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3.16
英國裁決人民須在護照上註記性別
英國的上訴法院(Court of Appeal)在3月10日駁回了運動者
C. Elan-Cane
提出的人民須擁有在護照上以「X」取代性別註記的訴訟。
Elan-Cane
在2019年12月曾告訴三名法官,政府的護照政策是「非法的」,侵犯了個人的隱私權和不受歧視的權利,並指出人民被迫表明性別的過程是「本質上的歧視」。
而代表他的律師 K. Gallafent QC
也指出「沒有什麼是比一個人的性別認同更根本的」,而對於正確地理解和尊重「性別認同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者的人權而言,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案例。
然而他們的呼籲遭到內政部的反對。在更早前的高等法院(High
Court of
Justice)駁回此司法審查後,一位高等法院法官坦承,儘管他沒有被說服政府的政策是違法的,但駁回的部分原因是在最初的裁決時並未完成全面審查。
Elan-Cane
稍晚在個人的社交網站上聲明會尋求此案進入最高法院審查的機會。
編譯來源:FEM Positive(2020.03.10)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3.13
婦團籲政府建立制度讓乳癌患者不傷「心」
今天是台灣第5屆「為女著紅(Go Red For
Women)」。「為女著紅」是國際社會為提高社會對於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關注的行動。今年主題為「為女著紅,讓乳癌患者不『傷』心」,乃鑑於乳癌是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而近年雖然乳癌治療日趨進步使患者存活率上升,但患者可能因治療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為提升社會對此的認知並呼籲政府制訂相關的政策,台灣女人連線及立法委員林淑芬辦公室於今日召開記者會。
會中,台灣女人連線黃淑英常務理事表示,乳癌患者因經常同時接受藥物治療及放射治療,因此心血管暴露於雙重風險當中。研究指出,乳癌倖存者約有75%,於確診10年後死於非乳癌因素,其中以心血管疾病為最多。然而,多數乳癌患者不知道未來可能發生心血管疾病,因此亟需提升社會相關認知。而確保患者的心血管健康,政府責無旁貸,應編列預算,制訂「心臟-腫瘤科共同照護制度」。
立法委員林淑芬表示,「心臟-腫瘤科共同照護制度」在歐美行之多年,呼籲政府先以乳癌患者為對象建立心臟-腫瘤科共同照護之試辦計畫,保護她們的健康與生命,並推廣至更多癌症治療。
奇美醫學中心心臟內科張瑋婷主治醫師表示,許多研究指出,癌症化學治療如小紅莓、紫杉醇及賀癌平等具有心臟毒性,可能使患者發生心臟衰竭、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疾病等心血管併發症;放射治療亦因照射部位接近心臟可能使心臟組織肥厚、鈣化或動脈發炎,增加心包膜疾病的風險。乳癌患者在確診時多只有3、40歲,以後碰到心血管疾病機率是高的。所以患者需要跨科別的治療,這叫做「抗癌護心」─心臟-腫瘤科共同照護,亦即在治療前、治療期間及治療後有心臟科及腫瘤科醫師共同照護患者,以確保癌症患者獲得適合的治療計畫,守護其心血管健康。這並不是干涉腫瘤治療,而是一起幫助患者在腫瘤治療中獲得比較好的心血管照護。如果病人可以早期發現早期做治療預後都很好的,以前被發現的病人都已經是到很晚期心臟衰竭開始出現的時候,那時候開始做治療其實都很枉然。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分享其身為乳癌患者經驗,她表示她罹癌20年,最早期使用小紅莓,但根本不曉得它對心臟有風險。治療後,她的心臟一直砰砰跳,睡覺時很怕自己無法再負荷那麼快的心跳。之後癌症復發,左側乳房放射線治療又照了40次治療。但是一直沒有任何人告訴我有關心血管疾病可能的風險。所以剛剛看到張醫師的簡報真的很感動,有一群醫師默默地呼籲抗癌護心的重要性。我們是不是可以透過與台灣女人連線共同努力,讓乳癌患者的姊妹接受治療時預防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國民健康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癌症患者需要全方位的照護,乳癌患者的護心會是我們的第一步。所以今年很明確的是我們跟奇美合作結束以後會啟動一個更具體的試辦計畫,包括盤點資源、教育訓練等,希望可以盡快地讓所有婦女朋友得到心臟保護。
註:台灣女人連線自2016年響應國際社會Go Red for
Women行動,訂定每年3月的第2個星期五為「為女著紅日」,邀請民眾於當天穿著紅色衣飾及參與活動,提升社會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
更多相關消息:「為女著紅,讓乳癌患者不傷『心』」活動專頁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3.12
指引:孕婦感染新冠狀病毒不會垂直感染
女性懷孕時免疫系統會改變,如果暴露於流感等病毒中,可能使她們有較高的風險出現嚴重併發症。一些呼吸系統疾病也可能在很小的嬰兒身上引起嚴重的疾病。那麼,目前難纏的新冠狀病毒的感染會發生這些現象嗎?
