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5.25
預防乳癌從青春期飲食開始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以新鮮、天然少加工的食材為主並減少食用紅肉的飲食方式有助降低癌症發生的機率。前述研究多以成人為主,但事實上有些癌症的發展是可以追朔到青春期甚至童年時期。因此,近來有許多研究者開始將焦點轉移至青少年身上。近日就接連有三個研究提到女性從青春期、成年初期到停經後的飲食會影響日後罹患乳癌的機率。
首先,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纖維的食物
第一個研究由來自哈佛大學的Maryam S.
Farvid主持,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第二期護士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 II)中90,534位女性長達20年的追蹤資料。
分析結果指出,在青春期時蔬菜水果攝取量高(此研究定義為每天2.9份)的女性待中年時診斷出罹患乳癌的機率較低,比青春期時蔬果攝取量低(此研究定義為每天0.5份)的女性少了25%。
其中,青春期時多攝取蘋果、香蕉與葡萄;成年初期多食用橘子和羽衣甘藍的效益特別好。研究人員說明,多吃富含纖維的食物可以幫助穩定血液中的雌激素(這與乳癌的發展之間有強烈的關聯性);同時,水果和蔬菜中含有豐富的黃酮類化合物(如α胡蘿蔔素),作為抗氧化劑能提供最佳保護。蘋果、香蕉與葡萄富含纖維與黃酮類化合物;橘子和羽衣甘藍所富含的維他命C也是另一種抗氧化劑。
而另一方面,研究者提醒,果汁並沒有任何效益。
其次,注意脂肪的攝取
脂肪在我們的飲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夠提供熱量、幫助身體吸收油溶性維他命,以及幫助生長發育。注意脂肪的攝取並不是叫大家不要食用脂肪,而是要挑選好的脂肪。根據馬里蘭大學醫學院最新的研究,食用大量飽和脂肪或低量單元和多元不飽和脂肪的青少女在15年後可能擁有較高的乳房密度。而既有的研究已證實高的乳房密度是導致乳癌發病的風險因素。
研究人員分析了由美國國家心臟、肺與血液研究所主辦之「兒童飲食干預研究」(Dietary
Intervention Study in
Children)中的資料。自1988年始,涵蓋600多名8~10歲之兒童,其中有超過300名為女孩。除了在各種情況下蒐集這些孩童的飲食資料,研究人員在這些女孩25~29歲時,以核磁共振掃描來測量她們的乳房密度。
結果發現,在青春期時不健康的脂肪(即飽和脂肪)較多或健康的脂肪(單元/多元不飽和脂肪)較少都與乳房密度提升的風險增加有關。在青春期攝取飽和脂肪量最多的女性其飽和脂肪量佔總熱量的13%左右,這些婦女的乳房密度平均為21.5%;而在青春期時飽和脂肪僅佔總熱量約8%的女性,其乳房密度為16.4%。而在不飽和脂肪的攝取狀況上也可看到,攝取量少者的乳房密度較攝取量多者來得高。
雖然這次的研究尚無法證明其中的因果關係,但是研究人員推測,不同的脂肪可能在乳房組織形成與維持時扮演不同的角色;而青春期是乳房發育的關鍵時期。
許多專家與醫學組織如美國心臟學會(AHA)都建議健康的飲食應含有約5%的飽和脂肪。而據AHA指出,飽和脂肪來自牛、羊、豬等家禽的肉與表皮、奶油、鮮奶油與起司等純乳或2%的乳製品。不飽和脂肪則可從魚類、酪梨、核桃、橄欖與液態植物油獲得。
目前研究者尚無法確知他們於女性25~29歲時所測得的乳房密度是否會維持至40、50歲(乳癌風險開始增加的年齡)。他們表明,在正式提出飲食建議之前還會進行更多的研究。
最後,控制飲酒量
來自南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女性的飲酒量與其發展出乳癌和心臟疾病的風險有關。
由Marie K.
Dam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分析了22,000名女性的資料,指出:與飲酒習慣沒有改變的女性相比,在5年內飲酒量每天增加2杯的女性其罹患乳癌的風險上升了30%,但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發生風險則下降了20%。
不過,在5年內減少飲酒量的女性身上未看到任何顯著的風險改變。
研究者表示,由於本次的研究為觀察性研究,僅能得知飲酒行為與乳癌、心臟病之間存在關聯。需要更多相關研究來找出其間的因果關係。
以上研究雖然有些因果關係尚待釐清,不過多攝取富含纖維的蔬果、優質的脂肪與適度的飲酒量都是已知的健康飲食原則。如今有數據顯示青春期的飲食對成年後的健康狀況具有影響力,大家不妨將上述建議做為參考,及早開始養成健康的身體。
資料來源:The BMJ、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
+ read more

2016.05.24
微光下用餐不但浪漫還有益健康?
