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1
專家:沒有所謂的「健康胖」啦!
胖但是沒有高血壓、糖尿病等代謝症候群是否代表健康?最近英國的研究指出並非如此,沒有所謂的「健康胖」,並呼籲醫療領域重視體重過重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鼓勵過重者減重。
伯明翰大學應用保健研究所的學者分析了350萬名沒有心/血管疾病的英國成年人的電子健康記錄,並依據他們BMI分成四組:體重過輕(BMI小於18.5)、正常體重(超過18但小於25)、過重(BMI超過25但小於30)及肥胖(BMI
30以上),同時記錄他們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症。代謝健康的人被歸類為沒有代謝異常。
研究人員大約在5個月後再次檢視這群人的健康紀錄,以評估他們是否有罹患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特別是中風)、心臟衰竭或周邊血管疾病。
結果顯示,與正常體重且代謝健康者相比,肥胖且代謝健康者冠心病風險增加49%、腦血管疾病風險高出7%,心臟衰竭危險增加96%。此外,正常體重但有一種以上代謝症狀者,其冠心病、腦血管疾病、心臟衰竭及外周血管疾病風險也比較高。
過去有相關研究探討「健康胖」,但研究樣本的限制使這個概念一直存有爭議,因此這篇研究透過大量的資料來彌補過去研究的限制,這份研究的樣本數是目前最大的。主要作者Rishi
Caleyachetty博士說明,其樣本之大可能反映出「健康胖」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顯然並沒有所謂「健康胖」,醫界不應再使用這個術語,避免誤導民眾而忽視潛在風險。
伯明翰大學Neil
Thomas教授表示,許多國家目前建議第一線的醫生使用超重和肥胖作為篩選成年人心血管風險的主要標準,但透過體重來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因為看不到代謝症候群而低估了正常體重者的疾病風險。
伯明翰大學公共衛生博士Krish
Nirantharakumar認為,應該鼓勵肥胖者管理體重,不管其代謝狀況如何,而正常體重但有代謝異常者應定期追蹤心/血管疾病風險。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7.09.12)、Daily Mail(2017.09.11)
+ read more
2017.09.20
關於乳房 青少年需要瞭解的事
年輕女性的身體在青春期時會經歷很多變化,其中最大的改變之一是乳房的發育。很多女孩常提出的問題是:乳房發育時會痛嗎?
乳房由脂肪細胞、血管和乳腺形成,乳房發育變大為的是將來可以哺餵嬰兒。大多數女孩在8至13歲之間乳房開始發育,看到這樣的身體變化,很自然地心有千千問。
這篇文章,幫助青少女面對乳房發育的一般問題:發育的過程、現象、以及乳房的照顧。
乳房發育時會痛嗎?
青春期時,雌激素和黃體素荷爾蒙的分泌,使得乳房組織成長,也譲附近的組織擴張,這是疼痛的原因之一。於此同時,荷爾蒙也改變乳房組織內的液體含量,同樣會造成乳房敏感,甚至疼痛。年輕女性在經期時乳房可能會脹痛,也是因為荷爾蒙的改變,皆為正常的現象。
乳房為何有紅色的裂紋?
當乳房變大時,周遭的組織也要跟著擴張。有時候皮膚延展地不夠快,其中間層會微微地撕裂,出現紅色的紋路。青少女不必覺得難為情,這是很多人會有的情況。到藥房買些乳液,可以減少紅紋。過些時間,這些紋路也會退色變白到幾乎消失。
乳房兩邊會大小不一嗎?
兩邊乳房發育的速度不同是正常的,即使發育完成後,尺寸也可能不同。這很少和健康有關,除非罩杯整整大了一號。年輕女性可用襯墊調整內衣尺寸,增加自信。
乳房硬塊是癌症嗎?
乳房發育時在乳頭下面顯現如腫塊,這是正常的。青少年的腫塊很少是癌,大部分的腫塊是良性纖維腫瘤或乳房結締組織的過分成長。雖然如此,各年齡層的女性應了解自己的乳房,定期自我檢視,有異常變化時應盡速尋求醫師的診斷。
年輕男性有乳房組織嗎?
並非發生在每個人身上,但也非不常見,有些青春期的男性的確會發育些乳房組織,稱為男性乳房發育症,這源於荷爾蒙的改變。通常是暫時性的,但若造成困擾且不明原因,應找醫師諮詢。
乳房發育五階段
年輕女性乳房發育有五個階段,由出生開始,漸進到青春期。
(1) 出生時,乳頭的尖端會隆起,其他胸部是平坦的。
(2)
乳頭下有硬塊形成,在胸前隆起。乳頭旁邊的皮膚變暗,稱為乳暈。
(3) 乳房組織發展,乳房逐漸變大。
(4) 乳暈和乳頭隆起,形成乳房組織上的小丘。
(5 )發展的最後階段,乳房變圓,只有乳頭隆起。
一個人一生中,乳房可能繼續改變發展。荷爾蒙的週期、懷孕哺乳和更年期皆會影響乳房。
如何照顧乳房?
