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小心!美麗的陷阱
2006.08.07
小心!美麗的陷阱
當「變美」幾乎已經成為整個台灣社會的全民運動,瘦身美容機構也越開越多。然而根據消保會最新的稽核結果,全國抽樣159家瘦身美容機構,完全合格的僅有3家,民眾耳熟能詳知名業者卻連最基本的公安問題都未達標準,對於消費者來說,不僅消費安全沒有保障(高達68%未使用定型化契約),嚴重的甚至還會危害生命、財產。   進一步分析消保會的調查報告,除了公安消防不合格比例偏高外,其他像是消費者權益保障不全,人員專業不足等等,突顯出主管機關長期未能有效積極管理瘦身美容業者,平時未進行定期查核,導致相關問題叢生。其他像是瘦身美容機構中使用的器材、化粧品,器材使用、操作等相關規範,至今法令仍未有明確規定,導致消費糾紛不斷。在業者天花亂墜的行銷手法下,消費者輕則被騙,花錢受氣;重者身體受到傷害,得不償失。因此,當務之急政府應趕快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以確保消費者權益。   另外,由於瘦身美容業是不需要主管機關許可的行業,業者是可隨意變更營業項目,因而導致主管機關不易掌握業者行蹤甚至是無從查核的情況產生,然而該行業是與民眾的健康關係較其它行業為密切,現行制度下政府若無法進行有效管理就必須要重新思考相關管理規範,否則只是去查核,無法有效改正缺失,那麼民眾的消費安全有何保障?然而,女性朋友是否也該深思、反省,一眛追求「瘦才是美」的主流價值觀是否為必須的?在美貌迷思底下,女人賭上的不僅是金錢,還有健康與生命安全,這樣是不是值得?也許該打破主流價值的美,進而相信適身、健康的美才是女性的美麗形象! 本文刊登於95年8月8日(自由時報之自由廣場)
+ read more
流產的風險和父親年齡有關
2006.08.06
流產的風險和父親年齡有關
 生育常常被視為是女人的事,母體本身也常被拿來解釋許多和懷孕有關係的現象,但是,最近越來越多有關男性和生育的研究紛紛浮出檯面,顯示懷孕生育已經不再只是女人的責任;一份發表在婦產科期刊(Obstetrics & Gynecology)的研究就發現,不論孕婦的年齡多大,只要父親的年齡越大,懷孕時流產的風險也越高。   這份研究的參與者是1500位於1964和1976年間經歷流產的婦女,研究者紀錄這些婦女的資料,再和另外12,000位順利生下寶寶的婦女做比較;結果發現若父親的年齡高於40歲,流產的風險比25至29歲高出60%;若父親的年齡介於35至39歲,流產的風險會是25歲時的三倍,也就是說即使父親的年齡低於40歲,也會使婦女流產的風險提高。   研究人員解釋,流產的發生,特別是前三個月的流產,常常和胚胎裡基因的異常有關,這或許可以解釋流產的風險和父親年齡的關係;此外,雖然男性年過四十之後仍能繼續生產精子、使伴侶懷孕,但是其生殖力和精子的健康程度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降低。   孕婦的年齡一向被視為流產的主因,懷孕生產也一直被視為女人的責任;雖然因為醫學的進步,許多錯誤的觀念已經被糾正,但是許多人還是會把懷孕的責任和期待全部放在女人身上,這份研究再次證實了:其實男人和女人一樣,都是有生理時鐘的;男人和女人一樣,也都會影響懷孕生產的過程。    
+ read more
美容手術所面臨的安全危機  
2006.08.03
美容手術所面臨的安全危機  
英國每年有將近100,000人使用肉毒桿菌美容,更有開業醫師曾表示,光是矯正先前失敗手術的民眾,平均每週就會有10人左右。為保障人民安全,英國Chief Medical Officer已在2005年公布指導手冊,針對所有美容手術,誰有權施行以及手術的地點等嚴格管制、要求醫療院所註冊、通報、並建立完整資料庫等等。英國健康醫療委員會(the Healthcare Commission)也開始推動立法,防止沒有註冊的手術提供,以減少不合格的手術,讓使用者的安全能更受保障。   英國健康醫療委員會表示,近日將針對3,000家未註冊的診所,秘密派員瞭解狀況,察看是否有違法使用未通過安全標準確的美容手術行為。Hospital Doctor雜誌表示,英國分類廣告簿已表明不再接受未註冊診所的廣告,而下一步就是將未註冊的診所從倫敦美容業的主要集中區驅逐。   英國政府為保障民眾健康安全,已開始一連串的實際行動。反觀台灣,肉毒桿菌的使用目前尚無任何的規範,但隨著大眾傳播業者與醫療機構廣告誇大手法吸引消費者,使民眾易錯認該手術沒有風險,因此相關主管機關應儘速針對手術標準作業程序,及相關施行者與受術者的資格研擬規範,以確保民眾身體之安全。
+ read more
科學是不分性別的嗎?