根據美國西北大學新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血糖值會隨著光線的亮度增加;且顯示總體代謝會受到用餐環境所影響。
過去已有研究表明來自智慧型手機和電視的光源會影響睡眠模式。2014年亦有研究指出暴露在晨光之中可以幫助人們減肥。而今,研究人員首次以用餐過程中的光線所造成的影響為研究重點。
研究人員招募了19名健康的成年人隨機暴露在富含藍光的光源下(較亮的光)以及昏暗的燈光下四天的時間,並定時採血樣測量其血糖、胰島素、皮質醇、瘦素和生長激素。
研究結果發現,在亮光下吃早餐的受試者有較高的胰島素抗性;而那些在亮光下吃晚餐的人則有較高的血糖峰值。
目前研究人員尚不明白光線是怎麼影響新陳代謝的,但光線影響人體處理營養素的可能性,能夠幫助研究人員了解環境因素如何影響健康。
西北大學神經內科的博士後研究員Ivy
Cheung指出: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在亮光下用晚餐後,胰島素無法敏銳地將血糖值恢復到基準值。這項研究結果證實我們身處的環境燈光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影響。
西北大學神經內科的研究副教授Kathryn
Reid表示:這些結果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證明,明亮的光線照射可能會影響新陳代謝。明亮的光線有這種效果是件很酷的事;雖然目前我們還不明白為什麼,但理論上來講,使用光線來操控代謝功能是可能的。」
資料來源:PLOS ONE
+ read more

2016.05.23
美研究:別再用BMI來判斷你是否健康!
你是否曾經為了判斷身體狀況(如是否需要減肥、是否有較高的機會得到某些疾病)而去計算自己的身體質量指數-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BMI(Body
Mass
Index)值-呢?日前一項研究指出:BMI值其實是一個有缺陷的健康指標。
這項研究由美國加州洛杉磯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UCLA)的助理教授A.Janet
Tomiyama主持,利用全國健康及營養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的最新數據,來分析BMI值和心血管代謝健康之間的關聯。NHANES中的心血管代謝健康數據包含了血壓、三酸甘油脂、膽固醇、葡萄糖、胰島素抗性和C反應蛋白(炎症標記)等指標。
分析指出約有3440萬人依BMI指數被歸類為過重,其中有1980萬人被歸類為肥胖,但根據其心血管代謝指數他們其實是健康的。研究人員更發現,有約200萬人的BMI值計算結果是35甚至更高,因此被分類為非常肥胖,但其實他們也是健康的。
另一方面,該研究也發現有超過三成以上美國人(近2100萬人)的BMI值落在正常範圍,但根據心血管代謝指數他們實際上是不健康的。
Tomiyama教授說:很多人將肥胖視為被判死刑一般。但數據顯示,還有數以百萬計是過重和肥胖的人都是健健康康的。若將BMI作為唯一的健康指標,美國近7500萬成年人的健康狀態是被誤判的。
本篇研究的共同作者-加州聖塔巴巴拉大學的博士候選人Jeffrey
Hunger表示,他們的研究證實BMI值是一個有缺陷的健康指標。呼籲人們別對自己的體重過度迷思,並注重遵循健康原則的飲食和規律的運動。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大家,身體的組成是多元的,有水、骨骼、臟器、肌肉與脂肪等;體重只是這些組成成分的總和,但是無法看出組成成分的比重。問題是,組成成分的比重比體重更能有效的判斷身體健康狀況;舉例來說,同樣體重但是肌肉與脂肪比例不同的兩個人,其體態與身體健康狀況可是有不小差異的。因此,要判斷身體的健康狀態,單靠BMI值自然很容易會發生誤判,它可以是一個參考指標,但不應過度放大它的重要性,也千萬不要把它當成是唯一的一個參考指標。
資料來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 read more

2016.05.19
一定要吃早餐嗎?
