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5
[記者會] 政府無能,女人買單!指定接生費 女人肚皮流...
政府無能,女人買單!
指定接生費
女人肚皮流血 荷包失血 婦團吐血
日前衛生署邀集婦產科醫學會、醫改會及消基會開會研議欲規定:產婦要支付「指定接生費」,如果要求其主治醫師在非值班時間回醫院接生。婦女團體認為,健保生產給付已包含主治醫師在自然產時待產的加班費用。衛生署不積極監督醫院合理付給醫師,卻反過來向婦女加收費用,顯見這個政府的無能!婦女團體無法認同,更無法接受。
生產給付已涵蓋醫師非值班時費用
一直以來,健保給付自然產與剖腹產是不同的,自然產約18,000點,剖腹產3萬2千點。2005年在婦女團體的要求下,一方面考慮自然產時醫師於非值班時間待產、接生的付出,一方面鼓勵自然產,將自然產給付點數調高至與剖腹產給付值相同。所以,調高的費用一萬多點實際上就是產科醫師「非值班時間」(加班費)的給付。婦女根本不需要再另外付費。
調高給付未真正落實到醫師身上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黃淑英表示,婦產科醫師說,除了接生費,他們幾乎沒有領到加班費!也就是說,1萬3千多點給醫師的「勞務給付」,都進了醫院的口袋,變成醫院的「利潤」!前年婦產科、兒科等調高門診費17%,醫生也說,沒有反應到他們的收入上。由此可見,醫生沒有得到應有的合理給付,主要原因是「醫師被醫院剝削」所致。健保局對於醫院與醫師之間「健保給付拆帳」的問題提不出解決的辦法,卻擺爛要婦女「自費」。這種將政府管理無能以及醫師遭醫院剝削的代價,轉嫁到已繳交健保費用的婦女身上,生產的女人等於是被剝了兩次皮!我們無法接受!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醫師反應給付不夠,衛生署就應該要求計算醫師從孕婦做產檢開始後所有的醫療服務費用,檢討目前生產給付點數是否反映醫師負荷量,對給付進行調整,不應另向婦女收取費用。衛生署長期在推動責任醫師制的概念,若未來還收取指定接生費,衛生署就是在自打嘴巴!醫院已從產婦自費項目賺取大筆利益,若另再收取指定接生費,將使產婦被階級化!
貿然實施弱勢婦女將受害最大
生產時,涉及到兩個生命的安危,因此一個經長期培養成的信任的醫病關係,對產婦是重要的。婦女生產都希望由替自己產檢、了解自己狀況且信賴的主治醫師接生。如果指定接生費貿然實施,弱勢婦女若不是在自己的醫師值班時間臨盆,因付不出額外費用,只能接受由醫院指派之值班醫師接生,便會被迫喪失這項權益!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林實芳表示,現今生產醫療化的問題已奪走女性許多的生育自主權,不應再收取指定接生費,剝奪弱勢女性由信任的醫師接生的權利。此外,婦女的自費也未必最後真正回饋到醫師,所以,不論由婦女付指定接生費或由醫院指派值班醫師接生,醫院都是最大的獲利者。
台北市女權會理事長劉嘉怡表示,婦女都希望由為自己產檢的醫師接生,且生產本來就無法事先預知時間,若因婦女在主治醫師非值班時間生產,要向婦女另外收取一筆費用,嚴重違反公平合理原則!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顧問沈采穎表示,生產是對女人非常重要的事,指定接生費的討論,衛生署卻不找女人,全然忽視婦女與胎兒的權益。
產科給付過低,產科凋零的關鍵
近年來,婦產科招不到住院醫生,婦產科醫生平均年齡高出醫生平均年齡5-7歲。2009年立委黃淑英指出產科給付不合理:剖腹產給付比割盲腸少、產科超音波給付比新生兒四肢或腹部超音波少、產檢的給付偏低等,要求衛生署檢討給付標準。至今,我們仍未看到政府承諾,在2012年底完成給付改革的蛛絲馬跡。
台灣女人連線、婦女新知基金會、台北市女權會、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等婦女團體及民間監督健保聯盟堅決反對指定接生醫師費,我們要求政府:
1、落實RBRVS的精神,提高健康保險的生產給付以及國健局的產檢的給付。