乳房形成後,也要如身體其他的部分,好好照顧。選擇合身的上衣和內衣,有時候不要穿內衣,讓皮膚能夠呼吸。定期檢查乳房是否有腫塊或其他乳癌的警訊,通常可在線上找到資料,也可向醫師諮詢。
如何解決乳房的疼痛?
乳房疼痛通常很快就自動消失,如果持續,可向醫師詢問。運動時,穿有支撐性的運動內衣,可減少疼痛。
何時需就醫?
青少女若覺得乳房疼痛難忍,應諮詢醫師。如果特別嚴重,醫師可以開立處方調節荷爾蒙的分泌。年輕女性的乳房硬塊通常是發育階段的現象,如果不是,則應立即和醫師討論。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7.09.06)
+ read more
2017.09.19
懷孕時的「免疫時鐘」可預測早產
最新研究發現,女性懷孕時身體有「免疫時鐘」,醫師可以透過「時鐘」預測早產。
美國約有10%的嬰兒早產,至少早了三個星期或更多,但醫師缺少預測早產的可靠方法,新的研究尋求了解為何早產會發生以及如何預防。
醫師們很早就知道懷孕母親們的免疫系統會調適,以預防身體排斥胎兒。但沒有人全方位的調查這些變化,或變化的時間點是否嚴𧫴的受到控制。先前的研究顯示發炎性的免疫反應促使早產,因此,如果科學家能夠找出將要早產的免疫變化識別圖像,則可設計測量血液來檢驗。
建立足月生產的免疫細胞變化圖像
由史丹佛大學進行的研究指出,懷孕時免疫系統產生變化,有精準的時間點,可以確認何時開始身體沒有「按部就班」地發展。
這項研究來自18位正常生產的婦女抽血液樣本,每位婦女在懷孕的三個階段各抽一次血,生產後6個星期再抽一次,建立足月生產免疫系統在不同懷孕階段變化的基本圖像,例如:不同免疫細胞的數量的變異、細胞中哪些代謝途徑在懷孕時更活躍及其變化的準確時間點、細胞對於模擬病原入侵的反應等。再以10位正常足月生產婦女的血液樣本,佐證上述足月生產的免疫圖像的正確性。
有了懷孕時免疫系統變化的基本圖像做為參考,下一步要用早產母體的血液樣本,看其免疫功能的軌道有何不同。除了更精確地了解懷孕最初和最後期所發生的事,也想知道從正常到充滿病變的轉折點。由此,可以預測早產的風險及其可能的預防方法。
研究的主要作者Dr. Brice
Gaudilliere説:「懷孕是一種特有的免疫狀態。我們發現正常懷孕時,免疫系統變化的時序有一個精確且可預測的圖像。基本上我們希望能夠回答,懷孕時妳的免疫時鐘是否跑得太慢或太快。」
然而,免疫系統非獨立作業。專家們應找出免疫系統和母體在其他方面互動的面貌,如基因、新陳代謝和身體的微生物群,來了解懷孕時整體性的生理時鐘。
編譯來源:Medical News
Today(2017.09.02)、UPI(2017.09.02)、Daily Mail(2017.09.03)
+ read more
2017.09.18
久站比久坐更傷「心」!
最近職場上出現可使人站立的書桌,避免員工久坐並促進健康生活。但是,一項新的研究指出,站著一整天其實本身就會帶來健康風險。全天候站著工作,可能使心臟疾病風險增加兩倍。
加拿大多倫多工作與健康的研究人員分析了7,320名員工,花了12年記錄他們一週是否站著、坐著或混合站及坐至少15小時,並分析他們的工作習慣與心臟疾病風險的關係。每位員工必須沒有心臟疾病才有資格參加這項研究。
這項為時2003年到2015年的研究發現,如果工作中站立時間很長,相較於長時間坐著的人心臟疾病的風險是其兩倍。此外,研究還發現工作中坐與站混和的工作習慣對不同性別有不同影響。坐與站立相結合的男性患心臟疾病的風險低於長時間坐著的男性;但是坐與站混和的女性比長時間坐著的女性高出80%罹患心臟疾病。
研究人員在分析每位參與者時考慮了身體質量指數(BMI)、工作對體力的需求程度和人口屬性的影響。結果仍然顯示,在工作時站立對身體健康的傷害更大,而不是坐著。
長時間站立會讓血液向下集中在腿部,因為腿部壓力過大所以容易產生靜脈曲張,不僅可能造成疼痛,還可能因為心臟必須更費力地將血液從身體的下半部循環到身體其他部位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專家建議工作中長時間站立的人們偶爾坐下來幫助身體的血液循環。
台灣女人健康網提醒,久坐會影響腸胃健康,久站/走則會影響腰、背及腿部,適時站起來或坐下來休息有助於避免身體痠痛或不適。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9.05)
+ read more
2017.09.16
肥皂傷害精子活動力!?
