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04
肥胖容易導致糖尿病
一份發表在美國預防醫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的研究,檢視為什麼美國人得糖尿病的比例逐漸在升高,是因為檢驗技術進步了?檢驗標準改變了?兩者皆是?還是實質上的比例真的增加了?
研究團隊分析了1997、1998年和2002、2003年病患的健康狀況,結果發現不太可能是因為檢驗技術的進步,因為如果是檢驗技術進步的話,病患的比例應該會有較年輕或較健康的趨勢,但是在這份研究中卻沒有發生這種狀況;此外,研究也發現肥胖是糖尿病很重要的病因。
肥胖和久坐不運動的生活形態是糖尿病的主因,因此,以往常常被認為是已開發或富裕國家有的問題,但是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未來十年在開發中或未開發國家,例如,中國、印度等,肥胖的比例會大幅提高,而過高的身體體質指數(BMI)正是第二型糖尿病的主因,最惱人的事實則是,其實第二型糖尿病可以經由健康的生活方式預防,例如,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規律的運動,但是在食品加工業者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很少有人會去促銷健康生活的概念,這樣的忽視將會使社會大眾在健康和經濟上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因此,為了要停止不斷上升的糖尿病罹患率,在生活形態上做調整是必需的;最近的臨床實驗也發現,適度的減重和運動,可以預防糖尿病的發病率,或延緩發病期。
+ read more
2006.05.02
[記者會] 女人是弱勢不是弱智!(新聞稿)
--反對林岱樺優生保健法第九條修正條文
5月3日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即將進行優生保健法修正條文審查,其中包含林岱樺委員所提之第九條修正條文—婦女實行人工中止懷孕期必須經過強制諮商及六天的思考期。依據WHO
2002年的報告:婦女施行人工中止懷孕的風險是來自於不安全的環境,而不安全的環境又與一個國家人工中止懷孕合法化的範圍與內容有關;亦即當一個國家對於人工中止懷孕的規定越嚴格,其女性所處的風險亦會越高。如果按照WHO的報告來看,目前林岱樺立委對於女性實行人工流產的「從嚴」規定將迫使台灣女性處於不安全的環境,並進一步影響到女性的健康。
一、強制諮商違反了世界潮流及WHO的規定
我們反對婦女在人工中止懷孕前,應該強制諮商的規範。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WHO,2003):女性在人工中止懷孕前接受諮商,應完全出自於自願,且應給予絕對的保密,並由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提供服務。再者,對於強制諮商規範的設置與降低人工中止懷孕總數兩者之間的關聯,尚缺乏有力的實證數據去證明兩者間的因果關聯。何況若真對婦女健康關心的話,應對所有懷孕婦女給與諮商,告知懷孕或止孕所可能有的風險以及心理的支持,絕非只針對中止懷孕者。這不啻於只在處罰已經懷孕而想中止的女性,並未思考到如何改善其健康,更進一步若對導致懷孕的男性沒有任何影響,這樣的方式是對女性大不利。
目前世界上人力發展指標全球前30名的國家中,有17個國家以法令規定人工中止懷孕前強制諮商,這17個國家中,主要的宗教背景為天主教(10/17)、基督教(9/17)、英國國教(2/17)、東正教(1/17),亦即這些有強制諮商規定的國家都是因為其國家宗教背景的緣故。
國家有義務提供並協助民眾獲得充分的資訊,而這些資訊必須是完整、精確、易於被了解,且提供的方式應注意到接受者的隱私權和保密原則,讓婦女可依據其自身的生活條件、身心狀況、價值觀以及信仰等因素,以及在沒有批評性的壓力下作決定。但林岱樺立委的版本卻要求婦女在人工中止懷孕之前必須強制諮商,且諮商內容還是以「應積極鼓勵婦女繼續妊娠,提醒婦女任何情況下胎兒皆具有生命權」為主的諮商輔導,不但違反了諮商中立的原則,亦違反了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
二、思考期的規定是將女性視為弱智者
接受人工流產手術前還需再經過思考期的規定,否定了女性有獨立思考與作決定的能力。依據英國的一項調查,婦女到醫療院所前,均已做好人工流產的決定。思考期越長,只是使女性越容易處於不安全的環境中(包括:週數較大、非法的人工流產環境)。在台灣部分研究也發現,婦女由得知懷孕開始,就不斷在思考需要繼續懷孕下去或是止孕,也在探詢找尋哪位醫師較合適,並不是茫然無知的到診所,因此她們需要的是可及性、普設性的「性別平等的性教育與生育諮商中心」,而非強制在準備人工流產前去診所,才被要求強制思考。
再者,目前世界上人力發展指標全球前30名的國家中,只有8個國家以法令規定人工流產前要經過思考期的等待,這8個國家中,主要的宗教背景為天主教(7/8)、基督教(3/8)、英國國教(1/8)、佛教(1/8),均是因宗教因素而規定的國家,而唯一的佛教國家,也是唯一一個亞洲國家為中央集權的新加坡。且依據衛生署所委託的研究顯示:有無思考期對於是否能降低人工流產比例無法作因果關係的推論。
林岱樺立委的版本要求婦女必須強制思考六天,完全否定了成年婦女決定人工中止懷孕所做的思考,婦女在得知懷孕時,即已進入思考期,林委員卻要求婦女必須再做一次的思考,此舉只是讓女性錯過執行人工中止懷孕的時間,將女性置於不安全的環境並危害婦女健康,其根本目的是阻卻婦女執行人工中止懷孕!!
