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生小孩,在家在跟醫院一樣安全 
2005.06.16
生小孩,在家在跟醫院一樣安全 
    刊登在英國醫藥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加拿大一項調查顯示,在有合格助產士的幫助下,低危險群產婦在家生產與在醫院生產一樣安全。 主持這項調查的Kenneth C. Johnson 及Betty-Anne Daviss 蒐集了2000年5,400位計畫在家生產之低危險群產婦,發現其中只有約3%之婦女被助產士認為是有必要緊急轉送就醫。在家生產之新生兒死亡率則是1,000分之1.7,這個數字跟北美曾作過「低危險群產婦在家生產」的比例,及「低危險群產婦在醫院生產」的比例都是很接近的。 Johnson指出,在加拿大與歐洲,大部分的小孩都是由助產士所接生的,而在已開發的國家當中,只有美國的婦產科醫師最無法接受在家生產之觀念,且美國的助產士參與生產的比例也非常低。專家對於在家生產呈現兩方不同意見:一些醫師認為,產婦在分娩時常有許多意外狀況發生,在醫院生產才能確保第一時間給予產婦所需之醫療照護。而另一方則認為,在醫院生產只會使產程過度醫療化及增加費用,卻不會對於結果有任何改善;但在家生產所帶來的的好處卻是肯定的。  
+ read more
食用過多紅肉易罹患腸癌  
2005.06.15
食用過多紅肉易罹患腸癌  
英國Medical Research Council、Cancer Research UK、以及世界衛生組織WHO的IARC(inter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在10個國家並為期5年共同觀察的研究發現,食用過多的紅肉(包括:牛肉、羊肉、豬肉),及其加工品,如:火腿、培根、香腸等,將大大提高罹患腸癌的風險。每天吃二份肉類(約160公克)的人,罹患腸癌的機率比一個星期吃一份的人提高35%。好消息是,多吃蔬菜水果以及魚類是可以達到預防效果的,如果每兩天食用一次魚類食物,腸癌的風險可以降低30%。 科學家一直關心現代人食用過多紅肉對健康的影響以及與腸癌的關係,而這項刊登在國際癌症協會期刊(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大型實驗(Epic Study)則指出它們確實是關係密切的。但要特別強調的是,吃肉並不會罹患癌症,而是吃太多(160公克以上)才必須要特別注意。
+ read more
台灣女性最憂慮的五大健康威脅
2005.06.10
台灣女性最憂慮的五大健康威脅
您知道女性最憂慮的五大健康威脅是什麼嗎?根據台灣女人連線的2005年「婦女健康分區座談」的問卷調查,女性最大的健康殺手前五名為:婚姻暴力、性侵害、不安全的性行為、癌症及憂鬱症。 婚姻暴力 婚姻暴力是親密關係的破壞,受暴女性有身心方面的疾病,如罹患憂鬱、焦慮、身心症、飲食異常及性功能失調,以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經常反覆出現於記憶,影響人際功能,損害自我價值。對於受暴婦女,除醫療社工介入之及時救援與治療外,應給予完善長程的身心照護。 性侵害 歷年性侵害被害人主要年齡層分佈在12-17歲(超過五成),顯示中小學性侵害防治教育不足。暴力傷害的發生,使得青少女受害者更常發展為日後的不穩定人格、反覆自我傷害、以及其他身心不適症狀。  不安全的性行為 民國84年~89年青少女性經驗的比率上升5.5%,但每次性行為都有徹底避孕的比率卻只有上升0.2%。此外,台灣青少女生育率也位居亞洲已開發國家之冠[1]。因此,未預期懷孕成為青少女健康的隱憂。 根據民國91年與87年的統計,有偶婦女以保險套為主要避孕方式的比率有提升(民國87年為31.8%,民國91年為40.7%)[1],以此推估仍約有六成的有偶婦女在性行為時沒有避病。目前我國女性愛滋病感染者當中,異性戀為最大的傳染途徑(79.0%),在台北市對於HIV感染者的婚姻狀況統計中,女性HIV感染者中,以已婚者最多(64.8%),顯示婚姻內之性行為亦應注意避病的重要性。 憂鬱症 目前,台灣所有女性中約有20~26%的人會有憂鬱症,根據91年的調查,「職場關係」、「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為台灣女性憂鬱的主因。繼癌症、愛滋病之後,世界衛生組織將憂鬱症視為21世紀三大疾病及衛教預防重點工作。