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女生應對月經感到驕傲!
2018.06.26
女生應對月經感到驕傲!
2014 年德國一個NGO組織將每年的5月28日訂為「世界月經衛生日」,希望能夠藉此引起大眾對於月經和經期健康、衛生等議題的重視,並呼籲女性對月經感到驕傲而不是羞恥。   對全球一半的人口來說,月經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月經是生命的象徵,為什麼月經需要被秘密地討論及被認為是羞恥的?幾乎所有女性都面臨過尷尬的月經情境,例如:在需要的時候沒有衛生棉或衛生棉條。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對求助於陌生人感到尷尬嗎?   從宏觀角度來看,人們不談論月經對世界各地的女性和女孩正產生巨大的影響。全球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沒有一個像樣的廁所,這對處於經期的女性是一個挑戰。如果學校裡沒有適宜的廁所,開始有月經的女孩更容易錯過上課或輟學。根據WaterAid和Unicef最近的研究,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有三分之一的女孩在她們的經期都會錯過上學日;柬埔寨學校沒有適宜的廁所,迫使孩子們經期時要待在校外隱密的地點或回家。這對她們教育必然產生影響,更不用說她們的健康和自信了。   圍繞著月經的污名和缺乏正確的衛教知識,意味著許多女孩必須從的家人或朋友獲得資訊,這些資訊往往是不準確的,並可能使月經汙名延續下去。即使在瑞典,仍有些人認為在經期女性不應該進入樹林,因為會吸引熊,但是這並沒有得到科學的支持。   在世界某些地方,月經的迷思對婦女和女孩的生活影響更嚴苛。許多人在經期不被允許參與日常活動,如喝牛奶、吃水果和撫摸花朵。在更極端的情況下,經期婦女可能因為被認為會帶來厄運而被趕出家門。   許多人無法負擔衛生用品或當地根本沒有提供,因此他們多用自製的替代品,但這些替代品無法保證其清潔及吸水性。就連已開發國家也有月經貧窮的現象,這個問題在英國正逐漸被重視,這要感謝一群無懼於表達意見的活躍人士。我們需要將這些行動變成全球的規模,因此WaterAid呼籲各地的女性和男性在每年5月28日「月經衛生日(Menstrual Hygiene Day)」上討論月經,以面對缺乏準確衛教知識的問題並移除月經的汙名及禁忌。   若對此問題繼續保持沉默,婦女和女孩將無法得到所需的設備和支持,讓他們能夠衛生且尊嚴地處理月經這個生命中自然的部分。我們都在開啟這方面的對話上扮演著角色。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8.05.28)      
+ read more
「防曬丸是騙局,應該下架!」 美國參議員如是說
2018.06.25
「防曬丸是騙局,應該下架!」 美國參議員如是說
2018年5月,美國食藥署指出市面上的「防曬丸」所呈現的訊息誤導民眾,讓人們置身於健康風險中,並要求廠商重新思考行銷產品的方式。近日,美國民主黨參議員Chuck Schumer要求食藥署採取更進一步的行動:讓廠商將產品從商店及網路下架。   參議員Schumer表示,「防曬丸」是一個騙局,有成千上萬的美國人正在服用這些藥丸,​​可能誤信只要服用「防曬丸」,不用擦防曬產品就可以安全地在太陽下活動,這將危害到他們的健康。政府應該將被點名的四種「防曬丸」(Sunsafe Rx, Solaricare, Sunergetic and Advanced Skin Brightening Formula)下架。在台灣,這些產品可由網路購得。   參議員Schumer強調,食藥署無力管控不實行銷顯示政府的失職,因此政府應在民眾真的受害前以強硬的方式管理。雖然食藥署做出警告是好的,但仍不足以達到必要的改變。   廠商狡辯與謊言 被點名的防曬丸之一Sunsafe Rx,其網站的「常見問題」中寫著「Sunsafe Rx產品不僅有效也是完全安全的,產品所有成分被認為安全且被食藥署認可於美國銷售」。網站並未提及食藥署已警告該產品正將人們置於健康風險中,因為產品讓民眾誤信營養補充品可以避免曬傷。   在Sunsafe Rx的聲明稿中表示,Sunsafe Rx是由臨床研究證明具有皮膚保護功能的成分組成的,但是該產品並非以「防曬產品」銷售,廠商也表示他們並未告訴消費者不需要再使用其他防曬產品。   