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05.22
人工生殖法初審通過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在經過三次併案審查行政院版及賴清德版之「人工生殖法草案」
,與黃淑英委員所提之「人工協助生殖法草案」後,這個延宕了十多年的法案終於在2006年5月22日初審通過。要點如下:
1. 法案名稱訂為「人工生殖法」
2.
「諮詢委員會」,確立女性委員人數不得少於全體委員人數二分之一。
3.
經主管機關許可之公益法人得接受生殖細胞之捐贈、儲存或提供(精卵銀
行)。但手術施行仍須核准之醫療機構。
4. 捐贈者:
*
年齡上限男性為五十歲,女性為四十歲。
*
無償捐贈。
*
無國籍限制。
*
結婚者不需經過配偶同意。
*
所捐贈之細胞只能供活產一次、保存期限為十年。
*
捐贈者與人工生殖子女在法律上無任何關係,且雙方將不知道彼此之姓名等個人資料。
*
不得指定受捐贈對象。
*
捐贈後不得請求返還,除經過診斷證實有生育障礙。
5. 受術者:
*
無年齡上限
*
需為在婚姻關係中之夫妻
*
一方不孕或有重大遺傳疾病。
*
妻需能以子宮孕育生產胎兒,
*
夫妻需有一方有生殖細胞
*
不得指定捐贈對象,但可知捐贈者之種族、膚色、血型資料。
*
每次實施手術前均需夫妻雙方再次書面同意
*
婚姻撤銷、離婚、或一方死亡時,人工生殖之胚胎必須銷毀
*
夫妻間生殖細胞提供者要求、或死亡時,生殖細胞必須銷毀。
6. 人工生殖子女:
*
既使受術夫妻婚姻撤銷或無效,人工生殖子女同樣視為婚生子女。
*
捐贈者與人工生殖子女在法律上無任何關係,且雙方將不知道彼此之姓名等個人資料。
*
結婚對象有近親之虞者,針對親等的部分向主管機關查詢。
7. 人工生殖機構及醫療院所:
*
申請許可核准後之有效期限為3年,屆滿需再次申請。
*
手術前有對捐贈者或受術夫妻生理及心理檢查評估之義務,並製作紀錄。手術後也需將施術情形製作紀錄。
*
施行人工生殖前,必須先向受術夫妻說明其必要性、施行方式、成功率、可能之併發症、危險、及其它可能替代治療方式,取得瞭解及夫妻雙方書面同意。
*
使用生殖細胞前,須經主管機關查核才可使用。
*
因歇業或其它因素要轉贈生殖細胞時,必須有細胞提供者之同意。
*
不可使用培育超過7日,及專供研究用途之胚胎。
*
每次植入母體之胚胎數最多4個。
8.
意圖營利、仲介細胞買賣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並科20萬以上100萬以下罰金。
9.
以詐欺、脅迫等方式使人施行人工生殖者,包括教唆犯及幫助犯,採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此為告訴乃論罪,刑度由法官決定。
+ read more

2006.05.19
扮演多重角色讓婦女更健康
一份發表在流行病學與社區健康期刊(th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的研究發現,婦女如果擔任母職或是有伴侶關係,而且同時又有職業的話,能夠使婦女維持身體健康。這類的理論其實早有所聞,但是一直無法證明究竟是因為工作和家庭關係使婦女更健康,還是因為健康的婦女才有餘力去發展工作和照顧家庭關係?此研究團隊表示,婦女在50歲左右的健康狀況大多為生活形態和經驗累積的結果,而不是起因,因此,這份研究提供了一個可能的答案。
這份研究參與者是兩千多位在英國布萊頓(Briton)出生的婦女,年齡介於26至54歲,研究團隊記錄了她們的身體體質指數(BMI)、婚姻狀況、工作經驗、子女數等,並且追蹤她們的健康記錄至1946年。研究發現,如果以54歲的女性為例的話,家庭主婦、單親婦女和沒有子女的女性是這個年齡層裡健康狀況最差的族群,其中又以從來沒有工作經驗的家庭主婦最容易有肥胖的問題;而曾經工作過的女性則較不會有肥胖問題,因此,扮演職業婦女、伴侶和母親角色的女性最不容易在中年以後變胖。
+ read more

2006.05.17
胸部大的女性較容易得乳癌
許多研究都已經調查過有關胸部大小和乳癌的關係,但是研究結果都表示兩者沒有顯著的相關性;近期一份發表在國際癌症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的研究則發現,胸部大的女性比胸部小的女性更容易在更年期前得乳癌。
這份研究則蒐集了89268位29至47歲女性的資料,並記錄她們20歲時胸部的罩杯大小,然後做長期追縱,看她們是否有得乳癌的症狀。研究發現:在瘦的女性當中,罩杯大於D的女性得乳癌的風險比胸部小的女性高了80%,但是,對過重或肥胖的女性來說,這樣的理論便不適用,因為對瘦的女性來說,罩杯的大小較接近乳房實際的大小。總結來說,胸部較大,風險也相對較高,但是對體重較重的女性來說,胸部的大小不是一個測量乳癌風險的指標。
此研究團隊表示,這樣的研究結果其實不意外,因為胸部越大,細胞就越多,當然發生細胞病變或惡化的風險也就比較高。這份研究對許多癌症學者來說是很重要的,但是對一般女性卻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每位女性不論胸部大小,都應該要做乳房檢查。
+ read more

