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07.18
研究再次證實HRT的風險
一份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研究再次證實了荷爾蒙療法的風險,其研究結果發現女性大約在更年期開始的十年後使用荷爾蒙療法的話,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和血栓塞的風險,除了減緩更年期不適之外,並沒有其它的益處,這樣的結論和美國方面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
這項研究計畫的名稱為Women’s International Study of long
Duration Oestrogen after
Menopause(WISDOM),研究人員集合了澳洲、紐西蘭、英國的醫學組織,從1999年開始進行研究,原本預計要進行十年,也就是要到2009年研究才會結束;但是,當美國女性健康促進計畫(WHI)基於婦女健康考量,在2002年停止研究之後,這份研究也跟著提早結束。因此,原本預計參與者要達23,000人,後來只進行了5,700人,然而,此研究所蒐集到的資料,已經足夠進行有效的分析和統計。
這些參與者被隨機分成服用複合式荷爾蒙、單獨使用雌激素和安慰劑三組,參與者平均是在更年期15年之後,開始或再次使用荷爾蒙療法。結果發現,使用荷爾蒙療法(不論是複合式荷爾蒙療法或單獨使用雌激素)的病患,罹患心血管疾病和血栓塞的比例明顯高出使用安慰劑的病患;此外,雖然先前有研究發現荷爾蒙療法會增加卵巢癌的風險,但是,這份研究在乳癌和其他癌症、腦血管疾病、骨折和總死亡率上,各組間沒有太大的差異。
英國醫學期刊的編輯Helen
Roberts表示,荷爾蒙療法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減緩更年期的不適症狀,例如,熱潮紅、夜間盜汗、陰道乾燥等,但是,後來許多醫師開始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為由,建議病患使用荷爾蒙療法。到目前為止,荷爾蒙療法仍然是減輕更年期不適的最好方法,而這些研究結果,只是將使用荷爾蒙療法回歸到最初的使用目的。此外,要一再強調的是,荷爾蒙療法的使用劑量應該要越低越好,而且若症狀有改善,應該越早停用越好。
+ read more

2007.07.16
治療肺癌的性別差異
有研究發現,肺癌到了後期的階段,女性的存活率會比男性高,但是,這樣的理論似乎只適用於60歲以上的女性,60歲以下的女性,存活率和男性是差不多的。美國國家肺癌組織(National
Lung Cancer Partnership)的執行長Regina
Vidaver表示,這有可能是因為女性雌激素的濃度會隨著年齡降低,而雌激素的濃度則會影響化學治療的效果。
此外,近年來有許多治療肺癌的新藥物,而這些藥物在女性和男性身上,似乎也發揮了不同程度的藥效。例如,名為Avastin的藥物似乎對男性較有效;另一個名為Xyotax的新藥,在臨床試驗時發現此樂對女性較有效,研究人員更明確地指出,Xyotax的藥物代謝可能會受到雌激素的影響,特別是在女性更年期前的荷爾蒙濃度,能使藥效發揮最大的效果。這不但顯示雌激素會影響治療效果,也證明了醫學研究和治療應該要注重性別差異。
女性健康研究協會(Society of Women’s Health
Research)的執行長Phyllis
Greenberger也呼籲,有許多研究發現藥物在人體內的吸收和代謝是會有性別差異的,醫學研究已經沒有理由再忽視性別差異的重要性。為了病人安全,不論是從預防、診斷、治療的角度來說,都應該要有更多針對女性和男性的生理差異所做的研究,也應該要有更多資源協助和鼓勵醫事人員進行性別相關的研究。
+ read more

2007.07.12
飲食失調導致月經失調
根據現行的診斷標準,所有類型的飲食失調症中,神經性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是唯一和月經失調有關係的。但是,一篇發表在飲食失調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的研究發現,其實任何形式的飲食失調症都有可能使女性的月經變的不規律。
美國州立北卡羅萊納大學的Cynthia M.
Bulik教授是研究的主要負責人,這份研究的參與者是1,705位符合飲食失調診斷標準的女性。結果發現,患有神經性厭食症的女性中,有將近80%表示自己有續發性閉經症(原本有規律的月經,但因故超過三個月以上停經);有暴食症的女性則約36%有此現象;其他所有符合飲食失調,但是未被歸類的女性中,有30.4%表示有續發性閉經症。也就是說,女性只要有飲食失調症,不論是何種類型的,都有可能使月經不規律。
這樣的研究結果顯示,月經也可以是一個檢視飲食營養狀況的健康指標。社會大眾和醫師都應該認知到,月經不規律有可能是飲食失調的警訊。
+ read more