許多人大概都會認為「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英國國家衛生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也在其官方網站上堅持人們應該要吃早餐。不過,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可能會因為早晨上班上課趕時間,或是為了減重,而選擇跳過一天當中的第一餐。
主持飲食研究的James A
Betts博士表示,雖然目前還沒有一個完整的定論,但根據其研究團隊於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所發表的最新研究以及過去的研究結果,不論胖瘦,有沒有吃早餐都可能減輕體重。另一項針對不吃早餐和過度進食之間的因果關係研究也證實吃早餐與否和體重增加之間並沒有區別。換言之,早餐對於體重增減的影響力或許沒有人們過去所認為的那麼絕對。
不過,在較早研究中Betts博士的研究團隊也發現,較瘦的人如果有吃早餐,每天平均會多消耗500大卡的熱量。Betts博士說明,如果不能在早餐時補充應該攝取的熱量,身體反而會開始保存熱量;加上現在人們更長時間坐在辦公桌前、電梯取代上下走樓梯等,不久之後,身體燃燒的熱量會逐漸減少。
Betts博士表示,現在的食品業推出許多早餐類型的產品,而媒體也不斷喧染,發表一些關於要不要吃早餐的科學研究,但事實是,如果起床時有飢餓感,就應該吃早餐;如果你並沒有感到飢餓,那就別吃。除非你是真的餓了,又或者當你需要身體維持良好表現(像是運動員),否則不需要因為一些「早餐是必不可少」的觀念而進食。
最後,Betts博士也提醒,控制飲食和跳過早餐都是當前飲食研究的重點之一,日前已有研究證實施行少量多餐並不健康;控制飲食雖然能維持血液中好的脂肪(能夠降低心臟方面疾病的發生)並且幫助減重,但限制熱量的攝取可能會引起嗜睡,同時也會使人體對胰島素分泌更敏感(胰島素正常分泌能使我們免於糖尿病)。
資料來源:NHS、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theguardian
+ read more

2016.05.18
健保會各界代表向新政府與國會喊話 「撤回違法公告 維...
5月17日健保會各界代表,包括:勞工、雇主、醫用者以及醫界代表共同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要求立法院退回全民健康保險法施行細則第45條違法公告。
衛福部繼104年自行提案修法,自砍菸品健康福利捐分配及運作辦法分配於健保經費之比例後,再於104年12月15日漠視健保會雇主、被保險人及醫界等全體代表的強烈反對,逕行公告全民健康保險法施行細則第45條修正案,將政府法定負擔保險經費下限36%,放寬納入社會福利補助特定對象之保險費,並逕自公告該條法規「溯及既往」,自104年1月1日實施,不但違反行政法立法原則、法律保留原則,更至少造成健保費一年短收72億以上!
據悉,該法案已交付立法院第九屆第一會期社福衛環委員會審查,因此健保會代表經全體委員會議授權,今日共計至少十五人聯名,其中被保險人代表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滕西華、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謝天仁、台灣女人連線蔡宛芬、中華民國總工會干文男、全國產業總工會趙銘圓;雇主代表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何語、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李永振;醫界代表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蔡明忠等八位代表參與記者會,並於記者會後旋即拜會立法院各黨團尋求支持。
『博歹繳』的健保頭號債務人,大筆一揮年『省』72億
自健保開辦之初,政府不但在公共衛生或是預防保健等費用上,A走健保逾千億,且在應繳納給健保署之保費,習慣性的「拖」或「先墊後繳」。而一般民眾只要積欠健保費,政府便祭出催繳、滯納金罰鍰和暫停給付等三大措施,失業者與其眷屬長期以來繳納保費比受雇者偏高的事實,政府也無意改善。一代健保之時,由台北市政府等直轄市帶頭欠費,導致健保借貸千億度日,如今歹戲拖棚,在新制健保實施之後,『博歹繳』頭號債務人竟然換成了中央政府,自102年至104年主計總處累計積欠健保費達627億元!如今更想一勞永逸,直接偷渡條款自肥,自行減免保費義務,細則一經修訂,便可『年省』保費負擔至少72億。由始至終,破壞健保體制的、最會A健保的就是政府本身,卻無人能夠監督!