2006.05.17
肺癌也有性別差異(一)
最近一份新的研究顯示女性罹患肺癌的症狀和男性並不相同,這些結果一再印證女性的身體對疾病的反應,和男性是不一樣的。
這份研究發表在五月份「胸腔期刊」(Chest),研究對象為151名男性和143名女性,他們都在最近被檢驗出罹患肺癌;研究結果發現男性比女性容易罹患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這種疾病一向被視為肺功能喪失的主要因素,此外,研究也發現年齡和吸煙也是罹患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重要因素,不論是吸煙者或是戒煙者,罹患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機率都比一般人高十倍,因此,現行醫療系統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視為檢視罹患肺癌的唯一標準是不恰當的,這樣很有可能忽略女性的風險。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不應是唯一用來檢驗肺癌的指標,沒有罹患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並不表示沒有得肺癌的風險,醫師在做肺癌掃瞄時應多參考其他的因素,例如,病患的年紀、是否吸煙;研究團隊也建議,醫師在做肺功能檢查時也應該了解性別差異,如此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
+ read more

2006.05.17
男女非吸煙者肺癌罹患率相同
一直以來,許多研究都認為不抽煙的女性罹患肺癌的機率比不抽煙的男性高,但刊登在5月17日美國國家癌症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一項報告卻推翻這個說法。
這項研究是由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Dr. Michael
Thun所主導,收集了940,000名從未吸煙成年人的資料,並檢視他們肺癌的死亡率。發現,其實男女的肺癌死亡率都差不多,男性是10萬分之17.1,女性是10萬分之14.7。
針對醫師較常見到不吸煙女性得肺癌的說法,Thun表示,可能是因為不吸煙女性的人數原本就比男性多,例如在美國,60歲以上不吸煙的女性人口約為1600萬人,男性卻只有650萬人,因此較常見到不吸煙女性罹患肺癌的機會自然較高。
其實在美國,在診斷出罹患肺癌的人當中,有5分之1的人從來不曾抽煙,但由於肺癌常與抽煙聯想在一起,而大眾對於罹患癌症者的態度都認為他們是咎由自取,加上通常診斷到肺癌時已經都是末期,存活率低且短,因此並不似乳癌等有支持團體,因此這5分之1非吸煙者的權益在某種程度上是被忽略了。一些專家認為,國家應該在更多相關研究方面要多予以補助,甚至應該要發展一套肺癌篩檢的機制,才能確保國人權益。
+ read more

2006.05.16
RU-486的安全性
自從2000年通過RU-486(又名Mifeprex
或mifepristone)之後,在美國服用人次已超過575,000人,在歐洲更超過1,500,000人次。而六年內美國境內出現疑似服用RU-486而死亡的人數約有6人。這6人當中,美國FDA在2006年4月10日確定其中一起死亡與RU-486無關,其餘的則還在調查當中。
針對這5件個案,已發現其中4件是因為女性在服用RU-486後感染Clostridium
sordellii細菌不治而死亡,因此有些專家認為RU-486是引起這種細菌感染的原因。然而愛達荷州VA醫學中心的Dennis
Stevens則提供數據,表示這種細菌在婦女生產過程中也會出現,有些婦女甚至是在陰道自然產之後、或自然流產之後感染C.
sorelli而死亡,不一定是因為RU-486的關係。
為了討論RU-486的安全性,美國疾病管制局(CDC)、食品藥物管制局(FDA)、及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召集了各界專家學者召開會議,討論RU-486的安全性及是否有需要建立任何安全系統。但在一整天的時間討論下來,並無達到任何共識。
美國宗教反墮胎團體因為自己本身教義的關係,一直以來都不斷給FDA壓力,要求禁止RU-486上市。而許多自由派的民主黨領袖因此批評FDA不顧科學證明而將政治置於科學之上。在台灣,部分宗教團體也開始將砲火集中在RU-486的6起死亡個案,但在引用時,並未提到使用RU486的人數是超過數百萬。根據「家庭計畫聯盟」的統計,在95,000名使用人工流產藥物的婦女中,僅有一位死亡,死亡率為十萬分之1.1。
此外,美國正式的研究報告業已指出,使用人工流產藥物的女性將會有5%併發症的風險,但這些併發症只要透過簡單的醫療處置即可痊癒;大量出血或嚴重感染情形的比率約為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死亡的機率約為十萬分之一。但生小孩的危險性是實行人工流產的5至10倍。
而在英國的部分,2000-2002年,英國孕產婦死亡率為十萬分之13.1人,其中有五分之一是因人工流產臉而死亡;亦即只有百萬分之2的女性是因人工流產而死亡。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