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為什麼會有黃色精液?
2017.08.28
為什麼會有黃色精液?
精液一般是灰白色,但有時會呈現不同顏色,通常是黃色。異常的色澤有時是一次性的,有時卻會維持一段時間。雖然這種事並不一定需要擔心,但有時精液顏色的改變,可能透露了身體狀況出問題。   精液是各種男性生殖腺體所分泌的組成物質,其中包含精子。生殖部份器官的改變或干擾會造成色變。   為什麼會出現黃色的精液? * 精液中有尿液:精液和尿液一樣都要通過尿道,有可能黃色尿液混入了精液使其變黃。 * 黃膽:當肝不能分解膽紅素(一種紅血球細胞破壞後的副產物)時,黃膽會使眼睛變黃也會造成皮膚和精液變黃。 * 白血球異常地方:發炎會產生過多的白血球,這些會藉由精液排出,這種狀況叫膿性精液(pyospermia or leukocytospermia)。多餘的白血球會導致精液變黃,這些都是感染發炎的結果。 * STIS:由性交傳染如孢牙(chlamydia)、泡疹(herpes)、淋病(gonorrhea)可能造成黃色精液。在此情況下,精液可能也會有異臭味。 * 飲食改變:吃含有色素的食物可能導致精液變黃,濃嗆味道的食物如大蒜、洋蔥、蘆筍、青花椰菜也會使精液有味道。 * 不常射精:如果有段時間沒射精,精液有可能混到尿液而變黃。   需要看醫生嗎? 淡黃色的精液通常不用擔心,但有些情況必須看醫生,特別是精液為深黃色時。如果有其他症狀,例如黃皮膚、發燒、精液發臭味或射精時感到疼痛就需要看醫生了。   黃色精液的治療 抗生素:如果黃色精液是因感染引起,醫生可開抗生素或抗病毒劑(anit-viral)處方。如果是因感染而精液變黃,在醫生診斷出感染源前不應該有性接觸,否則可能傳染給性伴侶。盡量減少含人工色料食物之攝取,多喝水也有幫助。   其他精液色變 精液也可能有其他顏色: * 褐色或紅色:有時可能會有輸精管附近的血管破裂或疏漏而釋放出來的血,會使精液變褐色或紅色。如果精液顏色持續變紅1-2天,就應該尋求醫療處置。 * 帶綠色:帶綠色的精液可能代表攝護腺或附近組織的潛在感染,也應該去看醫生。如果發覺有些不尋常或精液有些退色且持續一段時間,就應該去看醫生尋求診斷原因。   如果你的精液有不同的顏色、質感甚至味道這並非完全不正常,顏色呈現可能因飲食活動和射精瀕繁度而不同。帶黃色的精液並不一定表示需要擔心,然而深黃色或是有臭味以及伴隨其他感染症狀或醫療問題則不能忽視。     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2017.08.11    
+ read more
威而鋼的汚名減少了嗎?
2017.08.25
威而鋼的汚名減少了嗎?
