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11.19
「妳」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警覺嗎?
長期以來,心臟/血管疾病一直是台灣女性十大死因的前四名;2014年已奪去了12,670名女性的性命,人數是死於婦癌如子宮頸癌、乳癌等的3.7倍。然而,世界各地包括台灣的女性仍缺乏對此疾病的警覺,近日一項調查指出女性對疾病的認知與現實狀況存在落差。
芭芭拉史翠珊女性心臟中心(Barbra Streisand Women's Heart
Center)的主任及美國西德斯-西奈山醫療中心( 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的教授 C. Noel Bairey
Merz博士帶領女性心臟聯盟(Women's Heart
Alliance)展開了研究,他們透過網路隨機找來1,011名25-60歲的女性進行心臟/血管疾病的敏感度的調查,並排除年齡、地區、種族、教育及收入的影響。
調查發現,對心血管疾病具備敏感度-以此研究來說即能夠說出身邊罹患或死於心臟病的女性的名字的人,較無法說出名字者更關心自己的心臟/血管健康,並且較會與醫師討論心臟健康。然而,女性整體來說對心血管疾病的敏感度並不高,只有27%能夠至少說出一名她們身邊患有心臟病的女性的名字,且只有11%可以說出一名死於心臟病的女性的名字。此外,年紀輕者的敏感度更低,25-49歲女性只有23%的人答認識患有心臟病的女性,50-60歲者則為37%;但理論上,實際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女性人數遠超出上述比例。
此外,根據調查結果,健康提供者面對女性患者較常注意體重而非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素,但男性則較常被關注膽固醇或高血壓。研究認為,這些結果顯示女性心臟疾病的普遍狀況與女性個人認知存在落差。
Bairey
Merz博士說明,對心臟疾病的警覺相當重要,但是因為女性往往依賴體重變化來判斷身體狀況,導致女性經常拖到最後才去尋求醫師協助,進而影響女性對疾病的警覺難以提升,這明顯是一個與性別有關的議題。Bairey
Merz博士建議女性做心臟/血管疾病篩檢,包括找出動脈粥樣硬化的心血管疾病分數(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core),她認為所有40歲以上的女性都需要知道這個分數,40歲以下的女性則應了解自己的血壓與膽固醇指數,並且她鼓勵女性向醫師諮詢關於心臟病風險的知識。
最後,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及美國心臟學院(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於2013年研發出了一個計算10年內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公式,該公式根據年齡、種族、性別、血壓、膽固醇指數、藥物控制狀況及吸菸習慣等資料來了解罹病風險。但是美國心臟協會說明,此公式運用在亞裔族群身上可能會有低估或高估的情形,因此台灣女人連線提醒台灣女性可能要諮詢專業醫師才能有效評估自己的風險。
資料來源: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read more

2015.11.18
小心可能讓人提「心」弔膽的提神飲料!
提神飲料越來越常見於年輕人的生活中;根據美國疾病管理與預防中心統計,31%年齡12-17歲的年輕人會固定飲用提神飲料,18-24歲的年輕人中也有34%會固定飲用。而隨著飲用人數增加,提神飲料影響健康的疑慮也漸受關注;提神飲料中所含的咖啡因、糖分等成分被認為與許多嚴重的副作用有關,最近一份研究更發現提神飲料可能還會增加健康成年人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研究找來25名平均年齡為29歲且無已知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成年人,請他們分別在相隔最多兩周的2天,在五分鐘內喝完一杯480毫升的提神飲料或是安慰劑。提神飲料含有約240毫克的咖啡因、2000毫克能促進神經發展與調節血液中的水分與礦物質的的牛磺酸(taurine)、具抗氧化功能的水飛薊(milk
thistle)、以及人參等。而安慰劑的口味、口感、顏色與營養成分與提神飲料相同,但不含咖啡因及其他刺激物。實驗以雙盲方式進行,因此研究員及受試者皆不知飲料的內容及在哪一天飲用,並且受試者被要求在受試當天的前24小時不得飲用酒精或任何具咖啡因的飲料。研究員會在受試者飲用前及飲用後30分鐘測量受試者的血壓、心跳、血液中的咖啡因濃度、血糖以及腎上腺素的分泌狀況。
研究發現,提神飲料組血液中的咖啡因濃度顯著上升,而安慰劑組則並未受影響。並且提神飲料組平均血壓上升了6.4%,但安慰劑組則僅上升了3%。此外,研究還發現提神飲料組的腎上腺素濃度上升了每毫升100微微克,安慰劑組則僅上升了每毫升39微微克。研究並未發現2組的心跳有差異。
美國梅奧醫院(Mayo Clinic)的心臟學家Anna
Svatikova博士為研究的主要作者,她認為研究發現的血壓上升及腎上腺素濃度增加容易提高健康成年人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民眾應謹慎飲用運動飲料,並且醫事人員了解患者的飲用提神飲料的狀況應成為常規。但是研究也提到他們的研究限制,包括樣本數太少、僅使用一種品牌的提神飲料,他們認為後續還需要更多研究來確定血壓及腎上腺素上升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資料來源:JAMA
+ read more

