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在家生產的風險高出10倍?
2017.04.27
在家生產的風險高出10倍?
在家生好?還是在醫院生好?許多孕婦在決定生產的場所時會覺得有些困擾,一份最新在家生產的風險研究可以提供一些參考。   許多孕婦在決定生產的場所時會覺得很困難,因為生產沒有無風險的選擇,媽媽們可能看到不同的選項,卻無法分辨其中的風險程度。一份最新研究對在家生產的風險提出說明。   生產期刊(Journal Birth)在2017年3月刊登了一項由奧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 Corvallis)Melissa Cheyne副教授主導的研究。研究指出,在家分娩對部分女性來說是有風險的。   這項研究的資料來自47,000多筆由助產士負責接生的案例,研究人員分析了10種常見的高風險因子,包含: * 首次分娩 * 產婦年齡在35歲以上 * 肥胖 * 妊娠糖尿病 * 妊娠毒血症/妊娠高血壓 * 懷孕42週以上 * 胎兒為雙胞胎 * 臀位分娩 * 產婦有過剖腹產與陰道產的分娩經驗 * 產婦只有剖腹產經驗   研究發現,在上述高風險因子的情況下,在家生產發生胎兒子宮內死亡的機率高出8至10倍。   在美國,生產中心是醫療體系內的場所,通常有助產士、護士,有時會有醫生。生產中心通常有像家一樣的設施,目的在使生產更自然、減少醫療介入。   Cheyne副教授表示,產婦如果是併發症的低風險族群,便是在家或在生產中心生產的「良好候選人」。她們將由助產士負責接生,並有快速抵達醫院的配套安排。然而,美國專業助產士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ertified Professional Midwives)表示,不論是在家或是在生產中心生產,助產士有責任評估懷孕的風險,如果發生危險,就需轉介給醫生。   美國婦產科學會執行長Hal Lawrence博士則表示,在家生產與胎兒子宮內死亡的顯著增加、以及一些產婦受傷的風險有關聯。女性必須瞭解在各個地點生產的風險,並解瞭解有些情況發生在家中時,是無法處理的,可能會造成嬰兒或產婦死亡。毫無疑問地,對母嬰來說,醫院是生產最安全的地方。   在紐約新海德公園擔任女性健康計畫門診部主管的Jill Rabin博士表示,女性有權在其分娩上做出決定,但必須是在被告知醫療相關訊息的前提下。不過,在家生產嬰兒死亡的風險是雙倍,嬰兒出現嚴重心理問題的風險是三倍。有鑒於此,最安全的選擇是醫院、在醫院內或醫院附近的生產中心。   台灣女人連線認為,實務上孕產婦高/低風險族群的評估並不容易。許多生產時發生意外的產婦,都不是所謂的高風險族群。如在家生產時發生意外,是否能快速抵達醫院是一個問題,若因此錯過黃金搶救時間,實屬遺憾。醫院有良好的醫療設備,是較安全的生產場所,如果能營造一個「如家一般」的醫院環境,媽媽們就不會如此兩難了!     來源:Journal Birth、HealthDay    
+ read more
美母乳供應網絡夯,釀衛生及倫理問題
2017.04.27
美母乳供應網絡夯,釀衛生及倫理問題
在美國,有越來越多女性將多餘的母乳捐給非營利機構或賣給企業及需要母乳的個人,這些傳遞母乳的供應網絡已是越來越發達。而最近一篇報導針對這樣的現象討論背後的倫理挑戰及公共衛生問題。   目前在美國需要獲得母乳的人/醫院可透過3個管道獲得,分別為非營利組織如母乳銀行(Mothers’ Milk Bank)、企業及網路。對於美國母乳供應網絡,興起了有關倫理及衛生的討論,包括:是否虛弱、早產兒應優先於健康新生兒取得母乳?母乳成為營利手段可能有損貧困家庭嬰兒食用母乳的機會,因此是否應支付費用給母乳提供者?是否需要更完整的規範來確保母乳安全及衛生?   母乳供應網絡的衛生問題 透過不同管道取得的母乳品質不一,其中最使人擔憂的就是透過網絡購買母乳。2015年一研究團隊在網路開放市場購買母乳,發現所買的母乳樣本中有10%摻雜了牛乳以增加容量/重量來提高價格;同一研究團隊在2013年發現透過網路購買的母乳多數含有病原細菌。美國FDA也呼籲民眾不要購買網路的母奶,因其未經過檢驗無法確定母乳中不含病毒如HIV、梅毒等。母乳銀行的執行長Kim Updegrove認為,政府應規範販賣母乳的非正式管道如網路以確保母乳的安全與衛生,並且理想上應將母乳優先提供給在醫院急診室的新生兒。   母乳是否可營利? 此外,在美國獲得母乳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透過非營利組織獲得母乳需負擔約每4盎司母乳15美元的處理費(約為113公克的母乳450元台幣),透過企業則需負擔高達每日用量200-300美元(約6000-9000元台幣)的費用。Updegrove擔憂,當販賣母乳成為營利的手段,窮困家庭可能會犧牲掉家裡嬰兒食用母乳的機會。面對這樣的問題,母乳銀行正積極向民眾宣導捐贈母乳,讓更多母乳以非商業的方式傳遞給需要的新生兒。   台灣母乳供應的現況 在台灣,母乳因屬體液因此是禁止販賣的,目前台灣的母乳庫限用於醫療,需透過醫師處方箋來申請,確定受贈者符合特定條件如:母乳有害嬰兒健康、母親因死亡/疾病而無法母乳哺育等,審核通過後免費取得7天用的母乳量。此外,目前在台灣只有2家醫院有母乳庫[1],可想見多數家庭難以受惠,再加上政府大力宣導母乳哺育的政策,民眾對母乳的高度需求讓網路違法販賣母乳的情事發生。這些問題反映出台灣母乳供應有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並且對於非醫療情況但母乳不足的家庭,取得母乳之條件是否應更為彈性,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的問題。   [1] 母乳庫分別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與部立台中醫院        
+ read more
滑手機的幼兒不愛睡覺?
