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母乳真的那麼好?
2017.08.18
母乳真的那麼好?
  母乳比配方奶有益的觀念遍及全球,對女性哺育選擇有重要影響,但母乳真的有這麼好嗎?   去年1月,國際醫學期刊The Lancet發表了一系列有關母乳的研究。研究提出:母乳使世界變得更健康、更聰明、更平等。因為母乳含有抗體和免疫細胞,所以可以防止感染。並且,在中、低收入國家中,只吃母乳嬰兒有較低的亡風險。   The Lancet發現了六篇研究顯示只吃母乳的嬰兒,發生嬰兒猝死症的風險降低了36%。而母乳也對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有保護作用,這是一種嚴重的腸道病症,可以在任何環境中殺死嬰兒。另外,母乳亦可以防止腹瀉、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等症狀。另外有部分研究顯示,哺餵母乳的女性發生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機率較低。   母乳哺育是好的:很便宜、可以幫助母親減重,並且含有一些抗體。但已有多項研究指出,母乳對嬰兒的智商與未來健康並沒有影響,女性不需為了哺餵母乳有過大的壓力。   台灣女人健康網認為,母乳及配方奶都是哺育嬰兒的選擇,女性可考量自身的情形予以選擇。社會應避免形塑母乳為尊的氛圍,尊重並支持女性選擇。並且,近年來針對母乳哺育,國外已有諸多反省與修正。主要的方向皆是給予母親充分正確的資訊,選擇不同的哺育方式。不再「積極促進」母乳哺育,而改以「支持」,避免責備、評價無法或不願哺餵母乳的女性。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  20170801    
+ read more
隆乳女人悲哀的勝利
2017.08.17
隆乳女人悲哀的勝利
在2012年,英國有50,000名女性的生活永遠地改變了,因為她們接受了隆乳手術,但植入的卻是有缺陷的法國製的植入物。雖然5年後,受害者得到正義的伸張,獲得一筆賠償,但不但不夠成本,更無法禰補所承受的痛苦。   2012年6月,醜聞終於爆發!英國媒體報導Poly Implant Prothese(PIP)公司製造的乳房植入物,破裂機率比其他植體高出兩倍。PIP以填充床墊的廉價工業矽膠取代應以醫療級矽膠製成的乳房植入物,估計全球約有400,000位女性受到影響。   經過5年漫長的審判,德國整容手術證照機構(TÜV Rheinland)被勒令補償歐洲20,000個遭受醫療過失的受害人。每人大約僅得到3,000歐元,還不夠原來手術的費用,更不用說很多婦女因為植入物引發的長期健康問題,需要更多花費。   有一名女性25歲時隆乳,植入物破裂流出有毒的矽膠,侵入她的淋巴結,為了怕得淋巴癌,手術切除了淋巴結。手術導致了血栓和左臂永久性的神經傷害。一共做了五次手術,嚴重影響工作和照顧兩個幼兒的能力。   另一名女性20歲時,覺得自己哺乳後左乳歪斜,於是選擇隆乳。診所從未告知她植入物有毒,是她自己發現的。英國國家健康服務機構不願意做植入物移除的手術,除非植入物有明顯的破裂。若她私下找診所做移除,同時替換另一種植體的手術,8,000歐元的費用則難以負荷。她説有時想切開胸部,把這些定時炸彈拿掉,但又焦慮拿掉以後,外貌會改變。   這些女性一方面承受身心帶來的痛苦和焦慮,一方面又得承受社會訕笑的眼光。很多有PIP植入物的女性,逐漸感受到這個議題所存在的不公不義,啓動網絡的互助團體,其中最大一個組織Opic在臉書有1,000個會員。她們互相支援,交流資訊,建立情感,也是在法律上對付訴訟對象的重要聚落。   PIP的創辦人最後被迫道歉,且因其出售不合標準的植體,入獄四年,但整容診所卻從未公開道歉。雖然審判的結果有利受害女性,但目前她們還未收到任何賠償金。如果她們要求更多的賠償,以涵蓋當初手術費用、未來手術費用和精神補償,她們必須重啓新的訴訟。   在歷經多年的等待後,這些女性希望有一天她們不再需要互助團體,甚至不再期待有任何金錢上的補償,但她們希望社會真正的瞭解她們所經歷的確實是世界上最大的醫療醜聞。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70807   其他人感興趣的新聞: 多國提出警告 隆乳與罕見癌症有關 隆乳影響心電圖的判讀?  
