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6.12
有精準預測早產風險的方法了!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科學家開發出能預測懷孕15至20週時的早產風險的方法,這使醫生能夠儘早治療,從而避免妊娠後期的嚴重併發症。
早產是美國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美國和世界各地這類的死亡率都在上升。它通常與發炎有關,並且有許多潛在的原因,包括母親急性感染、暴露於環境毒素或慢性病,如高血壓和糖尿病。
新的預測方法篩檢了(1)25個發炎和活化免疫系統的生物標誌、(2)對胎盤發育重要的蛋白質水平;然後結合(3)其他因素(如母親的年齡和收入)的資料,再做分析。此綜合測試可以預測女性是否有早產風險,包含自發性早產發生在羊膜囊破裂或宮縮自發開始及醫療原因的早產由於母親或嬰兒的健康處於危險之中,醫生會誘導分娩或進行剖腹產手術。,準確度超過80%。對於風險最高的妊娠,如在懷孕32周前早產或發生子癲前症的孕婦,準確更近90%。
研究作者Laura
Jelliffe-Pawlowski博士表示,早產原因很多,這就是為什麼需要建立一個可以考慮到多種生物性因素的模型。該模型對預測早期早產和子癲前症早產特別有效,顯示研究團隊正有效地預測嚴重型的早產。
研究方法
研究人員使用400名婦女於第二孕期做產檢時的血液樣本來建立這個篩檢模式。比較在懷孕32週前、32-36週之間以及38週(足月)之後分娩的婦女。研究人員首先測試了60多種免疫和生長因子的樣本,最終將測試範圍縮小到25個因子,這些因子可以共同幫助預測早產風險。當結合其他數據,包括母親是否超過34歲或者她是否符合低收入標準(由醫療補助金資格標明),測試的準確性提高了6%。
新預測方法的特殊性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檢測可以幫助預防一些早產病例。根據測試得出的女性早產概率,她可以與她的臨床醫生討論如何追蹤並嘗試降低風險。有些案例可以透過服用阿司匹林預防或延緩早產,包括子癲前症引起的早產,如果在懷孕16週之前開始治療,是最有幫助的。即使他們已經分娩了仍然可以透過藥物停止宮縮,這可能幫助產婦延後分娩,這對於寶寶來說很重要。醫生還可以評估高風險女性潛在的感染,這些感染可能未被發現但可以治療。對於其他人,由醫生密切監測可能有助於辨識早產跡象,如子宮頸縮短可用黃體素治療。
目前雖然有能夠瞭解早產風險的檢測,但價格昂貴且只能篩選自發性早產,無法呈現醫療原因早產及子癲前症的徵兆。新檢測方式所需的費用可能只是目前檢測方法的一小部分,使最需要它的女性更容易獲得這方面的協助。
這個預測方式最令研究人員感到興奮的是,它有可能為風險最高的女性處理早產問題,包括低收入女性、有色女性和生活在低收入國家的女性。研究希望能確保他們正開發的東西能幫助到最需要幫助的女性。
註1:自發性早產,發生在羊膜囊破裂或宮縮自發開始。
註2:醫療原因的早產,由於母親或嬰兒的健康處於危險之中,醫生會誘導分娩或進行剖腹產手術。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5.24)
+ read more

2018.06.11
再次證實沒有所謂「健康胖」!
