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喝紅酒預防蛀牙?
2018.03.14
喝紅酒預防蛀牙?
從對心臟有益到能降低糖尿病風險,紅酒一直被認為與健康益處有關。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紅酒內含的化學物質—多酚,可以幫助抵抗蛀牙與牙齦疾病。  但專家警告說,這些發現並不是為了鼓勵你喝更多的紅酒。   過去的研究表明,多酚對健康的益處在於抗氧化,它們可以保護身體免於自由基的傷害。而最新的研究指出,多酚還能透過與我們腸道中的「好菌」一起工作來促進健康。   研究人員比較了紅酒中的兩種多酚,與葡萄籽及紅酒萃取物補充劑對於黏附在牙齒和牙齦上導致牙菌斑、蛀牙及牙齦疾病的細菌之影響。他們發現紅酒多酚和萃取物皆能降低細菌黏附於細胞的能力,其中又以咖啡酸及對香豆酸這兩種多酚效果更好。若當這兩種多酚與名為「Streptococcus dentisani」的鏈球菌(被認為是一種能刺激好菌生長的口服益生菌)相結合後,其能達到的抑菌效果會更好。研究人員說,這些發現可能產生出新的牙科治療方式。   「適量」飲酒 這項研究的的作者說明,他們的研究受限於實驗是在人體外模擬牙齦組織細胞進行的事實,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確定究竟是什麼導致細菌被抑制。當多酚開始在口中消化時,形成的代謝物可能是造成這些影響的原因之一。   英國牙科協會的科學顧問Damien Walmsley教授說,這項研究是「有趣的」,但並不意味著人們應該開始多喝酒。「事實上,紅酒的『酸』意味著大量飲用這些飲料會損害牙齒的琺瑯質。因此,直到這項研究的好處顯現在臨床上之前,最好還是適量飲用紅酒以減少侵蝕牙齒的風險。 」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代謝醫學系的Naveed Sattar教授表示,這項研究雖「有趣」但仍然「非常初步」。「此項發現並不支持飲用更多紅酒以阻止感染,沒有好的證據顯示,飲用紅酒完全對健康有益。相反地,越來越多來自其他管道的證據顯示,減少飲酒,罹病風險及死亡風險就越低。」   哪裡找到多酚? 紅酒中含有豐富的多酚,但也可以在其他飲料與食物中被找到。例如飲料有:咖啡、綠茶、紅茶、蘋果汁/酒、柳橙及檸檬汁等;食物則有:藍莓、樹莓、奇異果、黑葡萄、櫻桃、豆類等。       編譯來源:BBC NEWS(2018.02.21)、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 read more
慢食能幫助減重嗎?
2018.03.13
慢食能幫助減重嗎?
在數百萬人與體重的長期抗戰中,研究人員試圖透過了解哪些飲食和生活型態的改變會產生最好的減重效果。然而,卻很少有研究調查生活型態改變與體重增加之間的因果關係。例如,我們都「知道」,有一個有規律的生活型態是好的,理想的狀況是定期進食,但當我們進行這些改變時,就會達到減重目的嗎?真的是如此嗎?或者,我們也都曾聽說晚飯後吃零食,或者在太接近就寢時間吃東西都不是個好主意。但是否有支持這一個說法的證據呢?   一項由由日本福岡九州大學醫學研究科醫療保健管理系的Yumi Hurst和Haruhisa Fukuda所進行的研究深,入探討了生活型態的干預與體重增加之間的關聯性。研究人員針對進食速度、晚飯後吃零食、睡前2小時內吃東西以及減重時不吃早餐的影響進行研究。   研究人員特別指出,研究所陳述的這些「成效」純粹是統計所得出之結果,該研究並沒有解釋任何因果關係。但它確實說明了,你若開始進行這些改變,就有減輕體重的可能性。   放慢進食速度可能讓BMI降低 Hurst和Fukuda檢驗了近6萬名日本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保險資料。在2008年至2013年間,這些人經常進行體檢,包括身體質量指數(BMI)測量、腰圍測量以及血液和尿液測試。檢查還包括詢問參與者的吸煙和飲酒習慣,以及他們的飲食和睡眠慣習慣等生活型態的測驗。參與者還被特別詢問他們的進食速度是「快速」、「正常」或「緩慢」,以及他們是否常常在睡前2小時內吃晚餐、不吃早餐或晚餐後吃零食等。   總地來說,慢食的人更可能會身體健康,並擁有健康的生活型態。在6年間,總樣本數中有超過一半的人放慢了他們的進食速度,這樣的變化與腰圍尺寸和BMI指數下降有相關性。更具體地說,以正常速度進食會使肥胖風險指數下降29%,而放慢速度進食則會使肥胖風險指數下降42%;睡前2小時內吃晚餐和晚餐後吃零食則與高BMI指數相關。然而,不吃早餐則似乎與BMI指數之高低無相關性。(但作者指出,長時間不吃早餐在其他研究中與高BMI和疾病風險升高有關。)   作者的結論是:「飲食習慣的變化會影響肥胖、BMI和腰圍。降低進食速度的干預措施可能有效預防肥胖並降低相關的健康風險。」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8.02.13)、journal BMJ Open    
+ read more
自拍照是一個哈哈鏡?!
