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7.20
騎單車小心傷害私密處!
騎單車是很多人的興趣,但對女性來說,這個興趣可能引起陰部不適而提高陰部感染風險,甚至影響到性生活。
倫敦婦產科顧問同時也是單車愛好者Pradya
Pisal指出,騎單車時陰部會承受身體40%的重量,不論男女都可能因騎單車而陰部不適。對女性來說最常見的問題是磨擦、座瘡(saddle
sore)、皮膚感染或麻痺、陰唇腫脹、陰道有刺激感、細菌型陰道炎及尿道炎。對於陰唇不對稱或是已腫大之女性,騎單車可能使問題加劇。
2016年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支持了上述說明,發現每周騎單車100公里以上會顯著降低生殖器的敏感度,並且疼痛及麻痺的情形也增加,導致部份的人有性功能障礙。
面對這樣的問題,Angelica
Kavoumi外科醫師表示,有越來越多女性透過「陰唇整形(labioplasty)」方式—包含剪除部分內陰唇,減少與單車座墊的摩擦。對於不想透過手術改善問題的女性,可選擇使用較適合女性陰部的開孔式座墊,減緩陰部承受的壓力,並搭配使用潤膚劑來減少摩擦。英國的職業自由車隊Team
Sky的首席物理治療師Phil
Burt提醒,調整最適合自己的座墊角度是減緩陰部不適最關鍵的方法。
編譯來源:The Daily Mail 2017.7.14
+ read more

2017.07.19
媽媽吃胎盤膠囊導致新生兒嚴重細菌感染
圖片來源:DAILY MAIL
胎盤在懷孕期間在子宮中生長,並為胎兒提供氧氣和營養。大多數哺乳動物的母親在分娩後會吃胎盤,只有駱駝和人類是例外。十多年來,在名人宣傳與網路傳播的效應下,生產後吃胎盤被認為對改善產後抑鬱、提升母乳量與改善身體精力等部分有幫助。
然而,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最新報告,胎盤膠囊引起了嬰兒疾病。
2016年秋天,美國俄勒岡州有名嬰兒感染了兩次鏈球菌。調查人員認為,第一次的感染,是出生時被媽媽傳染。後來,媽媽開始服用胎盤膠囊。母親將胎盤送到一家提供清潔、切片和脫水的公司,研磨後裝入膠囊。嬰兒在幾週後再次生病,這應該是來自藥物。
報告指出這種藥物可能會增加媽媽腸道和皮膚中的鏈球菌,嬰兒從皮膚接觸到細菌。作者說,胎盤膠囊的製作不受管制,不能保證沒有有害細菌,應避免服用。
科學家指出,其他細菌也可能存在類似的風險。胎盤組織、生食等情形,都可能含有各種細菌。即使是經過處理的胎盤—無論是經過烹飪、乾燥還是保存—還是可能傳播感染。
健康科學家Timothy
Caulfield指出,食用胎盤是透過知名人士推廣但缺乏科學證據健康現象之一。他並建議,要追求健康,就忽略大部分的名人和流行文化。Caulfield說,你真正需要知道的是可信賴的科學訊息,而不是用軼事和敘述作為證據,炒作出來的消息。
然而,CDC發言人說,CDC並沒有對胎盤製品有正式立場,相關警告是作者的結論。
編譯來源: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20170630、Daily
Mail20170630、STAT20170629
+ read more

2017.07.18
性別盲誤導醫學研究!
