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科學是不分性別的嗎?
2006.08.01
科學是不分性別的嗎?
前哈佛大學校長賴瑞桑默斯(Larry Summers)曾在演講時提及:「女性和她們的男性同儕相較之下,她們較不具在科學領域裡發展的能力。」這一席話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賴瑞桑默斯更被迫辭去校長一職,此後,與醫學和科學領域的性別歧視相關的論文紛紛出爐。 在七月份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裡的一份研究發現,即使過去四十年來,有許多女性進入醫界成為研究員,但是她們的研究被刊在重要醫學期刊的比率仍不比男性研究者。此研究團隊回顧了1970、1980、1990、2000和2004年,美國六大醫學期刊所刊載的研究,結果發現期刊刊載的研究裡,第一研究者為女性的比率從1970年的6%提昇至2004年的30%,助理指導教授則從1970年的4%提昇至2004年的20%,雖然兩者比例上有顯著的增加,但是和性別平等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 此研究團隊表示,在醫學和科學教育裡,為達到性別平等,部分的外力干涉是必要的,例如,正視新進女性研究員和指導教授的關係、促進醫學和科學領域教職員的性別意識等,都能間接促進女性研究者的刊載率,使她們的專業受到重視,進而建立性別平等的教育環境。 對於期刊作者的性別比能否反應整個科學環境的性別意識型態?耶魯大學的一位性別研究學者即表示,性別很有可能會影響研究篩選的過程,像是回溯到1968年,一位心理學家做了一份研究就發現,如果把一篇論文的作者改成女性的話,閱讀者對這篇論文的學術評價便會降低;許多文獻也可以看到,在相同的條件下,許多人都認為男性比較好、比較聰明、比較有創意、比較有能力;因此,從期刊作者的性別比,便可以清楚看見社會性別刻板印象的根深蒂固。
+ read more
美國一年有150萬件醫療疏失
2006.07.28
美國一年有150萬件醫療疏失
美國政府公佈的最新數據表示,保守估計,美國每年發生約150萬件的醫療疏失,其中40萬件與藥物使用有關,80萬件發生在長期照護系統。醫療疏失不僅造成美國國家每年35億美元的費用(不含生產率的損失),更造成每年約7000人的死亡。美國國家醫學研究院表示,光是醫院的部分,統計數字顯示平均每一天每一個病患會面臨一次醫療疏失。   美國醫學會(IOM, Institute of Medicine)理事長Dr. Harvey Fineberg表示,醫療疏失的發生率雖如此頻繁,但其實許多疏失都是可以、也應該被避免的。美國醫學會發表了一份「醫療疏失預防報告」(_Preventing Medication Errors_),其中建議讓病患對於自己的健康照護有更多參與的機會(例如瞭解每一項藥物的優缺點)、針對疏失問題進行研究、並在2010前將所有處方籤電腦化、減少標示錯誤等。此外,建議國家醫學圖書館應該製作網站,讓民眾能上網查詢藥物資訊。也建議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與其他團體合作,規格化所有醫療手冊,並落實讓民眾容易取得並容易閱讀的準則。   美國醫學會在1999年時也曾發表過一份建立安全醫療系統的報告,與1999年相比,現在雖有進步,但仍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 read more
孩童應該要提高運動量
2006.07.27
孩童應該要提高運動量
國際上給年輕人參考的運動手冊裡,建議年輕人每天至少應該做一個小時中等程度的運動,相當於以時速4公里的速度走路一小時,但是一篇發表在The Lancet期刊的研究表示這樣的建議值是有問題的,因為這個建議值是根據孩童回想他們做多少運動而定的,但是這跟他們實際上的運動量是會有出入的,而且這樣的建議值有可能小看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實際的建議值應該要提高約1.5倍,才能讓現在的年輕人在成年之後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此研究的參與者是1700位9或15歲的孩童,研究團隊請這些孩童配戴一種叫加速度計的儀器,然後連續四天監測他們的運動量,同時,每位孩童的體脂肪、血壓、抗胰島素現象(insulin resistance)、膽固醇都會被紀錄下來;統計分析結果顯示九歲的孩童每天做116分鐘的運動、15歲的孩童做88分鐘的話,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是最好的,因此研究建議一天一個小時的運動量是不夠的,應該要增加到一個半小時,此外,結果也再次證實了如果運動量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降低。