+ read more
少鹽  vs 多鹽之戰!
2017.08.17
少鹽 vs 多鹽之戰!
不久前一本書The Salt Fix指出高鹽與高血壓的關聯是一種迷思,認為少鹽不僅無法降低心/血管疾病,還可能增加糖尿病風險。這本書上市後引起英國公共衛生專家的譴責,認為這本書的建議可能讓很多民眾陷入健康風險。   The Salt Fix作者James DiNicolantonio在書中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及英美衛生單位建議減少飲食中的鹽分是錯誤的,他認為鹽是人體必要的物質,少鹽可能導致骨質酥鬆及記憶衰退,多吃鹽反而可以幫助我們減重。人們更應警覺的是糖分攝取量,過多糖分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急慢性腎臟疾病。   不過,英國公共衛生部的營養科學主任Louis Levy認為,現今飲食是導致健康問題的主因,提倡高鹽飲食會讓很多人陷入健康風險,並且這個建議也低估了高鹽與高血壓相關這樣的結論背後有著國際認可的證據支持。   曾經說服政府向食品產業施壓以降低產品含鹽量的教授Graham MacGregor則指出,少鹽的建議是不容質疑的。若檢視少鹽建議背後的證據,就會發現證據強度其實高過對糖、飽和脂肪或蔬果的證據。這些證據來自於流行病學研究、移民研究、治療方法的臨床試驗等。Graham教授認為作者DiNicolantonio立意良好,但是他屬於相信所有死因都肇因於糖的人。   英國營養科學建議委員會在2003年的一份報告中,說明高鹽會導致高血壓的結論背後有大量的動物或人體試驗證據支持。然而,因為資料蒐集困難,無法得出有多少心臟疾病案例及死亡是高鹽飲食導致的。不過NICE檢視2013年鹽分攝取量減少對人口的影響,認為少鹽的政策可能每年減少兩萬個心臟疾病死亡案例。   DiNicolantonio回應,不論英國公共衛生部及美國心臟學會的想法是什麼,沒有證據顯示少鹽可以降低血壓。醫療文獻指出,正常血壓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的人有80%的血壓不受鹽量影響,屬高血壓前期收縮壓120-139mmHg;舒張壓80-89mmHg的有75%血壓不受鹽量影響,有高血壓者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者約有55%不受鹽量影響。他不認為他的書會讓人們陷入健康風險,他只是在提倡正常的鹽分攝取量,亦即每日7.5-15公克的鹽。他認為如果高鹽飲食會使人有健康風險,為何食鹽量高的國家如韓國、法國、日本等人們平均壽命高且冠心病發生率是世界上最低的國家。事實上,少鹽飲食才讓人們有健康風險,光美國每年就有約600萬人口被診斷有低鈉的情形。   編譯來源:The Guardian(2017.08.08)、Daily Mail(2017.08.09)      
+ read more
沒有所謂食療!食物不等於藥物
2017.08.16
沒有所謂食療!食物不等於藥物