在英國,男性威而鋼使用者增加了三倍。醫師表示汚名減少了。的確是這樣嗎? 過去十年來,威而鋼和其他同樣功能的藥方,增加了近三倍。依照英國國家健康署的資料,和2013年威而鋼的價格降低了85.9%有關。醫師表示逐漸有較多男性了解,使用威而鋼是因為有嚴重的疾病,使得勃起功能障礙的汚名減少許多。 以下是國外男性使用威而鋼分享的經驗和污名化的想法。 1)法國67歳菲利普:許多男性如果有勃起功能障礙,會覺得自慚形穢,不願意和醫師討論,即使這應該是他們必須第一個討論的對象。....首先若有勃起問題,要和你的配偶和醫師討論。我的狀況和年紀有關。第二,威而鋼並非可以増強性慾,需要配偶有好的刺激,才能勃起。第三,年輕人若無勃起功能障礙,則不適用。…最後,要討論,不要壓抑在心裏。….. 2)英國55歲的馬克:我因患了多發性硬化症,而服用威而鋼,從來不會覺得有汚名化。或許有些男性沒有特殊醫療上的原因,可能會有這樣污名的感覺。家醫一個月只給4顆藥,我需要在互聯網上購買。很多年前就開始服用威而鋼,我的生活品質和夫妻關係的穏定因而大有不同。 3)英國67歲的伊恩:自從我向幾個朋友提到我有威而鋼的處方,發現大部分的人曾經服用過或正在服用中,各年齡層都有,由50多至70歲以上。認識一個在健身房的年輕人也有服用。我的家醫説他寫的處方越來越多,但很多朋友根本不找醫師直接上網買。因為英國限制28天只能有4顆,合理嗎? 4)英國69歲的大衛:除了醫師和太太,我從來不會和別人討論威而鋼,所以不知道是否有汚名化。…..服用此藥對我的婚姻有很大的幫助。強硬勃起代表好的性交。 5)英國80歲的李:也許有汚名化,但非威而鋼本身,而是勃起出了問題時,難以承認自己失去了男子氣概。我的勃起障礙在60到70歲之間,逐漸發生,但欲望仍然很強。試過威而鋼和犀利士多年,有流感症狀,紅眼和臉發紅的副作用,最後覺得不值得。我的視網膜靜脈有血栓,雖然科學仍未證實因威而鋼而起,但應列入研究。現在轉換成外用乳膏Vitaros, 勃起沒有副作用。 6)英國64歲査爾斯:過去15年來,服用威而鋼以增強性交經驗。從來不是因為無法勃起,只是讓性交長一些。勃起功能障礙完全是一種誤稱。…..沒有副作用,只有些臉發紅,半小時如魔術般起作用。 7)英國47歲班恩:我的配偶很支持,她以為我只是偶爾用。我不好意思跟她説,每次性交我都會服用。是有汚名化,很令人難為情的。…..。威而鋼使我不必再服用抗憂鬱症的藥。….. 8)英國64歳肯恩:汚名化逐漸減少,但平常談話不會提起。很多人和我一樣,服用威而鋼沒有想太多,因為需要維持親密關係。…..由於醫療和心理的因素,使我有勃起障礙。起初我不願意告訴我的伴侶,…我腦子裏的汚名化多於現實。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7.08.14)      
+ read more
預防流產新曙光?
2017.08.24
預防流產新曙光?
女性流產的原因很多,大部分流產的原因是胎兒染色體不正常,無法有正常的發展。但在一些案例中,起因於母體的免疫系統把胎兒細胞視為侵入者,產生抗體破壞它們。這稱為FNAIT (Fetal and Neonatal 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a), 不只會導致流產,也可能讓新生兒腦部出血,導致終身殘疾或死亡。   加拿大, St. Michael醫院的研究團隊,突破性地發現為什麼母體的免疫系統會發動攻擊,導致流產,意味著不久的將來,可以有預防性的治療。   科學家已知道在人體免疫系統中的一種淋巴球是自然殺手細胞。在懷孕時有保護的作用,防衛胎兒抵抗濾過性病毒,疾病和初階成長的問題。   懷孕時,有自然殺手細胞是正常的,也是人類和其他哺乳類胎盤成長所需,但在懷孕後期,其在胎盤的數量應減少。研究專家發現FNAIT的案例中, 自然殺手細胞沒有減少,反而很廣泛的活躍著。   FNAIT發生在1/1,000的新生兒,但女性真正受到影響的數目,並不知道。因為這些數字並不包括流產的女性。估計2-3%的女性有FNAIT,這其中約有30%的女性流產。   生物學上,老鼠和人相似。研究指出有FNAIT的懷孕老鼠,其免疫反應觸發更多的自然殺手細胞,來對準細胞,包括trophoblast──負責胎盤的發展和成長的胎盤細胞。這種免疫攻擊會使得胎盤變形,切斷給嬰兒的營養輸送,限制子宮內胎兒的成長,增加流產的可能性。   研究作者建議,治療的選項中可以針對自然殺手細胞,來有效的預防FNAIT相關的流產。   首先是使用IVIG (Introvenous Immunoglobulin G),這是從1000多位身體健康者捐獻的血漿,所製造的成品。 IVIG阻擋了自然殺手細胞的感應器,使其不明方向,防止其對準胎盤細胞,也減少母體反胎兒的抗體。IVIG已被准許治療一些自體免疫性的疾病,但若要有效的治療FNAIT, 必須高劑量,藥費十分昂貴。   在實驗室中,也在測試其他較便宜且比IVIG更有效的治療,如針對細胞的接收器,來阻擋自然殺手細胞的活化。這個方法可能比較有效,且比較便宜。當然,也可以直接從身體去除這種細胞,但是,自然殺手細胞在胎盤初期的發展,扮演很基本的角色,所以專家不會建議。   將來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決定,這些反自然殺手細胞的治療是否對人類同樣有效。   由FNAIT的案例中,我們了解流產及防礙成長的原因,是在減少這個疾病的不幸結果上,向前邁了一步。   編譯來源:Mail Online (2017-08-10,Nature Communications  
+ read more
瓶裝水不利牙齒健康?!