為了了解動物的性別對生物醫學研究產生的影響,Wellcome
Trust
Sanger研究所等10個中心進行最大型的研究。研究量化雄性和雌性小鼠之間的差異(稱為性二態dimorphism),發現雄性和雌性小鼠的差異影響了一半以上的研究結果,這對未來動物研究的設計具有重要意義,而這些動物研究是人類疾病治療研究依據的基礎。
性別會影響大多數疾病和官能失常的盛行、病程和嚴重程度,包括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哮喘。然而,一直以來,女人被認為是醫學和生物醫學研究的中一個小男人。因此,生物醫學研究中通常的做法是忽視性別或僅分析一種性別(主要為男性),並將結果應用於其他性別(通常是女性)。由於這種以男性為主的研究偏頗,醫療處置對女性而言是比男性缺乏實證的。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量化了雄性和雌性小鼠的差異,科學家分析了超過50,000隻小鼠的234種身體特徵,包括身體組成、代謝特徵、血液成分、行為特徵和全身特徵—頭部形狀、皮毛、爪子等身體的正常或異常。
在上半部分的研究中,科學家研究了對照雄性和雌性小鼠的身體特徵之間的差異,看他們的性別是否有影響。
在第二部分的研究,科學家們研究了小鼠的性別如何影響基因改造的作用。例如,研究人員關閉了一個基因,評估所產生的差異是否取決於小鼠的性別。
研究發現,在標準小鼠組—對照小鼠組中,其性別對56.6%量性特徵(如骨質)有影響,而質性特徵則為9.9%,包括頭部形狀是否為正常或異常;在突變基因小鼠組—實驗小鼠組中,他們的性別改變了13.3%的質性特徵和高達17.7%的定性特徵。
Judith
Mank教授(倫敦大學學院)表示,「我們一直假設男性和女性的身體特徵是不分性別的,這項研究說明身體特徵的性別差異發生的頻率。更重要的是,小鼠的性別影響基因改造作用的事實顯示,男性和女性的差異是深植在特徵背後的基因裡,這意味著只有研究男性只是畫出一半的畫面。」
Natasha Karp博士(Wellcome Trust
Sanger研究所)表示,這是一個科學的盲點,我們真的需要探索。我們錯過了性別對許多常見疾病的過程和嚴重程度以及治療的副作用有很大的影響。現在我們由量化研究瞭解性二態性對生物醫學研究的影響。在精確醫學的推動中,我們不僅要考慮到疾病的基因差異,還要考慮他們的性別。」
本研究對未來動物研究和臨床試驗的設計做出了提示。在美國,爭取女性納入臨床試驗已經二十多年,雖然有更多臨床試驗的參與,但從1970年的9%增加到2006年的41%,女性的代表性仍然不足。
這個偏差在生物醫學研究的早期階段更加嚴重。回顧
2011年至2012年間,國際的動物研究發現,22%的研究沒有說明動物的性別,而80%的研究僅使用雄性,只有3%的研究包括雄性和雌性。
Steve
Brown教授(MRC哈威爾研究所)表示,“因為沒能徹底地調查生醫研究中男性和女性的差異,我們很可能錯失了重要的科學資訊。此研究結果是建議實驗設計應將兩性納入疾病研究,而不是將單一性別的研究結果推斷到另一性別。這項研究是突顯「性別影響研究」的重要一步,將有助於解釋未來生物醫學的這些差異。”
編譯來源:Sanger Institute、Nature
Communications20170626、Medical News Today20170629
+ read more

2017.07.17
阿斯匹靈能降低孕期子癲前症風險
子癲前症(pre-eclampsia)對母嬰來說是嚴肅的健康問題,這個疾病會導致胎盤中的血液減少而限制胎兒需要的氧氣及營養,嚴重甚至會危及母嬰生命。近日發表的研究指出,子癲前症高風險孕婦服用少量阿斯匹靈可顯著降低罹病風險,保護母嬰健康。
由倫敦國王學院教授Kypros
Nicolaides等進行的雙盲、隨機臨床試驗,分別在英國、西班牙、義大利、希臘、比利時及以色列的產科醫院,對1776名子癲前症高風險孕婦進行實驗。研究團隊於實驗前確認這些孕婦的整體狀況相似,再請部分孕婦於孕期第11周或第14周開始每天服用150毫克的阿斯匹靈至第36周,另一部分則服用安慰劑(placebo)。
研究發現,服用阿斯匹靈的孕婦中有1.6%發生子癲前症,安慰劑組則有4.3%,顯示阿斯匹靈能顯著地降低高風險孕婦的風險。
Nicolaides教授說明,這個臨床試驗結果具體證實阿斯匹靈可以降低子癲前症風險。換言之,高風險孕婦可以在妊娠第一期服用阿斯匹靈來降低子癲前症的發生。David
Wright教授也希望研究結果能應用於臨床上,改善高風險孕婦及其嬰兒的健康。
WHO過去已建議在孕期第20周前提供少量阿斯匹靈給高風險孕婦來預防子癲前症,而美國婦產科學院也建議,對曾有子癲前症的女性提供阿斯匹靈。透過這份最新研究,上述建議被確認可成為臨床上的常規醫療。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醫師說明,這份研究提供了阿斯匹靈應用於臨床上的實證基礎,對於在孕期初期經抽血、超音波及尿蛋白等檢查發現屬子癲前症高風險的孕婦,醫師可提供少量阿斯匹靈來降低其風險。此外,因為阿斯匹靈是在孕期早期就服用直到36週,因此對生產時出血的影響不大。
編譯來源: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7.06.28)、Medical
News Today(2017.06.30)
+ read more

2017.07.17
每月射精21次可防止攝護腺癌?!
