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11.26
追求「完美」,不歸路-英少女以自殺收場
來自英國康瓦爾郡(Cornwall, UK)的18歲少女Hannah
Carpenter有份好工作、也有男朋友以及關心她的父母;看似擁有一切人人稱羨的生活,卻選擇結束生命。
Hannah在13歲時罹患飲食失調症(eating
disorder),她的家人都認為他已經痊癒,但在他死後卻在她手機中發現上千張自拍的照片與影片,這些照片與影片都加註了負面評論的標題,像是:我這樣看起來很胖嗎?
Hannah的父親表示,他認為Hannah一直努力讓自己變成雜誌或網路上那些被讚美的樣子,但這幾乎是不可能達到的完美形象,而這讓Hannah承受很大的壓力。
我們的社會對於完美身形的喜好確實存在主流價值與一些既定的想像-如纖瘦但有曲線、白皙光滑的皮膚等,我們或許難以改變、撼動這樣的價值觀,但我們必須要認清的是:雖然它是多數人認同的,但不代表它就是對的、唯一的。美,不是只有一種樣子。我們可以追求美,但不是別人告訴我們的那種,而是發自我們自己內心,認為自己最自在、自信且快樂的樣子。
資料來源:英國衛報
+ read more

2015.11.26
治療高血壓,我們應該把收縮壓降為120嗎?
高血壓是現代人常見的慢性病之一,治療高血壓也成為了預防心血管等疾病的重要方法。最近研究者透過一項被稱為「SPRINT」的臨床試驗發現,降低血壓的收縮壓至120毫米汞柱,對屬於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群的高血壓患者來說是較有效的策略;但是一個強調臨床照護應以患者為中心且具實證基礎的團隊Slow
Medicine認為,因為該試驗具研究限制且治療策略可能產生有害反應,對較年輕健康、較重視生活品質或產生有害反應風險高的患者而言則較不適合。
這樣臨床試驗找來10,000名高血壓患者,依治療目標分成:將收縮壓降低至140毫米汞柱、降低至120毫米汞柱兩組。受試者年齡皆在50歲以上(平均年齡68歲),有心血管疾病風險,但沒有糖尿病及中風。研究者在試驗的第一至三個月按月訪視受試者,其後每3個月訪視一次;過程中,研究者持續為受試者調整治療策略以達到預期目標。最後,該試驗在發現積極的高血壓治療策略明顯較能帶來益處時,便終止了試驗計畫(3.3年)。
研究團隊得出以下結論:若將受試者的收縮壓降低至120毫米汞柱,會較降低至140毫米汞柱更能夠減少致命及非致命的心血管事件,如:收縮壓目標為120毫米汞柱者,每年心肌梗塞發生率較目標為140毫米汞柱者低了0.13%;且中風發生率及年死亡率也各低了0.2%及0.37%。然而,由於將收縮壓降低至120毫米汞柱的策略會給予患者藥物治療,因此過程中也出現較多有害反應,如:低血壓、昏厥、電解質異常與急性腎臟損傷等,且這些有害反應發生的可能性是收縮壓目標為140毫米汞柱者的兩倍。
Slow
Medicine認為,從試驗結果得知對於屬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的高血壓患者(罹患慢性腎臟疾病、十年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為15%以上或年齡在75歲以上者)應給予積極的高血壓治療策略,但是對較健康的高血壓患者而言可能難以從此試驗中了解到積極的治療策略的適用性。再者,對於重視生活品質多於壽命長短或極有可能經歷治療產生的有害反應的患者來說,可能也不適合積極的高血壓治療策略。此外,因為試驗中對受試者密切追蹤的過程與臨床實務的情境並不相符,也讓積極的治療策略難以被應用。最後,Slow
Medicine強調,因為受試者都有一些與生活習慣有關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如有13%的受試者有吸菸且多數過重或肥胖,因此在肯定積極的高血壓治療時,也不應忽視改善生活習慣如戒菸對患者的重要性。
資料來源:Slow Medicine
+ read more