根據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等共同發佈的新指引,孕婦不會比較容易出現嚴重的新冠病毒症狀,也沒有證據指出該病毒可能在懷孕期間傳染給嬰兒。
皇家婦產科學院的院長E.
Morris說:「由於這是一種非常新的病毒,我們才剛剛開始了解它,因此,隨著新證據的出現,該指引將會有定期的檢討。」
指引的科學基礎
該指引主要是以對中國的觀察為基礎。其中包括兩個研究。一為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該報告檢視了147名孕婦的數據,其中64名確診患有新冠狀病毒,82名為疑似病例和1名無症狀病例。其中,8%有嚴重症狀,1%為重病。
另一為發表在《刺胳針》的一項追蹤9名孕婦的研究。該研究發現,在生產時(剖腹生產)所有嬰兒都是健康的,沒有證據顯示母乳、臍帶血或羊水中存在病毒。
皇家兒科與兒童健康學院院長R.
Viner教授說:「根據目前的證據,不建議將嬰兒與染病的母親分開。這種分離,即使作為預防措施,對嬰兒和母親都可能產生重大影響。」
Viner教授補充:「接下來的幾周和幾個月,隨著我們看到更多證據我們將檢討此建議。關於病毒通過母乳傳染給嬰兒的證據也很少,根據我們現在的了解,我們認為母乳哺育的好處大於任何潛在的風險。」
編譯來源:
* The Guardian(2020.03.10)
* Coronavirus (COVID-19) infection and pregnancy. Information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Version 1: Published Monday 9 March, 2020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3.11
武漢病毒症狀多於感染5天後發生,但是也有14天後!
新冠狀病毒危機即將席捲全球,已經有將近111,000人受害,並奪去了超過3,800人的性命。對於病毒的感染仍沒有清楚的圖像。
3月10日發布於內科醫學期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指出,被新冠狀病毒感染的人多數在染病後5天出現症狀;每100名患者中就有1名在染病14天後才出現症狀。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最新研究檢視了181例確診案例。大多數病例與病毒爆發源頭中國武漢市和周圍的湖北省有關。
他們發現,在出現症狀的人中,有97.5%的人是在感染後11天內發病,大多數人在染病後5天就有症狀了,但還是有1%
的人過了14天才出現症狀。
目前全球政府都建議:任何疑似感染新冠狀病毒的人應自我隔離兩個星期。研究團隊表示,衛生管理單位採用的自我隔離時間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是「合理的」,儘管長期來看可能會錯過一些染病個案。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的分子病毒專家J.
