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不明原因不孕可能與男性精子受損有關
2012.11.20
不明原因不孕可能與男性精子受損有關
根據報告,每年全球約有一百萬對伴侶接受醫療介入協助生殖,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由於醫生無法找到造成不孕的明顯原因,被歸類為不明原因不孕或原發性不孕,但近日一項英國女皇大學(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研究發現,男性精子受到高度損害可能是導致發生原發性不孕的原因之一。 這項研究針對239對原發性不孕伴侶進行分析,發現其中80%的不孕是因為男方的精子已受到嚴重損害,此外,使用人工授精技術後能成功懷孕的機率,可能也會受到男性精子DNA受損數量所影響,少量約15%的精子受損屬正常範圍,但若受損量超過25%的話,成功懷孕的機率就會降低。 這個研究結果雖然並未發現一個新的醫療介入幫助懷孕方式,但卻提供未來發展能解決原發性不孕問題之具體方向,將有助不孕伴侶省下很多花在無效醫療方式的金錢與時間。     資料來源:生殖生醫科學線上(Reporductive BioMedicine Online)    
+ read more
暴露於環境化學污染物 恐有害男女受孕能力
2012.11.19
暴露於環境化學污染物 恐有害男女受孕能力
我們從過去的研究都瞭解用於作為電器的冷卻劑與潤滑劑或殺蟲劑的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以及用在製作衣服、家具與食品包裝上的全氟化物(perfluorochemicals, PFCs),對人體健康有許多害處,但這些環境污染物對人類生育力的影響卻鮮少被研究。近日一項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與其它機構共同進行的研究表示,人體暴露於上述化學物質將增加成功受孕的難度。 這項2005-2009年間的研究,從密西根及德州的十六個城鎮中挑選501對18歲以上的夫妻,研究者對這些夫妻的血液樣本進行多氯聯苯及全氟化物成分分析,同時女性也記錄月經週期與驗孕結果,研究持續追蹤至成功懷孕或試圖懷孕已努力一年為止。 研究結果發現,暴露於多氯聯苯與全氟化物會分別降低18-21%的女性受孕能力、及17-29%的男性受孕能力,研究表示這項研究可能還存在其他也會延緩受孕的化學物質尚未被排除,這些物質與影響受孕的關連性應進一步由其它研究來釐清。     資料來源:環境與健康展望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 read more
亞洲女性具特定基因變異 肺癌風險恐提高
2012.11.16
亞洲女性具特定基因變異 肺癌風險恐提高
肺癌是全球癌症死因第七位,且在東亞地區,大多數被診斷出有肺癌的女性並沒有吸菸習慣,近日一項結合多國科學家所做研究發現,在三個基因區出現變異可以說明除了環境因素之外,何以亞洲從未吸菸的女性易患肺癌。 這項研究由亞洲女性肺癌聯盟(Female Lung Cancer Consortium in Asia)所做,是目前針對非抽菸女性最大型的全基因組研究,蒐集來自過去14項研究共14,000位亞洲女性的資料,其中6,600位罹患肺癌、7,500位則無,資料中亦涵蓋環境因素如暴露於二手煙的資訊。 分析的結果發現,亞洲非吸菸的女性罹患肺癌,可能與在第六號染色體上的兩處以及第十號染色體的一處出現基因變異有關連,第十號染色體的發現尤其重要,是過去相關研究都不曾提及過的。只要有這三處基因變異的其中一個,還可能會增加因環境菸害而罹患肺癌的風險,不過這部分的觀察還須進一步研究才有定論。研究表示,未來將利用這樣的發現並結合過去不同人口中的環境因素資料,以深入瞭解遺傳性基因與環境暴露導致肺癌兩者間的關係。     資料來源:自然基因學(Nature Genetics)    
+ read more
女性偏頭痛恐提高發生腦部病變
2012.11.15
女性偏頭痛恐提高發生腦部病變
