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換邊站:抗癌基因的背叛
2018.08.01
換邊站:抗癌基因的背叛
戰爭時,將軍少有臨陣換邊。但當癌的攻擊開始時,可能使得一個原本防衛身體的主要基因,改變其效忠的對象。最近發表在PNAS期刊的研究發現,這種基因的背叛,比過去所了解的發生在更多方面。   誰是背叛的將軍? 所有的細胞皆承載著這個基因,稱p53,會產生p53蛋白。它通常保護身體抵抗惡性腫瘤,指揮細胞抗腫瘤,消除潛在的腫瘤細胞。 約一半的癌症患者,腫瘤細胞中的p53基因包括著改變和突變,使得p53蛋白質的製造,不只不能壓制癌,甚至可能進行有助於癌症的行動。 科學家在早些的研究發現,除了癌細胞,惡性腫瘤包括各種非癌細胞和結締組織的元素,一般稱為腫瘤的微環境。在癌症的發展初期,微環境對腫瘤並不友善。微環境中的細胞p53是不友善的一環,有效的阻擋了癌的蔓延,否則人們會更頻繁得癌。   背叛的發生──纖維母細胞被洗腦改變了P53 癌症進展得更惡性時,腫瘤內的微環境漸漸改變,科學家稱這個過程為「教育」。微環境被正在發展的腫瘤,從抑制轉換成促進癌症。 這些被改變的細胞是纖維母細胞(fibroblasts), 它是供應組織的結構性「水泥」,起初幫助吸收免疫細胞來抗癌,但現在則開始釋放出促使腫瘤成長、入侵、生存的物質。這個階段時,這些細胞被稱為「腫瘤相關纖維母細胞」。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發現,微環境的「教育」或更適稱「洗腦」,是發生在纖維母細胞中的p53上。癌症成長時,纖維母細胞的p53換邊。雖然癌症相關的纖維母細胞中的p53,並不需要如癌細胞的p53那樣產生突變,然而它的改變,使得對癌症的抑制轉換為支援。 如何逆轉勝?──變節纖維母細胞的「再教育」 研究專家表示,以抑制p53基因表現的方法,不產生腫瘤相關的纖維母細胞的p53蛋白質,使得這些細胞失去助長腫瘤的能力,且能回歸運作正常的纖維母細胞。 在實驗室中的培養皿,研究者成功地壓制纖維母細胞的p53基因,減低了附近癌細胞的移動。這是一個重要的改變,尤其是考慮到侵入性的移動促使癌症漫延。而且在老鼠身上,壓制癌症相關的纖維母細胞中的p53,大大減少了這些細胞促使腫瘤成長的能力。 找出方法再教育腫瘤微環境中的p53, 翻轉其行為,回到壓制腫瘤,可以開發新的治療,以微環境為目標,而非癌細胞本身。 最近幾年,探討以腫瘤的微環境為目標的策略漸漸增加。因為微環境進化得比突變的腫瘤細胞慢,希望提供一個機會,進行有效的治療。   編譯來源:Weizmann Wonder Wander(2018.07.25)      
+ read more
女性和老年人在心臟病藥物試驗中代表性不足
2018.07.31
女性和老年人在心臟病藥物試驗中代表性不足
藥廠或生化研究機構進行隨機臨床試驗來確定治療「病人」最好的藥物及方式。以心血管疾病為例,一直以來都認為是中年男性的疾病,但近年已經證明,與普遍看法相反,女性心臟病患者多於男性患者。同樣地,老年人患心臟病比年輕人更常見,但臨床試驗是否反映了這一現實?   顯然不是! 新研究指出,儘管在美國大多數受心臟病影響的是女性,但研究人員測試新的心臟藥物時,試驗對象仍然以男性為主(佔71%)。此外,男性受試者的平均年齡為63歲,而實際上患有兩種最常見心臟病的人的平均年齡是68至69歲。降低膽固醇的藥物史達汀(Statin)在臨床試驗時,副作用為5%,而在醫療院所則出現20%,就是因為在試驗時將比較容易生病的族群─女性及老人─排除在外。   研究作者Nguyen表示,過去的20年,藥物試驗對象中的性別和年齡分布與實際人口分布一直有相當的落差,幾乎沒有減少,即使人口迅速高齡化。在臨床試驗中,女性和老年人的代表性不足可能對這兩個群體的照護產生不良後果。   老年人的身體對許多治療和藥物的反應與年輕人不同。對於老年患者,劑量或治療干預通常是不同的,副作用也是如此,除非對大量老年人進行臨床試驗,否則無法了解具體情況。對女性來說也是如此。   缺乏代表性意味著醫生必須根據以男性和年輕人為主的研究結果,而不確定這些結果是否可以應用在女性或老年人。