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12.30
運動與啤酒的密切關係
對於很多人來說,運動和飲酒有密切的關聯性。運動團隊和訓練夥伴為慶祝勝利,感嘆失敗,或在一段訓練課程結束後,都會飲用一兩杯啤酒。事實上,啤酒確實也提供了一些人在健身後足夠的液體攝入量。但運動是否鼓勵人們飲酒,或相對的,飲酒是否鼓勵人們運動一直存在爭議。現今兩個新的研究指出運動很有可能影響人們何時及飲用多少啤酒。飲酒甚至可能影響人們是否運動,甚至,調查結果顯示,運動和酒精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一件好事。
過去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多數會運動的人就是那些會飲酒的人,反之亦然。在2001年一個典型的研究裡,研究人員發現那些適度飲酒,也就是大約每天一杯,的男性和女性,比禁酒主義者高出兩倍的運動機會。不過,過去這類研究所使用的數據多來自於受試者的自我陳述,也很少考慮到參與者的年齡、性別等因素可能造成的影響。最大的問題是,這些研究很少能夠確定人們的運動和飲酒之間真的有一個強烈的連結。例如,有人可能會在星期四運動,然後與朋友於週五晚上喝酒:兩者活動之間沒有明顯的關聯。但在許多早期的研究,他或她很可能會被歸類為一位會飲酒的運動者。
為了解開飲酒與運動的關係,賓州州立大學研究人員找來150位年齡介於18到75的成年男性和女性,邀請這些參與者參觀實驗室並填寫生活型態的調查問卷;然後提供他們每人一個可以記錄每日飲酒和運動活動的手機應用程式。該應用程式會自動發送當日的報告給研究人員。參與者必須連續21天使用該應用程式記錄,在一年的期間裡,涵蓋不同的季節;每位參與者需完成三份,每份各21天的報告。
研究人員分析應用程式回傳的資料後發現,運動與隨後飲酒的確有密切關係,尤其當這人的運動量比平常多時。研究中提到,一個人的飲酒量若比平常多,則在同一天內他也會從事較多的運動。這種關聯性不會受季節、年齡與性別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該數據並未顯示運動會引起酗酒的問題:很少有人在研究過程中超量飲酒。超量飲酒的定義為女人連續喝超過四杯啤酒,男人連續喝超過五杯。
但是,這樣的流行病學研究無法解釋為何運動和飲酒有相關聯。目前僅有一些涉及動物的研究或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在一篇有關精神病學的評論中,作者指出,運動和飲酒都可以增加實驗室老鼠部分大腦的活性。研究也發現,動物接受運動和飲酒兩者刺激所造成的神經性反應,會比單獨一項刺激的結果更為普遍和持久。休斯敦大學的學者表示,雖然沒有被證實,但類似的事情發生在人類身上也是有可能的。也就是說,運動後產生的興奮感,我們可以用一杯啤酒、葡萄酒或雞尾酒來擴大或增強這種感覺。
但是,人類的行為比囓齒類動物更加複雜。許多人在飲酒後會增加運動來大量消耗卡路里,這很容易理解,說明了何以飲酒會導引運動。但是運動為何會促進飲酒?這不僅牽涉到生物機能,更有社會交際的因素在裡面。我們在訓練場所與運動夥伴之間建立的歡樂感,可以經由在酒吧的重聚而得到延續。而這些集會可能也會鼓勵同行的運動夥伴增加喝酒的數量。
即使現有的證據證明運動與飲酒之間存在密切關係,但並不表示這種關係需令我們擔憂。適度飲酒的人不太可能因為運動而成為飲酒有問題的人。雖然如此,我們仍希望提醒大家,運動與飲酒是密切相關的。很多人可能沒有注意到,當他們去慢跑或健身房的那幾天,也不知不覺的比平常多喝了一兩杯啤酒。
資料來源:The New York Time
+ read more

