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6.01
國民黨不讓女性安心生產
媒體報導蘆洲某女士於剖腹產時因前置性胎盤導致產後大量失血,雖已摘除子宮,但因她失血過久致腳跟壞死,恐將截肢;另一方面,該婦產科診所之醫護人員則出面控訴家屬的包圍抗爭,讓大家不敢上班,並表示截肢之說子虛烏有。上述案例只是冰山一角,類似的情節其實這幾年來不斷地上演。
依據衛生署的資料,婦產科的醫療糾紛,佔歷年醫審會調查醫療糾紛案件的十五%,除了讓婦女及家人飽受長期訴訟之苦,亦使產科醫師面臨非理性的抗爭與報復,降低醫師從事產科的意願,嚴重影響產科之醫療品質。
為了讓女性能安心生產,改善醫病關係,台灣女人連線等婦女團體與立法委員黃淑英共同提出生產風險補償條例,卻於五月二十四日及三十一日的程序委員會,連續兩次遭國民黨退回!
少子女化已成為國安問題,建立女人生產時的保障機制議題,也廣為大家討論,二○○八年馬英九先生於競選總統期間承諾將「編列生育風險處理預算」,然衛生署直到今年才表示將於明年開始試辦,相關辦法至今仍尚未完成!令人不解的是,成立生產風險補償基金已有社會共識,「生產風險補償條例草案」亦經朝野委員共同連署,國民黨籍委員卻又於程序委員會退回該法案!
婦女團體自二○○一年開始推動生產風險補償機制,終於二○○七年研擬「生產風險補償基金」試辦計畫,然而在政黨輪替之後該計畫胎死腹中,延宕至今!我們呼籲國民黨不應基於政黨偏見,阻擋法案,朝野委員應儘速通過生產風險補償條例,營造一個友善的生產環境,讓台灣女性能安心生產!
◎ 陳竹儀(作者為台灣女人連線成員)
資料來源:本篇刊於2011年6月1日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n/1/today-o2.htm
+ read more

2011.06.01
骨鬆藥物大幅提高罕見腿骨骨折的機率
雙磷酸鹽類藥物是治療骨質疏鬆最為常見的藥物,但近來一份瑞典的大型世代研究指出,雙磷酸鹽類藥物會提高罕見腿骨骨折機率高達33倍,但整體而言機率仍然算低,因此醫師建議服藥中的病患不應停藥。
這份研究分析了瑞典2005-2008年間12,777位腿骨骨折的婦女,這些婦女年紀都在55歲以上。研究者從這1
2,777位婦女當中,檢視特定腿骨部位骨折的婦女,同時比對她們的用藥紀錄跟病史,整理出59位罕見腿骨骨折婦女,以及263位對照組。
結果發現,這59位罕見腿骨骨折的婦女有78%服用骨鬆藥物(bisphosphonates);263位對照組當中,有10%服用骨鬆藥物。在經過多重變項校正後,算出服用骨鬆藥物的婦女比沒有服用的婦女,發生罕見腿骨骨折的機率高了33.3倍。
研究者也發現,婦女服用骨鬆藥物5年後可先停藥5年,這段時間內罕見腿骨骨折的風險會下降,但是藥物對骨骼的保護仍然持續有效,因此建議骨質疏鬆的婦女在5年後可以先休息一陣子。
資料來源: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read more

2011.06.01
防骨鬆,補鈣優先於吃藥!
當民眾做骨質密度檢測測出骨質疏鬆時,醫師通常的處置方式是開予骨質疏鬆藥物。然而日前一份研究指出,測出骨質疏鬆後應採取的首要措施不是服藥,而是增加飲食中的鈣跟維他命D,或是服用營養補充劑。
這份研究檢視了近十年來219篇科學期刊研究,發現增加鈣質及維他命D攝取的成年人,骨密度明顯增加,骨折風險則顯著降低。這些研究對象的攝取來源通常是營養補充品,但是食物也是很好的來源。研究者認為,醫生測出病患有骨質疏鬆就直接開藥,可能是因為醫生不相信病患會改變飲食,但是骨鬆藥不但昂貴,也有很多副作用,甚至諷刺地增加骨折風險及顎骨壞死,因此應該在營養補充品無效後才考慮服用骨鬆藥物。
停經婦女一天需攝取鈣1200毫克,三杯脫脂牛奶就有900毫克鈣,剩下300毫克可以輕鬆地從食物中獲取,例如豆漿、柳橙汁、優格、鹹脆餅、早餐穀片、麵包、早餐營養棒、煎餅。
研究團隊也檢視了其他養分對骨質密度的影響,像是蛋白質、維他命K、鈉,發現低鈉飲食對骨質密度有幫助,加工食品像是培根因為有高含量的鈉,可能會破壞骨質,建議避免。起司雖然屬於高鈣食物,但因為含高鈉,不建議當作鈣質主要來源。
資料來源:美國營養物期刊(Nutrients)
+ read more

