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女性心臟病的短期存活率較低
2006.10.19
女性心臟病的短期存活率較低
雖然女性和男性相較之下,較不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但是在西方社會裡,心血管疾病卻是很多女性的死因,而且近年來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數已經超越男性;一篇發表在歐洲心臟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的研究發現,就長期的觀察來說,性別並不會影響心臟病存活率,但是,如果是短期的話,女性的死亡率會比男性高。 研究人員追蹤了1,575名女性和3,902名男性病患2.7年,研究目的是為了要瞭解在高風險的心臟病病患中,性別會不會影響其存活率;在研究期間,有327位女性和619位男性去世,就長期的存活率而言,是沒有性別差異的,但是,若就住院期間的死亡率來說的話,女性的死亡率要比男性高57%;此外,研究也發現,和男性比較起來,女性的平均年齡較高、有較多心臟衰竭的症狀,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膽固醇的風險也比較高,而且較不容易獲得血栓溶解劑的治療。 研究人員推測,以短期來說,女性心臟病的高死亡率有可能是因為性別差異,也有可能是因為住院接受治療時的差異,最近有研究就表示罹患心臟病的女性在醫院較無法得到積極的治療;此外,由於醫學一向為男性所主導,許多心血管疾病的症狀皆以男性的症狀為主,女性的症狀被忽略,而導致延誤就醫。
+ read more
GARDASIL能有效預防台灣女性的子宮頸癌嗎?
2006.10.18
GARDASIL能有效預防台灣女性的子宮頸癌嗎?
    前天衛生署核准HPV疫苗─GARDASIL─在台灣上市,並舉行記者會揭示子宮頸癌防治新的里程碑。我們肯定並感激MERCK研發HPV疫苗成功,造福婦女健康。但是,從衛生署所釋出的新聞裡,出現和我們理解有差異的內容,希望藉此機會澄清,並讓大家對此疫苗充分瞭解,以作施打與否的抉擇。   GARDASIL主要預防第6、11、16、18型HPV,在美國有70%的保護力。而台灣,和許多其他亞洲國家一樣,子宮頸癌的HPV主要為16、18、58、52型引起。根據台大社區癌症篩檢世代研究,在台灣引起嚴重癌前細胞病變(HSIL會致癌)的HPV多為52及58型,約為40%,其次為16及18型,約為28.6%;而學者綜合數個臨床研究的結果,致癌者16、18型佔了60%;臨床研究與流行病學研究的結果顯然已有相當大的差異,而站在保護民眾健康、態度理當保守、謹慎的衛生署卻告訴我們GARDASIL可預防6至7成的子宮頸癌!令人不解。   GARDASIL安全嗎?   GARDASIL的研究長者5年,短者2年半,不但它的長期安全性尚未被確立,短期的安全性其實也有疑慮的地方。例如:實驗組(施打DARDASIL者)有9個婦女發生關節炎,而對照組(施打安慰劑者)只有3個;施打後30天內懷孕生出的小孩有5個有天生的缺陷,而對照組沒有。這樣的事實,在統計上算不顯著嗎?我們需不需要擔心呢?衛生署應該給一個答案。此外,衛生署的資料僅說「只有少部分接種有不良反應、、、」、「已懷孕或計畫懷孕之婦女,不建議接種、、、」,那不小心懷孕的婦女怎麼辦?   GARDASIL防子宮頸「癌」嗎?   GARDASIL防癌的效果,實際上是間接的證據。疫苗成功的產生抗體、減少HPV的感染、減少細胞病變,因此子宮頸癌也會相對的減少,這只是一個推論,因為在研發的臨床試驗裡,不論實驗組或對照組,都沒有人得子宮頸癌。此外,到目前為止,疫苗有效期為5年,此後是否還有效?是否需要再加強注射?如何加強注射?都是未知,我們怎能就輕言「防癌」呢?我們怎能要我們9歲的女兒施打呢?     施打期間的性行為會不會有影響?   由於疫苗沒有治療的功效,且在施打期間如果感染同型之HPV,則疫苗的效力會大大的消減,因此,在疫苗的衛教應強調施打期間安全性行為的必要性。一方面,保證疫苗有效地發揮,同時也不會有意外懷孕,而有胎兒健康與否的憂慮。   本土的臨床實驗結果對於審核有用嗎?   GARDASIL的臨床實驗也曾在台灣進行。本土的在臨床實驗結果有其特殊性嗎?在衛生署審核疫苗上市時扮演何種的角色?這也是我們希望瞭解的。   我們的立場   HPV並不會因為空氣或接觸而傳染。它的傳染途徑為「有選擇性」的行為──性行為傳染,因此,昂貴的HPV疫苗僅是防治的方法之一。在疫苗有效期、預防層面尚未清楚、安全性也未釐清之前,我們認為保險套除了可近性高、可避孕之外,亦可預防愛滋病等各種性病傳染,且副作用最低。而國外研究業已證實保險套預防子宮頸癌的效果可達7成,相當於子宮頸癌疫苗的效果。因此,子宮頸癌的防治仍應著重在安全性行為(戴保險套)、定期作子宮頸抹片檢查的落實。同時,我們也要呼籲政府,在核准子宮頸癌疫苗之後,更有責任充分告知民眾正確及完整的資訊,讓民眾能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決定。   6、11、16、18型子宮頸癌疫苗有效保護力 美國 台灣 衛生署 學者(陳建仁) 台大社區癌症篩檢世代研究 70% 60-70% 50-70% 28.6%   子宮頸癌預防效果 疫苗 子宮頸抹片 保險套 7成 (FDA公布數據) 5成9 (95/10/13 陳建仁研究) 7成 (95/6/22 新英格蘭醫藥期刊)
+ read more
美國HIV篩檢計畫恐延期實施
2006.10.17
美國HIV篩檢計畫恐延期實施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不久前發佈HIV將成為醫院例行性篩檢的指導方針,不過,由於種種複雜的原因,例如:美國各州對HIV篩檢都有不同的法律系統、全面篩檢需要龐大的支出、許多家庭醫師不願意對其病患實施篩檢等,這項計畫恐怕要延宕一年才有可能進行。 目前美國大概有24個州有法律規定要篩檢前諮商,而其他州也有某些規定可能會和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的指導方針相違背;而且有專家指出,花費是另一個很大的問題,現在HIV篩檢要價3到15美元,雖然目前很多醫療院所提供免費的篩檢,但是這些篩檢的費用也是來自於私人或是公共的資金,HIV篩檢的趨勢也是傾向變成要付費的檢查;此外,美國家庭醫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的九萬四千名會員不但拒絕接受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的建議,還質疑此指導手冊的必要性和潛在的龐大支出。   延伸閱讀 HIV在美國將成為醫院例行性的檢查
+ read more
整形手術有效促進心理健康?