2015.11.25
美國柯羅拉多大學退還可口可樂公司百萬美元贊助
柯羅拉多醫學院(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School of
Medicine)被揭露接受可口可樂公司贊助100萬美金成立「全球能量平衡聯盟」(Global
Energy Balance Network,
G.E.B.N.)--由科學家所組成的非營利組織,這個團體的任務主要是降低汽水與肥胖的關聯性。
在「全球能量平衡聯盟」的宣傳影片中,批評媒體將美國高比例的肥胖歸責於速食、糖分飲料是沒有充分證據的說法。同時聯盟致力在臉書或是推特中推廣運動,認為運動是避免慢性疾病跟肥胖的不二法門,但卻避談食物的影響。
經由媒體披露後,柯羅拉多醫學院在11月初宣布將退還可口可樂公司100萬美金的贊助,而可口可樂公司執行長表示自2010年開始,他們公司已經花費了1億2千萬支持健康相關研究以遏止肥胖的盛行,包括美國小兒科學會、營養與飲食學會等;而在可口可樂公司被揭露後,這兩個學會也立即宣布將要終止與可口可樂的合作關係。
資料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 read more

2015.11.25
維他命D可能有助降低心臟病風險
維他命D是維他命、也是一種荷爾蒙,在人體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過去有研究發現維他命D可以阻斷11
beta
HSD1酵素作用,進而降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濃度。由於高濃度的皮質醇可能會導致高血壓,所以理論上維他命D可以促進人體的運動表現和降低心血管的風險。最近由愛丁堡瑪格麗特皇后大學(Queen
Margaret
University)所進行的一項研究則發現,從營養補充品攝取維他命也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
研究人員給13位健康的受試者每天服用50微克的維他命D或是安慰劑,經過兩週後,服用維他命D的受試者的血壓比服用安慰劑的受試者來的低,尿液中的皮質醇濃度也比較低。而在體適能的測驗中則發現服用維他命D的受試者在20分鐘內可以騎6.5公里的腳踏車,而服用安慰劑的受試者只能騎5公里,而且服用維他命D的受試者即使多騎了30%的路程,他們的血壓數據卻表現出體力消耗較低的跡象。
研究人員表示,這次先導性的研究顯示服用維他命D補充品可以促進體適能和降低心血管風險,皆下來將會針對一般健康民眾和運動選手進行大型且長期性的研究。
最後提醒大家,人體很多重要的運作如果沒有足夠的維他命D是無法發生的,例如,影響骨骼和牙齒健康極為關鍵的鈣和磷的吸收;維護免疫系統和心血管、維持膽固醇和血糖指數的穩定;也有研究指出阿茲海默症和多發性硬化症的風險與維他命D有關。但問題是我們常常連每日所需的維他命D標準值都攝取不到。
如果你想從食物中攝取維他命D,你會發現富含脂肪的魚類和蛋類是最好的來源,但即使如此,還是很難光從飲食中攝取足夠的維他命D;也有很多人是透過暴露在陽光中的紫外線來生成維他命D,但對於居住在陽光不充足的地區的人來說便不可行;此外,對素食者來說,營養補充品則成了唯一選擇。
資料來源:Society for Endocrinology annual conference
+ read more

