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08.27
美國子宮頸癌疫苗爭議未決
美國疾管局(CDC)與食品藥物管制局(FDA)最近發表在JAMA期刊上的一篇報告表示,由默沙東藥廠所生產的子宮頸癌疫苗「嘉喜」,其副作用與研究員所預期的相去不遠,然而施打疫苗後發生的昏厥及出現血塊的案例數,卻也讓對疫苗持保留態度的批評者憂心。在美國,對於子宮頸癌疫苗的爭議相當大,而此研究的結論也引發許多專家學者的挑戰。
在JAMA的研究報告中,作者Slade及其研究團隊表示,疫苗在美國施打已超過2千300萬劑,發生嚴重副作用的情形其實與其他疫苗相當,然而從數據分析來看,發生昏厥及血凝塊的機率分別是10萬分之8.2及10萬分之0.2,卻是不成比例的高。而針對目前美國出現32起的死亡案例,研究員也表示在接種其他疫苗後,32起死亡數並不算太過份。
而此研究的編輯評論卻表示,子宮頸癌疫苗對於女性的好處目前仍是未知,按時做抹片篩檢原本就使子宮頸癌發生率變低。而同樣刊載於JAMA的另一篇研究也表示,藥廠宣稱可預防癌症這一點,似乎讓人以為所有的成本效益及適當使用疫苗變得不重要了。哥倫比亞大學的Sheila
Rothman及David
Rothman更直接指出,藥廠以撒錢的方法買通幾個專業的醫學中心,讓他們在連最後研究資料都尚未出爐前就開始說疫苗的好話。他們同時也表示,在疫苗的行銷過程中,許多重要的資訊都沒有被完整告知,例如疫苗的風險及好處。
密蘇里大學堪薩斯分校醫學院的Diane
Harper則指出,施打疫苗出現嚴重副作用的機率(10萬分之4.3),超過了女性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10萬分之3.0),而真正的副作用機率應該是更高,因為2千300萬劑疫苗其實並未全部被使用,因Harper認為,其研究的母數(施打的疫苗數)應該要減少一半。他更認為女性要從這份報告得知的訊息是,因施打疫苗而死亡是會發生的。
針對自己的研究報告,Slade也指出其中一些研究限制,包括:民眾所通報不良反應未必都是因疫苗所引起的;通報內容不夠完整性;此外,媒體的刺激對於不良反應通報也有所影響。研究者也指出,此份研究所採用的數據,有68%是藥廠所提供,而其中高達89%的資料並不完整。而32起死亡案例中,只有20起被查證過。
資料來源:http://www.medpagetoday.com/PrimaryCare/Vaccines/15581
+ read more

2009.08.26
冠狀動脈疾病的性別差異
過去的研究發現,在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CS)發生的30天內,女性的死亡率較男性高出不少。最近一篇研究發現,如果將發病的嚴重程度、血管相關疾病等因素納入考量的話,死亡率的性別差異便會縮小至接近相同。也就是說發生冠狀動脈疾病的女性通常年齡較長,常伴隨的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等症狀,因此,發病時的症狀通常較嚴重,導致死亡率較高。
這份研究分析的樣本數來自11份獨立、隨機研究的資料,總共超過13萬6千位的ACS病人,其中28%為女性,研究期間為1993-2006年。研究發現女性30天內的死亡率為9.6%,男性為5.3%,也就是女性的死亡率為男性的1.9倍,但是如果調整臨床上的變因的話,女性的死亡率就會降至1.1倍。
研究亦發現女性在ST段上升心肌梗塞(STEMI)等較嚴重的症狀上死亡率較高,但是在較不嚴重的症狀發生時,死亡率就較低。以STEMI來說的話,女性30天的死亡率為男性的2.3倍,調整變因後為1.2倍,雖然差距縮小,但仍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而非STEMI的話,女性死亡率為1.5倍,但調整變因後為0.8倍;女性心絞痛的死亡風險與男性大致相同,但調整變因後為0.6倍。
資料來源:美國醫學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read more

2009.08.21
口服避孕藥與血栓塞
最近有兩篇研究發現,含有levonorgestrel荷爾蒙的口服避孕藥造成血栓塞的風險比一般的避孕藥低,但是此類的避孕藥卻非大多數女性使用的藥品。
第一份為荷蘭的研究。為了評估各式避孕藥,研究人員分析了1,524位有血栓塞的女性病人和1,760位一般女性的資料,這些女性的年齡皆低於50歲、沒有懷孕,研究進行前的四周沒有生產,且都沒有使用子宮內避孕器。研究結果發現口服避孕藥會增加血栓塞的風險,但是含有levonorgestrel的避孕藥風險最低;此外,研究發現血栓塞的風險和藥品雌激素的濃度有關,且在服藥的第一個月風險最高。
另外一篇丹麥的研究利用15-49歲丹麥婦女的資料來評估血栓塞的風險,這些婦女都沒有心臟疾病或是癌症的病史。這份研究的結果大致與第一份相同,血栓塞的風險隨著雌激素濃度的上升而增加,在用藥之初風險最高,隨後慢慢下降。這份研究進一步指出,在劑量相同和使用期相同的前提下,含有levonorgestrel的口服避孕藥造成血栓塞的風險最低。
資料來源: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 read more