2006.08.01
科學是不分性別的嗎?
前哈佛大學校長賴瑞桑默斯(Larry Summers)曾在演講時提及:「女性和她們的男性同儕相較之下,她們較不具在科學領域裡發展的能力。」這一席話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賴瑞桑默斯更被迫辭去校長一職,此後,與醫學和科學領域的性別歧視相關的論文紛紛出爐。 在七月份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裡的一份研究發現,即使過去四十年來,有許多女性進入醫界成為研究員,但是她們的研究被刊在重要醫學期刊的比率仍不比男性研究者。此研究團隊回顧了1970、1980、1990、2000和2004年,美國六大醫學期刊所刊載的研究,結果發現期刊刊載的研究裡,第一研究者為女性的比率從1970年的6%提昇至2004年的30%,助理指導教授則從1970年的4%提昇至2004年的20%,雖然兩者比例上有顯著的增加,但是和性別平等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 此研究團隊表示,在醫學和科學教育裡,為達到性別平等,部分的外力干涉是必要的,例如,正視新進女性研究員和指導教授的關係、促進醫學和科學領域教職員的性別意識等,都能間接促進女性研究者的刊載率,使她們的專業受到重視,進而建立性別平等的教育環境。 對於期刊作者的性別比能否反應整個科學環境的性別意識型態?耶魯大學的一位性別研究學者即表示,性別很有可能會影響研究篩選的過程,像是回溯到1968年,一位心理學家做了一份研究就發現,如果把一篇論文的作者改成女性的話,閱讀者對這篇論文的學術評價便會降低;許多文獻也可以看到,在相同的條件下,許多人都認為男性比較好、比較聰明、比較有創意、比較有能力;因此,從期刊作者的性別比,便可以清楚看見社會性別刻板印象的根深蒂固。
+ read more
美國一年有150萬件醫療疏失
2006.07.28
美國一年有150萬件醫療疏失
美國政府公佈的最新數據表示,保守估計,美國每年發生約150萬件的醫療疏失,其中40萬件與藥物使用有關,80萬件發生在長期照護系統。醫療疏失不僅造成美國國家每年35億美元的費用(不含生產率的損失),更造成每年約7000人的死亡。美國國家醫學研究院表示,光是醫院的部分,統計數字顯示平均每一天每一個病患會面臨一次醫療疏失。   美國醫學會(IOM, Institute of Medicine)理事長Dr. Harvey Fineberg表示,醫療疏失的發生率雖如此頻繁,但其實許多疏失都是可以、也應該被避免的。美國醫學會發表了一份「醫療疏失預防報告」(_Preventing Medication Errors_),其中建議讓病患對於自己的健康照護有更多參與的機會(例如瞭解每一項藥物的優缺點)、針對疏失問題進行研究、並在2010前將所有處方籤電腦化、減少標示錯誤等。此外,建議國家醫學圖書館應該製作網站,讓民眾能上網查詢藥物資訊。也建議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FDA)與其他團體合作,規格化所有醫療手冊,並落實讓民眾容易取得並容易閱讀的準則。   美國醫學會在1999年時也曾發表過一份建立安全醫療系統的報告,與1999年相比,現在雖有進步,但仍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 read more
孩童應該要提高運動量
2006.07.27
孩童應該要提高運動量
國際上給年輕人參考的運動手冊裡,建議年輕人每天至少應該做一個小時中等程度的運動,相當於以時速4公里的速度走路一小時,但是一篇發表在The Lancet期刊的研究表示這樣的建議值是有問題的,因為這個建議值是根據孩童回想他們做多少運動而定的,但是這跟他們實際上的運動量是會有出入的,而且這樣的建議值有可能小看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實際的建議值應該要提高約1.5倍,才能讓現在的年輕人在成年之後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此研究的參與者是1700位9或15歲的孩童,研究團隊請這些孩童配戴一種叫加速度計的儀器,然後連續四天監測他們的運動量,同時,每位孩童的體脂肪、血壓、抗胰島素現象(insulin resistance)、膽固醇都會被紀錄下來;統計分析結果顯示九歲的孩童每天做116分鐘的運動、15歲的孩童做88分鐘的話,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效果是最好的,因此研究建議一天一個小時的運動量是不夠的,應該要增加到一個半小時,此外,結果也再次證實了如果運動量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降低。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