不過,Sunsafe Rx的網站卻呈現不一樣的態度。該產品的網站有一特別針對傳統防曬乳的網頁,網頁指出相較於他們銷售的口服產品,防曬乳效果不好且對人體有害。網站宣稱:「多數防曬乳並不穩定、有毒且只有些許抗UVA效果。Sunsafe Rx則是健康且安全的。」。此外,雖然網站並未明確告訴消費者不要使用防曬乳,但是會使用文字如:「如果你一定要使用防曬乳」及「防曬乳可能實際上正在傷害你原本想要保護的皮膚」。   當被問及網站上對傳統防曬乳的文字敘述,Sunsafe Rx發言人辯駁,該網頁的末端有呈現關於防曬乳最佳成分的內容,消費者也會看到在每一個網頁都寫著他們並沒有試圖取代擦的防曬產品。除此之外,廠商表示他們正與食藥署溝通,討論最適合用於產品的描述,討論結果也將一併整合到產品資訊中以協助消費者了解產品效果的科學根據。   過去幾年許多科學家宣稱他們找到了「吃」的防曬方法。2011年科學家檢視珊瑚礁自保於紫外線的能力,並發現珊瑚礁內部的藻類會產生一種化合物,可以透過合成再製成人類保護皮膚的產品。2016年一款新的飲料UVO宣稱是喝的防曬品,但之後飲料則變成強調對皮膚整體的正面效果,而非主打其防曬功能。事實上,目前沒有任何口服產品被美國食藥署認可能夠取代擦的防曬產品。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8.06.18)、Daily News(2018.06.17)      
+ read more
母乳和降低小孩食物過敏有關
2018.06.21
母乳和降低小孩食物過敏有關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研究指出,母乳中某個獨特成分─人乳寡醣的組合(HMOs)─可能有助於減少嬰兒的食物敏感。這種成分是嬰幼兒配方奶粉中沒有,而這個組合是受到哺乳期、孕齡、孕產婦健康狀況、種族、地理位置和是否僅餵母乳等因素影響。   人乳寡醣是母乳中獨特的結構複雜的糖分子,他們在母乳中的豐富程度僅次於乳糖(一種不同類型的糖)和脂肪。實際上新生兒無法消化人乳寡醣,這種成分有助於嬰兒腸道微生物群的生長,過去的研究顯示腸道微生物群是過敏性疾病的關鍵影響因素。   研究分析了母乳樣本及來自CHILD研究的421名嬰兒和母親的數據。CHILD研究是一項追蹤近3,500名加拿大母親和從懷孕到入學年齡的兒童的垂直研究,由加拿大衛生研究院和AllerGen卓越中心網絡於2008年發起,組成人員包括研究人員、廠商夥伴、政策制定者、衛生保健提供者和患者支持者,以改善對過敏性疾病的理解和治療。   研究分析了在出生後三至四個月所採集的母乳樣品。在嬰兒一歲時,嬰兒接受皮膚點刺試驗(skin prick tests)以檢查對常見過敏原(包括某些食物)的過敏程度。測試結果呈現陽性並不必然代表過敏的證據,但確實顯示敏感程度較高。而嬰兒期的敏感程度不一定會持續到兒童期,但嬰兒期的敏感是未來過敏性疾病重要的臨床指標和有力的預測指標。   研究發現,421名嬰兒中有59名(14%)在1歲時表現出對一種或多種食物過敏原的敏感性。食物過敏不是和某單一的人乳寡醣有關,而是和整體人乳寡醣種類的組合有關。母乳中人乳寡醣沒有一定的組合,它受到哺乳期、孕齡、孕產婦健康狀況、種族、地理位置和是否僅餵母乳等因素影響。   研究辨識了某一種有益於嬰兒健康的人乳寡醣組合,這種組合與嬰兒一歲內食物過敏率較低有關。研究團隊表示,這是探討人乳寡醣與嬰兒過敏反應有關的最大研究,也是評估人乳寡醣組合的首次研究。   研究作者表示,這些發現證明了人乳寡醣的組合和預防食物敏感之間的聯繫,並強調需要進一步了解所涉及的潛在生物學機制、人乳寡醣組合對兒童確診的過敏性疾病的長期影響,並開始評估如何透過調整人乳寡醣的組合來治療。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8.06.12) * 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 profiles and food sensitization among infants in the CHILD Study (2018─05─18)      
+ read more
職業媽媽的女兒工作較好、薪水較高
2018.06.20
職業媽媽的女兒工作較好、薪水較高