過去核磁共振攝影在偏頭痛病患身上曾發現有不尋常的腦部病變狀況,但對於到底是偏頭痛發展成腦部病變,或者是因後者而引起前者,目前仍未有答案。最近一項荷蘭研究表示,女性有偏頭痛將較可能發展腦部白質病變(deep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 這項追蹤十年的研究於2000年選取295位偏頭痛病患及140位對照組,在研究的第一年及最後一年以核磁共振攝影檢查瞭解腦部病變的發展。調整年紀、性別、高血壓、糖尿病等變項後,分析結果發現,在女性部分,有偏頭痛者比無偏頭痛者,腦部白質病變發生率及病變惡化速度都提高,但是偏頭痛的頻率與嚴重性目前發現未加速病變惡化,因此,研究推測腦部病變並非由偏頭痛直接造成,可能是引起頭痛的其它相關原因才是主因。而偏頭痛與腦部病變的關連性在這項研究中只出現在女性身上,男性部分則不存在。 此外,過去研究指出失智、中風與此腦部病變有關連,不過這項研究並未發現偏頭痛有造成認知能力下降或中風風險增加的情形。研究認為未來應朝關注偏頭痛與缺血、缺血性中風之間關連性的方向進行研究。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會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read more
女兒生育力可能與母親停經年齡有關連
2012.11.13
女兒生育力可能與母親停經年齡有關連
  女性卵巢內的卵泡數目影響自然受孕的能力,卵泡的數量與品質也會隨著年紀下降,且卵巢庫存量(ovarian reserve)是會受到遺傳因素影響,最近一項丹麥的研究結果呼應了這個論點。   這項研究分析丹麥527位20-40歲女性及其母親們的資料,將這些女性以她們的母親在45歲以前、46-54歲間、及55歲以上停經分為三組,並以抗穆勒氏荷爾蒙(anti-Müllerian hormone)濃度與卵巢中卵泡總數,來評估這些女性的生殖能力。經調整吸菸、避孕藥使用、年齡、BMI值等變項後,結果發現三組女性的抗穆勒氏荷爾蒙濃度分別每年下降約9%、7%及4%,卵巢中卵泡總數則每年減少約6%、5%及3%,顯示母親愈早發生停經,女兒的生育力降低愈多。   其他如使用口服避孕藥,同樣使抗穆勒氏荷爾蒙(anti-Müllerian hormone)濃度與卵巢中卵泡總數顯著降低,另外母親在懷孕期間吸菸的女性,其卵巢中卵泡總數也較低。   這項研究的限制包括母親停經年紀的資料可能存在回憶偏差,以及這項研究中的女性為健康照顧工作者,健康狀況可能比一般女性佳,最後,環境因素對生育能力與停經的影響在這個研究中也未被考慮到。研究認為未來的研究應延長追蹤的時間至女性停經為止,才能瞭解這項研究論點的普遍適用性。     資料來源:人類生殖期刊(Human Reproduction)    
+ read more
大型多族群研究:大豆製品對發生停經症狀無影響
2012.11.12
大型多族群研究:大豆製品對發生停經症狀無影響
  過去研究假設大豆中所含植物性雌激素與雌激素的化學構造相似,被認為會減緩更年期婦女的停經症狀,但目前相關研究的結論仍不一致。近日一項由美國加州大學所進行的分析研究發現,植物性雌激素或纖維對停經症狀的發生並沒有任何影響。 這項研究分析參與跨國婦女健康研究(SWAN)的女性資料,這些婦女分別在研究開始、第五年及第十年填寫飲食調查問卷,並在每年瞭解她們停經症狀的出現頻率,SWAN研究的追蹤時間超過十年。 有別於過去的研究,加州大學的研究想知道植物性雌激素與開始出現停經症狀之間的關係,因此特別從中挑選1,651位在研究開始時還沒有停經症狀的婦女進行分析,但最後研究結果並未發現攝取植物性雌激素或纖維會影響停經症狀的發生。 由於SWAN研究包含多種族族群,因此研究還發現亞洲婦女有停經症狀的比例較歐洲婦女低,研究推論這可能與亞洲飲食習慣有關連,亞洲的飲食中植物性雌激素含量較高,但這項研究並未支持過去一般認為攝取高植物營養素會降低熱潮紅比率的論點,而是認為族群差異的結果可能是不同族群由於基因組成的不同,使得他們可以從植物性雌激素獲取益處的程度不一,不過研究表示這仍須進一步研究才足以釐清。   資料來源:停經:北美停經學會期刊(Menopause: The Journal of 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