新研究指出,常見於肥皂、洗髮精、防曬乳、潤膚乳、化妝品、特定藥物、食物及塑料製品等的化學防腐劑-「對羥基苯甲酸酯(Parabens)」(Parabens)會降低精子的品質及能動性,也會損害精子DNA。
研究團隊分析315名看不孕門診的男性的尿液、精液樣本,檢測這些男性尿液中的「對羥基苯甲酸酯(Parabens)」含量及精子的狀況,研究團隊也訪談了這些男性。
研究發現,尿液中含有「對羥基苯甲酸酯」與大小及形狀異常的精子數量增加顯著相關,而過去有研究指出精子異常與不孕有關。此成分也會使精子的DNA受損,並且降低精子的能動性,代表精子會變得較沒有能力游到卵子。其中的一種類型—「對羥基苯甲酸丁酯(butyl
paraben)」被發現對精子品質降低關聯性特別高。
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的Marisa
Bartolomei說明,「對羥基苯甲酸酯」廣泛存在於很多產品中,並且常見的類別為「對羥基苯甲酸丁酯(butyl
paraben)」、「對羥基苯甲酸甲酯(methylparaben)」及「對羥基苯甲酸丙酯(propylparaben)」,有時會和其他防腐劑混和以達到更強的效果。
在歐洲部分「對羥基苯甲酸酯」類別被禁止放入化妝品中,但在美國被允許。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NIH),「對羥基苯甲酸酯」可能帶來生殖、神經及免疫系統方面的副作用。由於此成分廣泛出現在很多日常生活產品中,避免使用到此化學物質很難,人們目前能做的就是選擇有標示不含「對羥基苯甲酸酯」的個人用品。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8.18)
+ read more
2017.09.14
人造子宮問世將如何改變社會倫理?
我們正在接近生物技術突破,完全人造的子宮可能將改變人類生殖的本質。
2017年4月,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宣布開發出人造子宮,此「生物袋(biobeg)」目的是在提高早產兒的存活率,這個技術超越了傳統早產兒保育器。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羔羊胚胎(相當於22-24週齡的早產人類胎兒)能夠在生物袋中成功地生長,並且已經超過一歲。
與此同時,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透過模擬子宮內的營養物質來讓人類胚胎在母體外存活了13天。存活天數比過去的紀錄還長,並且研究停止的原因是已達到法律限制的14天,而非技術上無法使之存活。換句話說,目前限制這項因素的不是技術而是我們的倫理。
人造子宮將會改變這個社會。對於一些人來說,它帶來了平等、自由和選擇,但對另一部分人來說技術背後的意義令他們擔憂。現實世界中,這個技術可能將在十幾年後就開始真實地影響社會,當現實版本的生物袋出現到底會對社會帶來什麼衝擊?
人造子宮的好處
人造子宮可能帶來令人驚喜的醫療福利:挽救早產兒、幫助不育夫婦、給予同性戀和跨性別者新的生育選擇,甚至讓年長的父母有孩子。它還能提供女人相較於傳統的懷孕和分娩更安全的生育選擇;給胎兒均衡營養、穩定的溫度、聲音等健康的環境以及排除酒精、藥物的不良影響。
這項技術可能會翻轉傳統生兒育女是女性責任的觀念,進一步影響女性在職場上的機會與生活中的性別分工。一旦父母的角色變得平等後,男性占領導階層多數的現象將不再有任何立足的基礎。
人造子宮的倫理衝擊
但是,這項技術也引發一些擔憂與爭議。
人造子宮是確保胎兒健康發展還是追求最健康的小孩?這兩者的界線在哪?
是誰可以決定自然子宮或人造子宮哪一種是最好的?是女性還是男性?是醫療人員?是宗教領袖?
人造子宮會不會出現出錢者說了算的局面?決定人造子宮要如何被使用、何時使用?將使誰受惠?
政府或是私人保險公司是否會因為考量傳統懷孕及分娩的費用及風險成本比較大而選擇人造子宮?
人造子宮會不會成為只有特權才能獲得的資源,而使自然的懷孕被標籤為與貧
困、特定的階級或種族有關的行為?
人造子宮產出的寶寶會不會變得比自然出生的嬰兒更有優勢?
如果人工子宮比自然懷孕更便宜,是否會讓人們因為經濟誘因而選擇人造子宮生育小孩?
人造子宮對女性的影響
當談到女性選擇權時,沒有比有人造子宮的選項更讓她們感觸良多。在自然懷孕的情況下,女性或多或少對懷孕過程有一定的控制,但是當胎兒能在母體外生存時會對女性帶來什麼影響?法律上會不會定義胚胎的存活能力始於受精?又法律上會賦予體外的胚胎什麼樣的權利?(是要利用不要的胚胎培育人體器官?還是培育存活的胎兒)。還有另一個值得深思的是,反對人工流產的團體可能會相當支持人造子宮,作為阻止女性人工流產的替代方式。在最糟的情況下,女性可能因此被迫從其體內取出胚胎並放入人造子宮中培育及生出。
可以確定的是,人造子宮問世將大大地改變社會。人類在母體外生存將引發很多風險,但同時也提供了新樣態的平等與健康照護,這類的權衡與爭議才正要開始。而就在不久的未來,人造子宮的技術將逐漸成熟,到時我們應如何選擇呢?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7.09.04)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