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性別

男子氣概 VS. 女性氣質
男子氣概 VS. 女性氣質
生來的?學來的?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其它動物是因為我們有心智,我們靠著心智還發展出一套共同生存的社會規範.這個規範裡頭有一堆角色扮演的規矩,例如,如果妳是老師就應該博學多聞,如果妳是學生就應該認真讀書;如果妳是父母就有義務照顧妳的小孩,如果妳是孩子就應該無條件孝順父母等等.許多時候我們不會意識到這些規矩,因為我們從小就事被如此教導,以至於對這些規矩的存在會感到理所當然而不去質疑.但是我們許多的行為其實並不是天生就如此的,如同妳不是天生就知道應該如何當個認真讀書的學生一樣,這些行為都是靠後天學習而來.但是妳有注意到一個很不合理的現象嗎?就是這個社會對於"男人"及"女人"這兩個角色標準形象是很極端二分、且非此即彼的.男子氣概V.S.女性氣質在生理上,有陰莖的就是男人,男人的體型平均比女人要高大.男人如果要"像"個男人就要有"男子氣概",所以從小父母就自行決定不讓兒子穿粉紅色的衣服,要玩機器人而不是芭比娃娃.周圍的人會期待男生要勇敢、不能哭,社會則期待著男人要雄壯威武、理性及主動,同時也能容忍男生調皮、粗魯及粗心一點.而女生呢?父權社會下當然是以男性為標準,女人則表現出附屬於男人的相反那一面.在生理上,有卵巢、子宮的就是女人,女人的體型平均比男人小.而女人要"像"個女人就要有"女性氣質"才行,所以從小父母親就幫妳決定要穿裙子,周圍的人也會幫忙教導妳要聽話、順從、被動、安靜、感性、溫柔、婉約、端莊、細心、專一、幫忙做家事、坐著時腳要合攏,等等等等.而更嚴重的,是女性從小就被教導一生要追求的幸福來自於完美的家庭,而首要之務則是找一個好老公"依靠".令人不解的是,男女身體構造的不同與這些心理層面的認知有什麼關聯呢?做家事是用性器官做的嗎?如果妳有卵巢卻很理性、主動、調皮、粗魯、粗心且不愛做家事,那妳是女人嗎?正常/不正常"女性氣質"的議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個"氣質"被父權社會從根本上用來合理化性別分工、性別角色扮演、甚至於性別歧視等等的行為.前提是人們根據生物學上對於女性的身體構造的解釋,來預先假設"女性氣質"是不同於男性的、且生來就有的.於是根據這個"天性"認為女性"自然而然地"適合從事某些特定行業,且其行為舉止須在性別規範內才是"正常".但是所謂的"正常"與"自然"在很多時候只是因為大多數人有相同的(或被教育成相同的)傾向.但大多數人認同的,就是至高無上的真理嗎?16世紀以前,大家都相信地球是在宇宙中心、太陽繞著地球轉,而哥白尼之後的科學家卻因為堅持是地球繞著太陽轉而被教會處以火刑、監禁等刑罰,那在現在看來是誰對誰錯呢?當所有的女生都穿裙子時,妳偏偏愛穿褲子,那算正常嗎?當所有女生都結婚生子時,妳卻無法忍受家庭生活,妳正常嗎?當所有女生都只愛男生時,妳偏偏只愛女生,那妳正常嗎?女人的真面目那麼女生應該是甚麼樣子呢?其實,男人女人的潛力、想像力、與創造力乃遠遠超過現有的這兩種極端的選擇;不管是像男生的女生或是像女生的男生、愛女生的女生或是愛男生的男生,每一個人本來就是不同的、獨特的個體,有著專屬於自己的氣質,並有追求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都應受到平等的尊重與對待.正常/不正常、好女人/壞女人、偉大的母親/淫蕩陰險的女人,種種極端二分法的女性形象,一再否定其它女性生命可能性,這些僵化的性別意識形態都是需要被批判及改變.想想看,如果妳對自己性別的認知不再是以器官為主;或者如果妳對自己性別的認知不再是因為別人告訴妳或強迫妳的;如果妳愛一個人是因為那個人本身,而不再需要考慮到器官,現在的妳,會是甚麼樣子呢?