無視健保會,且違反法律保留原則
政府已多次利用行政手段,造成實質降低政府保險財務責任,增加民眾及雇主負擔。當政府宣告補充保費扣繳上限全面提高(健保費年短收42億)、自砍菸品健康福利捐分配於健保經費之比例
(健保費年折損至少66億)
後,衛福部欲提案修正全民健康保險法施行細則第45條時,健保會基於權責,自104年7月起至105年3月,共計七次會議檢討該項政策並反對,且要求衛福部撤回違法公告,然而政府一意孤行,無視健保會多次強烈反對的意見,此舉直接危害健保財務的安定性,並違反母法授權與行政法不溯及既往原則,更間接侵害民眾權利。前大法官許宗力曾撰文大意表示,所有社會給付之重大變動事項,即便使人民獲利或是即使人民沒有直接的損害,皆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應以法律明確定之!政府整體保險經費負擔內涵的變動已經影響整體保險經費收支,已屬重大變動事項,而荒謬的『溯及既往』措施更是違反當年度保險財務預算收支編列與應用的法律保留原則。
人民期待立法院介入,並向新政府喊話:立即撤回違法公告並返還健保費
由於政府多次修法已造成實質降低政府保險財務負擔,長遠影響民眾保險權益,政府若枉法,人民將無計可施,二十年來,健保會各界代表首次聯名召開記者會呼籲立法院朝野各黨團,特別是社福衛環委員會應代表人民介入,於審查健保法施行細則修正案時,要求行政部門撤回違法公告,並返還應付健保之保費!健保會各界代表並共同向新政府喊話,希望新政府懸崖勒馬,主動撤回違法之施行細則第45條修正,並盡速返還已經積欠逾五百億的健保費,讓健保回歸法制、確保健保之永續!
聯名團體
健保會代表委員:
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聯盟
滕西華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
謝天仁
中華民國總工會
干文男
台灣女人連線
蔡宛芬
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
李永振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何 語
中華民國全國職業總工會
楊芸蘋
全國產業總工會
趙銘圓
台灣社會福利總盟
林惠芳
中華民國農會
林敏華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蔡明忠
台灣社區醫院協會
謝武吉
台灣醫學中心協會
潘延健
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陳義聰
+ read more

2016.05.18
挨針比挨刀好?醫美風險無處不在!
瘋打玻尿酸,降鼻不成反而「印堂發黑」還得忍受「挖肉」之苦。一名30歲女性上班族嫌自己的鼻子不夠高挺,花了1萬5千元打玻尿酸隆鼻,沒想到下手的位置偏了,黏稠的玻尿酸阻塞動脈,眉心發黑、潰爛,趕緊到大醫院求助挽救,醫師不得已只能挖開壞死組織取出。食藥署提醒,類似注射手術得當心。
食藥署今(18)天召開記者會,提醒愛美民眾在進行玻尿酸注射處置之前,一定要慎選合格醫療院所,並認清玻尿酸皮下植入物是否為合法產品。
幫這名女性收拾爛攤子的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楊志勛說,女子就醫時整個山根、眉心的皮膚已經因為動脈阻塞潰爛,還跑出黑色結痂,只好手術挖開壞死組織。
女子還算幸運,楊志勛指出,過去南部甚至有人因此損及視力、失明,而臨床觀察,玻尿酸阻塞血管最容易出事的部位前幾名就是:鼻尖、山根、額頭以及鼻翼。
楊志勛建議,民眾注射玻尿酸有自保之道,記得術後向醫師索取藥品包裝的外盒,拿回家後可先行上網查詢是否為合法產品之外,萬一出現後遺症,也有證據在手。一旦注射玻尿酸後出現視力模糊、口齒不清、臉部麻痺等異常,則需儘速就醫。
食藥署醫療器材及化粧品組科長吳亭瑤強調,在進行玻尿酸注射處置之前,民眾務必牢記「醫材安心三步驟,一認二看三諮詢」,「一認」認識玻尿酸皮下植入物為醫療器材;「二看」與醫師確認玻尿酸皮下植入物是否為合法產品,看清包裝上是否有衛福部核准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及完整標示內容;「三諮詢」慎選合格醫療院所,詳細地與醫師諮詢、討論,了解完整步驟、效益、術後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及處理方法,以及復原期可能出現的問題等。
【以上內容轉自今日新聞】
在美容醫學日益盛行之際,我們不時在新聞上會看到醫美的不良事件,台灣女人連線至今亦不斷接獲發生醫美不良事件之個案來電尋求協助。從中我們發現民眾容易輕信施術者具施術資格,並且容易受到行銷話術影響而在短時間內便決定施術,對於手術同意書之內容、手術風險及術後副作用、併發症與術後效果與期望是否有落差等,往往未有充分了解。因此在食藥署提醒民眾應「一認二看三諮詢」外,我們更鼓勵大家好好思考施做醫美手術的必要性。若真的有需求,也千萬不要輕忽遭遇醫美不良事件的可能性;給予自己充分時間了解、思考手術之內容、風險、效果、副作用及術後照護等資訊。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