一直以來有一種「健康胖」的理論,認為體重過重或肥胖但沒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人,多餘的體重並不會造成傷害。2017年荷蘭的研究指出,只要每天保持身體活躍4小時以上就能排除肥胖帶來的健康風險。
但是最新的研究顯示,不論運動達到什麼程度,體重過高就有害健康。
研究人員Matthias
Schulze教授表示,研究結果證實了代謝功能正常的肥胖並不是無害的,即使這樣的人維持多年代謝功能正常仍然面對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在追蹤20多年後,其心血管疾病風險仍較體重及代謝皆正常的女性高57%。此外,不論BMI值是多少,多數健康的女性隨著時間推移也容易罹患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使他們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研究是這樣做的
為了檢視肥胖及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研究團隊分析了1980-2010年參與「護士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的90,257名30-55歲的美國女性。在1980-2010年間,參與研究的人每兩年就會收到一份問卷以更新他們的BMI值及代謝功能狀況,還會記錄他們的生活習慣、健康行對及醫療紀錄。研究人員根據她們的BMI值、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與代謝功能狀況分組。
在追蹤24年後,有6,306例新的心血管疾病,其中有3,304是心臟疾病,有3,080是中風。研究發現在追蹤20多年後,即使肥胖女性保持代謝功能健康,其心血管疾病風險仍較體重及代謝皆正常的女性高57%。這個發現即使在考量了年齡、飲食方式、吸菸習慣、身體活動、酒精攝取、種族、教育程度、停經狀況、阿斯匹靈的使用情形及糖尿病或心臟疾病家族史後仍然不變。
研究指出,不論女性的BMI值,所有代謝功能不健康的人其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高。相較於體重正常且代謝功能健康的女性,代謝功能異常且體重正常的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高2.5倍、代謝功能異常又過重的女性風險高2.61倍、代謝功能異常又肥胖的女性風險高3.15倍。那些代謝功能正常但過重或肥胖女性整體來看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比體重正常且代謝功能健康的女性高1.39倍。
此外,有84%肥胖且代謝功能健康的女性在過程中變得代謝功能異常,而68%正常體重且代謝功能正常的女性也是如此。
研究人員Matthias
Schulze教授表示,維持代謝健康對過重或肥胖的人來說是一項挑戰,對正常體重的女性也是。研究結果強調了預防代謝性疾病發展的重要性,並建議即使是具有良好代謝的個人也可以從改善他們的飲食和增加身體活動受益,以防止進展到不良代謝狀況。
研究結果的社會回應
美國新奧爾良昆士蘭大學醫學院的Carl
Lavie教授表示,研究結果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體重變化及代謝狀況如何影響心血管疾病風險,不過研究在解釋上仍有一些限制,這是因為「護士健康研究」的資料並沒有身體活動、心肺功能或心臟衰竭的精確資料,而心臟衰竭是肥胖最容易有的心臟疾病。
Carl
Lavie博士等也認為,肥胖者活躍身體很重要。他表示,那些代謝健康的肥胖者和心肺功能正常的人,心血管疾病預後狀況和存活率都較佳。不過最先要做的是投入大量精力預防肥胖,尤其是要避免肥胖惡化成嚴重的代謝症候群。公共健康政策鼓勵人們透過身體活動來增加心肺功能,這將有助於改善人們的健康。
2017年一份涵蓋350萬名英國人的大型研究已指出,「健康胖」的人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比體重正常且健康的人高。此研究則以針對女性的探討,再次支持了沒有所謂「健康胖」的事實,並建議不論代謝是否異常,過重或肥胖者仍應減重。
編譯來源:Medpage Today(2018.05.30)、Daily Mail(2018.05.30)
+ read more

2018.06.08
為什麼人工流產應除罪化?