+ read more
女同志健康
女同志健康
被忽略的一群妳知道嗎,在過去的20年間全美所有被刊登的文章中,只有0.1%的文章與同志健康有關;而同志的健康問題在1990年以前對於研究調查者而言甚至是不存在的!由於許多人在面對同志健康問題時的觀念仍然停留在社會壓力對其心理影響的層面,生理方面往往因此被忽略.在美國早已有專家學者呼籲醫界要注意醫藥使用者性別、年齡、家族史及文化上的差異,近年來也陸續有大型研究專門針對女性健康而進行;例如集結了專家學者組成的全國性組織—GLMA(_GayandLesbianMedicalAssociation)_,也正努力爭取對於同志、雙性、變性者(_LGBT__,__lesbian,gay,bisexual,andtransgender_)應有的健康權益.反觀台灣,醫學/療體系長期由男性思維所主導,婦運團體面對根深柢固的父權文化,連為女性爭取具性別觀點的就醫權益,都相當吃力,更遑論女性中的弱勢—女同志的健康了.由於國內資料缺乏,我們只能依靠國外目前所存在的研究及數據當參考.台灣女人健康網把同志的健康問題獨立出來討論,不外乎是希望我們拉子朋友們能注意自己的健康問題,並喚醒醫界對於不同性別、性向、生命經驗、社會階層、種族及文化差異的重視及尊重.女同志的健康問題由於一般人對同志的陌生及不了解、加上部份宗教和傳統教育的直接排斥或歧視、以及媒體因無知而造成的抹黑污名,均使得同志在這個社會體制下所承擔的壓力要比異性戀多.也因為壓力的關係,女同志接觸菸酒的比例相對的也比異性戀女性高,由此所產生的過重及心血管疾病問題更不可忽視.加上異性戀醫生對於同志文化的不了解,導致許多女同志與醫生之間溝通互動不佳、累積遭受不友善對待的就醫經驗;此外,候診時其他求診者對於特別男性化的女同志的眼光或直接的不友善態度,都會讓有些女同志非到不行,否則絕不就醫.在醫界回應女同志健康需求之前,拉子們只好先自己注意自己的健康.在參考了GLMA於2002年7月17日發表了十項女同志需特別注意的健康問題及其他相關研究調查,以下是幾點我們歸納出來的重點摘要:一、因社會壓力導致的健康危機1.煙、酒、藥物美國研究指出,由於社會的歧視與壓力影響,使用非法藥物和沾染上煙酒癮的女同志比例比異性戀女性高.而這些物品也容易導致心臟病及癌症的發生.因此,學習舒解壓力的技巧是必要的.另外,美國有調查指出,同性戀女性的身體BMI值普遍比異性戀女性高,也就是過重/胖問題比較普遍.而肥胖是導致心臟病、癌症、及許多疾病的主因.因此要呼籲同志們多注意健康的生活習慣.2.心臟病台灣每一年女性死於中風或心臟病的人數是婦癌(乳癌及/或子宮頸癌)的4-5倍.而導致心臟病的主因中,過重、使用煙酒與非法藥物方面,女同志比女異性戀要來得多,因此建議有這些習慣的女同志不可忽視心臟病的威脅!3.憂鬱/躁鬱因為社會污名化的問題,使得同志常因為需要隱藏身份而無法獲得家人或朋友在情感上的支持,因此同志憂鬱、躁鬱症、甚至自殺問題都該獲得更多關注.二、環境的不友善使得就醫意願低落有些每年定期的婦科檢查,如子宮頸抹片,可以早期發現問題、早期治療並提高存活率;但由於女同志缺乏上婦產科的意願,可能延遲處理骨盆腔發炎等問題,因此女同志的婦癌發生率會比異性戀女性高.三、身體認同減低乳房檢查意願有些女同志會因為身體認同的因素,非常排斥各種乳房檢查.由於不願定期的進行乳癌篩檢,便無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死亡風險也因此增加.四、家庭暴力在美國,女同志家庭發生家暴的通報數約11%,異性戀家庭則約20%.問題在於,異性戀的家暴受害者有警政、社福等正式系統可以求助,而女同志受害者往往因為救助系統中人員的性別盲,無法、甚至排斥去理解女同志的狀況.延伸閱讀女同志健康問題Q&A
+ read more
女同志健康問題Q&A
女同志健康問題Q&A
同性戀是病嗎?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嗎?許多研究和報導都試圖從生理學的角度探討"同性戀的病因",例如將同性戀歸因於腦部構造、荷爾蒙、染色體等;諷刺的是,研究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過去同性戀被視為一種精神疾病,但是從1969年石牆事件後,在同志平權運動的推波助瀾下,精神科醫師的"聖經"-美國精神科協會(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所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早已於1973年的第三版起,將同性戀自疾病名單中刪除,並說明同性戀只是性取向不同於異性戀而已.問問看診的精神科醫師就知道,上門求助的女同志很多都不是自願的,過去精神醫學錯誤的把同性戀當作疾病,儘管同性戀已經從精神疾病的名單中刪除,不可否認的,現在仍有為數眾多的醫師會在父母面前感嘆,如果早一點在青春期時先把孩子帶來就診,或許就不會"變成"同性戀,就有機會"挽救"一個孩子的前途;此外,許多父母也誤以為精神科有什麼量表或測驗,可以鑑定孩子是不是"真的同性戀".