2018.03.12
自拍照是一個哈哈鏡?!
 近年來,隨著手機功能的進步,自拍已成為主要的攝影方式,並為人們生活中的例行。喜愛自拍的人可要注意!影像中的人是不是真實的自己!?   《美國醫學會雜誌·面部整形外科學卷》月刊3月1日報導,美國羅格斯大學的研究第一次發現,近距離的影像大大的改變一個人顏面中間的特徵。   臉部整型和重建外科醫師Dr. Boris Paskhover說,自拍不會真實反應面容,卻會讓鼻子顯得又寬又厚,有些人在意鼻子小巧些,就會因此做鼻子整形手術。   新的研究宣稱,自拍可能促使人們去做鼻子整型。他們發現,和標準的5呎遠照相距離比較,在1呎(30公分)遠的自拍照,男性鼻子的尺寸增加了30%,女性則增加了29%;鼻尖也比真實的大了7%。當相機靠近了臉部,使得鼻子在比例上變得大了些,可能促使人們想做整型手術。   Dr. Paskhover和其同事研發了一個數學模式,幫助解説自拍照扭曲臉部的程度。而其團隊的面孔模式,則基於隨機抽樣美國不同人種和族群所收集到的資料。以頭和鼻子長寛的平均值來比較在不同距離自拍時,男性和女性鼻子寛度的改變。   5呎遠的照相距離最標準,因為臉部特徵的比例和真實的一樣。   Dr. Boris Paskhover說,「人們必須知道自拍照會改變你的面貌。我們注意到很多病人來時,拿自拍照給我看他們的樣子。我則告訴他們,這些自拍照並不準確。」   42%的整型外科醫師説,人們選擇鼻子整型是為了改善他們在臉書和推特上的面貌。美國臉部整型和重建外科手術學會2014年發表的文章指出,1/3的整型外科醫師遇到要求整型的人數增加,因為病人在社交媒體上更自覺到長相。而今年一月的調查則增加到55%。    Dr. Paskhove指出鼻子整型手術在年輕族群中較普遍,特別是年輕的女性。然而年輕人必須知道自拍照並非你的本來面目...自拍照只是一個哈哈鏡。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          
+ read more
響應「孕婦側睡 #SleepOnSide」運動
2018.03.12
響應「孕婦側睡 #SleepOnSide」運動
新的研究再度證實:孕婦在第三孕期側睡,可以降低胎死腹中的風險(新聞連結)。2017年11月20日英國慈善機構TOMMY’S 發起「孕婦側睡 #SleepOnSide」運動,並得到英國國家健康署NHS,皇家婦產科學院,皇家助產士學院和皇家醫師學院的支持,澳洲也響應。     孕婦側睡圖示                               孕婦側睡Q&A 1.為什麼孕婦在第三孕期要側睡? 身體提供氧氣的重要動脈是位於後腹腔沿著女性的脊椎右側輸送給胎兒的。在第三孕期時,子宮及胎兒羊水的重量會重達5公斤,在平躺時其重量會擠壓到重要動脈而減少氧氣輸送,影響胎兒生命安全。   2.在懷孕後期側躺入睡,那太不自然了? 「入睡時」的姿勢,也是我們睡眠過程中保持最久的姿勢。只要孕婦以側姿入睡,不管中間是否有變成平躺或醒來是平躺的姿勢,都已經達到降低風險的好處。如果妳中途醒來是平躺的,沒關係,只要再翻身繼續睡就好。   3.我有恥骨聯合分離症或骨盆痛,因此側睡對我來說很困難,怎麼辦? 有這些困擾的孕婦確實很難做到側睡,但有幾個方式可能可以幫助妳在側睡時減緩痛苦: * 試著在側姿時將妳的雙腿呈上下的姿勢,並用枕頭幫忙支撐上方的腿,可以避免上方的腿壓到下方的腿造成疼痛。 * 用枕頭支撐腿部 * 身體傾斜30度 * 若側睡實在太困難,建議孕婦可以將身體傾斜30度,避免直接讓子宮及胎兒重量壓迫到重要動脈。   4.沒有這些建議孕婦也照樣生出小孩呀! 這個建議是根據4項研究的結論,指出睡姿與胎死腹中有相關。確實過去在沒有這些訊息的情況下,大多數的女性也都生出健康小孩,但是同時也有些胎死腹中的不幸。為了減少這些憾事,我們希望讓更多人知道睡姿的改變是可以降低風險。   5.我是平躺入睡,這是為什麼我會經歷胎死腹中嗎? 胎死腹中的原因很多,有些狀況科學家仍無法確定是什麼導致。而側睡運動所根據的研究相當新(2017年11月20日發表),並且前一個同樣議題的研究也才發表不久(2017年7月發表),直到最近專家們才有確定的證據相信睡姿與部分胎死腹中有關。   6.我該如何分享這個訊息? * 口耳相傳:將「側睡運動」告訴妳的家人、朋友或同事,即使她們還未懷孕,他們周遭的人可能有人懷孕。 * 分享到社群媒體吧!分享到臉書、推特或Instagram上,不要忘記使用標籤 #SleepOnSide喔!   7.睡左側或右側有差別嗎? 網路上經常告知孕婦要左側睡,主要依據是紐西蘭的一個小型研究指出,分娩前一天,左側睡的女性胎死腹中的風險較右側睡的低;而還有一說認為左側睡能幫助腎臟排除身體廢物。不過,支持左側睡的結論並未在另外3個研究中發現,因此雖然尚未獲得左側睡比右側睡較佳的共識,但仍是有選擇左側睡的理由。              
+ read more
為女著紅-與婦產科醫師談「心」及路跑記者會
2018.03.09
為女著紅-與婦產科醫師談「心」及路跑記者會