因此Nguyen決定調查這個問題,而麻醉學、精神病學、急診醫學和心臟病學等其他領域的常駐醫生也加入了他的行列。   研究方法 20年前,研究人員已經開始提出警告,臨床試驗中許多人群(特別是女性)的代表性不足。研究團隊想知道從那時起情況是否有顯著改善。   為了找到答案,研究團隊檢視了1996年至2015年20年間每年最常被引用的25項(即最有影響力的)臨床試驗。他們將研究參與者的年齡和性別分布與已公佈的數據進行比較,公佈數據指的是2015年至2016年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中關於美國心血管疾病的流行情況。   研究小組檢視了冠狀動脈疾病、心房顫動、心臟衰竭、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數據。他們也研究了糖尿病,因為糖尿病患者心臟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兩到四倍。   令人失望的結果 研究團隊很失望地看到,儘管情況略有改善,但在臨床試驗中代表性不足的問題仍需要數十年時間才能解決。冠心病研究還需要90年來改善這個問題,這個數據還未考量人口急遽高齡化的現象。   在研究分析的500項臨床研究中,女性僅佔參與者的29%,而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63歲。而女性和老年人在冠狀動脈疾病(CAD)和心臟衰竭的臨床試驗中代表性最低。雖然美國54.6%的CAD患者是女性,但CAD臨床試驗參與者中只有27.4%是女性。   心臟病是男人的事嗎? 心臟病主要影響男性是一個迷思,醫學研究證明事實並非如此。心臟病導致的女性死亡人數超過男性,且女性罹患心臟病的年齡多比男性晚,以冠狀動脈疾病和心臟衰竭為例,男女患者罹患心臟病的年齡大約差10年。但女人平均壽命比男人多7歲左右。所以,在有生之年,女人與男人的風險是一樣的。   雖然女性死於心臟病的人數一直在下降,但男性患者的死亡率下降更快。根據研究,最合理的解釋之一是:醫生低估了女性的風險,所以治療她們的頻率低於男性。   為什麼會有差距? 從歷史上看,女性長期以來一直被排除在藥物試驗之外,因為她們在試驗期間可能會懷孕。但這不適用於心臟藥物的試驗,因為參與者已經超過60歲。而年齡也是女性如何被選中的一個因素,如果研究人員希望確保女性有足夠的代表性,就需要招募年齡較大的參與者,因為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年紀較男性晚。   不過,招募老年人會使臨床研究變得更加複雜。老年人往往難以到處走動,因此他們較難以參與試驗。此外,越老就越有可能患上需要服用其他藥物的疾病。這些因素使研究人員通常傾向於將老年人排除在臨床試驗之外,以免混淆結果。此外,老年人通常較脆弱,比較不能忍受藥物試驗的副作用。   嬰兒潮一代:下一波 在美國,65歲以上的人口數量估計將在未來30年翻倍。隨著第一批嬰兒潮進入73歲,對心臟病治療的需求預計會激增。不僅在美國,在加拿大和其他地方也是如此。   Nguyen表示,我們必須做得更好。我們必須透過更寬鬆的召募標準和採取鼓勵參與的措施招募更多女性和老年人進行臨床試驗。例如,安排交通和請家人提供幫助等。同時,監管機構應該更加嚴格,以便改善這兩個群體的代表性,這問題攸關醫療照護的品質。     編譯來源: * Eurekalert(2018.07.25) * Quoc Dinh Nguyen et al. _Evolution of Age and Female Representation in the Most-Cit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 Cardiology of the Last 20 Years_. 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 June 9, 2018.    