2011.05.31
心臟病風險因子可助預測妊娠糖尿病的罹患風險
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之後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比一般女性高出許多,在美國約有7%的女性在發生妊娠糖尿病以後會產生其他併發症,如:導致早產、必須進行剖腹產,並增加胎兒出生後糖尿病、肥胖以及新陳代謝疾病的罹患風險。
近日一項美國研究指出,透過仔細監控追蹤糖尿病與心臟病風險因子,可以幫助及早瞭解懷孕時得到妊娠糖尿病的風險,該風險最早可在懷孕的前七年就預測知道。
研究檢視在1984-1996年間,參與北加州多項健康檢查計畫的580位不同族裔女性之資料,這些檢查項目包括心臟疾病、糖尿病與癌症等等。研究者比較在懷孕期間有與沒有得到妊娠糖尿病的女性,對照她們接受健康檢查與生產的年紀,兩項平均的歲數相隔7年(28歲/35歲)。
結果發現妊娠糖尿病的罹患風險,與糖尿病、心臟病的風險因子成正向關係,這些風險因子包括過重、高血壓、高血糖、及懷孕前壞膽固醇的指數。數據顯示,女性如有三項以上前述的風險因子,將比沒有風險因子的女性,得到妊娠糖尿病的風險,高出3.6倍。
研究結論表示,醫生應注意病人有哪些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這可能會造成日後發生妊娠糖尿病,但藉由早期檢查、注意飲食與適度運動,將可達到預防的效果。
資料來源:美國產科學與婦科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 read more

2011.05.30
美藥廠將行銷觸角伸向醫學生
近日一項美國研究指出,藥廠將行銷目標瞄準醫學生的行為相當普遍,恐混淆學生們的倫理判斷,並可能影響往後他們在臨床上的決定與開立處方之行為。
波士頓哈佛醫學院的研究團隊評估過去與藥商向醫學生行銷相關的研究,並收集來自全美76間醫學院9,850位醫學生的調查資料。發現醫學生與藥商間有某些往來互動,這些接觸尤其在臨床實習階段會增加,約有90%的臨床醫學生曾接受來自藥廠的教育與行銷資料。
但有近2/3的醫學生認為,接受來自藥廠銷售人員贈送的藥物宣傳、禮物、或與他們互動,並不會影響自己對於藥物或藥廠判斷的公平性。因為大部分其他學生也都這麼做,再者可能有財務上的困難,所以醫學生多將這樣的行為正當合理化,覺得沒有什麼大礙。
研究團隊表示,這個研究發現說明了我們須要教育醫學生瞭解藥廠的行銷手法與影響,同時透過學校制度的推動,限制縮減醫學生與藥廠銷售人員的接觸,培養醫學的專業倫理,並針對過去一些臨床醫學證據重新進行批判性的回顧分析。
資料來源:PLoS醫學期刊
+ read more

2011.05.26
心律不整可能增加女性死亡風險
心房纖維性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是一種心律不整的類型,發作時左心房間歇性的顫動,無法完全排空血液,殘留的血液形成血凝塊,而後凝塊再流出至腦部,將可能導致中風。一般來說,心房纖維性顫動不會有任何明顯症狀,常讓人覺得只是發生心悸。近日有一項美國研究指出,被新診斷出有心房纖維性顫動的女性,比無該症狀的女性,不論原因所引起死亡的風險,高出超過三倍(10.8人/每1萬人:3.1人/每1萬人)。
該研究取樣1993-2010年間,參與美國女性健康研究(U.S.
Women’s Health
Study)的34,722位女性,年齡都在45歲以上,95%為白人,研究追蹤時間為15.4年。在研究開始之初,所有女性皆無任何心臟病症狀或心房纖維性顫動。
結果顯示,研究結束時有1,011位女性得到心房纖維性顫動,其中3/4同時有高血壓,63位在研究進行期間過世。調整其他變項後,在研究期間被診斷出有心房纖維性顫動的女性,比無心房纖維性顫動的女性,因不論原因致死的風險,高出2.14倍;因心臟病致死的風險,高出4.18倍。然研究作者也表示,直接因患心房纖維性顫動而致死的絕對風險相當低,約為2.2%。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心血管研究主任Tsang針對此研究表示,過去有研究已顯示心房纖維性顫動與死亡風險增高的關連性,此研究再次證實心房纖維性顫動並非好的現象。若女性被診斷出有心房纖維性顫動,應做其他相關檢查,如超聲心動圖(echocardiography),以及早發現是否有心血管疾病。
此研究的主要作者Conen最後表示,心房纖維性顫動的風險因子包括年齡、肥胖與高血壓,因此透過減重與高血壓治療,可幫助降低心房纖維性顫動的惡化。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