2006.10.14
整形手術有效促進心理健康?
最近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一場有關整形手術的會議中,一篇研究表示,服用抗憂鬱劑的病患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病患在進行整形手術後就可以不用再服藥。 這篇研究包括362位動完整形手術一年的病患,大部分是中年婦女,最常見的手術包括隆乳、縮小腹和拉皮;其中有61位病患(17%)在動手術前有服用抗憂鬱劑,研究人員並不瞭解這些病患得憂鬱症的原因,也不清楚其憂鬱症是否和想整形部位有關。研究結果發現,在手術後六個月,服用抗憂鬱劑的人數下降至42人;98%的病患表示手術能有效增進自信心,但是,手術後停用和繼續服用抗憂鬱劑的病患中,約有相同比例的病患都表示自信心增加,這樣的結果並不能解釋憂鬱症和自信心的關連性,因此研究人員推論整形手術讓部分病患停用抗憂鬱劑有可能是因為生活品質的改善,而不是自信心提昇。 並非所有研究對整形手術和心理健康都持正面的看法,近幾年不少研究也指出做過隆乳手術的女性自殺率較高,但是此研究人員表示,這有可能是因為參與者本身精神狀態的關係,而不是整形手術本身引起他們自殺的動機。
+ read more
美FDA有確保人民的健康嗎?
2006.10.14
美FDA有確保人民的健康嗎?
這幾年來,由於接二連三的新藥下架事件,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核准新藥的信用被質疑。因此,在2004年FDA委託醫藥研究院(IOM)對於藥物安全系統作一個評估,報告在九月中旬出爐。根據報告,FDA因為財務不足、文化、組織結構的問題以及賦與的公權力糢糊不清,目前無法保障新藥的安全性,為確保用藥安全,FDA必須有重大改革。   報告中主要的建議如下: 1. 任何處方藥在核准上市後的兩年內,其包裝要包含一個符號標示,告知病人用藥安全的整體性並未完全確立。 2. 新的處方藥在上市的兩年內,不得對消費者做直接廣告。 3. FDA在新藥核准後的5年內必須再評估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4. 加強FDA對藥廠處分的公權力。 5. 藥廠必須將其所贊助、或主辦的臨床實驗登錄在FDA的資料庫中,以便民眾及健康照護者取得。 6. FDA諮詢委員會的成員和藥產業不得有潛在的利益衝突。 7. FDA的局長任期為6年,以維持局內的穩定性。   隨後,十月份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社論指出,IOM的報告是關鍵性的,並建議國會議員優先落實報告中的建議。
+ read more
要減重,光運動還不夠
2006.10.13
要減重,光運動還不夠
多運動對身體是有益的,但是最新一份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研究表示,要對抗孩童的肥胖問題,除了要促進運動量外,還必須要改變生活方式、控制飲食習慣。 這份研究的參與者是545位學齡前的孩童,研究目的在於觀察運動量的增加是否可以有效減重;研究中一部份的孩童參與了一項以遊戲的方式提高運動量的方案,這個方案每個禮拜會增加孩童3次的運動量,一次30分鐘;此外,父母親也會收到指導手冊,教導他們如何增加孩童在家的運動量。研究人員在半年和一年時分別紀錄他們的體重,並評估他們的運動技能和生活方式,例如,久坐的行為是否有減少。結果發現運動有很多好處,像是促進運動神經、運動技能等,但是並不包括減重。 從之前的文獻就可以發現好的運動技能(平衡感、跑步、彈跳力、跳躍力等)可以有效幫助孩童的社會發展、讓孩童更樂於從事運動,而且也可以降低孩童往後過重的機率,但是面對現在已經這麼普遍的肥胖問題,光是增加運動量,並沒有解決其他導致肥胖的因素,像是速食、垃圾食物、久坐打電動、使用電腦等,因此,研究人員表示,這樣的研究結果並不表示這項計畫失敗了,而是要解決肥胖問題得要從多處著手,從飲食到運動、從學校到家裡,都應該要徹底實踐健康行為。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