Ball教授表示,這個研究確認了大多數的病毒潛伏期,以及應該隔離的時間。而且,幾乎沒有證據支持無症狀傳染。
編譯來源:
* Daily Mail(2020.03.09)
* The Incubation Period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From
Publicly Reported Confirmed Cases: Estimation and Application.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3.11
數據偏見:看不到女人
當蘋果在2014年推出健康追蹤應用程式HealthKit時,他們向使用者承諾能夠追蹤從血壓到銅攝取量的所有內容,除了女性的月經。
這似乎是一個驚人的疏忽,但蘋果並不是唯一沒有考慮女性需求的人。例如,直到2015年,歐盟才要求新車必須使用女性碰撞假人測試碰撞結果。
英國女性主義者Caroline
Perez,在他的書_「__隱形女人_」(獲得了2019年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稱這是「數據的性別缺口」(gender
data
gap),而且這現象從公共政策到醫學研究,它出現在一切事物中。
想像一下,你的手機對你的手來說太大了;你的醫生開了一種對你的身體不對的藥物;在一場車禍中,你受重傷的可能性要高出47%;每週你努力無盡的工作都得不到認可或評價。如果這聽起來很熟悉,你很有可能是女人!
「隱形女人」向我們揭示了,在一個主要為男子而建立的世界,我們是如何被系統性地忽視的一半人口。它暴露了性別資料差距,造成了普遍但無形的偏見,對婦女的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政府政策、醫學研究到技術,以及工作場所、城市規劃到媒體,「隱形婦女」一一揭露了其中排除婦女的偏頗資料。
Caroline
Perez首次彙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研究、故事,談論性別數據缺漏,以及它是如何導致所有的事物,從輕微的不便到潛在的致命性。在提出變革時,這本強大而具有挑釁性的書將使你讓看到耳目一新的世界。
編譯來源:Science Focus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2020.03.10
每天一杯牛奶增加乳癌風險??
牛奶是促進身體成長的營養食物,但是一直以來也有許多研究指出它有負面影響。最近一項研究的結果更是令人驚訝─即使每天只一杯牛奶,乳癌風險可能增加50%。
根據研究作者G.
Fraser,每天只喝1/4至1/3杯牛奶(相當於60毫升至80毫升),患乳癌的風險就會增加30%;每天喝一杯(237毫升),風險上升到50%;每天喝兩到三杯的人(473毫升至710毫升),風險會進一步上升到70%至80%。
Fraser博士表示,這份觀察性研究提供相當有力的證據,顯示牛奶或其他與喝牛奶密切相關的因素可能影響女性乳癌風險。
當前的美國飲食指引建議每天喝三杯牛奶。這項研究顯示,人們應該謹慎看待這一建議。
研究怎麼說?
該研究分析了52,795名北美女性的飲食內容,並追蹤了7.9年,所有這些女性最初都沒有癌症。飲食內容是根據「飲食頻率問卷」得出的。研究也透過問卷了解這群女性的人口統計資料、乳癌家族史、身體活動、飲酒、荷爾蒙和其他藥物使用情形、乳癌篩檢及生殖和婦科病史。
直至研究尾聲,共有1,057例新乳癌病例。研究並未發現大豆製品與乳癌之間有明確關聯;優格、起士和乳癌風險也沒有顯著關聯。
這項研究發現的乳製品的有害影響與最近AHS-2報告一致,該報告指出全素食者比葷食者較少罹患乳癌,但對蛋奶素食者並無非如此。
荷爾蒙是可能的解釋
研究作者表示,乳癌和牛奶有關的可能原因是牛奶中的性荷爾蒙含量,因為乳牛正處於泌乳期,並且通常約有75%的乳牛已懷孕。女性乳癌是一種對荷爾蒙有反應的癌症。此外,一些研究指出,食用乳製品和其他動物蛋白會增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該荷爾蒙被認為可能引發某些癌症。
研究作者表示,牛奶確實具有一些正面的的營養價值,但需要與其他潛在的、沒什麼幫助的影響相平衡。這項研究點出迫切需要更多研究進一步的探討。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20.02.25)
* Gary E Fraser, Karen Jaceldo-Siegl, Michael Orlich, Andrew
Mashchak, Rawiwan Sirirat, Synnove Knutsen, Dairy, soy,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those confounded mil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dyaa007, https://doi.org/10.1093/ije/dyaa007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