2015.11.11
三角關係?產後骨鬆、泌乳與維他命D
維他命D是幫助人類體內鈣質平衡、維護骨骼健康的重要角色;因此,有一說法認為孕母體內的維他命D含量與其懷孕及泌乳期的骨質密度有關。不過,根據來自瑞典Gothenburg大學Sahlgrenska學院的博士論文,女性於生產後骨質密度減退的狀況與泌乳持續的時間長短有關;與維他命D之間則未見關聯。
此份研究追蹤了95位婦女,追蹤期由產後始,長達18個月;記錄她們在這段期間內的骨密度、維他命D變化及泌乳狀況。
研究者Petra
Brembeck說明,一開始假設泌乳期長的女性體內的維他命D會減退,改而出現在母乳當中;但在研究參與者產後一年的追蹤期間,並沒有發現其體內維他命D的存在狀態有所改變,也沒有在泌乳期與體內維他命D的存在狀況之間發現關聯。而會造成體內維他命D改變的因素只有在陽光下曝曬與食用補充維他命D的保健食品。
此外,研究確實發現,女性的骨密度在產後的頭4個月下降了4%(特別是在腰椎、髖骨與脛骨),不過,前提是泌乳期也持續了4個月之久。而如果泌乳期持續達9個月以上,在產後18個月時,骨密度將持續低於基準值。
Brembeck博士結論,長的泌乳期與增加骨密度減少有關,而體重會隨之增加;同時,根據研究發現,高鈣攝取或許能夠有預防骨密度改變的效果。未來的相關研究將需要比產後18個月更長的追蹤期,以了解泌乳期長的女性在斷奶後的骨質復原狀況,以及是否可能增加日後骨折的風險等。
資料來源:Eureka
+ read more

2015.11.10
為母則強:生育與低死亡風險相關
生育造成的生理與內分泌改變對女性的身心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目前對於生育因素(reproductive
factors,如生育年齡、初經年齡等)與女性長期健康的關聯仍所知有限。而最近一份研究指出,生育因素與降低女性全因死亡風險(all-cause
death)、癌症及心臟/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有關。
研究團隊利用歐洲癌症與營養的前瞻性調查(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找到並分析來自10個國家共322,972名女性的資料,其中包括飲食習慣、生活模式、個性與醫療紀錄;在歷時12.9年的追蹤後,有5,938名女性死於癌症、2,404名死於循環系統相關疾病。
研究發現,整體來說,生育年齡在26-30歲之間的女性,其死亡風險較生育年齡小於20及大於31歲的女性低;曾經母乳哺育的女性的風險較未曾母乳哺育者低;初經年齡在15歲以上的風險較12歲以下者低;未曾吸菸或曾經吸菸的女性中,服用避孕藥者的風險較低。針對癌症死亡風險,曾經生育過或生過2-3胎者的風險較未生育者、僅生1胎者低;未曾吸菸或曾經吸菸的女性中,服用避孕藥的女性的風險也較低。最後,針對心臟/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曾經生育過、母乳哺育或初經年齡在15歲以上者的風險較低,並且研究還發現生育再加上母乳哺育的經驗可以降低缺血性心臟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的死亡風險。
來自倫敦皇家學院的研究主持人Melissa
Merritt說明,在控制其他會影響死亡風險的因素如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吸菸及運動程度後,生育因素仍舊顯著降低了死亡風險,顯示生育因素可能會影響女性的長期健康。但是研究團隊提到,由於生育因素與荷爾蒙的變化有關,因此風險降低可能與荷爾蒙的機制有關;基於此次研究屬於觀察性研究,因此研究發現的相關性並不代表兩者有直接因果關係,後續應有研究確認這些相關性並且進一步釐清背後的運作機制,如此將有助於發展出能改善女性健康的新治療策略。
資料來源:BMC Medicine
+ read more

