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26
高血糖增加癌症罹患率
一份發表在「糖尿病照護」(Diabetes
Care)期刊的瑞典研究發現,女性空腹時的血糖濃度過高,罹患癌症的風險也越高,但是對男性而言卻沒有影響。
研究人員追蹤了2,478位40-69歲的癌症病患長達13年,其間紀錄了病患空腹和注射葡萄糖後的血糖濃度,發現若按照女性空腹時的血糖濃度高低來排序,血糖濃度於前四分之一的女性比後四分之一的女性,罹患癌症的風險高出26%;此外,女性空腹血糖濃度過高和胰臟癌、乳癌、子宮內膜癌的相關性特別高。
研究人員表示,研究結果不會受到BMI值的影響,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注意隨時注意自己的血糖濃度,若血糖濃度未在標準範圍內,可以藉由生活方式來降低血糖濃度和癌症的罹患率。
+ read more
2007.03.23
吃蘋果能保護心臟
英文有一句俚語是這麼說的「An apple a day, keep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顆蘋果,醫生遠離我),看來這句俚語是真的!根據最近一份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發現,由於蘋果含有豐富的類黃酮素(flavonoid),最能有效降低更年期女性冠狀動脈心臟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而過去也已經有研究指出,類黃酮素有抗氧化劑的特性,可以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的氧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假設類黃酮素的攝取和心血管疾病有相關性,便從政府資料庫中篩選富含類黃酮素的食物,再追蹤34,000名更年期婦女的飲食攝取和健康狀況近20年;結果發現蘋果、紅酒和洋梨都富含類黃酮素,能降低女性冠狀動脈心臟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其實許多食物都含有類黃酮素,例如,水果、蔬菜、茶、酒、核果、豆類、藥草、香料等,只是其中的含量不同,這份研究則發現蘋果含有最豐富的類黃酮素。
+ read more
2007.03.22
取消HIV同意書提高篩檢率
最近有一篇研究指出,取消HIV篩檢之書面同意書可有效增加HIV篩檢率。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院的Nicola
Zetola,在2007年3月13日於美國醫學會期刊上發表研究指出,在2006年5月後,舊金山公共衛生部取消HIV篩檢的書面同意,研究人員發現,在政策變革之後,HIV篩檢率從2006年6月的13.5(每千人門診)持續增加至2006年12月的17.9(每千人門診)。HIV篩檢陽性個案從每月平均20.6人增至30.6人。研究者指出,經初步觀察,簡化HIV篩檢過程的政策有助於增加HIV篩檢率,然簡化HIV篩檢的步驟與篩檢率的提升是否有相關仍需更進一步的研究。
日前美國疾病管制局建議修改新的指導方針,將HIV篩檢列入醫療體系常規檢驗,並建議不再使用獨立的篩檢同意書。但由於美國各州法律規定不同等種種複雜的因素,這個計畫將延後實施。
台灣女人連線認為,無論未來是要將HIV篩檢列入常規檢驗,還是維持現行必須使用獨立篩檢同意書的方法,最重要的仍然是要落實篩檢前的諮詢。
+ read more
2007.03.22
溫和性不孕症治療一樣有效
許多急於懷孕的婦女在接受試管嬰兒(IVF)的人工協助生殖技術時總有一些錯誤的觀念,以為只要多一些藥、多一些卵子、甚至植入多一些的胚胎,就能提高懷孕的機會。現在已有研究證實,溫和式試管嬰兒手術(mild
IVF),也就是使用較低劑量的荷爾蒙做卵巢刺激,以及每個週期僅植入一個胚胎,其成功率與一般的IVF手術差不多,但對母親身體的健康風險會減少很多,多胞胎的風險降低,手術的費用也較低。
荷蘭科學家追蹤了404名38歲以下的婦女,其中半數接受一般IVF手術,另一半則接受較溫和式IVF手術,一年之後發現,接受一般IVF手術的婦女中有44.7%懷孕,而接受較溫和式IVF手術的婦女則有43.4%懷孕。這兩種方式的成功率其實差不多,但溫和、較不侵入式的IVF手術,則可將生出多胞胎的風險從13.1%降至0.5%,費用也因為使用較少的藥物而減低。這份研究已於全球醫學權威刊物「刺胳針(The
Lancet)中發表。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接受溫和式IVF的婦女懷孕所需週期數平均為4個週期,比一般IVF多出一個週期,但其實對於母親身體的傷害是比較少的,並鼓勵在臨床診斷上,能廣泛使用溫和的卵巢刺激和只植入單一胚胎的方式。
+ read more
2007.03.20
肥胖≠心血管疾病?