其實每個女人都不希望面臨「要不要作人工流產」這個難題。然而當一個女人知道自己意外懷孕的那一刻起,「要不要作人工流產」已經是無時無刻都在思考著的問題。對一些宗教的信徒而言,「阻礙生命發展」是一種罪(且不論生命源於何時尚未有一個定論),然而不可否認的,對更大多數的一般人來說,「生而不養」更是罪大莫及。對於意外懷孕的婦女,我們是要讓她們在壓力、羞辱及恐懼中作她人生重要的決定,還是提供更友善的環境,以慈悲及包容來支持她所選擇的自己往後的人生?如果國家要積極鼓勵未預期懷孕的女性將小孩生下來,是否同時已有足夠的資源及配套措施來支持她這一輩子的責任?
尊重生命,不只是尊重其形式,也要尊重其內涵,胎兒生命應該要受到尊重,女性的生命及其內涵也應該受到尊重,還有新生兒長成兒童後,其生長環境以及生活條件的問題也不能忽視。真正尊重生命的作法應該是:讓每一個小孩都是在期待與祝福中生出!!
記者會參與團體:
台灣女人連線、台北市女權會、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高雄市教師會、婦女新知基金會、性別平等教育協會、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健康人生聯盟、台北市雙胞胎協會、台大婦女研究室、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聯會
學者代表:
謝臥龍教授
+ read more
2006.05.02
生殖細胞的供需之間
自從英國政府取消捐贈細胞者可以匿名的權利之後,捐贈精子的人數就逐月下降。而在卵子的部分,由於手術比較複雜並有其風險,捐卵人數原本已經不多。加之英國政府為防止捐贈生殖細胞淪為商品化,除了細胞捐贈者必須先接受免費的身體檢查及心理諮商,更規定提供給捐贈卵子女性的營養費等費用不得超過15英鎊(約新台幣900元),使得卵子更是缺乏。然而英國目前等候使用捐贈卵子的名單卻越來越長,據估計,從登記到獲得捐贈卵子並可施行人工生殖技術的時間約為2年。
在如此漫長的等待之下,一些極度渴望懷孕的英國夫妻轉往海外尋求卵子,尤其經過媒體廣告的鼓吹,這些急於懷孕的夫妻不惜前往東歐、俄國、烏克蘭等國家購買不受國家立法保障的卵子。此舉除了受術夫妻本身會面臨法律上小孩的繼承權問題之外,更間接刺激了當地婦女不惜身體健康而販賣卵子行業的興起。
英國衛報(Guardian)日前刊登了一篇文章,採訪東歐國家及賽浦路斯女性捐贈卵子的情形,發現所有捐卵的婦女都有一個共通點──都是為了錢。由於捐贈卵子可獲得約台幣1萬元的費用,而在俄國3萬元台幣就可以維持一年最基本的生活費,因此吸引了許多低收入的婦女重複捐贈,有些婦女更以此為主要經濟來源。然而,這些婦女在捐贈時,醫療院所沒有提供詳細資訊,例如捐贈卵子時必須施打排卵針,如此一來,過度刺激卵巢的結果就是增加罹患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OHSS)的風險。而當地醫療院所為了以最少的成本獲取最大利潤,常不顧婦女健康而施打高劑量的荷爾蒙以刺激排卵。一位婦女表示曾被施打375單位的荷爾蒙,正常的劑量卻是150單位以下。
反觀台灣的人工生殖法已進入立法院審查,代理孕母法也在衛生署草擬當中,然而在目前台灣社會不平等的性別架構之下,弱勢婦女的處境是否會步入這些國家的後塵?在不孕夫妻花大錢以求一子之下,這些法案到底保障了誰?圖利了誰?又犧牲了誰?我們又應該從其它國家的經驗中學習到哪些教訓?這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 read more
2006.04.26
當捐贈細胞者的匿名權被取消
英國政府在2005年4月決定讓生殖細胞捐贈者不再匿名,也就是說,經由接受精子或卵子所生的小孩,在滿18歲時可以要求詳細知道他們血緣上的父母是誰。而在2005年4月以前所捐贈的精子,如果還沒有被使用則要全數銷毀。雖然英國政府當時保證此舉並不會影響捐贈的意願,然而事實證明是錯的。從英國政府單位最新頒佈的數字可看出捐贈人數明顯的下降:2005年4月曾捐贈精子的人數為18人,5月是12人,六月則是10人。
在法律取消匿名權之後,主要的捐贈來源―為賺取現金的學生,幾乎全部消失,除此之外,由於精子有限,許多不孕患者被醫療院所拒絕,而可接受手術者所要負擔的手術費用更大幅增加了約5倍。簡單來說,就如英國生殖醫學會的Alan
Pacey所講的:「需求人數不斷增加,精子來源減少,手術費用增加,受術者吃大虧。」
英國每年施行約13,000次人工受精,而成功生產率約10分之1。在如此大的需求量之下,許多人轉往網路上的組織尋求捐贈精卵。對此,英國政府發出警告,表示經由網路上所得到的精卵因為沒有檢驗保障,對婦女及小孩而言有很大的風險。而對於捐贈者而言,因為未經許可,在法律上還是小孩的生父,小孩對其有繼承權。
+ read more
2006.04.25
全球性愛大調查:誰比較性福?