+ read more
更年期另類療法缺乏研究證明
2006.07.26
更年期另類療法缺乏研究證明
由於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研究證實荷爾蒙補充療法對女性健康的風險,許多民眾紛而轉向使用另類療法來舒緩更年期熱潮紅及盜汗的症狀,其中大豆及北美升麻(Black Cohosh)等植物性荷爾蒙最為常見,其次還包括運動、針灸及電磁石療法等。然而,雖然這些另類療法雖宣稱具有療效,但事實上目前並無研究證實。   由於目前所有的相關實驗時間都很短暫、規模也不大,加上從來沒有任何針對另類療法對人體影響的隨機雙盲研究,因此大家都各說各話。在各項研究之間其實都充滿許多矛盾,專家們之間也一直是爭論不斷;每個人都只從自己的角度來解讀研究結果,而對於無法支持自己論點的部份則是選擇直接忽略。   位於波特蘭的科學家Dr. Anne Nedrow回顧過去所有的相關研究後表示,民眾服用這些自然食品雖然是安全的,但也應該要認知,目前這些食品對於舒緩更年期症狀的說法並沒有科學證實,而食品所宣稱的療效也不可全然相信。
+ read more
減肥手術後40%會出現併發症 
2006.07.23
減肥手術後40%會出現併發症 
美國有越來越多人有肥胖問題,許多重度肥胖者在試盡各種減肥管道都效果不彰後,會選擇動減肥手術,其中最常見的為胃繞道手術。但美國政府在八月份的醫療照顧期刊(Medical Care)上發表了一篇的報告,表示動過減肥手術的人當中,22%的人在手術後住院期間馬上會出現併發症,而手術後6個月內出現併發症的人,更高達40%。   這份研究分析了2001及2002年中2,522名施行減肥手術的人的保險費請領資料,發現每10人就有4人會出現手術併發症,常見的併發症為傾食症候群(Dumping syndrome):即在進食後10-15分鐘,會出現腹脹、噁心、食物逆流、腹瀉、暈眩等症狀;嚴重者更會出現感染、呼吸衰竭等症狀。而治療這些併發症的花費平均就高達上千美元。   對此研究報告有專家指出,所分析之個案為4、5年前之手術病患,與當時的技術比起來,現在手術的風險已大為降低。除此之外,有些病患在減肥手術後,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風險更大為降低,所以如何評估兩者間的利弊得失也不能一概而論。但由於此手術風險併發症極高,因此除了呼籲醫師在手術前必須明確告知病患之外,民眾也要自己評估是否有必要冒險以手術的方式減肥。
+ read more
體重會影響乳癌罹患率
2006.07.21
體重會影響乳癌罹患率
很多人都知道遺傳是女性罹患乳癌的一個重要因子,但是卻不知道生活方式也會影響乳癌的罹患率,像是肥胖、飲酒過量、運動不足都有可能提高乳癌的風險。   一份發表在美國醫學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研究指出,女性如果在成年後或是更年期後體重有增加的話,罹患乳癌的風險就會增加,而體重若下降的話,風險也會明顯降低;這份研究追蹤了大約五萬名女性長達24年,研究結果大致可歸為以下幾點: 一、15%的乳癌案例可歸因於18歲之後體重增加超過兩公斤,4.4%可歸因於更年期後體重增加超過兩公斤;相反的,如果女性在更年期後體重有下降的話,得乳癌的風險比體重增加和體重不變的女性少了57%。 二、若女性在成年後,體重增加25公斤以上的話,乳癌的罹患率比一般女性高了45%;若更年期後體重增加10公斤以上的話,得乳癌的風險會提高1.18倍。 三、以從未使用過荷爾蒙療法的女性而言,若成年後體重增加,風險也跟著提高24.2%,若更年期後體重增加,風險則提高7.6%;若從更年期開始減重10公斤以上,且持續維持一樣的體重,那麼得乳癌的風險就非常低。   這份研究發現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即使是在更年期之後減重,也能降低乳癌罹患率,但是由於減重的困難和健康考量,尤其是更年期之後減重更是不易,因此,研究團隊還是強調維持體重才是較健康和實際的作法。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