2017.04.26
滑手機的幼兒不愛睡覺?
   最近一篇發表於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中的研究指出,幼兒每天使用觸控螢幕一小時會使睡眠時間減少15分鐘。但另一方面,使用觸控螢幕的幼兒卻能更快地發展他們的細微動作技巧。   這項來自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Birkbeck, University of London)的研究訪問了715對有3歲以下兒童的父母。研究探查他們的孩子使用行動裝置的頻率與其睡眠模式之關聯性。   研究顯示每天使用觸控螢幕的幼兒有75%,其中51%是6至11個月大的幼兒、92%是25至36個月大的幼兒。使用觸控螢幕的孩子們在晚上睡得越來越少,反而是在白天睡覺。總的來說,他們每使用觸控螢幕一個小時,就會減少約15分鐘之睡眠。研究中的孩子平均每天使用觸控螢幕的時間約為25分鐘,這個時間長度的將減少孩子睡眠時間約6分鐘。   研究員Tim Smith博士表示,每天睡10-12小時並不算是很長的時間,但對幼兒的發展來說,每分鐘的睡眠都是有益的。這項研究的結論並不是完全確定的,但Smith博士說:「這指出觸控螢幕與睡眠問題有一些可能的關聯。」不過,研究同時也指出,大量使用觸控螢幕的幼兒(用手指滑動而非單純觀看)能加速發展其動作技巧。   那是否應該讓小孩玩觸控螢幕呢?Smith博士說,現在的科學研究發展遠落後於科技發展,要下定論還言之過早。最好的方式就是規範小孩看電視時間。這意味著限制在裝置上花費的總時間,確保了孩童仍可發展其動作技巧,並避免睡前一小時內使用相關裝置。   在英國Coventry大學研究認知發展的Anna Joyce博士說表示,作為第一份探討幼兒時期睡眠和觸控螢幕使用之間關聯的研究,這是一項及時適時的研究。從過去的研究及這些調查結果得知,父母可以在睡覺前的幾個小時限制兒童對於觸控螢幕或其他相關媒體及藍光產品的使用。她補充的說:「直到我們對於觸控螢幕如何影響睡眠有更多了解之前,不應該完全禁止這些裝置。」     來源:Scientific Report、BBC News    
+ read more
吃鳳梨真的會旺旺來?
2017.04.26
吃鳳梨真的會旺旺來?
富含維他命、礦物質和抗氧化劑的鳳梨,除了是熱門的軟性飲料與雞尾酒基底,自古以來一直是促進消化及發炎的偏方,更有研究證明其對免疫系統有不少益處。   根據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中心,一杯(約250克)的罐裝不加甜鳳梨汁含有成年人一天所需錳的63%、42%維他命C,10%維生素B1、維他命B-6與葉酸,及等鉀、鎂、銅和β-胡蘿蔔素。   鳳梨富含鳳梨蛋白酶可促進消化蛋白質;該酵素也被拿來製成補充膠囊,用以減輕紅腫、瘀青,及術後加速身體恢復及舒緩疼痛。一項2014年由菲律賓針對98位學齡兒童做的研究顯示,食用罐裝鳳梨的學生比起未食用者,無論是抵抗病毒及細菌感染,還是復原能力,都有更顯著的表現。   此外,其他研究則指出由新鮮的鳳梨心、莖及果肉榨成的果汁,可抑制卵巢癌及大腸癌,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系指出,其中的β-胡蘿蔔素可能是扮演對抗前列腺癌的重要因素,更可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   眼睛和皮膚也可以透過鳳梨變更健康:抗氧化劑維他命C和β-胡蘿蔔可以幫助皮膚抵抗曝曬和空氣污染所造成的損傷,更能減少皺紋和強化肌膚,維他命C更可以強化膠原蛋白形成,鞏固皮膚的結構和強度,還能降低白內障形成的風險並保護眼睛。   然而,食用鳳梨及鳳梨汁並不足以當成完整的治療方式,明確的療效還是需要更完善的研究以找出證據及關聯性。   食用注意及警告!! 鳳梨雖然富含各種營養素,但同時碳水化合物及糖的含量也不低,因此在飲用果汁時要十分注意份量,也不建議再額外添加糖分,此外,最好別選擇加工後的果汁,不僅營養素可能已被破壞,更可能喝下過多的糖及防腐劑。   另外,大部分人吃過鳳梨後,會因為鳳梨蛋白酶而產生嘴巴和舌頭的刺痛感,若食用過多的量,重則可能導致疹子、嘔吐及腹瀉。此外,鳳梨蛋白酶也會干擾某些藥物的療效,比如抗生素、抗凝血劑、抗憂鬱藥和抗癲癇藥。   而鳳梨、柑橘類及其他熱帶水果中包含的酸性,可能讓胃食道逆流患者增加胃灼熱感及加劇逆流症狀。食用過多的鉀對腎臟功能受損、無法代謝掉多餘鉀元素的人,甚至可能致命,此外,鉀也會削弱治療心臟疾病用的β-阻斷劑的療效。而有乳膠過敏症狀的人,也可能對鳳梨過敏,症狀包含起疹子、腫脹、咳嗽、胃痙攣、喘鳴和眼部搔癢,因此食用鳳梨或其相關製品務必注意食用量,若身體出現不適,請立即就醫。     來源:Medical News Today、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s Department of Nutrition
+ read more
吃完西瓜喝水安全嗎?