2、明訂生產給付中接生費、加班費的給付點數,杜絕醫院對於醫生的剝削。
+ read more
2012.12.05
美國兒科醫學會:應教導青少年男女事後避孕藥知識
11月底美國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提出一項政策,建議小兒科醫師應教育美國青少年男女與其家長,有關事後緊急避孕藥的使用、取得管道、禁忌症及副作用等資訊,同時,也強調任何事後避孕方法都無法預防性傳染病。
在該政策中,除了告知病患緊急避孕藥的使用,小兒科醫師也應鼓勵男女病患接受性傳染病篩檢與治療,且與病患討論在使用緊急避孕藥之後還有哪些其他的避孕方法。另希望小兒科醫師持續提倡不論青少年男女年紀大小,都應增加他/她們能以非處方籤方式取得事後避孕藥的機會,並以保險給付降低取得的困難度。
針對美國兒科醫學會所提出的該項政策,台灣女人連線表示,美國對於使用保險套及避孕藥的教育比台灣更為健全完整,才進一步開始討論向青少年男女傳遞事後避孕藥的使用與注意事項資訊。但以目前台灣民眾進行安全性行為的習慣,仍不宜馬上提倡使用事後緊急避孕藥,忽視保險套才是避孕及防止性傳染病的最佳方式。再者,事後緊急避孕藥的作用在於干擾女性體內的荷爾蒙,幫助女性避免發生意外懷孕,長期使用此方式避孕是否可能會對正在發育中的青少女造成健康傷害,也是為何我們會對於大力推行事後避孕藥仍存有疑慮的原因。
資料來源:兒科醫學期刊(Pediatrics)
+ read more
2012.12.03
小心多種藥物與葡萄柚產生交互作用!
今年年初曾有研究指出葡萄柚可幫助抗癌藥物的藥效發揮得更好,近日同一專家團隊新的研究分析指出,許多處方藥物如果與葡萄柚一起服用會發生嚴重副作用,且會發生交互作用的藥物種類持續增加當中,但卻常被醫師所忽略。
研究主要作者David
Bailey博士表示,許多會與葡萄柚有交互作用的藥物被開立的頻率很高,根據這項最新研究發現,目前此類藥物已被證實有超過85種。在2008-2012年間,與葡萄柚併用會發生嚴重副作用的藥物種類已從17種飆升至43種,也就是平均每年增加6種,症狀包括呼吸衰竭、胃腸道出血、免疫系統差的病患發生骨髓抑制、腎臟毒性、急性腎衰竭、猝死等。
研究指出,葡萄柚所含的「呋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s)會抑制或降低人體腸道中代謝酶CYP3A4代謝藥物的作用,其他含相同成分的柑橘屬水果,如苦橙、萊姆、柚子等,也可能與藥物交互作用。
此外,生體利用率低的藥物即便只與一顆葡萄柚同時服用,也會使藥效加乘好幾倍,而且,儘管葡萄柚是在服藥前數小時吃的,交互作用仍然會發生,只要有定期服用固定藥量,當天任何時候都不應再吃葡萄柚。例如:降膽固醇藥物史達汀類(statin)藥物與每日一杯200ml葡萄柚汁同時服用三天,藥物的系統性濃度將升高達330%。
研究提醒,45歲以上的年長病患較常購買葡萄柚,也是用藥的主要族群,但他們對於過高藥物濃度的承受能力卻較低,易發生嚴重副作用。然而,病患通常並不會主動告知醫師自己會吃葡萄柚的訊息,因此,醫師應須意識到病患的某些嚴重副作用可能與食用葡萄柚相關,研究認為,這仍是目前一般健康照顧社群中易被忽略的問題。
資料來源:加拿大醫學會期刊(CMAJ)
+ read more
2012.11.28
阿茲海默症發展及惡化速度的性別差異
罹患阿茲海默症會使患者的腦部細胞慢慢流失,腦部開始萎縮,近日一項在北美放射學會會議上發表的研究表示,男女在腦部灰質流失(gray
matter loss)的模式有很大的差異。
這項研究由南加州醫學大學Spampinato教授所領導,分析參與阿茲海默症神經放射影像計畫(ADNI)的60位男性與49位女性資料,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70歲,這項計畫研究追蹤健康成人與有輕微認知受損(MCI)及阿茲海默症患者超過五年時間。
這109位參與者在五年研究時間都從輕微認知受損發展成阿茲海默症,並以核磁共振攝影瞭解他們在被診斷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前12個月及接受診斷當時的腦部變化。分析的結果發現,在這兩個時間點女性的腦部灰質(gray