每天有超過兩千五百萬的媽媽上下班、升遷,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增長。但是與此同時,2015年美國無黨無派、專門提供社會議題資訊及公眾意見的Pew報告指出,全美三分之一的人認為,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理想狀況」是他們的母親完全不工作,只有4%的人認為父親不用工作。2017年密蘇里州的參議院候選人Courtland Sykes在Facebook上還把職業媽媽比喻成「焦慮且一意孤行的恐男女性主義者」。不過,事實是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職業母親對子女有著壓倒性的積極影響。   四月份發表於Work, Employment and Society期刊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一群職場專家呈現了來自兩項大型國際調查的寶貴數據。他們對超過十萬名男女的家庭及職業資料進行深入了解,發現職業母親的子女之生涯確實比家庭主婦的子女有更多元的發展,並且不是負面的。   研究作者Kathleen McGinn表示,有很多關於女性為什麼工作的討論,不知為什麼這些問題都假設​​:女性工作對他們的家庭是不利的。這樣的假設幾乎沒有任何證據支持,但造成許多母親感到內疚。   職業媽媽的真正影響在她們的女兒身上最為明顯。研究人員發現,與家庭主婦的女兒相比,與職業媽媽長大的女性較可能擁有自己的職業,她們也更有可能獲得更好、更高薪的工作。根據同一研究團隊於2015年的報告,美國職業媽媽的女兒的所得比家庭主婦的女兒多出23%。而在25個已發展國家中,有21%母親是職業女性的女性獲得了主管職位,母親為家庭主婦的女性則是18%。   另一方面,職業媽媽的兒子長大後會花更多時間做家務和照顧他們的孩子。亦即,每週花約8個小時折疊/洗衣服、換尿布和做其他家庭工作,是母親為家庭主婦的兒子的兩倍。   這種現象的根源是兒童內化了社會習俗以及模仿他們周圍成年人的行為。 McGinn的研究小組發現,母親是職業女性的人往往對性別角色有更「平等」的看法。他們傾向於重複在童年學習到的行為模式,因此成長於雙薪且會分攤家務家庭中的人,在他們開始自己的家庭時比較會重複這些模式。對於在傳統家庭中長大的人來說也是如此。   這並不意味著家庭主婦正在破壞孩子的未來。研究強調,「合適」地撫養孩子的方式並非只有一種,而且這兩種方式並非本身就是不利於小孩的。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媽媽進入職場,這份研究對將孩子留在家中感到內疚的媽媽來說是個強心劑。當小孩看著媽媽每天都去上班,尤其是如果小孩是一個女孩,她正在學習如何管理一個非常複雜的生活!     編譯來源:Times(2018.05.10)        
+ read more
注意!勃起功能障礙者心血管疾病風險高!
2018.06.19
注意!勃起功能障礙者心血管疾病風險高!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雜誌_Circulation_的新研究,有勃起功能障礙的人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無論其他風險因素如膽固醇、吸煙習慣和血壓。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團隊追蹤1,900以上名年齡在60歲至78歲之間的男性。為期四年的追蹤,共發生115例致命性和非致命性心臟病發作、致命性和非致命性中風、心臟驟停和心因性猝死。有勃起功能障礙的男性發生心臟病發作、心臟驟停或中風的比例是6.3%,比沒有勃起功能障礙的男性2.6%高。當調查人員調整分析以排除其他風險因素的潛在影響時,心血管疾病風險雖有所減輕,但仍顯著增加:有勃起功能障礙的男性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幾乎是沒有起功能障礙患的人的兩倍。   研究結果指出,勃起功能障礙是一個重要的跡象,可以幫助醫生評估中年男性的心血管風險。2017年英國正式將勃起功能障礙納入臨床醫生評估患者「10年內罹患不良心血管」的風險指標。   