2015.12.30
別再視而不見 更年期生殖泌尿症候群影響大
進入更年期以後,半數以上女性的日常生活、情緒及性生活會受到陰道及外陰道症狀影響,甚至常常伴隨著骨盆腔的問題,如:骨盆腔下垂、排尿困難等。為了促使人們正視這個問題,北美更年期學會(NAMS)創造了「更年期生殖泌尿症候群」(genitourinary
syndrome of menopause,
GSM)一詞;並且對女性面臨這些狀況時的就醫情形進行研究,發現多數女性面臨這些問題卻未獲得所需的協助。
來自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耶魯大學(Yale)及康乃狄克州健康照護中心的研究團隊,招募了358名55歲以上的女性接受問卷調查,以了解她們在更年期以後面臨的症狀及就醫狀況,例如:陰道與外陰乾燥、搔癢;頻尿、尿失禁或排便失禁;以及是否曾經去看婦產科、接受了哪種治療等。
研究發現,51%的女性有外陰部及陰道搔癢、燒灼感、刺痛感、疼痛、乾燥、無力及異味其中一項以上的問題。有上述問題的女性中,有40%因此有情緒困擾、33%認為生活因此受到影響;並且在273名表示性生活活躍的女性中,有三分之一認為這些問題影響了他們的性生活。此外,許多有外陰部及陰道症狀的女性也面臨頻尿(50%)或因尿急而漏尿(43%)的問題,且與沒有症狀的女性相比,這些女性中有骨盆下垂及尿失禁的人數更多。
上述調查結果呼應了NAMS創造「更年期生殖泌尿症候群」一詞的必要性。同時,研究更發現:雖然許多女性有更年期生殖泌尿症候群,但仍有將近三分之一有症狀的女性並未在過去2年內看過婦產科醫師;且有症狀的女性中有83%未獲得標準的更年期生殖泌尿症候群治療,如:微量陰道內雌激素。
NAMS的執行長JoAnn V.
Pinkerton說明,這項研究顯示更年期女性未獲得所需的婦科檢查,缺乏對陰道及尿道健康狀況的了解以及讓醫師評估是否需要相關治療的機會。Pinkerton強調,女性應告知醫師生殖泌尿系統出現的症狀,而醫師也應該對此有敏感度而主動詢問。最後,Pinkerton提到,目前治療更年期生殖泌尿症候群的微量陰道內雌激素,其包裝上的警告內容讓醫療人員不願意開立給婦女使用。為了讓女性能獲得所需要的治療,NAMS的專家及其他科學機構的領導人要求美國食藥署移除那些讓醫療人員過於擔憂的內容,並且他們向美國食藥署強調,若婦女有出血的問題醫療人員應謹慎評估婦女的子宮狀況,以及患有癌症的婦女應該要被建議與腫瘤科醫師討論陰道內微量雌激素的適用性。
(這項研究的經費來自於耶魯大學醫學院的Claude D.
Pepper Older Americans Independence
Center以及美國國家老年疾病研究院。)
資料來源: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
+ read more

2015.12.25
窮小孩比富小孩胖?!為什麼?
我們知道肥胖是導致慢性疾病的風險因素,因此為了避免罹患慢性疾病,醫學領域不斷在研究導致肥胖的原因。其中,孩童的肥胖問題是一重要的議題。近日有研究證實孩童的肥胖受到社會因素如貧窮所影響。
研究團隊認為,目前仍未有充分的證據說明過重或肥胖的小孩與經濟弱勢的關聯性。為了找出答案,研究團隊運用英國千禧世代研究(Millennium
Cohort
Study)追蹤的近兩萬戶家庭的資料,當中的孩童分別在他們5歲及11歲時接受過調查。同時,研究者也深入了解孩童的成長環境及健康行為,如:運動習慣、看電視的時間長短、飲食習慣以及母親是否在懷孕時抽菸、哺育時間長短等;並且也調查了母親是否有過重或肥胖。
研究發現,貧窮與孩童的肥胖、過重問題確實存在強烈的相關性。成長於貧窮環境的5歲小孩,變成肥胖的機率是成長於較富裕環境的5歲小孩的2倍。到了11歲,風險差距更是擴大到3倍。此外,研究者更進一步指出,當運動與飲食對肥胖、過重風險的影響力被納入分析時,貧窮與富裕孩童之間的風險差距降低且不再顯著,顯示運動不足與飲食習慣不良可能是讓貧窮孩童面臨較高肥胖、過重風險的原因。同時研究也發現,在考量母親懷孕時的健康行為後,風險差距降低了20%,表示母親懷孕時的健康行為也會影響小孩過重或肥胖的風險。
英國倫敦大學的教授同時也是研究作者Yvonne
Kelly說明,當我們試圖透過改善生活方式來解決遺傳的肥胖或過重時,我們不應忽略社會經濟層面的結構性因素,例如社經地位低的家庭可能缺乏資源與資訊促進家庭成員的健康等。若在小孩出生前即向父母宣導相關衛教知識,很有機會能降低貧窮與肥胖、過重的相關性。過去亦有研究發現,貧窮與富裕孩童之間的風險差距可能與家長獲得衛教的機會與途徑有關。最後,研究提到雖然發現了家庭經濟因素與孩童肥胖問題之千的關聯性,但尚無法充分解釋貧窮與富裕孩童之間肥胖與過重的風險差距,亦無法證明其間存在因果關係,因此未來仍需要積極研究其他可能的風險因素。
資料來源:_The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_
+ read more

