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美法院裁定:「限制人工流產在8週內施行」違憲!
2019.11.06
美法院裁定:「限制人工流產在8週內施行」違憲!
日前國內有人提出公投提案,要限制人工流產必須在8週內施行。此舉明顯跟隨美國阿拉巴馬州在今年國會的修法:以心跳的開始時間限縮施行女性人工流產時間(心跳條款),嚴重傷害女性身體自主權及其健康。   但在上週,阿拉巴馬州的法案,被法院認定為違憲並暫時遭阻擋!直到訴訟結束前該案都不會生效施行。   阿拉巴馬州法案違抗美國憲法 中阿拉巴馬州聯邦地方法院法官Thompson在長達17頁的意見書中表示,「阿拉巴馬州的人工流產禁令違反最高法院先前的判例,藐視美國憲法。它違反了個人的隱私權,以及個人依據尊嚴及自主性做決定的權利,同時也削減女性在社會中行動以及做生育決定的能力(capacity)。」   全美最嚴格的人工流產法案 今年在美國多州,宗教保守團體支持者與共和黨議員都發動限縮人工流產的修法,意圖要推翻1973年美國最高法院在羅訴韋德案中判決禁止人工流產是違憲的先例。   法案內容大致相似,要求在可測得胎兒心跳後禁止女性人工流產。目前已有如肯德基、喬治亞、密西西比等州通過法案,但尚未有任何一州確定生效施行。   阿拉巴馬州是將人工流產條件修改為最嚴格的美國州之一。法案僅允許女性在懷孕生產可能有生命危險、或胎兒出現致命併發症時才能進行人工流產,如果是遭性侵或亂倫而懷孕,女性還是必須將小孩生下來。若違法,女性不須負刑事責任,但幫女性執行人工流產為重罪,刑期最高可判99年。     編譯來源:BBC NEWS(2019.10.29)、REUTERS(2019.10.30)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月經不規則容易早逝?!
2019.11.05
月經不規則容易早逝?!
新的研究指出,月經週期持續不規則的女性可能會較早死亡。相較於經期規律的女性,經期不規律或經期過長的女性死亡風險高三分之一。   不過,有專家提醒經期不規則的女性不需過於擔心,因為研究發現的關聯輕微並且很可能是呈現了其他潛在的健康問題。   雖然女性的經期不符合28天循環的狀況不算少見,例如青春期少女或更年期女性等,但是這項研究發現,當女性的經期持續不規則或持續超過32天時可能值得加以留意。   這份哈佛醫學院和中國的同濟醫學院的研究包含了93,775名婦女從1991-2013年的經期資料。參與者向研究人員報告了她們平時的經期長度及頻率。在研究開始時,沒有人有心血管疾病、癌症或糖尿病。研究期間,近1,679名婦女死亡,其中有828人死於癌症,166人死於心血管疾病。   研究發現,月經週期在14到17歲之間總是不規律的婦女,比經期規律的婦女因任何原因死亡的風險高21%;18到22歲經期持續不規則的婦女風險則增加34%;婦女在28到48歲經期持續不規則也跟過早死亡風險有關。   此外,月經週期平均為32-39天及40天以上的女性,因任何原因死亡的風險分別高了23%及28%。   研究結果考量了可能影響結果的因素,包括:身體質量指數(BMI)、種族、運動習慣等其他生活方式。   不過,這份研究並未證明經期不規律或過長的經期會導致早逝,它只能顯示這些因素之間存在關聯。還需要有更多研究,確定改變不規則經期會影響死亡率。   一位婦產科醫表示,這種關連可能與其他風險因素有關,因為經期失調的女性通常會有潛在的健康問題,這些風險因素增加了早逝的可能性。例如: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會導致月經失調,並常常與糖尿病有關。建議經期不規則的女性健康飲食、規律運動、不吸菸和定期做健康檢查。   編譯來源:Health Day(2019.10.16)、Daily Mail(2019.10.16)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新書:避孕藥怎樣改變了妳?