許多同志開玩笑的嚷著,應該列出一份全國友善精神醫師的名單,以免萬一哪一天出櫃後,父母要求至精神科相驗之需,不過,同性戀既然不是疾病,自然也就沒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說法.值得欣慰的是,有部分醫師其實已經開始將是類求診患者的問題,轉移至家長身上,協助家長了解同志,認識自己的兒女,這才是促進女同志心理健康最根本的解決之道.暫時性、情境式、過渡期的青少女同志?過去學校裡的訓育及輔導體系習慣以"暫時性"、"情境式"、"過渡期"等論點,來協助"澄清"青少女同志的自我認同,既否定同性戀存在的事實,也不承認未成年人的自主能力.老師、教官認為成年人是經過深思熟慮才選擇當同志的,而未成年人則是因為心性不定、易受影響或眼界未開、不知世事,尤其在女校裡,因為欠缺異性,就算青少女同志行同性戀之實,也難以得到同性戀之名,這樣的環境造就論調屢見不鮮,好似女人只能藉由依附男人才得以定義.事實上,這種貼上"假性同性戀"標籤的處理手法正好反應出大多數人的"恐同"(homophobia)心態,一個女學生往同志之路邁進到底是哪裡讓人感到害怕呢?若按照金賽博士的說法,人的性傾向就如同光譜一般,光譜兩端分別是百分之百的異性戀和百分之百的同性戀,而落在光譜兩端的人其實是少數,大部分的人都落在中間地帶,也表示了每個人的性傾向都有無限的可能.現在許多學校改以疼惜為名,承認現狀但也表達"憂慮",擔心女同志未來的路不好走,但是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她們前途坎坷呢?就是同志被污名化,導致公民權被粗暴地剝奪,不能結婚、沒有眷屬保險、無法繼承伴侶遺產等,這些一般人視為理所當然的保障和權益,同志通通都沒份;因此,師長真正該做的,是加入同志平權運動的行列,與同志學生共同集力改變這個社會對同志的偏見與態度,而不是在一開始獲知學生的性傾向時就急於勸退.女同志比較容易得憂鬱症?對於女同志來說,生理上的病痛與異性戀相較其實無異,但是在國外的研究報告中,卻屢屢指出女同志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少,像是菸、酒、藥物使用率比異性戀女性高,罹患憂鬱症、躁鬱症或自殺的比例也比較高,不過,造成其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目前這個敵意仍重的環境,使其無法自在地做自己,正因為社會處處仍舊充滿不友善的氛圍,使得女同志在心理上必須承受諸多壓力.對女同志而言,心理上所承受的壓力和適應不良,是指伴隨著這個性傾向而來的壓力;例如在學校、家庭、職場等,女同志必須常常壓抑自己的感受與掩藏自己的情緒,處在這樣不健康的環境裡,沒有管道可以排解鬱悶、沒有空間可以實現自我,長期累積下來,自然容易生病;再加上女同志就醫的意願和比例可能比一般女性低,使女同志的健康風險相較增加.女同志就醫的問題在哪裡?一、身體認同感低女同志的文化裡,有不同的性別角色,一般稱較陽剛的女同志為"T",較女性化的女同志為"婆",而其他較中性或不願被分類的女同志則稱為"不分".大部分的女性看醫生,對於需要做身體接觸的檢查,尤其是內診,通常都感到不大舒服,更別說是女同志中的T.許多T對自己女性化的身體認同感很低,平時的穿著打扮便會盡量掩飾自己的第二性徵,若要讓醫生碰觸自己的身體、甚至私處,對許多T來說是無法忍受的;因此,部分女同志對自己身體的認同感,便成了健康發出警訊時,要不要就醫的第一道阻礙.二、不友善的醫療環境女同志就醫通常不會考慮出不出櫃的問題,少數例外的科別之一、也是最容易遇到問題的,就屬婦產科,尤其是醫護人員在詢問病人"有沒有性經驗"時,女同志時常不知如何回答,即使有女同志想藉機出櫃,也還是有許多顧忌和考量.目前台灣並沒有針對女同志的健康和就醫經驗有所研究,根據許多國外的研究發現,現在的醫護人員仍有深化的恐同症,而且對女同志完全不了解,甚至有偏見也不足為奇,致使許多女同志在向醫護人員出櫃後,得到非常不友善的回應,而這些令女同志感到不愉快的就醫經驗,容易擴大且轉化為一股壓力施加在其他女同志身上,讓女同志在就醫時不願向醫護人員出櫃,或對於要不要隱藏自己的性傾向感到困擾不已,甚至因此而不願就醫,延誤病情.為什麼醫護人員必須看見女同志?女同志在不友善的醫療環境裡,有許多顧慮和壓力,如果台灣的醫療體系看不見女同志的存在,那麼我們的醫護人員所能提供的醫療服務,和女同志真正的健康需求是會有很大一段差距的;真正有性別意識的醫護人員應該試圖了解女同志的健康問題和生活經驗,且在與病人互動時,不應以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每個人都是異性戀;醫護人員唯有正視女同志存在的事實,並試圖了解女同志真正的健康需求,如此一來,才有可能提供其他族群他們真正需要的醫療服務.延伸閱讀女同志健康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