2015.11.05
錯誤認知犧牲女性心臟健康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數據指出心臟病不僅會危害男性,也是女性重大的死亡原因,但是心臟病被認為主要是男性疾病的現象依然存在。最近有數個研究指出這種錯誤認知對女性健康相當不利,其中一項研究發現女性在心臟病發作前較少被醫事人員告知有心臟病風險;另一項研究發現女性患者較少被施以能救命的手術,導致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容易在醫院中去世。
第一項研究的資料來自美國與西班牙100家醫院2008-2012年間的患者,研究者從中找到了3,501名心臟病患者,他們的年齡在18-55歲之間,且有三分之二是女性。搭配訪談結果發現,絕大多數患者至少符合一項心臟病風險因素,如糖尿病、高膽固醇、高血壓、肥胖與吸菸等,但是患者在心臟病發作前被醫事人員告知有心臟病風險的經驗,女性比男性少了11%;並且曾經與醫師討論降低風險的方法的女性也比男性少了16%。研究的主要作者及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專家Erica
Leifheit-Limson說明,他們不確定為何會有這些現象,可能是心臟病主要是男性疾病的認知導致了男性較容易獲得預防性的措施,或是向女性患者告知預防方法時並未將資訊有效傳遞。
另一項研究分析了630,000名屬ST波段上升的心肌梗塞的患者,年齡介於18-59歲且於2004-2011年患病。ST波段上升的心肌梗塞是心臟裡的血液輸送百分之百被阻斷所致,而最能恢復患者心臟健康的方法是在動脈裡置入小型的氣球使動脈擴張,並放入支架避免動脈再次窄化。研究發現,女性接受這種手術的比例較男性少,且女性也較不會表達症狀。研究認為,這可能導致了女性死於醫院的百分比(4.5%)比男性(3%)高,以及女性住院的天數(4.35天)比男性(4天)稍長。但是研究副編輯Deepak
Bhatt說明,他們不確定男女在施作手術比例上的差異,是否與心臟病的性別差異、男女表達症狀的方式或醫事人員解讀訊息的方式有關。
過去由於缺乏健康具性別差異的認知,女性的健康幾乎是以男性為標準,並且常常被侷限在生育相關的議題上。然而,近來已發現女性心臟病的病徵、用藥、診斷與治療方法不同於男性,醫事人員及女性若能了解這些知識就能盡可能避免因延誤就醫或誤診而讓女性陷入健康風險當中。
資料來源: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 read more

2015.10.30
裝神弄鬼?!小心賠上眼睛健康
每年的10月31日是歐美國家的傳統節日-萬聖節,人們會在這一天變裝、戴上面具,小朋友挨家挨戶蒐集糖果、大人開派對參加遊行。近年來,這個節慶活動在世界各地-包含台灣-越來越常見。而不論國內外,許多人在打造萬聖節裝扮時,都會選擇使用能將眼睛改變成特殊顏色的角膜變色片(彩色隱形眼鏡),但許多眼科醫師們擔心民眾很可能在大肆慶祝的當下危及了健康。近日,英國視光學總會(The
General Optical
Council)便趁著萬聖節前夕警告民眾角膜變色片所帶來的風險。
雖然法律聲明購買角膜變色片應該要持處方並且有配鏡師或醫師在場,但實際上,民眾要取得角膜變色片不是難事,網路、商場都有在販售。視光學總會的策略總監Alistair
Bridge表示:角膜變色片不該由配鏡師或醫師以外的人提供;配鏡師能夠確保隱形眼鏡適當的貼合並且給予相關的專業資訊,以確保使用者的安全。
特許交易標準委員會執行長Leon
Livermore說明,角膜變色片的製作通常是建立在「以單一種尺寸對應所有使用者」的基礎上,而非依配戴者的需求與個別狀況量身訂做,因而會增加傷害眼睛健康的風險。
另一方面,視光學總會也舉出了數個會傷害眼睛健康的常見錯誤佩戴方式,如戴著睡覺、與他人分享或交換配戴等,這些行為都可能造成嚴重的損傷,像是角膜潰瘍與感染、眼部疾病的傳播等,甚至進而減損視力。
因此,提醒民眾在購買時先洽詢專業的醫事人員,配戴角膜變色片時確實遵守醫囑,才不會為了一時的美麗(或恐怖?)失掉了眼睛健康。
資料來源:The General Optical Council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