5月25日愛爾蘭已對人工流產進行公投,以壓倒性的多數(66.4%)通過廢除憲法禁止人工流產的規定。這個結果顯示,人民有這樣的實際需求,而在人工流產除罪化的論述上也支持這樣的結果。
除罪化有兩個主要理由:第一、女性有權拒絕懷孕的健康風險;第二、人工流產在是否有道德上的問題目前仍是沒有共識的僵局。
由Andrew
McGee博士等人新發表的論文指出,儘管經過數十年的辯論,人工流產的倡議及反對者始終無法毫無疑問地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或者在生命始於何時這個議題上達成共識。他們認為,這種僵局意味著道德應該被排除在外,而立法者應承認懷孕對於任何女性都是一種風險,而女性應該有合法的權利來拒絕這種風險。
作者指出,由於社會上對這個問題一直缺乏政治和主流共識,法律應該採取道德中立立場,不要對人工流產實施刑事制裁。他們強調,採取道德中立的立場為人工流產除罪,不是認同人工流產在道德上是可以接受,而是承認在獲得人工流產在道德上是不允許的確定性結論之前,法律沒有基礎將人工流產定義為犯罪行為。
道德辯論往往忽視了懷孕的生命風險及懷孕對身體的永久性變化和傷害。作者們認為,如果在道德上人工流產還未獲得決定性論據,就不應該強迫女性承擔禁止人工流產所帶來的健康風險。
生產並不是新生兒從子宮滑出的簡單過程,相反地,對於母親來說,生產對生理和精神上都是戲劇性、危險的,有時甚至是創傷性的。除了這些風險之外,引產、脊柱和/或硬膜外麻醉和剖腹產也都伴隨著健康風險。女性在生產中其實是將她的生命和健康置於危險之中。雖然因生產死亡的風險很小,但風險不是零,因此如果一個女人以「生產會帶來健康風險」為由而不想生產是合理的。
編譯來源:
1. Eurekalert(2018.05.24)
2. Abortion law reform: Why ethical intractability and maternal
morbidity are grounds for decriminalization, by Andrew McGee/ Melanie
Jansen/Sally Sheldon(22 April 2018) Th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 read more

2018.06.07
每天快走10分鐘可延年益壽!
快走可以延長壽命,雪梨大學的研究顯示。
走路速度和死亡的風險有關。相較於慢走,以一般速度走路降低全因死亡風險20%,快走則可將低風險降低24%。走路快慢對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有相似影響,相較於慢走,以一般速度走路能降低24%疾病風險,快走則會降低21%疾病風險。
步調快慢的保護作用對老年人更明顯。年齡在60歲或以上的人以一般速度步行,其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降低46%,快步步行者減少53%。
一般而言,快走指的是每小時走5-7公里,但實際上要取決於健行者的體能。另一個快走的指標是,持續走路時會讓人微喘或稍微流汗。
研究是怎麼做的?
研究團隊是由不同大學的研究者組成,包括雪梨大學Charles
Perkins中心和醫學與健康學院、英國的劍橋大學及愛丁堡大學、愛爾蘭的利默里克大學及阿爾斯特大學,他們合作以確認走路快慢與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及癌症死亡率的關係。
研究團隊將死亡紀錄與1994-2008年英國與蘇格蘭11個人口調查資料結合(人口數總共約5萬人),這些人口調查的資料包含參與者自行報告的走路速度。研究者接著考量其他會影響結果的因素,如所有身體活動強度及程度、年齡、性別及BMI值。
研究作者Emmanuel Stamatakis教授表示,步行速度與全因死亡風險有關,但其具體作用(排除了個體所有身體活動的影響)迄今尚未受到重視。雖然性別和體重指數似乎沒有影響結果,但一般或快速步行與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顯著降低有關。沒有證據表明步調快慢對癌症死亡率有顯著影響。
根據調查結果,研究團隊呼籲公共衛生教育中要強調步行速度。Stamatakis教授表示,針對某一方面的身體活動並了解其與較早死亡的風險之間潛在的因果關係是複雜的。
假設研究結果反映了因果關係,這些分析顯示,增加步行速度可能是人們改善心臟健康和過早死亡風險的直接方式。研究結果為促進公共衛生的單位提供了可以推廣的簡單的衛教知識。因為時間壓力或不適合步行的環境而無法行走更多的情況下,加快步行速度可能是增加心率很好的選擇,這是大多數人可以輕鬆融入他們生活的活動。