+ read more
網路交友:女人知道自己要什麼 男人愈老愈挑剔
2018.07.30
網路交友:女人知道自己要什麼 男人愈老愈挑剔
在網路上找尋伴侶,男生女生有什麼不一樣嗎?六月份一項澳洲研究,針對男人女人擇偶時對教育程度偏好的性別差異指出,比起男人,40歲以下的女人在網路上尋找伴侶時,特別在意對象的教育程度。   這項研究是澳洲針對網路約會至今最大規模的行為經濟分析,分析了41,936位網路交友網站RSVP註冊會員在2016年中四個月的活動資料。   研究得出數項結論,在18-80歲所有年齡層中,女人比男人更可能明確表明自己的擇偶偏好;其次,在女性生育高峰階段,她們會比較在意潛在對象的教育程度,比較喜歡與自己相當或更高教育水準的男性,但一旦過了40歲,男人反而開始比女性更在意對象的受教程度。   研究共同作者之一QUT行為經濟學家Stephen Whyte博士表示,研究顯示在18-30歲的生育年齡階段,男女同樣都比較重視潛在對象的教育程度勝過其他。但隨著年紀增長,其重要性降低,不過所有年齡層的女性都清楚設有比較高的最低教育程度標準。   他進一步解釋,演化有利那些高度篩選伴侶的女性,在許多文化裡女人將教育當作品質的指標,因為它常被與社會地位和智力作連結,這兩項特質是高度被追求的。過去也有研究出現類似結果,但這個研究由於年齡層涵蓋廣泛,因此能夠看到男女在網路交友擇偶上隨著生育能力的變化。   據統計,在澳洲,網路約會網站的註冊會員為數龐大。2017年IBIS World澳洲約會服務業者報告指出,消費者愈來愈沒有時間,而戰後嬰兒潮愈來愈懂網路科技,因此網路約會服務將會吸引愈多人。這個產業在未來五年將以每年成長3%幅度達到1億7千8百萬美元的收益,其中尤以免費的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扮演重要角色。即使新約會科技變化快速,行為經濟學與演化心理學還是能在理解人們如何擇偶提供重要的觀察分析。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6.26)、SAGE Journals      
+ read more
為什麼肥胖會致病?
2018.07.26
為什麼肥胖會致病?
為什麼肥胖會導致有害的發炎,進而導致糖尿病、動脈阻塞和其他健康問題?瞭解其機制,我們可以對抗慢性疾病和其他由發炎引起的疾病。   肥胖的影響 研究人員第一次能夠解釋,為什麼脂肪組織中被認為有益的免疫細胞在人肥胖時變得有害,導致不必要和不健康的發炎。   研究發現,我們體內產生的破壞性「自由基(free radicals)」與脂肪組織(fat tissue)內的脂質(lipid)發生反應,叫做「脂質氧化(lipid oxidation)」。自由基對脂質的攻擊促使脂質引起發炎,這過程是一種天然的免疫反應。   一開始科學家們認為氧化脂質會被證明是有害的,但事實並非那麼簡單。有部分氧化脂質會引起破壞性的發炎反應,不過也有其他氧化脂質存在健康的組織中。具體而言,短的氧化脂質具保護性,而較長的則容易引起發炎。   當研究比較健康和肥胖組織時,發現不同的是長的和短的氧化脂質的比例。長的氧化脂質會促使免疫細胞內有發炎反應,他們認為這種氧化脂質會在人肥胖時引發及延續在肥胖組織中的疾病過程。   對抗肥胖的藥物 現在,科學家知道哪些氧化脂質是問題來源及如何阻止它們產生發炎反應,如開發出能夠減少有害的長的氧化脂質數量的藥物。   研究作者Norbert Leitinger 表示,有害的氧化脂質從血液循環中消除可能會對慢性病產生非常有益的影響,或者醫生可能希望促進有益的、短的氧化脂質的數量。由於發炎發應是人體重要防衛,因此你不想完全消除它,這是一個找到適當平衡的問題。   通過恢復這種平衡,醫生可能在對抗困擾數百萬人的慢性病上取得重大進展。研究展示了免疫細胞中的新陳代謝是可利用的目標。它一直是癌症等疾病的目標,但現在對於肥胖和動脈粥樣硬化症而言,它越來越受到關注。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7.23)          
+ read more
女性生5個以上的孩子,阿茲海默症風險高?!
2018.07.25
女性生5個以上的孩子,阿茲海默症風險高?!