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名言:「讓食物變成你的藥,讓藥變成你的食物(Let food be thy medicine and medicine be thy food)」─是許多推廣食療的人常使用的句子。最近一位營養師Dylan MacKay強調,食物是食物,不能等同於藥物,將食物等同藥物的邏輯對人們的健康可能帶來不良影響。   Dylan MacKay是加拿大李察德森保健食品及營養醫學中心的營養生化學博士,其專長在於了解人類遺傳因子如何影響一個人對飲食調整的反應,及生活習慣如何影響慢性疾病風險。   他認為,將食物視為藥物這樣的邏輯低估了這兩樣東西的神奇之處。以下是他的說法:   食物與人類社群密不可分,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將食物視為藥物其實是奪去了食物的這些正面特質。而食物雖然攸關人類的健康,但其功能不限於健康,因此我們不會因為生病而去吃食物。另外一個食物不等於藥物的論點是,健康的人也需要吃東西。   藥物則是人們用來維持健康及預防或治療疾病的物質,一個生病的人即使每天吃最健康的食物,但若沒有藥物他仍然可能面臨生命危險。   對於身處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來說,那個時代人們對細菌或病毒缺乏了解,常將疾病歸因為眾神的憤怒。如今,公眾衛生品質提升、現代藥學進步下人類壽命延長許多,並且人們不再相信眾神憤怒之說,但是食物等於藥物的邏輯卻依然存在,仍然有人認為一個人如果生病一定是因為他吃了不對的食物。   若將食物視為藥物可能讓人執著於食物的營養成分,進而推崇或醜化特定的食物,使飲食這件充滿樂趣的活動變成讓人倍感壓力的過程。這樣的執著其實也反映出人們常高估某些食物能帶來立即效果,卻低估了飲食習慣所帶來的長期影響,並且忽略了一個人所處的環境、身體活動量及基因也是影響健康重要的因子。   另外一個將食物等同藥物的壞處是,有些人會傾向於用所謂替代療法如「果汁節食法(juice diet)」等來治療癌症、後天免疫力缺乏症(AIDS)等嚴重疾病。   偽科學及騙術喜歡用食物等於藥物的邏輯來販賣營養保健品、節食專書及療程,光這個事實就足以讓我們對食物等於藥物的邏輯存疑。     食物是食物,藥物是藥物,兩者都有各自神奇之處。     編譯來源:STAT2017.08.07    
+ read more
產後無法擺脫肚子?可能是腹部肌肉出問題
2017.08.15
產後無法擺脫肚子?可能是腹部肌肉出問題
大約三分之二的女性在懷孕期間或產後會罹患腹直肌分離症(Diastasis Recti)。研究表示,若沒有矯正練習,腹直肌分離會維持很多年,並造成慢性背部和骨盆帶疼痛、姿勢不良甚至疝氣或器官突起於撕裂的腹壁。   腹直肌位於腹部的兩側,主要功能是支撐背部和腹腔內器官。懷孕期間,由於胎兒成長,媽媽的子宮也會快速增大,腹直肌和結締組織會分離而且拉伸、變薄,以適應胎兒的成長。薄弱的結締組織取代了腹直肌原本的功能,脆弱的支撐可能導致媽媽身體出現背部疼痛、腹部器官移位、便秘、腹脹等症狀。   這最常發生在先前有過懷孕經驗的女性身上,因為其肌肉力量已被減弱;還有懷有雙胞胎或更多胞胎的女性,因為隆起的肚子大使得腹肌更為緊繃;35歲以上的人也因為肌肉可能隨著年齡增長自然減弱,可能有此症狀。   然而,腹直肌分離症不僅發生於懷孕女性的身上,理論上只要不正確地做仰臥起坐或舉重,任何人都容易罹患腹直肌分離症。其症狀包括當站立、彎曲和行走時腹部會有撕裂和疼痛感,而大多數人在注意到分裂肌肉之間的凸起處前,都不知道自己罹患此疾病。   而維持體態也不見得能在懷孕期間提供保護。一名懷孕前有固定運動習慣的女性,在懷孕的前幾個月仍持續跑步、騎自行車和做仰臥起坐,希望能保持身材並在產後能更輕易地恢復身材。