英國國家健康照護局(NHS)鼓勵男人自慰, 原因為何?因為,這將降低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
在上週,射精次數與攝護腺癌的關聯在國外有熱烈的報導討論。但其實,這是一個舊聞。
去年12月在歐洲泌尿外科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由哈佛大學和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研究,重點在瞭解射精與攝護腺癌的關係。31,925名健康男性在1992年填寫了一份關於射精頻率的調查問卷。他們被問及當年齡在20-29歲、40-49歲時射精的次數,無論是通過性交或自慰。然後追蹤這些男性18年,觀察他們攝護腺的健康狀態。
至2010年有3,839人被診斷患有攝護腺癌。研究人員發現,每月射精至少21次的人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比每月4至7次的人少33%。
在一項澳洲研究,也有類似的結論:70歲以前,每月射精4.6
至7次的人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比每月少於2.3的少36%。
研究人員並沒有推測射精會降低攝護腺癌風險的原因。據報導,以前的研究曾指出射精有助消除攝護腺發炎或感染,這些是和致癌有關的。
該研究已在NHS網站上列出,其中也指出一系列其他因素,如遺傳學、生活方式、兒童數量、飲食、性活動和教育的性質,也可能影響前列腺癌的風險。
NHS網站還指出,「儘管在成長的過程中你可能聽說了一些聳人聽聞的故事,自慰是完全安全的。」「所以如果你想做一個預防性的方法,那麼它不會造成任何健康風險的。」
編譯來源:THE HERALD 20170708、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
2016
+ read more
/20170712112535_nail.jpg)
2017.07.14
美甲背後隱藏的醜
圖示:去除指甲角質(修指緣)
許多女性會定期到美甲店讓自己的指甲保持美麗,但是最近皮膚學專家提醒,未完整消毒的美甲工具可能讓人陷入感染風險,而光療指甲所使用的UV燈可能增加癌症風險。
近來越來越人利用UV燈來固定指甲上的膠來防止其脫落,皮膚學專家Marie
Jhin說明,雖然UV燈的紫外線是微量的,但暴露於紫外線越多或越久,皮膚癌的風險會慢慢累積。Dosal建議定期用UV燈美甲的人在過程中戴上只露出指尖的手套或於手上塗抹防曬乳,起碼能避免皮膚因照射UV燈而老化。
美甲過程中有些人會先去角質(修指緣),不過Jhin說明,角質其實是保護指甲免受外力傷害的防護,去除之等同於創造了讓細菌或真菌進入的通道。在臨床上就有不少案例是因為去除角質引發感染。Dosal建議,需要去除角質的人可改用推的方式將角質推至指緣,並確保過程非常輕柔。
此外,若美甲人員使用不乾淨的工具提供服務也會增加使用者感染風險,建議最好要對提供美甲服務的人有所認識,並在美甲前確保他們有完整消毒。
編譯來源:The Daily Mail(2017.07.06)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