一項研究發現,與生育孩子數較少的女性相比,生超過五個孩子的女性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了70%,而曾經流產或人工流產的女性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則少一半。   研究方法及結果 研究分析了3,549名韓國和希臘的婦女,從她們71歲開始追蹤。這些婦女提供了有關生育史的資料,包括有多少孩子和流產次數。研究團隊還測試了她們的記憶力和思維能力,看看是否患有阿茲海默症或輕度認知障礙。這群婦女中有118名罹患了阿茲海默症,896名患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   其中,生育五個或五個以上孩子的婦女,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生育較少孩子的婦女高70%。在716名有五個或五個以上子女的婦女中,59名患有阿茲海默症,而在2,751名有較少兒童的婦女中則有53名。研究人員考量了其他因素,如病史、荷爾蒙替代療法的使用情形和母乳哺育後結果保持不變。   此外,經歷過不完全懷孕的女性(曾經流產或人工流產),阿茲海默症風險大約是從未有過不完全懷孕過的女性的一半。在2,375名不完全懷孕的婦女中,47名患有阿茲海默症(佔1.9%);1,174名從未有過不完全懷孕的女性中則有71名(佔6%)。   而記憶和思維能力的測試結果,有五個或更多孩子的女性得分低於孩子數少的女性。研究發現有五個或更多孩子的女性平均得分約為22分,表示代表有輕度認知問題;而孩子數小於五的女性得分接近26分,表示正常思維能力。(註:測試結果的最高分為30分)。   生產為何與阿茲海默症有關? 生育的孩子數與阿茲海默症風險的關係牽涉到許多因素–包括雌激素增加、孩子數多對就業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及較貧困的人通常會有更多的孩子。在考慮了這些背景因子後,結果仍然成立。   雌激素在較小劑量下具有保護作用,但當劑量高時是有害的。研究作者Ki Woong Kim博士表示,懷孕第八週雌激素水平就會增加一倍,然後逐漸攀升至正常水平的40倍。未完全懷孕的女性可能受益於適度提升的雌激素水平。   阿茲海默症協會Doug Brown博士表示,我們知道女性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比男性高,但還不知道病因也不知如何治療,因此像這類對於了解失智症的病因、如何降低風險的研究非常重要。   不用感到擔憂 雖然研究人員表示,懷孕期間改變雌激素水平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但這是一種非常複雜的關係,到目前為止,使用荷爾蒙替代療法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試驗尚無定論。此外,研究的資料收集方式也帶來一些研究限制,例如研究無法比較懷孕的人和沒有懷孕的人,以理解懷孕和分娩如何影響阿茲海默症風險變得棘手。   研究強調,這項研究不應該讓已經分娩過幾次的女性感到擔憂。研究確實發現了改變雌激素水平和阿茲海默症風險之間的有趣關聯,但仍有太多未解決的問題。   編譯來源: * Daily Mail(2018.07.18) * Ki Woong Kim et al. _Differential effects of completed and incomplete pregnancies on the risk of Alzheimer disease_.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First published July 18, 2018        
+ read more
預防流產的藥証明無效!
2018.07.24
預防流產的藥証明無效!
原本用於血液疾病和癌症的藥物─白血球生成素─常被使用在預防女性的復發性流產。最近發表在「歐洲人類生育和胚胎學」年會的研究指出,這個藥物並不能幫助她們順產。   什麼是白血球生成素(FILGRASTIM) 白血球生成素的學名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rhG-CSF), 或譯「人類重組粒細胞群聚刺激因子」,調整中性粒細胞和其他淋巴細胞,動員骨髓造血细胞增殖分化保護免疫系統。癌症病人在化療時白血球完全被消滅,這種藥物可以增加他們的白血球細胞,維持健康的免疫系統。   白血球生成素可以增強免疫系統,常用在化療的病人,然因為免疫系統的失調被認為是流產可能的原因之一,因此有時也用於流產原因不明的女性。   白血球生成素治療原因不明的流產無效 胎兒在23周前流產是常見的懷孕併發症。大約每8個懷孕就有一個流產,只有1-2%的女性重覆流產。流產有多種原因,但時常無法解釋。   這項目前最大型的隨機/雙盲研究,將150位不明原因流產的女性分成兩組。所有女性至少有三次流產的經驗,年齡在18-37歲之間,正在嘗試自然受孕。 其中76位女性接受白血球生成素,74位安慰劑。結果在妊娠20周後,白血球生成素的組,臨床懷孕率是59.2%;安慰劑組則是64.9%。 過去,有些研究建議,白血球生成素在臨床上,改善懷孕的機率明顯增加。但根據優質的證據顯示其對於不明原因重覆流產的病人,並非有效的治療方法。   不要讓女性空期待 研究專家以為生育免疫學仍是醫學上比較新的一支。首先在確認流產是由於免疫問題之前,必須對定義有共識,且基於可靠和可複製的研究證實。大部分免疫療法的藥物,在高品質的實驗中,顯示無益。一般經歷重覆流產的女性比較脆弱,如果接受調適免疫的治療,不只是在研究的情況,在平時臨床上,都要告知她們藥物的成功率和潛在的風險與益處。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8.07.03)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