目前對於憂鬱症病因研究顯示,女性憂鬱症盛行率高於男性的原因非單一因素,而是社會、心理、生理多種條件互動下的結果。女性憂鬱症的發作期較長,較易慢性化、復發率較高,與女性社會角色的慢性壓力、心理調適難題有關。女性憂鬱症盛行率高,未必代表女性具有性別決定的不良體質或易病性,而是反映女性在社會環境中承受了較多的壓力。 癌症 乳癌是台灣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的第四位。好發年齡集中在40-49歲,除了比子宮頸癌的主要好發年齡稍晚(約5年)之外,比其他癌症要早。民國92年台灣女性乳癌死亡率較82年死亡率增加63.19%,各年齡層(40~79歲)的死亡率幾乎相當,其中以55-59歲、65-69歲稍高[1]。顯示出乳癌的死亡發生年齡比起其他癌症更年輕化。 子宮頸癌是台灣女性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五位,每年約有5000-6000人罹患,約有950-1000人死亡,死亡率為是已開發國家美、日、法的三倍。好發年齡依序為40-44歲、45-49歲、35-39歲。高死亡率的年齡層集中在75歲以上。
+ read more
重複剖腹產對新生兒的負面影響 
2005.06.09
重複剖腹產對新生兒的負面影響 
一項五月份美國婦產科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研究報告表示,產婦分娩時選擇自然產或是剖腹產對新生兒是有影響的。這項由南卡羅來納醫學大學的Dr. Nicholas Fogelson及其團隊所做的研究顯示,與自然產之新生兒比起來,產婦重複實行剖腹產所生下之新生兒留在育嬰室並接受特別照護的機率約多4倍,且有暫時性呼吸急促的現象。 這項研究觀察了3,134名自然產、及117位選擇重複剖腹產之婦女,同時,這也是第一次直接比較自然產及剖腹產對於新生兒影響之研究。Dr. Fogelson 表示,研究結果顯示重複剖腹對於新生兒有立即性負面影響,而醫生在給產婦生產資訊時,也應該告知這些潛在的風險。
+ read more
臀部太小容易有心臟病
2005.06.06
臀部太小容易有心臟病
丹麥科學家在肥胖調查(Obesity Research)期刊上發表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女性臀部寬大(大於40吋)對於心臟有保護功能,因為臀部的脂肪含有一種天然抗發炎的脂聯素(adiponectin, ADP),可預防動脈擴張及阻塞。 這項研究是在1987-1988年間針對3,000名年齡35-65歲男女測量其身高體重及BMI值,並觀察在1998年有多少人罹患心血管疾病,以及2001時有多少人已死亡。調查發現,與臀部最小的婦女相比,臀部最大的婦女其死亡率降低了87%;冠狀心臟病風險降低了86%;心血管疾病風險則降低了46%。而這個結論在男性身上並不適用。 過去有研究指出「蘋果體型」的人比「梨子體型」的人容易得心臟病及糖尿病,因為脂肪集中在腹部容易影響及損害胰島素系統,而這項研究則加強了「梨子體型」心臟病風險低的證明。領導此研究的Berit Heitmann表示,此結果不應該解讀為臀部大的好處,而是臀部小的人缺少應有的肌肉脂肪或骨骼。然而專家們也強調,體重與體型是同樣重要的,而控制飲食與多活動是控制體重與體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不二法門。
+ read more
更年期且已切除子宮之婦女不應服用雌激素  
2005.06.03
更年期且已切除子宮之婦女不應服用雌激素  
內科年鑑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發表美國預防工作小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最新一項建議表示,曾做過子宮切除手術之更年期婦女,最好不要是為了預防骨質疏鬆、中風、或心臟病而使用雌激素補充療法。因為雖然雌激素可以減少骨折風險,但固定服用雌激素所帶來的傷害,如:血栓、中風、癡呆、及認知能力損害等,卻是得不償失的。 這相報告主要是以美國大型的婦女健康促進計畫(WHI)臨床實驗及其它一些研究為基礎。美國預防工作小組負責人Dr. Ned Calonge也表示,女性如要預防如骨質疏鬆等疾病,最好還是與醫師個別商討適合自己身體狀況的預防方式才好。
+ read more