2015.12.25
阿斯匹靈新功能─對抗神經性退化疾病 ?!
阿斯匹靈的用途可謂廣泛,不僅被用來減緩疼痛、發炎與退燒,還被用來預防心臟病、中風與特定的癌症。而最近一份研究指出阿斯匹靈還可以用來對抗如阿茲海默症等神經性退化疾病,而這與阿斯匹靈的成分─水楊酸(Salicylic
Acid)的特性有關。
不論是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或亨丁頓舞蹈症,這些神經退化疾病都與名為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的酵素有關;這種酵素是葡萄糖代謝的重要角色,此外還有在細胞內傳遞訊號的功能。在這些神經退化疾病的案例中,由於GAPDH酵素進入了神經元的細胞核,並開始強化蛋白質分解與組合的過程,直至細胞死亡進而導致疾病發生。
研究員Daniel
Klessig是一位長期研究水楊酸的科學家,他與其團隊在博伊斯‧湯普森研究所(Boyce
Thompson Institute)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 Hopkins
University)利用高通量篩選技術(high-throughput
screens)來辨識有哪些蛋白質會與水楊酸結合。他們發現,水楊酸可以與GAPDH酵素結合並防止其移動至神經元的細胞核中。同時,他們還發現了2個物質─來自光果甘草(licorice)的天然水楊酸萃取物與人工合成的水楊酸萃取物,相較於水楊酸能更有效地防止GAPDH酵素進入神經元的細胞核。
不久以前這個研究團隊也發現了水楊酸的另一個功能-能抑制「高遷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HMGB1)所引起的發炎反應,進一步減緩關節炎、紅斑性狼瘡、敗血症、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同時,來自光果甘草的天然水楊酸萃取物與人工合成的水楊酸萃取物抵抗發炎反應的作用更有效。
Klessig總結,透過了解水楊酸如何作用於「GAPDH酵素」與「高遷移率族蛋白1」的活動,以及發現了作用力更強的水楊酸萃取物,這些研究結果為許多常見或會帶來生命危險的疾病提供了更好的治療方式。
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大家,雖然此研究指出阿斯匹靈的成分─水楊酸有這許多的功能,但是過去也發現服用阿斯匹靈有腸胃出血、眼疾等風險,因此在服藥之前仍須與醫師一起評估自身的狀況後再決定是否服用。
資料來源:PLOS ONE
+ read more

2015.12.24
梅乾為什麼可以解決嗯嗯不順的問題?
美國營養學會(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的營養學家暨發言人Lisa
Cimperman指出由西洋裡所製成的梅乾跟梅汁能夠有效幫助排便。一般相信這是因為梅乾的纖維含量高-100g(約10顆)的梅乾中便含有6g纖維-所致,但這其中其實另有蹊蹺。
Cimperman表示當中的關鍵其實是梅乾中所含的山梨糖醇(sorbitol)。若以100g為單位,梅乾約含有15g的山梨糖醇,李子汁中的含量則為6g。由於山梨糖醇較難消化又會與腸內的菌種作用,再加上它能夠有助將水分帶入消化道,這些都有助於提升排便效果。
除了梅乾外,山梨糖醇同時是果乾、葡萄乾及許多水果中的天然成分。也常被用作飲食療法糖果、無糖口香糖與薄荷糖等的增甜劑。在此要特別提醒大家注意,過量的食用是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的,如脹氣、胃絞痛與腹瀉;因此,美國營養學會也警告民眾一天切勿攝取超過50g的山梨糖醇。
資料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 read more

2015.12.24
天天吃胡桃 醫生遠離你?!
胡桃,一直被認為對身體有相當多的好處,因此備受許多營養學專家推薦。它由15%的蛋白質與65%的脂肪所組成,且富含鎂、維他命E與維他命B。曾有許多研究宣稱胡桃可用來減緩攝護腺癌、降低膽固醇與血壓、降低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以減緩罹患攝護腺癌與乳癌的風險等,但多被認為缺乏充分的證據支持。近日有研究試圖了解胡桃的真正功能,結果發現每天食用胡桃能改善血管壁的內皮功能,維持血流及抗血栓的能力,並且也確實能降低膽固醇。
此次的研究對象為25-75歲之間的31名男性與81名女性,都是糖尿病的高危險群。研究透過分組提供降低卡路里的諮詢、控制各組的胡桃食用量(被要求食用胡桃者每日需食用56克的胡桃,另一小組則被禁止食用胡桃持續6個月,爾後再依研究人員指示調換食用胡桃的方式)進行;並定期記錄研究對象的飲食狀況、體重、身高、身體質量指數、腰圍、血壓、空腹血糖值、膽固醇指數以及糖化血紅素。
研究發現,在控制年齡、規律運動的程度以及卡路里和脂肪的攝取量等因素後,食用胡桃者的內皮細胞功能獲得改善,且壞膽固醇指數及總體膽固醇也下降了。此外,控制卡路里搭配每日食用胡桃能使腰圍顯著降低,若未控制卡路里又每日食用胡桃煩而會造成總體脂肪上升。最後,研究發現,食用胡桃對血壓、血糖及好膽固醇指數沒有顯著影響,但不論研究對象是否有食用胡桃及被提供諮詢,其糖化血紅素都有增加。
綜合而言,雖然研究發現每日食用胡桃對身體確實帶來益處,但是若未控制熱量食用胡桃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此研究的經費來自於加州胡桃委員會(California
Walnut
Commision),同時研究者也提到由於研究對象未涵蓋更多元的人口背景,因此未來還需更多研究來證實此研究結果。
資料來源: _BMJ Open Diabetes Research & Care_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