2017.04.26
吃完西瓜喝水安全嗎?
隨著氣溫越來越高,水果攤上慢慢出現了西瓜的蹤影。當我們在享受西瓜帶來的清涼時,可能曾聽說過吃完西瓜不要喝水以防肚子痛。是這樣的嗎?   西瓜除了有解渴及讓身體降溫的效果,其所含的茄紅素、鉀也對人體有益,同時西瓜肉所含的瓜胺酸(citrulline)也能促進身體產生可調節血壓、血流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但印度坊間對西瓜也有一些傳言:吃完西瓜不要喝水。根據印度傳統養身藥學Ayurveda,某些食物混和食用會干擾腸胃的平衡及正常運作。印度營養專家建議任何瓜類宜單獨食用,因為西瓜所含的大量水份及糖分提供了適合微生物及細菌生長的環境,因此食用西瓜後飲水,可能更增加腸胃感染的風險;亦有專家認為,當西瓜與其他食物混和食用,會降低腸胃消化與吸收的速度,讓胃處於胃酸過多的狀態,可能因此使人感到不適,因此建議避免在吃西瓜同時食用其他食物。   不過,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充分的科學證據證實西瓜與水是不相容的,但為了預防任何不適影響了食用西瓜的美好經驗,或許避免在食用後飲水是值得留意的提醒。   無獨有偶地在台灣也有一句俚語,「暗頭(黃昏)吃西瓜,半暝(半夜)會反症(拉肚子)」,也道出吃西瓜的問題,但這可能和西瓜大,以前沒有冰箱,在盛夏裡,切開多時候又食用,衛生不良所致。   資料來源:New Delhi Television Limited    
+ read more
關於生物可吸收式血管支架你應該知道的事
2017.04.25
關於生物可吸收式血管支架你應該知道的事
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不同於傳統金屬支架,放置於血管中三年內會自然分解,被撐開的血管也不會彈回、可保血液持續暢通。   繼歐洲於2011年核准使用後,台灣及美國分別於2013及2016年核准使用。此醫療器材吸引了許多醫事人員及冠心病患者的關注,但使用者出現較高比例的心血管事故促使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深入調查。   美國FDA近日展開的調查,是針對「艾倍舒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Absorb 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 System)。起因是艾倍舒第三期臨床試驗(ABSORB III trial)結果顯示裝置此醫療器材的民眾2年內發生重大心/血管事故的比率,比裝置藥物釋放型金屬支架的民眾來得高。此外,裝置「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民眾發生支架栓塞的比率也高了1.1%(1.9% vs 0.8%)。   醫事人員對此有的表示訝異、有的表示在意料之中。來自杜克臨床研究中心(Duke Clinical Research Institute in Durham, N.C.)的E. Magnus Ohman博士表示,由於許多醫事人員期待用「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取代永久性金屬支架,因此這樣的消息帶來不小的震撼。而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的Deepak Bhatt博士則表示,ABSORB系列臨床試驗的早期資料已顯示「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增加了支架栓塞的風險,因此他並不訝異於這樣的消息,也讓他難以抉擇傳統支架與新型支架孰優孰劣。   美國FDA表示,調查期間,進行手術的醫事人員在結果尚未公布前應遵循嚴謹的植入技術並避免使用於細的血管。此醫療器材的廠商強調,FDA對外的發言僅是針對醫事人員的提醒,並非警告或是說明醫療器材安全性的內容。   對此爭議,台大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博淵表示,目前台灣使用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的民眾不多,原因除了費用昂貴之外,比起一般塗藥支架其使用的限制也比較多,如血管阻塞部分太長、太彎或鈣化太嚴重等都不適合放。此外,張醫師表示此醫療器材屬新產品,效果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才能下結論。     資料來源:FDA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