2017.08.23
瓶裝水不利牙齒健康?!
眾所周知,氣泡飲料、啤酒和咖啡對牙齒是不利的,而瓶裝水似乎無害。但牙醫警告事實上並不一定如此。部分受歡迎的瓶裝水品牌具有危險的pH值,或缺乏必要的氟化物,這可能導致蛀牙。然而,從產品標示上難以知道哪些是安全的,所以研究者測試了9個知名品牌的pH值。   pH值介於0到14之間,7個是中性的,低於7屬於酸性,高於7則是鹼性。以下為測試結果: PH值 礦泉水品牌 4 Smartwater,Dasani,Aquafina和VOSS(沃斯) 7 Poland Spring 7.5 Volvic(富維克) 8 Fiji(斐濟)、Essentia 8.5 Evian (依雲)   結果發現,這些瓶裝水品牌中有4個是非常酸性的。   Eunjung Jo博士說明,我們牙齒的法郎質在pH值5.5的環境下會開始被酸蝕,所以最好避免任何pH值低於5.5的飲料。Jo博士還表示,對牙齒造成的傷害與您飲用飲料的時間成正比,所以花三個小時喝咖啡比在30分鐘內喝完更有害。而針對鹼性水如依雲(Evian),雖然有研究表示可以幫助防止骨質流失,但沒有證據顯示效果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氟化物對牙齒法郎質有益,因此政府在管理自來水時會確保其具有標準的的含氟水平,但瓶裝水通常較為缺乏。牙醫Tema Starkman博士說,對於牙齒仍在發展的0-5歲的孩子飲用水中含氟尤為重要,如果孩子缺乏適量的氟化物,他們的牙齒上容易出現白斑。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表示,生活在非氟化自來水社區的兒童,比生活在氟化自來水地區的同齡人有更多損壞的牙齒。Starkman博士說明,如果成人已蛀牙又缺乏氟化物,也會造成更多的蛀牙。而除了從自來水獲得氟化物之外,還可以從含氟牙膏或漱口液中獲得。美國牙科協會表示,含氟飲用水是天然抗蛀牙的物質,是個人預防蛀牙最簡單和最有益的方法之一。   在台灣,礦泉水市占率以國產的為主,台灣進口的礦泉水中常見的有Volvic、Fiji和Evian,而上述屬酸性的礦泉水中目前只有VOSS在台灣可買到。      
+ read more
高工時對心臟不利?
2017.08.22
高工時對心臟不利?