2019.11.05
新書:避孕藥怎樣改變了妳?
安全、合法的避孕方式與人工流產是女性權利的兩大關鍵。在女性生育自由受到威脅的時候,任何有關避孕藥的問題的討論都讓人感到爆炸。但是,剛推出新書:HOW THE PILL CHANGES EVERYTHING的美國社會心理學教授Hill認為,我們對避孕藥如何使女人的性荷爾蒙產生變化,左右大腦運作,存在許多盲點,需要有更多的討論。    避孕藥影響女人的大腦 Hill教授表示,避孕藥的主要成分是人工黃體素,它會關閉大腦指揮卵巢產生卵子的指令,所以也不會有雌激素產生。雌激素主要功能是讓大腦和身體覺得自己更性感、更有活力。雖然大多數避孕藥為了降低黃體素不舒服的副作用感覺會添加一些合成雌激素,但服藥的女性還是會覺得缺少生氣。   一個鮮為人知的機制是,避孕藥裡的人工黃體素與我們體內的黃體素接受體不完全相合。它會刺激其他接受體發生反應,例如:刺激睪固酮,導致陽剛化效果;刺激皮質醇,經過一段時間會使壓力反應失調。研究曾指出,女性服用避孕藥後壓力荷爾蒙的狀況與經歷慢性壓力者類似,另外也會對免疫系統、學習能力與記憶力產生影響。   避孕藥左右我們的伴侶選擇 雌激素會激發女性對浪漫伴侶的選擇,會喜愛較有陽剛外表的男人,如:寬厚肩膀與突起的眉脊等。而服用避孕藥的女性,根據研究顯示,因為人工黃體素以及缺乏雌激素的關係,讓她們偏好選擇不那麼陽剛的男性。研究暗示,如果女人在吃避孕藥期間挑選伴侶,停用之後將會發現自己不再覺得對方有吸引力,可能導致關係變壞。正在服藥的女人要留意這個可能性!   避孕藥給女性情緒帶來變化 儘管有些婦女表示服用避孕藥可以穩定情緒,但已有研究指出,服用避孕藥與增加被診斷出焦慮和抑鬱的風險是具有關連性的。尤其在15-19歲的年輕女孩身上最為顯著,這些人自殺的風險是沒有服用避孕者的兩倍以上。   壓力反應失調可能是其中的因素之一,但另一個驅動因子可能是黃體素作為鎮定劑的角色,使得神經類固醇「別孕烯醇酮」的濃度變低。研究指出,比起自然週期的女性,服用避孕藥的女性,體內該濃度會出現顯著下降。   避孕藥的種類很多 目前的避孕藥配方及含荷爾蒙類避孕選項有上百種。人工黃體素分為四代,分別帶有不同分子結構,每一代的人工黃體素與雌激素比例也不一樣。但現今卻很少針對服用不同種類或成分比例的女性分開進行研究,她期待未來有更多更好的研究可以繼續深入探究避孕藥的安全性問題。   要提醒開始服用避孕藥的女性應記錄情緒日記,或告訴朋友要多注意她們的狀況,尤其是如果她們本身又有與情緒相關症狀的個人或家族病史。年輕女性如果要將避孕藥用於避孕以外的其他目的,例如治療青春痘或調節月經週期,那可能隨之而來的情緒低落問題將不值得妳這麼做。   Hill教授表示,女性已有很長一段時間因為避孕藥而經歷心理方面的副作用,卻沒有人告訴她們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批判性地談論避孕藥,不代表它的益處就會副作用所掩蓋,這與女性權利並非互相對立。她的新書內容目的不在於要女性不去使用避孕藥、或試圖讓女性對避孕藥驚恐,而是希望讓她們可以獲得過去從未得到的資訊,再做出知情後的用藥決定。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9.10.19)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腎臟移植或透析療法存在性別偏見?!
2019.11.04
腎臟移植或透析療法存在性別偏見?!