在台灣,心血管疾病是女性主要的健康殺手。近十年女性每年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數是婦癌死亡人數的3-4倍,且近5年來(100-105年)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了22%(2471人)。   為提升社會對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視,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響應國際「Go Red for Women」行動,以「與婦產科醫師談『心』」為主題,強調婦產科醫師是促進女性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夥伴之一,因為女性一生—不論是避孕、懷孕或更年期都面臨心血管疾病風險。並且召開記者會,呼籲各界一起響應關心女性心血管健康的「為女著紅」系列活動—「網路著紅行動」及「為女著紅,為『心』而跑」路跑。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表示,避孕藥是很好的避孕方法,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肝功能不好、有偏頭痛或心血管疾病、35歲以上的女性就要注意靜脈血栓、中風等風險;懷孕時可能發生妊娠高血壓或妊娠糖尿病,並且孕婦產後發生血管栓塞的風險是一般人的5-10倍;更年期更因為失去荷爾蒙保護,血管硬化而心血管疾病風險大幅提升。女性應和醫師討論這些風險並瞭解如何做健康管理,包括:戒菸、吃好、減重及做運動 (詳見衛教單張)。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葉宏一教授指出心血管疾病具有性別差異。葉教授表示,女性出現心血管疾病非典型症狀比男性多,因此女性要有自覺,注意三高或家族性遺傳因子,並且呼籲醫界在臨床上對於非典型症狀要有所警覺。台灣女人連線常務理事黃淑英表示,除了臨床上的性別差異,女性因為特殊的生命經驗如避孕、懷孕、更年期等而有不同於男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強調這些性別差異就是「為女著紅」的精神,期望藉此終止心血管疾病的性別盲。   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陳潤秋表示,保持活躍、運動及健康飲食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的方法,政府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健檢也是民眾可以保持心血管健康的資源。名演員朱蕾安表示,自身平常有規律運動,但是擔心自己的父母運動不足,因此呼籲大家將肢體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中,如不搭電梯走樓梯、騎腳踏車上班等來降低心臟疾病風險。   今年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舉辦「為女著紅」的活動,除了3月9日網路著紅行動(邀請民眾將「著紅」照上傳個人臉書,並使用標籤#Taiwan為女著紅)外,也於3月18日在高雄舉辦「為女著紅,為『心』而跑」的路跑活動。為了鼓勵婦女維持活躍的生活,我們也發展了一套「健心操」讓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以簡單的動作促進心血管健康。   此次「為女著紅」的行動得到政府單位─衛生福利部、各縣市衛生局;醫事團體─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婦女團體─台灣全國婦女團體聯合會、Women March;及企業─台新銀行、中麟營造、健身工房、遠東SOGO與Curves女性30分鐘環狀運動等的響應及支持,得以順利地展開。   同時,台灣女人連線與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也感謝各領域重要人士,包括:高雄市市長陳菊、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立法委員李麗芬、立法委員姚文智、藝人賴佩霞等響應「為女著紅日」(詳見「名人站出來影片」)。   台灣女人連線相信,年年在不同領域─政府、醫界、企業與民間團體的合作下,必能提升國人對心血管健康的性別認知,讓台灣女性的心血管健康可以得到妥善的照護。        
+ read more
2018生育議題調查問卷進行中 歡迎填答
2018.03.09
2018生育議題調查問卷進行中 歡迎填答
長期關注女性健康議題的婦女團體「台灣女人連線」,目前正在進行「2018生育議題調查問卷」,問卷將以不記名方式處理,歡迎踴躍填答。   台灣女人連線長期關注女性健康議題,推動婦女健康相關法案與政策。為了瞭解民眾對於生育相關議題的意見,作為政策倡議參考,正在進行問卷調查。   2018生育議題調查問卷的核心關懷是,目前婦產科醫師因為人力作業規定及部分基層診所設備與人力資源不足等原因,只能或只願意做產檢,而不接生。逐漸形成女性懷孕、生產時,產前檢查(產檢)醫師與接生醫師為不同人的狀況。對於這樣的發展,女性及其家人有什麼樣的想法呢。期待透過這份問卷能得到答案。   歡迎民眾填答,每一項答案,都將成為改善女性生育環境的重要依據。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