matter)萎縮情形都比男性嚴重,且在這段時間過程中,女性腦部的灰質容積流失區塊也跟男性不同。女性一開始灰質萎縮比男性嚴重,但過一段時間男性就會追上,也就是說,男性的疾病惡化速度在短時間其實比女性要快。
研究團隊表示,灰質萎縮模式的性別差異對未來在臨床試驗要發展新治療藥物有重要影響,可幫助研究者解讀藥物治療在不同病患身上的不同反應。
資料來源:北美放射學會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RSNA)
+ read more
2012.11.26
裝置子宮內避孕器 引起骨盆腔發炎的風險低
淋病或披衣菌感染是骨盆腔發炎(PID)的風險因子之一,因此無症狀感染的女性裝置子宮內避孕器(IUD)可能會增加骨盆腔發炎風險的問題,受到普遍關注。但近日一項美國研究卻指出,在裝子宮內避孕器之前無論是否已做過淋病或披衣菌篩檢,發生骨盆腔發炎的風險都非常低。
這項研究共計有57,728位女性參加,年齡在14-49歲,她們在2005-2009年間裝置子宮內避孕器。研究將這些女性以裝置子宮內避孕器與最近一次進行淋病與披衣菌篩檢的間隔時間區分為四組。
結果發現,女性在裝置子宮內避孕器的九十天內,被診斷出有骨盆腔發炎的風險為0.54%,其中以在裝設的前一天及前八周進行淋病或披衣菌篩檢者的風險最高,而沒有篩檢者則最低,顯示女性有無篩檢並未影響裝置子宮內避孕器後發生骨盆腔發炎的風險。
研究強調,女性會否發生骨盆腔發炎主要與從事高風險性行為有關,而非受使用何種避孕方式影響。同時,研究結果支持美國疾管局有關裝置子宮內避孕器須篩檢的建議,並認為女性在裝置避孕器的當天進行篩檢即可,若發現陽性結果應立刻給予適當治療。
資料來源:美國婦科產科期刊(Obstetrics & Gynecology)
+ read more
2012.11.23
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可經由初經年齡預測
心血管疾病是全美女性十大死因的首位,在台灣同樣位居前列,根據2011年衛生署統計,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分居女性十大死因的第二與第四位!然而,與男性相較,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病時間通常較晚,且一般用以評估男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對女性並不適用,因此女性的心血管疾病問題很可能被忽略。而近日就有一項特別針對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美國研究指出,初經年齡會影響肥胖、腰圍及BMI值,這些都是可預測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
這項研究1,638位40歲以上的參與者來自2002-2005年間進行的美國佛萊明罕心臟研究(FHS),研究期間參與者沒有懷孕、體重也不超過160公斤。研究分析參與者的內臟腹部肥胖(VAT)及皮下肥胖(SAT),呈現兩者與幾項女性生育因素之間的關係。
在排除飲食、停經狀態、使用荷爾蒙療法、年齡等變項後,研究發現女性初經的年齡與全身不限部位的整體脂肪量具關連性,初經來的時間愈早,肥胖狀況愈明顯。研究建議未來研究應進一步釐清內臟腹部肥胖與主動脈周圍脂肪之間的關係,以分析這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性別差異可能有何關連,而家長也可以在女兒初經來時,提醒她們注意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資料來源:臨床內分泌與新陳代謝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