2007.07.11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修正重...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於2007年6月14日三讀通過,並於7月11日經總統公佈,此次修法內容重點如下:
一、將法案名稱從原本的「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防治條例修正草案」修正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將未發病之感染者亦納入防治及權益保障之範圍。
二、明訂諮詢與篩檢並行之規定,規定無論強制篩檢或自願篩檢,都應包含篩檢前、後諮詢與告知後同意。
三、增訂防治宣導應具有性別意識並含反歧視之內容。
四、修正外籍配偶感染者、無戶籍國民申覆規定,讓感染者得在台提出申覆,不需出境,兼顧防疫需要及人權保障。
五、由於感染者之需求除了醫療之外,尚有其他社會福利需求,牽涉醫療與社福單位。為能讓各收容或服務機構之工作人員,因執行職務遭感染時有所保障,故增訂非醫事人員因執行職務而遭感染時之保障條文。
六、增訂感染者權益保障條文,確保感染者居住及安養之權利;為能具體落實保障感染者權益,本法並增訂主管機關應邀集人類免疫缺乏病毒之感染者權益促進團體、相關學者或專家、民間相關機構代表及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代表,參與推動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事項。
七、為避免保險套破裂、減緩性交時造成傷口之可能,增訂浴室業、旅館業除提供保險套外,亦應提供水性潤滑劑。
八、修訂明知自己感染愛滋,卻刻意隱瞞蓄意傳染於他人,致他人傳染愛滋病毒者之刑期為五年以上十二年以下,與刑法重傷害罪刑度相同。
九、為能有效抑制疫情,因應新的防治工作的進行,本次修正增訂了執行減害計畫之法源,參與計畫而持有針具或管制藥品,不負刑事責任。
+ read more

2007.07.10
不懷孕並不會增加子宮內膜異位婦女的罹癌風險
過去曾經有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有子宮內膜異位的婦女,或是從未生育過的婦女,罹患某些癌症的風險會比較高。但是,若兩者結合的話,會不會使風險提高兩倍,甚至更多?瑞典有一份研究首次針對子宮內膜異位的婦女進行的調查,結果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的婦女罹患癌症的風險,並不會因為是否生產過而受影響。
這份研究在人類生育與胚胎學歐洲協會(European Society
of Human Reproduction and
Embryology)第23屆的年會上發表,負責人是瑞典卡羅琳醫學院(Karolinska
University Hospital)的婦產科醫師Anna-Sofia
Melin。參與者是63,630位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的婦女,研究透過各個癌症登記機構追蹤這些婦女的健康狀況。
結果總共有3,822位婦女被診斷出罹患癌症,以某些特定的癌症來說,其罹患率的確比較高,例如,罹患內分泌腫瘤的機率比一般婦女高38%、卵巢癌37%、腎臟癌36%、甲狀腺癌33%、腦瘤27%、惡性黑色素瘤23%、乳癌8%;但是,有趣的是,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比一般女性低29%。整體而言,癌症罹患率並不比一般的平均值高。此外,也發現婦女是否生產過並不會影響研究結果,也就是說子宮內膜異位的婦女,並不會因為未曾生育而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
針對子宮內膜異位的婦女罹患癌症的風險較高,研究人員提出以下的解釋,有可能是因為免疫系統失調,也有可能因為子宮內膜異位的治療方式,影響癌症的發展,但是,這些都尚未成定論。
+ read more

2007.07.06
醫師犯錯應該告知嗎?
雖然許多醫生都宣稱,若自己醫療上有疏失或犯錯的話,不論錯誤是大是小,都會向病患坦承;然而當醫生真的犯錯時,他會選擇怎麼做,卻是另外一回事。
這份研究發表在一般醫學內科期刊(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由愛荷華大學的Lauris
Kaldjian教授和其研究團隊所進行。研究人員針對醫師和醫學院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總共回收了538份問卷,填答率為77%。問卷內容為各種不同程度的假設情境,例如,若醫生的醫療疏失對病患造成重大傷害(殘疾或死亡等)、輕微傷害(治療期延長或起疹子等)及沒有受到傷害,醫生會如何回應與處理,然後再比對受訪者實際的執業經驗。結果發現,只有41%的醫師在實際生活中,會向病患承認自己所犯下的輕微錯誤,而會向病患坦承重大疏失的醫師只有5%。
Kaldjian教授表示,醫師常常是以治療者的姿態出現,而自己所犯的醫療疏失卻傷害了病患,這種感覺令他們難以接受,更遑論要他們坦承錯誤。因此,醫療場域必須要建立一套文化和制度,當醫師本身作為治療者的形象受到威脅時,這個機制可以給予支持,讓醫師能清楚地和病患以及家屬討論自己所犯的錯誤,並瞭解自己也有可能成為病患的角色;另一方面,當病人受到傷害時,也能確保病人的權利和安全。
此外,研究也發現,醫學院的學生和醫師相較之下,比較不會向病患坦承自己所犯的錯誤。其實醫師在執業後,許多實際的經驗顯示,向病患坦承醫療疏失反而可以增加醫師和病患間的信任感、促進醫病關係。而這樣的研究結果也暗示著,醫學教育中有關醫學倫理和人本教育的重要性。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