最近一份研究指出,每周工作55小時以上的人心臟疾病風險顯著增加,但研究結果真的如文字所寫那麼顯著嗎?   7月中旬一篇發表於歐洲心臟期刊的研究,欲了解高工時與心房顫動風險的關係。研究團隊利用8個研究合併後的數據進行分析,共有超過85,000名勞動人口的資料,平均年齡為43.4歲。   研究比較兩種工時的勞動人口的心房顫動風險,分別為一般工時(每周35-40小時)及高工時(每周55小時以上),依據這些人的心電圖、醫療紀錄、死亡證明等資料來分析其心房顫動風險。   研究發現,每週工時55小時以上的人,心房顫動風險上升了40%。風險上升程度即使在研究考量了其他健康問題如肥胖、高血壓、吸菸、喝酒等之後依然存在。兩年前發表於Lancet來自美國及澳洲的研究顯示,高工時者中風風險增加,而這份新的研究辨識出心房顫動可能是引發中風的原因。   不過,The Guardian近日指出,雖然這份研究是大型研究且過程嚴謹,但實際研究分析的人口中只有1.2%有心房顫動,因此研究說每周工時超過55小時者風險上升了40%,其實相當於增加1.7%風險。   此外,導致心房顫動的原因包含血壓、年老、糖尿病或基因,雖然研究者試圖控制這些可能混淆結果的因素,但無法確定有確實控制住。並且研究也未檢視不同工作類型如日班、夜班或輪班制等差異。過去一份長期追蹤護理人員的研究指出,輪夜班與中風風險上升5%有關。   對於高工時者,面對心房顫動的風險,可以透過不吸菸、不過度飲酒、避免肥胖及勤做運動來降低風險。如果情況允許的話,再減少工作時數。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7.08.07    
+ read more
英國助產士學會將停止強力推動「正常生產」
2017.08.21
英國助產士學會將停止強力推動「正常生產」
為了避免讓選擇醫療介入生產過程的母親覺得沮喪、有罪惡感,英國助產士將結束對「正常生產 (normal births)」的倡議與推動,並改變對生產的談論方式。   英國皇家助產士學會(RCM)自2005年開始倡議「正常生產」,鼓勵準媽媽在沒有醫療介入的情形下生產,其醫療介入包含無痛分娩、引產與剖腹。   助產士學會將改變其專業指導方針,使用「生理性生產」(physiological births) 一詞來形容沒有醫療介入的生產。但並不會改變其觀點,依然認為沒有醫療介入的分娩對許多女性來說是最好的。   英國皇家助產士學會執行長Cathy Warwick教授否認這十多年來對「正常生產」的推動危害了母親與嬰兒的安全,但她承認這造成了錯誤的印象。Warwick說,如果只談論正常生產,特別是將之稱為一個倡議運動,那就有一種危險,好像我們只對沒有醫療介入的陰道分娩女性感興趣。「我們並不想讓女性因為不是正常生產就覺得自己很失敗,但不幸的是,這似乎是一些女性的感受。」   Warwick表示,「正常」這個詞帶有價值判斷,容易引起爭議,使用非價值判斷的詞會更簡單,類似「生理性生產」這樣的術語將更容易解釋所處的觀點。   一項針對2004年至2013年間Furness綜合醫院內16名嬰兒與3名母親死亡的調查,使得「正常生產」的倡議遭受批評。   這項由Bill Kirkup博士主持的獨立調查,指出失敗的「致命組合」導致11名嬰兒與1名母親遭受不必要的死亡。調查發現,助產士在任何狀況下都主張女性能夠正常分娩,因此導致了不安全的生產。助產士與醫生的關係被描述為「嚴重失能」,助產士未能即時將病患的併發症向醫生提出警告。   這項調查同時提出,醫院的生產服務遭受到否認,常被認為是無能的。   Kirkup博士說:「調查結果發現,幾乎在每個層面都失去功能,從生育單位到負責管理和監督的人員都是一系列的失敗,這些問題是嚴重和令人震驚的。   英國皇家助產士學會執行長Cathy Warwick表示,她不認為助產士會將正常生產看得比安全重要。她說:「顯然在這起調查中,有一些助產士被認為是這樣做了,但我沒有任何證據顯示RCM鼓勵這樣的事。」   台灣女人連線黃淑英常務理事表示,若是仍以強力推動的態度來主張女性生產方式,則無論使用「正常生產」或「生理性生產」都只是換湯不換藥。生產方式不應成為各種認知競逐角力的場域,應由產婦參考醫療建議,視個人需求與認知決定。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 2017.08.12/14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