這項研究支持了最近對英國生物銀行420,000名參與者的分析結果,該分析發現較快的步行速度與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內的死亡風險降低存在顯著的關聯。
2017年,英國公共衛生組織鼓勵中年人加快行走速度以保持健康。他們表示,每天定期快走十分鐘可以降低15%過早死亡的風險。不過,英國公共衛生組織估計,每十位40到60歲的人有四人連一個月走一次都不願意。
編譯來源:Eurekalert(2018.06.02)、Daily Mail(2018.06.02)
+ read more

2018.06.06
男性甲狀腺癌患者心臟病風險較女性高
男性甲狀腺癌生存者得心臟病的風險比女性多50%
根據新發表的內分泌學會的「臨床內分泌及新陳代謝」期刊,在癌症診斷5年內,男性甲狀腺癌生存者比女性得心血管疾病多50%的風險。
甲狀腺位於頸部前端呈蝴蝶狀的腺體。長出癌症腫瘤或結節(小瘤)時,稱甲狀腺癌,是美國成長最快的癌症。每年在男女兩性裏診斷出62,000新的個案。甲狀腺癌通常發生在年輕人身上,5年的存活率98%,這些生存者需要了解癌症的治療如何影響他們長期的健康。
由追蹤研究裏,專家從猶他州的人口資料庫裏,調查近4,000名甲狀腺生存者15年的醫療記錄,檢視他們潛在的風險因素、治療效果和心血管疾病的結果。癌症診斷的5年內,高風險得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因素有:性別、基本體重和甲狀腺刺激素療法。
研究的主要作者Mia
Hashibe博士指出,甲狀腺癌的生存者得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高。研究發現男性甲狀腺癌生存者比女性多約50%得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肥胖的甲狀腺癌生存者,則多41%的風險。當甲狀腺刺激素的數量受到癌症治療的抑制時,也會多出25%得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
由這項研究的發現而建議甲狀腺癌的生存者,應繼續監測和篩檢心臟血管疾病,早期的發現也有比較好的預防治療。
編譯來源:News Mediacal(2018.05.30)
+ read more
/sunscreen-pills-1527099686.jpg)
2018.06.05
防曬能用「吃」的嗎?
市面上有許多類型的防曬產品,如乳液、乳霜及噴霧。不過,近日美國食藥局特別針對所謂的「防曬丸」提出警告,要消費者遠離這種防曬產品。
美食藥局已於5月29日向四家公司發送警告信函,要求他們停止銷售這些產品或是清楚告知消費者產品無法保護皮膚。這些公司宣稱其營養補充品可以保護人們免於太陽導致的傷害。不過,美食藥局Scott
Gottlieb表示,沒有任何藥丸或膠囊可以取代擦的防曬產品。
美食藥局的公告特別指名四個產品:Advanced Skin
Brightening Formula、Sunsafe
Rx、Solaricare及Sunergetic,指出這四個產品所呈現的訊息誤導民眾以為營養補充品可以避免曬傷、減少日曬導致的提早老化或避免皮膚癌的風險,讓人們置身於健康風險中。
Sunsafe
Rx產品的發言人向Times雜誌表示,已發表的臨床研究指出Sunsafe
Rx所含的某種成分可以保護皮膚免於受傷,而產品能提供「補充性的保護」且對敏感性皮膚有幫助。此外,發言人強調,他們並未向消費者表示不需要做其他防曬措施,面對太陽可能帶來的傷害大家仍應謹慎。
面對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傳統防曬產品裡的活躍成分可能被皮膚吸收,目前美食藥局正支持與防曬產品之安全及銷售有關的研究及規範研擬。此外,美食藥局表示,有鑑於防曬產品對公共健康的重要性,他們承諾將尋找方法來辨識安全及有效的防曬產品。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美食藥局所指名的四項產品雖然在台灣並不熱銷,仍然可能有民眾透過網購取得。在台灣較熱銷的「防曬丸」來自日本,其成分主要是具有抗氧化效果的水果萃取物及維他命。順風美醫集團總院長邱品齊皮膚科醫師表示,防曬丸只能當作營養補給用,目前不能宣稱防曬效果。
編譯來源:Times(2018.05.23)、Daily Mail(2018.05.23)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