一項刊登於4月份性行為檔案(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跨越29個國家、27500名年齡在40-80歲之間的中老年人性生活調查報告顯示,與同年齡的女人比起來,中老年男人對於性生活的滿意度較高。然而,年齡對於性生活的影響其實不高,反倒是身體健康問題或沮喪等外在因素影響較大。並且,在性別越平等的國家,女人對於自己的性生活也越滿足。
調查也顯示,西方國家的受訪者中,有約3分之2的人表示對於性生活很滿意。但在台灣、日本、中國、印尼、泰國等東方國家,卻不是這麼一回事了。舉例來說,在調查數據上,美國有4分之3的男性及3分之2的女性對於他們的性生活很滿意;在日本,只有18%的男性及10%的女性滿意自己的性生活。
領導此研究的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學者Edward
Laumann對此表示,在以男性為中心、性別不平等的國家,人們發生性行為的主要原因是為了生產、傳宗接代,因此女性是否能在性行為中享受到歡愉被認為不重要。對於這些國家的中老年婦女而言,性是骯髒的,而發生性行為則是一種不得不的責任,許多女人在50歲之後就停止一切性生活。Dr.
Laumann補充說,當女人不快樂,沒有人會快樂。
然而,對性的滿足並不等同於對性關係的滿足。舉例來說,在戀愛關係中的人們對於性的滿足高於婚姻中的人。然而,當這兩人的關係是暫時的、不定的時候,對於性關係就比較不正面肯定。
威斯康辛大學的教授John
DeLamater表示,此調查結果也與一個國家的健康及教育水準有關。越是開發的國家對於性的知識及資訊也越充足,除了人民會較健康之外,也越能維持對於性生活滿足。
此這項問卷調查中,滿意度最高的國家為奧地利、美國、西班牙及加拿大。
滿意度最低的國家則是日本及台灣。
+ read more
2006.04.24
問題如此多,答案卻如此少
以前女性健康的專家和醫師都會同意三件事情:女性使用雌激素能預防心臟疾病、低脂的食物能讓身體更健康、還有使用鈣片能預防骨折;但是最近美國女性健康促進(WHI)的研究結果卻使這三個論點劃上問號,這項指標性的研究不但使傳統的智慧更加複雜,也揭露了醫學對女性健康瞭解甚少。以下就WHI做簡單的回顧:
研究開始:WHI於1991年在美國國會通過,次年正式開始進行研究;有關年長女性健康的研究中,這是美國有史以來研究時間最長、取樣人數最多的研究,總計有超過161,000位女性和40家臨床中心參與,平均年齡為63歲。
荷爾蒙療法研究:從90年代中期到2002年間,由於一些觀察性研究報告的結果顯示雌激素可以延緩心臟疾病,再加上藥廠大規模的行銷,使更年期女性使用雌激素的人數急速上升;一直到2002年7月9日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正式發表一項聲名後,情況才產生重大的轉變。NIH當時表示他們將要停止進行有關雌激素和黃體素的臨床試驗,因為初步研究結果顯示此荷爾蒙療法實際上會增加女性心臟疾病和乳癌的風險;大約兩年後,另一部份關於單獨使用雌激素的研究也提早結束,因為結果顯示單獨使用雌激素會增加中風和血凝塊的危險。
由於這些研究結果,雌激素已經不再被視為是預防心臟疾病的萬靈藥,許多醫師和醫學機構皆表示雌激素只適合用來減緩更年期症狀,像是熱潮紅和陰道乾燥,而且只適合少量、短期使用。
低脂食物和鈣質研究:WHI幾個禮拜前表示食用低脂食物對更年期婦女預防乳癌、心臟疾病、中風、結腸直腸癌沒有顯著的效益。有關鈣質的研究則發現鈣片對於骨質密度影響不大,預防髖股骨折的成效也有限。
這些研究結果和醫學界長久以來堅信的理論相反,專家學者正在試著解釋這些研究結果,但是在無法取得進一步資料前,許多醫師仍然建議避免攝取高熱量的食物;此外,女性如果無法從飲食中獲得足量的鈣質的話,最好還是多補充鈣片。
未來研究計畫:研究者將會採集WHI參與者的血液和DNA的樣本做比對,以進一步瞭解是什麼原因使某些女性較容易得心臟疾病、癌症或骨質疏鬆症;部分研究者則會再重新檢視荷爾蒙療法的研究結果,WHI也會追蹤參與者的狀況至2010年,以瞭解停止使用荷爾蒙對其身體的影響。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