在過去的五十年中,男性使用腎臟移植或透析的比率一直顯著高於女性,科學家認為,這種持續性的現象背後是因為生物學因素而不是性別不平等所致。   研究對涵蓋歐洲9個國家、230,378名接受腎臟替代療法患者的數據進行分析,資料橫跨1965年至2015年,他們分析了腎臟移植或透析療法使用率的性別差異。   研究發現腎臟移植或透析療法的使用率顯著增加。男性的使用率從每百萬名有12名上升至173名,女性則是從每百萬名有8名上升至98名。   男性的使用率一直比女性來得多。例如,在1975-1984年,19歲以下的年輕患者的男女比例為1.2,在2005-2015年該比率為1.3。同樣,對於75歲以上的患者,該比例從2.4變為2.5。   研究人員解釋,如果男女的差異是性別歧視所致,那麼差距可能不會保持如此一致。他們假設,如果不平等和不公正是導致腎臟移植或透析療法使用率有性別差異的原因,那麼接受手術的男女比應隨著時間和地理區域發生變化。而研究發現這種差距在擁有不同健康政策和醫療可近度的國家中是一致的。不過,這一觀點純屬推測,因為研究未提供任何有關醫療可近度的資訊。   一篇評論指出,儘管不能完全駁斥性別不平等的可能性,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顯示差異是基於生物學的因素。因為在這40年中社會經歷了重大的變革,但男女接受手術的比率仍持續地存在差異,表示可能是生物學而非性別歧視所導致的現象。   一種可能的生物學解釋是,女性慢性腎臟病發展得比男性慢,所以女性較晚才會接受腎臟移植或透析治療。而女性的疾病發展較慢的原因包括:停經前荷爾蒙提供了保護、男女在氧化壓力的差異、生活方式及女性較會遵循醫囑等。   另一個潛在的解釋是,女性腎功能異常的標準並未充分反應男女體型大小的差異,可能不足以讓腎功能檢測正確呈現女性的狀況,從而導致婦女被過度診斷,並高估了疾病的嚴重程度。如果對女性的慢性腎臟病嚴重程度進行了錯誤的校準,就會顯得女性病程發展的較男性慢。   台灣並無統計腎臟替代療法之男女使用情形,是否有性別差異存在及背後的原因都有待研究進一步了解。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19.10.24)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失智症認知測驗標準應男女有別!
2019.11.01
失智症認知測驗標準應男女有別!
2016年曾有研究指出女性因語彙記憶能力比男性佳,導致她們往往直到病情惡化時,才能透過語彙記憶力測驗檢測出有認知障礙。目前使用的測驗其檢測標準顯然無法反映男女在語彙記憶能力的落差,使女性患者錯失被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機會。   日前2016年研究的作者Sundermann博士的一項新研究因此重新訂立測驗男女不同的檢測標準,要檢視過去傳統的標準如何無法有效對男女輕微認知障礙患者分別做出準確診斷。   何謂輕微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輕微認知障礙患者會出現記憶力和思考能力輕微衰退,但不影響照顧自己或執行日常任務的能力。其典型症狀為在對話間突然失憶或忘記重要行程,也可能發生邏輯論證及做決定能力出現問題。一般失智症患者通常會先出現輕微認知障礙,但有輕微認知障礙不代表一定會發展成失智症。   語彙記憶力測驗重設男女不同門檻標準 在這次新的研究中,研究團隊使用Mayo老化臨床研究資料中參與者進行聽覺語彙學習力測驗(Rey Auditory Verbal Learning Test)的結果,把女性一般會在測驗中得到較高分數的情況加入考量進行調整,計算出男女不同的新標準及門檻分數。之後再將傳統與新的兩種標準及門檻分數,同時應用於分析985位研究參與者使用同一測驗的另一研究結果。   分析發現,運用傳統的標準及門檻分數,被判斷有輕微認知障礙的比例,男性較高;但使用男女不同的新標準及門檻分數,女性輕微認知障礙患者就由原先的120位增加為165位(36%)、男性部分則從239位減少為184位(35%),女性比例反比男性高。前後相比,顯示有10%的女性是原先未被檢測出來的、10%男性則出現遭過度診斷。   