過去幾年出現的勃起功能障礙和心血管疾病之間有關的證據有限,但這份最新的研究是科學家認為迄今為止,最能夠顯示性功能障礙代表著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的研究。   研究人員Michael Blaha博士表示,勃起功能障礙本身就是心血管風險的有效預測指標。無論其他心臟疾病風險因素如何,臨床醫師都應該對有勃起功能障礙的男性進行進一步的的檢查,並且應該考慮更積極地管理任何其他風險因素,例如高血壓或膽固醇。   而尋求勃起功能障礙治療和評估的男性應該進行全面心血管評估。此外,研究人員表示,男性應該意識到,勃起功能障礙將他們置於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6.11)      
+ read more
小心不要玩過頭!WHO將電玩成癮列為心理疾病
2018.06.19
小心不要玩過頭!WHO將電玩成癮列為心理疾病
許多父母抱怨電玩就像是「數位海洛因」,讓小孩身陷其中。現在,家長們的擔心可能有了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在6月18日宣佈電玩成癮(gaming disorder)為國際疾病(ICD)分類中一種新型精神疾病。 然而,並非所有心理學家都認為電玩成癮值得納入國際疾病的分類中。   電玩成癮的特徵 ICD定義了疾病、病症、傷害和其他相關健康狀況的範圍,研究人員用它來計算死亡、疾病、受傷和症狀,醫生和其他醫務人員則用ICD來診斷疾病和症狀。在許多情況下,保險公司使用ICD作為理賠的基礎。   向WHO建議將電玩成癮列為精神疾病的Vladimir Poznyak指出,這是希望衛生專業人員和整個體系更加注意這種情況的存在,同時提高患有這類疾病的患者獲得適當幫助的可能性。   電玩成癮症狀包括無法控制地打電玩、將電玩置於其他生活興趣之前,即使有負面效果依然持續或增加打電玩的時間。而其相關行為要持續至少12個月才能確診。如果症狀嚴重,觀察期可能縮短。   Poznyak強調,即使是遊戲頻率很高的玩家,也不一定會電玩成癮。總體罹病率非常低。並且,這是一種臨床狀況,臨床診斷只能由醫療專業人員進行。   reSTART是美國第一個針對電玩遊戲成癮的住院治療計劃之一,Hilarie Cash作為聯合創始人,他表示現在是時候將電玩成癮視為正式的精神健康狀況。他雖然驚訝於社會需要這麼長的時間趕上事實,但他明白這需要有以研究為基礎的強大證據才能建立新的疾病。   WHO期待,在分類中納入電玩成癮可以刺激討論及更多的研究和國際合作。換言之,目的是在增加對電玩成癮行為本質及管理的知識。   WHO對電玩成癮的標準「太寬泛」? 具有執照的心理學家Anthony Bean是反對在ICD中納入電玩成癮的人之一。   他表示,將電玩成癮視為一種病症還太早。作為臨床醫生和研究人員,他看到玩電玩的人都相信自己已經在上癮的邊緣,但根據經驗,這些玩電玩的人實際上是透過遊戲來面對生活焦慮或抑鬱。   不久將公佈的研究指出,電玩成癮是一種次要症狀,主要症狀通常是焦慮和抑鬱。當焦慮和抑鬱得到處理時,電玩成癮的症狀便會下降。   Bean表示,WHO對電玩成癮的標準「太寬泛」,且輕度、中度或重度的失調症狀尚未被充分描述,這將使臨床醫師以非常主觀的經驗診斷患者。而大多數臨床醫生可能會同意他們不了解電玩遊戲的概念,因為他們並沒有沉浸在這個世界或經驗中。   Bean的病人包括了11至36歲的男女,他與他們密切互動並理解他們的遊戲,他看到病人們沈浸的遊戲風格及他們與世界實際互動的方式。這些知識可以用來幫助他診斷患者。   「如果我們明白患者受到哪種類型的遊戲吸引,這能讓我們了解他們及為什麼選擇這種類型。然後,臨床醫生可以推薦新的遊戲來引導患者有更健康的行為。」   Bean表示,對於擔心身邊的人是否電玩成癮的人而言,第一步就是「盡可能地了解」。許多父母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正在玩什麼遊戲,那麼第一個問題應該是:為什麼你對這遊戲感興趣?   Bean並不是否認電玩成癮的存在,他只是認為這樣的診斷不是個好主意,如果心理健康專業人員不對問題進行更嚴謹的研究,幾乎任何數位活動,例如在電視上觀看太多足球賽、花太多時間研究足球,都可能被視為上癮。     編譯來源:CNN(2018.06.18)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