2009.08.19
乳癌術前MRI可能弊多於利
最近不少醫師、學者考慮讓乳癌初期的病人在術前接受核磁共振攝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檢查,因為MRI可以偵測到一般傳統攝影檢查無法偵測到的腫瘤。但最近一篇研究發現,在乳癌初期的病人身上進行術前MRI來瞭解腫瘤生長的狀況,對手術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為瞭解其利弊與效益,一組澳洲的研究人員分析了術前MRI對治療乳癌初期的影響;研究人員假設術前MRI可以有效指引醫師切除腫瘤,進而降低後續切除手術的次數和減少乳癌的復發率。但是,根據目前可得的研究資料顯示,乳癌初期的病人接受術前MRI不僅無法避免後續追蹤與治療所需進行的手術,長期的預後沒有較好的表現,也無法降低腫瘤復發的風險,甚至在偵測腫瘤時可能出現偽陽性,導致後續不必要的手術。
研究人員表示,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乳癌初期的病人進行術前MRI並沒有正面效益,甚至可能有負面的影響;但是,仍然需要更大型、長期的研究來釐清。
資料來源:CA: _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_
+ read more

2009.08.14
使用標靶藥物應有成本效益的考量
最近不少學者開始針對標靶藥物的藥費與其效益進行研究。加拿大多倫多Sunnybrook
Health Sciences
Centre的研究人員蒐集了加拿大國家癌症中心(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資料,將大腸直腸癌病人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給予「最佳支持性照護」(Best
Supportive Care,
BSC),另一組除了BSC之外,還接受cetuximab的治療。在追蹤18-19個月後發現,只給予BSC的病人的平均存活期為6.2個月,併用cetuximab的病人為7.7個月;而針對原生型K-ras基因的病人而言,只給予BSC的平均存活期為6.1個月,併用cetuximab的病人為9.1個月。
研究人員指出:以一般的情況而言,若依「生活品質校正後生命年數」(per
quality-adjusted life-year
gained)來計算,為挽救一個病人的生命,一年花費5-10萬元的加幣(約150-300萬元台幣)屬於合乎經濟效益的範圍,但是現在標靶藥物的藥價卻遠高出這樣的費用。以2007年Cetuximab在加拿大使用的數據為例,挽救一個病人的生命,一年必須花費近20萬元的加幣,而如果依「生活品質校正後生命年數」計算的話,約需要30萬元的加幣;若病人屬於原生型K-ras基因需要花費12萬元加幣,「依生活品質校正後生命年數」計算的話,約需要19萬元加幣。
若將藥物花費作進一步分析的話,可以獲得以下數據:
1.
一年花費十萬加幣時,有0.1%的一般病人與9.3%的原生型K-ras基因病人的治療與花費尚符合成本效益。
2.
一年花費二十萬加幣時,有43.3%的一般病人與96.6%的原生型K-ras基因病人的治療與花費尚符合成本效益。
3.
若依「生活品質校正後生命年數」計算,一年花費二十萬加幣時,有3.4%的一般病人與61%的原生型K-ras基因病人的治療與花費尚符合成本效益。
研究人員表示:研究顯示大腸直腸癌的標靶藥物Cetuximab應該給予原生型K-ras基因的病人使用較有效益,以免將藥物使用在不適合的病人身上,花了大錢卻不見藥效。
資料來源: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 read more

2009.08.12
母乳哺育與乳癌的關係
根據最近一份新的研究發現,同樣是有乳癌家族病史的女性,有哺育母乳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比沒有哺育母乳的女性低約一半;但是對沒有乳癌家族病史的女性來說,是否哺育母乳則沒有影響。
研究人員檢視了護士健康研究(Nurse’ Health
Study)的資料,總共包含十萬位參與者,其中有超過六萬人曾經懷孕,研究的追蹤期在1997-2005年,並紀錄母乳哺育與乳癌發生的相關數字與資料。
結果發現有乳癌家族病史的女性,若哺育母乳的話,大約會降低59%罹患乳癌的風險;而不論哺乳三個月或哺乳三年都不影響結果,亦即降低乳癌風險的關鍵在於「有沒有哺育母乳」,而非「哺乳時間的長短」;因此,不論是完全哺餵母乳或是與其他副食品、營養補充品一起餵食也不影響研究結果。
對於沒有乳癌家族病史的女性而言,是否有哺餵母乳則不影響罹患乳癌的風險。研究人員猜測這有可能是因為哺育母乳會影響引發乳癌的基因,或是因為沒有乳癌家族病史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已經很低了,因此,在這份研究的模式下無法看出改變。
資料來源:內科學誌(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