腦部掃描也顯示過去貌似通過認知測驗的女性,更有可能出現腦部Tau蛋白及斑塊堆積,這些蛋白質都與發生失智症有關聯。   檢測標準缺乏性別差異 將造成男女患者治療問題 Sundermann博士表示,使用傳統典型的門檻分數所辨識出的群體,女性患者因實際上已病情嚴重,臨床試驗的治療藥物對其的效果可能就會比較差;相反地,部分健康的男性會被誤診為罹病,他們對治療將不會有反應。   也就是說,輕微認知障礙的女性會因未被診斷出來,錯過治療的機會,她們的家屬也無法早一點為照顧病患做準備;部分男性則默默接受許多不必要的治療,更造成家人無謂的壓力。   這個研究發現有助改善診斷方法,使得可能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病患將會更容易被辨識出來。目前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ICE)的失智症指引已明確指出,要診斷一個人是否為失智症患者,不能以認知測驗的分數是否達標作為唯一的判斷依據。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神經醫學期刊》(Neurology)。   編譯來源:DailyMail(191009)、MedicalNewsToday(191016)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
懷孕後期平躺睡覺 影響新生兒體重
2019.10.31
懷孕後期平躺睡覺 影響新生兒體重
最新研究指出,懷孕晚期平躺睡覺的孕婦可能生出體重較輕的嬰兒。   懷孕後期平躺睡覺 新生兒體重較輕但仍健康 來自美國奧克蘭大學的研究團隊,為了瞭解媽媽懷孕後期的睡覺姿勢是否影響新生兒體重,回顧了四項相關研究,對1,760名、平均年齡30.25歲、懷孕28週以上女性的睡眠姿勢與產下的新生兒體重進行分析。   有57名女性(3.2%)表示,在過去的1至4周,她們傾向平躺睡覺。結果發現這些媽媽的新生兒體重比其他新生兒輕,平均體重為3410公克,以其他姿勢睡覺(如側睡)母親的新生兒平均體重是3554公克,相差了144公克。不過兩組嬰兒的體重都是健康的,但差異在統計上確有意義。   除了平躺睡覺,往左或往右側睡則沒有明顯的差異,研究人員指出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研究規模相對較小。   為什麼平躺睡覺對新生兒造成影響? 科學家們認為,在懷孕後期,孕婦平躺可能和子宮的血流減少有關,可能會限制胎兒的生長。   輸送氧氣給胎兒的動脈是位於女性後腹腔沿著脊椎右側的血管,如果孕婦平躺,就會壓迫到背部的血管,可能導致血液循環減少和胎兒心率下降。特別是在懷孕後期,子宮、胎兒和羊水等越來越重的時候,被認為會壓迫下腔靜脈和主動脈,減少對胎兒的氧氣和營養供應。   孕婦側睡運動 2017年年底英國慈善機構TOMMY’S 發起「孕婦側睡 #SleepOnSide」運動,並得到英國國家健康署NHS、皇家婦產科學院、皇家助產士學院和皇家醫師學院的支持,澳洲也響應。   台灣女人連線為響應此一運動,翻譯了相關影片、圖示與常見問答,可進一步瞭解側睡對孕婦及胎兒的好處。     更多相關閱讀 媽媽的睡姿會影響胎兒健康嗎? 懷孕晚期側睡可降低胎死腹中的風險!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9.10.02)、JAMA(2019.10.02)   -------------------------  台灣女性/性別健康權益亟需您以實際行動來共同守護!          竭誠歡迎認同《台灣女人健康網》理念的朋友捐款支持我們!          持續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是網站不斷努力的方向,而我們需要更多資源才能走更長遠的路。          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挹注在網站經營、服務方案以及對政府的監督。          無論捐款金額多寡都是支持我們的重要力量!感謝您!(→捐款資訊連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