瘍:經肛門引流4,030點(外科);經陰道引流2,253點(婦產科)。外科較婦產科高約八成。

(表二)健保給付差異列表

項目

點數

項目

點數

生產

32,787

闌尾切除

33,824

婦科超音波

(經陰道超音波)

450

男性外生殖器超音波

697

經尿道(直腸)超音波

800

女性卵巢切片術

2,840

男性睪丸雙側切片

2,904

陰道部份切除

4,325

陰莖部份切除術

4,685

陰道全部切除(陰道式)

5,998

陰莖全部切除術

7,148

產科超音波

550

新生兒腦部超音波

719

新生兒四肢超音波

940

新生兒腹部超音波

1,411

新生兒心臟超音波

1,920

卵巢膿瘍切開引流術

5,493

經腹部骨盆腔膿瘍引流

8,234

經陰道骨盆腔膿瘍引流

2,253

經肛門骨盆腔膿瘍引流

4,030

 

  2009年我國婦產科醫師人數為2,180人,約相當於骨科(1,278人)、神經外科(382人)、泌尿科醫師(596人)人數之總和;而骨科、神經外科、泌尿科所申請之總點數佔健保總額的10.3%,但婦產科卻僅佔4.3%。另與內科相較:內科8,392人,不及婦產科的4倍,卻佔健保總額點數40.74%,約為婦產科的10倍。

 

  日前衛生署用病例組合指標(Case Mix Index, CMI值)來評估醫學中心處理重症病患的能力,以97年的統計為例,醫學中心的婦產科平均CMI值為0.83,表示治療一個婦產科病患的花費為全國病患平均值的0.83倍。由於婦產科的給付低於平均值,不但使婦產科成為「沒有利潤」的科別而在醫院被排擠,若非教學醫院甚至不願設置婦產科;再者,由於女性精密的身體構造與特殊的生命歷程,婦產科醫師必須進行複雜且困難的檢查與手術,但因為健保給付的不公平,婦產科醫師並沒有獲得等值的報酬,這也使得新生代的婦產科醫師越來越少。

 

  我國婦產科式微已是事實,主管機關若再不重視婦產科人力衰退的問題,最後犧牲的還是婦女健康的權益。台灣現在正在進行健保法修法的討論,健保改革不應僅在解決財務的窘境,也應檢討資源的合理分配。在這個重大民生議題的改革過程中,我們要求衛生署在修法之同時 ,更應檢討給付標準,從合理給付婦產科相關項目開始,改善婦產科執業的大環境,以保障婦女及胎兒一個安心的就醫環境及醫療品質!

 

 

看完這則文章你覺得?
實用
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