懷孕第4個月時,她發現肚子有一個突起處,觸摸時手指陷入一個約莫4公分的凹洞。經診斷她罹患了「腹直肌分離症」。醫護人員推測,即使這名女性的腹肌在懷孕前是如此強健,但當沒有足夠的空間可以提供胎兒生長伸展時,它們仍會被拉開。   雖然不危及生命,但如果處置不當可能會導致長期的問題。弱化的腹肌需要其他肌肉運作以作為補償,可能造成其他部位肌肉疼痛,特別是背部和臀部。而在分娩時,腹直肌分離會使陰道分娩更加困難。也因為腹部肌肉通常與骨盆底肌肉一起運作以支持膀胱和腸子,之後可能引起便秘與失禁。   雖然嚴重的病例可能需要手術來重新連接肌肉,但此病症也是可透過正確的運動來改善。英國國民保健署建議進行物理治療和骨盆運動。   但是,倫敦產後運動專家Katelyn Faison說:女性常常會自行嘗試了錯誤的運動,使狀況變得更糟。對腹肌施予太大的壓力可能導致其進一步分離,將造成更多的虛弱、疼痛和持久性的傷害。   倫敦物理治療師Kim Van Deventer說,女性們認為無論是透過特定運動或手術,只要成功關閉肌肉間的間隙,便是成功。但實際情況並非是因為肌肉不夠強壯,而使它們無法組織在一起。關鍵是要循序漸進地重建腹部肌肉的全面強度,甚至可能需要運動長達12個月之久。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731    
+ read more
高跟鞋美麗的代價
2017.08.14
高跟鞋美麗的代價
穿高跟鞋對健康是否有害,一直備受爭議。最近蘇格蘭艾伯丁大學的研究團隊檢視了20份有關高跟鞋的研究,同時從流行病學、生物機轉及社會文化的角度去探討高跟鞋的影響,讓人們能更細緻地了解目前高跟鞋對大眾健康的挑戰。   研究指出,高跟鞋能提升女性的魅力,並且穿高跟鞋的女性容易因為獲得男性的關注而受到相應的禮遇,女性本身也認為穿高跟鞋使他們更加自信。不過,多數的研究也指出高跟鞋增加肌肉骨骼症候群的風險,如扭傷、骨折、拇指外翻等,影響範圍從腳趾到脊椎,並且也會增加受傷(如跌倒)的風險。綜言之,高跟鞋同時有著對健康有害的缺點及社會文化上的好處。   此外,研究團隊提及最近英國與加拿大在處理雇主要求女性員工穿高跟鞋引發的爭議時不同的態度。一位空服員說英國航空公司(British Airways)要求他們在機場必須穿高跟鞋,但在飛機上不用穿高跟鞋。此外,2016年一位擔任櫃檯接待員的女性抵達工作場所後被要求折回家裡,換上2-4吋高的高跟鞋。這位女性發起聯署要求國家制定法律禁止企業要求女性穿高跟鞋,獲得超過152,400筆聯署。   英國對爭議的回應是雇主不得因受雇者之性別而有歧視,穿著規定應對不同性別有對等的要求,為了讓這樣的法律意義更為明確,政府將針對職場制服做新的指引。而加拿大哥的倫比亞省則是特別修正了法律;禁止雇主要求員工穿高跟鞋。   研究作者Max Barnish說明,研究目的並非試圖告訴民眾是否應該穿高跟鞋,而是探討高跟鞋如何影響女性選擇鞋子的自由、對異性戀關係及社會的負面影響,讓女性能衡量穿高跟鞋的利與弊。同時研究也強調英國政府應追蹤女性被要求穿高跟鞋事件的後續處理,並希望政府能制定法律或討論出具體措施來規範這樣的問題,而不是仰賴讓問題持續發生的既有法律。   編譯來源:Daily Mail(2017.08.01)、Medical News Today(2017.08.01)、BMC Public Health(2017.08.01)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