2015.11.23
世衛報告:社會須重新思考「老化」
根據日前一份世衛最新報告指出,在2050年全球超過60歲以上的人口將是現在的兩倍,世衛呼籲社會應改變面對老化及老人的態度。
世衛報告表示,現今雖然人們已愈來愈長壽,但卻不如過去的老年人健康。長命且活得健康的狀況只侷限在享受較多資源的地區,相對地在愈貧窮、資源缺乏的國家,活得愈老反而健康狀況愈差,照顧需求愈高。
此外,報告認為社會應去除「老人是脆弱的依賴者」之刻板形象,現今太過強調老人所帶來的負擔。事實上,不同的老人對家庭、社區及社會的貢獻遠多過於社會對他們在照顧及支持上的支出花費,可是卻往往受到忽略。世衛希望各國政府能確保每個老人都可以持續參與社會活動。
報告建議各國與其過份專注於老人照顧的花費控管上,不如想辦法多幫助老人們去做些對他們來說重要的事情。另一方面,當未來老年人口大多數為女性,且女性又是家庭的主要照顧者時,女性人口的老化議題就更顯重要,如何確保女性能健康地度過一生是亟需思考的問題。
世衛希望社會應使老人更容易在城市、鄉鎮及社區當中生活與工作,目前各地也有需多健康組織提出非常好的示範計畫,世衛因此建議包括改善交通系統提高老年人行動力;協助老年人學習成長並有決策能力、持續工作或成為志工;學習新科技等。在報告中提到在柬埔寨鄉村一位爺爺和兩個孫子同住的例子,由於透過HelpAge協會的幫助,這位爺爺開始學習修腳踏車,取得修車工具並做起小生意,現在他和孫子們的生活已漸漸獲得改善。
在醫療部分,報告建議未來應結盟不同的健康系統來照顧老人健康,要將重點從急性疾病的治療轉向老人慢性疾病的持續照護工作上,減少健康照護服務被不當利用的情形,並多關注要如何讓人們可以在老年活得更有尊嚴。以非洲迦納2010年安全及尊嚴老化政策為例,需求評估的結果強調治療待遇的落差、以及將老年人整合進現有健康照護服務的需求,下一步就是要實踐迦納已建立好的社區健康工作者計畫以符合老年人口的需求。
這份報告最後認為這些行動對社會的未來都是種穩健的投資,未來將會給老年人口更多的自由,生活在過去的世代從未想像過的品質之中。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 read more

2015.11.20
終將開花結果 「生育風險補償條例草案」初審通過
歷經10幾年的推動,立法院衛環委員會終於在本(11)月18日初審通過「生育風險補償條例草案」。本草案在過去曾因藍綠惡鬥而在程序委員會中遭到數次阻擋,而後雖在本屆順利進入委員會審查,卻又因與「醫療糾紛處理暨醫療事故補償條例」草案合併審查而擱置。直至近日才在幾位委員的努力下順利完成委員會審議。
期待立法院能儘速三讀通過「生育風險補償條例」,以保障婦女生產的風險;減少產/醫對立;建立產/醫的伙伴關係;提升生產醫療照護。
欲知草案相關資訊與詳情,請至台灣女人健康網「生育風險補償基金」專區。
以下為台灣女人連線聲明稿:
台灣女人連線
生育風險補償條例草案初審通過
聲明稿
今日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初審通過「生育風險補償條例草案」,本會表示欣慰。本草案歷經10幾年的推動,在第7屆期間因藍綠惡鬥而在程序委員會被擋了數次,而後雖在本屆順利進入委員會審查,卻又因與「醫療糾紛處理暨醫療事故補償條例」草案合併審查而擱置,在幾位委員的努力下,包括召委楊玉欣委員、提案委員林淑芬委員、田秋堇委員、蘇清泉委員、黃昭順委員以及吳宜臻委員等,今日順利完成委員會審議,台灣女人連線對他們及衛環委員會委員之支持表示感謝之意。
女人生產不但是個人的事,更是社會、國家的事,它和國家的人力、國民的健康與國家未來的發展息息相關。然而女性於生產過程中有一定的風險,當女人背負這樣的使命而冒風險及付出時,國家應該要承擔這個風險;此外,生產面臨的是兩個生命,因此比起其它科別,產科更容易發生醫療事故及糾紛。產科醫生因此不願意接生或採取防禦性醫療,造成生產時有過度醫療化及浪費健保資源的現象。因此,台灣女人連線自2001年起即開始推動生產風險補償機制,並於2003年婦女健康行動會議要求政府編列預算設置「生產事故補償基金」,且建立「要真相,不責難」之除錯機制,當發生生產事故時,無論發生在醫療院所內或外,即予婦女補償,以舒緩傷痛,並降低與醫師的對立,避免婦女及其家人承受糾紛或訴訟之二度傷害。
近幾年來,「少子女化」已成為國安問題,而產科醫師凋零、生產過度醫療化等問題亟待解決。「生育風險補償條例」保障婦女生產的風險,減少產/醫對立,建立產/醫的伙伴關係,提昇生產醫療照護,我們希望立法院能儘速三讀通過「生育風險補償條例」。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