在2005年11月時,女性健康研究協會(Society of Women’s
Health
Research)舉辦了有關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工作坊,並針對美國健康與肥胖研究協會的工作小組報告(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Obesity Research Task Force
report)提出建議,整份工作坊完整的結論報告發表在今年3月份的醫學研究期刊(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Medicine)。
學者於工作坊中表示,肥胖和心血管疾病一直以來都被劃上等號,但是,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關係是很複雜的,其對健康的影響也是很廣泛、甚至個別差異性很大,而我們對其間的瞭解卻很貧乏;因此,應該要有更多的研究來釐清其相關性,尤其是針對男性和女性生理上的不同,將性別納入研究分析將會是未來很重要的方向。
此外,學者也針對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未來的研究應該要多瞭解男性和女性的脂肪組織,其形成與分佈有何不同。
二、男性和女性生命週期的不同,研究其差異有助於瞭解,為何女性心臟疾病的好發年齡通常比男性晚十年。
三、計算熱量攝取、消耗和定義肥胖及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工具應該要重新定義,並且針對不同性別發展。
台灣女人連線表示:肥胖一直被視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如今有學者對此提出質疑,同時,也強調過去研究中性別分析的不足;究竟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有多高?其間有沒有性別差異?有關疾病的研究、風險測量的工具夠不夠客觀?這些都值得我們思考。
+ read more
2007.03.16
生產最好不要醫療介入
最近有一份文獻分析檢視了醫療環境內的婦產科照護,結果發現許多很普遍且所費不貲的醫療介入,並沒有促進母親和嬰兒的健康,也沒有提昇醫療品質,甚至有可能造成傷害;例如,胎兒監測器、人工引產、剖腹產等。
若女性因為非醫療原因進行引產的話,較容易引起發燒,而且較有可能使用到鉗子或真空吸引器輔助生產,甚至必須進行剖腹產。引產會使胎兒的健康受到威脅,是因為人工引產會使生產的併發症增加,其中最嚴重的一項為「肩難產」,也就是胎兒的肩膀無法通過母親的盆骨。若是非必要引產,胎兒在出生後必須使用光線療法治療黃疸的風險會增加,且呼吸困難和胎兒進入加護病房的比例也較高。
以生產低風險的女性來說,有超過85%的女性都會使用嬰兒監測器,但是,並沒有因此減少胎兒出生前後的死亡率、腦性麻痺或是胎兒進入加護病房的比例;持續使用胎兒監測器,反而讓女性使用器具輔助生產、剖腹產和感染的機率增加。
和自然產的女性相較之下,剖腹產的女性常要承受較大的風險,其中包括,感染、出血、手術傷害、麻醉後的副作用、慢性疼痛、子宮切除術、肺栓塞、日後生產的胎盤問題、死亡等的風險都比較高,而且大部分的剖腹產都是在沒有近一步的醫療指示下重複進行。剖腹產出生的胎兒,也容易因為手術而有撕裂傷或呼吸道的問題,必須進入嬰兒加護病房。研究人員發現,剖腹產的風險比自然產高的原因,有可能跟靜脈輸液、人工破水和外陰切開術有關。
此外,最近還有一份研究發表在婦產科期刊(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這份研究分析了1998-2003年470,857筆生產資料,發現女性若是進行選擇性剖腹產的話,一個月內再進入醫院治療的機率比自然生產的女性高。根據這份研究,自然生產的女性回診率約千分之7.5,而選擇性剖腹產的回診率約千分之19,研究人員表示這可能是因為手術的併發症和傷口感染。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